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爱与生的苦恼》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哲学知识读物。本书精心选取了九篇叔本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翻译。叔本华认为人生的痛苦是经常的,幸福是暂时的。
全书围绕“爱”与“生”两方面,阐述人生中的真理与矛盾。叔本华在书中对人生存在的很多现象提出异议,对两性关系也持悲观看法,但他所说的也都存在于现实之中。在当今社会,对于越来越缺少幸福感的人们来说,这本书可以成为一个指南针,指引读者审视自身,帮助读者从欲望之中解脱出来。
内容简介
《经典天天读 哲学经典:爱与生的苦恼》是叔本华论文集中具有分量的作品,他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当代欧美的哲学思想。在叔本华对爱情、意志、性格、遗传、生死、厌世等观念的阐述中,人们能清晰地了解到生命问题核心的内容以及对宇宙现象根本的解答。虽然叔本华的观点有些悲观,但我们不能因为悲观,就选择逃避。我们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积极地解决它们。
《经典天天读 哲学经典:爱与生的苦恼》让广大读者朋友在阅读中了解到人的思想、爱的意义及生命的奥秘,和读者对自身问题进行审视,从而改正。
作者简介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1788年生于格但斯克一个富商家庭。1809年进入格丁根大学攻读医学,但兴趣却在哲学上。1813年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18年,年仅30岁的叔本华完成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此书第三版引起轰动,掀起西方世界对“生命哲学”探讨的新思潮。叔本华以生动的文笔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自我对人生理念和生命奥秘的真知灼见向世人娓娓道来,对尼采、博尔赫斯、莫泊桑等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目录
叔本华其人与本书
一 性爱的哲理
生存意志的核心——性欲
恋爱的激情
爱与憎
恋爱结婚与凭媒撮合
恋爱是人生解脱的叛徒
二 漫谈男性性倒错
《性爱的形而上学》补述
三 谈禁欲
禁欲的礼赞
禁欲的进阶
圣者们
基督教的道德观
印度人的道德观
心灵的喜悦境界
圣人的心灵挣扎
痛苦的解脱
四 生命的理念
五 素质与遗传
六 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一
二
三
四
五
七 求生意志的肯定
八 谈死亡
叔本华年谱
精彩书摘
《经典天天读.哲学经典:爱与生的苦恼》:
母子之间的不和,更成了定局。
1813年,叔本华出版他的处女作《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深获歌德的欣赏,并告诉他母亲说她的儿子将来必大大出名。但这位母亲却不相信在同一个家庭中会有两个天才,反而以不屑的口吻讥诮他的博士论文。叔本华也不甘示弱地反唇相讥:“等到哪都找不到您的作品时,还有人会去读我的书。”他母亲则说:“也许如此!但到那时候,你的著作仍是摆在书店里的初版。”
彼此针锋相对,愈吵愈烈,最后,他母亲气愤地把他推下楼梯。这是他们母子俩最后的会面,从此,叔本华未曾回到魏玛,虽然他母亲此后又活了二十四年。直到他母亲晚年时,彼此才恢复通信。临别时他尖刻地对他母亲说:“您只会因我而留名后世。”这些话果然都应验了。
叔本华正式踏上学术研究之途,是从十九岁开始的,这以后,到1813年完成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为止的六年间,都是一连串的学习过程。这位“智慧异常剩余”的哲学家,加上他狂热的求知精神,在此时充分表现出他惊人的学习能力,他的脑子成了知识的大杂烩。1807年7月,他到科塔补习古典语文,在短短的六个月间,便获得教授们的极口赞誉,都预料他“将会成为出色的古典文学学者”。
然后,他回到魏玛,心无旁骛地埋首书堆将近两年,取得了大学旁听学力,考进格丁根大学,再转到柏林大学。实际上,语文也是他的拿手专业;从他的作品中,再三对古典语文的推崇,我们不难发现他希腊文、拉丁文造诣的高深;他的英语,真可使英国人误以为他是老乡,他曾几度计划翻译康德(德译英)和休谟(英译德)的作品;他的法文,足可胜任翻译官之职。1813年拿破仑的铁蹄踏遍全欧,法军进袭柏林时,叔本华逃难至魏玛,在中途被法军截留,充任翻译官。后来,他又学习西班牙文,并曾翻译格瑞显的作品。
学术方面,除了他的本行哲学外,他还兼习医学、物理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骨相学、法律、数学、历史、音乐等。从他做学问的态度来看,可知他对这些学科也是“颇有心得”,他听课时有记笔记的习惯,然后再加整理,同时附注自己的批评。他做学问一丝不苟,有他独特的个性和见地,从不人云亦云、盲从附和。
如果他的见解和教授不相同,就会不客气地指出他们的错误,他的哲学系统就是这样逐渐建立起来的。
