学佛的起步,正念的由来
《佛教常识答问》是学习佛教知识的通俗读本,了解佛教文化的首要选择。书中对于佛教的源流、佛学的基本内容和态度都作了详细的表述,采用答问的形式,更附以二百余幅精美的彩色图片,把深邃的佛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佛教大护法赵朴初"小题大做"成就的佛学经典,国内印行迄今已达数十万册,被译成日文、英文、韩文等多国文字,畅销海内外。
赵朴初(1907-2000),著名社会活动家、佛教人士、书法家、诗人、作家,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人。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顾问,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副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著作有《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文集》等。
序言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第四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复兴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演变
( 一) 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 二) 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 三) 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 四)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 五) 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插图目录
主题词笔画索引
后记
重版后记
问: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叫作佛法。
问:佛是神吗?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问:如来佛是不是释迦牟尼,还是另一人?
答:“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
这本书是我近四十年前开始写的,因为事务冗忙,时作时辍。原来计划,除现在书中的五章外,还有三章是有关中国与外国佛教关系史的,因佛教协会已有这方面资料的编辑和著作,所以不重复了。
我写成第一章后,曾从《楞严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句话中提出“饮水”二字作为笔名,陆续在《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小题目?”我说:“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愿‘大题小做’,更害怕有题空做。”这本书名很合我的心意。
几年前,一位青年僧人用日文翻译这本书,我应他的要求写《序》时,曾记下与本书有关的一件事:一九五七年我陪一位柬埔寨僧人见毛泽东主席,客人到来之前,我先到了。毛主席便和我漫谈。他问:“佛教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有没有这个公式呀!”我说:“有。”毛主席再问:“为什么?先肯定,后否定?”我说:“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谈到这里,客人到了,没有能谈下去。
后来,我在写这本书的第二章时,想起那一次未谈完的问答,我想,书中谈到缘起性空的思想,可能补充了当时我在毛主席面前所想讲的话。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在延安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说,“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己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胜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
这三个人,一是伟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是当代的大科学家,所见相同,都承认佛教是文化,而今天还有不少人的认识水平和当年李银桥的一样。
我最初写这本书的动机只是为了和外国朋友谈话时,翻译人员因缺乏佛教知识而感到困难,想为他们提供一些方便。但这许多年来,得到国内不少人的关怀鼓励,也引起一些外国朋友的注意。事实说明,这本小书对于增进人们对佛教的了解,增进国际朋友对中国佛教的了解,不无少许贡献。
我虔诚期待国际朋友对此书内容给予指教。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静的蓝色调,配上一些古朴的图腾纹饰,拿在手里就感觉心都静下来了。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不是那种廉价的粗糙纸张,摸起来很细腻,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没话说,即便是小的插图和文字,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一本需要仔细研读的书来说太重要了。我特别喜欢它对版式布局的处理,留白的处理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不觉得拥挤,眼睛很舒服。而且,它看起来不像那种死板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即使是放在书架上,也显得很有品位。初次翻阅时,我注意到很多地方都有一些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仅是装饰,更像是对文字内容的视觉补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整体上,这本书在视觉体验上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愿意花时间去品读,而不是匆匆翻过。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拿捏得非常精准,它成功地平衡了“入门普及”和“专业探究”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对佛教只有模糊概念的人来说,它提供的基础知识点是详尽且可靠的,足以让人建立起一个正向的认知框架。但同时,对于那些希望了解更多细节的读者,书中也藏了不少干货,比如对某些重要经典的核心思想的精炼解读,或者对不同历史时期教义演变的梳理。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文献或典故时,往往会给出明确的出处或背景介绍,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查阅的工具书。这种既能满足好奇心,又能提供扎实学术支持的特点,非常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并没有采用简单的按时间顺序或者按宗派划分的方式,而是建立了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开篇就搭建了一个宏观的框架,让你对整个佛教的“大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才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教义、历史人物和修行方法。这种“先广度、后深度”的结构安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发现它在处理一些交叉性问题时特别巧妙,比如当讨论到一个概念时,它会标注出在其他章节或不同流派中的对应或差异,这种横向的联系让知识体系更加立体和稳固。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孤立地学习知识点,而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地图,每读完一部分,都会有“原来如此”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所蕴含的那种超脱于世俗的平和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阅读一本专注于探寻生命本质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慢”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洗涤。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那种试图去理解“苦”、“空”、“无常”等核心概念时,内心产生的微妙变化。它没有提供任何快速的“心灵鸡汤”,而是要求读者付出耐心和思考。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完全在于它回答了多少具体问题,而在于它提出问题的方式,以及它引导我们去探索和接纳生命复杂性的那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遭的世界和自身的烦恼,多了一层理解和包容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出乎我的意料,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充满术语的佛学术语堆砌,而是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在娓娓道来。语言非常平实,甚至带有一点点生活化的幽默感,这使得原本看似深奥的佛教义理变得触手可及。我发现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总是能找到非常贴切的现代生活例子来类比,比如用现代的心理学名词来对照佛教中的“心识”概念,这种跨领域的解读方式,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要点。而且,它没有强迫读者去接受某种特定的教条,而是更多地引导你去思考,去自行体会。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一些历史背景时的严谨性,既尊重传统记载,又保持了批判性的视角,读起来让人觉得非常可靠和真诚。
评分非正常开本。精装小本子。
评分物有所值挺好的
评分佛学入门 ,值得一读,推荐中
评分佛学入门 ,值得一读,推荐中
评分很好的,纸张也好
评分非正常开本。精装小本子。
评分很好的,纸张也好
评分好书啊好书啊我喜欢我喜欢
评分很好的,纸张也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