……
前言/序言
《生命的原点:爱、存在与存在的困境》 在浩瀚的宇宙长河中,人类文明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而哲学,则是这颗星辰中最深邃、最持久的光芒。它引导我们追问生命的意义,探索存在的本质,理解情感的羁绊,以及直面那永恒的苦恼。本书《生命的原点:爱、存在与存在的困境》,并非对既有哲学思想的简单罗列,而是一场深入生命肌理的探索之旅,一次对人类普遍困境的深刻反思。它将带领读者跨越时空,走进那些伟大灵魂的思想殿堂,感受他们对爱、对生存,以及对那纠缠不清的“苦恼”的真切体验与哲学解读。 一、 爱的多维图景:从占有到超越 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复杂、最动人的篇章。自古以来,哲学家们便试图理解这股驱动力,它既能带来极致的幸福,也能引发刻骨铭心的痛苦。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剖析“爱”的本质。 我们首先将审视古典哲学中对爱的理解。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绘了一个从对具体美丽的迷恋,逐步升华为对“美本身”的崇拜的爱的上升过程。这种爱,是灵魂对自身不朽的追寻,是对智慧与真理的渴求,它超越了肉体的欲望,指向一种精神的融合与升华。苏格拉底式的爱,是一种辩证的引导,通过对话与质疑,帮助个体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激发对更高层次真善美的追求。然而,这种超越性的爱,是否意味着对现实生活中世俗之爱的否定?这种理想化的爱,在充满矛盾与不完美的人类现实中,又将如何落地?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近代哲学对爱的重新解读。叔本华笔下的“意志”,是驱动一切生命行为的盲目力量,而爱,在这种悲观的视角下,往往被视为“意志”自我延续的手段,是一种制造痛苦的陷阱。他认为,个体之间的吸引与结合,只是生命意志为了延续种群而设下的巧妙骗局,最终导向的不过是更多个体生命中的痛苦。这种观点,无疑是对人类浪漫爱情观念的巨大挑战,它迫使我们思考,爱情的本质究竟是自我实现,还是自我牺牲?是在对永恒的追寻,还是在对虚无的逃避? 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存在主义的视角,爱又呈现出另一番面貌。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也因此是“被判处自由”的。在选择的重负下,爱成为了一种“选择的责任”。爱并非一种天然的感情,而是个体主动选择的结果,是为他人设定价值,同时也在他人为自己设定的价值中找到自我。然而,这种选择的自由,是否也意味着爱的脆弱性?当一方不再选择,或选择改变,爱将何去何从?加缪对“荒谬”的洞察,也让我们反思,在失去意义的世界里,爱是否还能成为抵抗虚无的有力武器?或许,爱恰恰是荒谬世界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存在,是在冰冷的存在中点燃一丝温情的火种。 本书还将探讨东方哲学中的爱。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一种推己及人、博施广济的道德关怀,它将爱从个体的情感范畴扩展到社会伦理的层面。佛教的“慈悲”,则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普世情怀,它超越了人我界限,将爱播撒给一切有情众生。这些思想,与西方哲学强调个体的爱,有着显著的区别,它们提供了理解爱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具包容性与和谐性的视角。 通过对不同哲学流派的梳理与比较,本书力图呈现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爱的图景,引导读者在理解爱的过程中,认识到其复杂性、矛盾性,以及在个体生命与人际关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二、 存在的悬崖: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挣扎 “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我将去向何方?”这些最根本的追问,构成了“存在”问题的核心。本书将深入探讨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 古希腊哲学,特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我们奠定了对“存在”的理性思考基础。苏格拉底强调“认识你自己”,将个体的自我认知视为理解存在的前提。柏拉图的“理念论”,将现实世界视为理念世界的影子,试图在超越性的理念世界中寻找存在的真实与永恒。亚里士多德则更关注现实世界的“实体”,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探究,来理解其存在的原因与目的。这些思想,都试图为人类的存在找到一个稳定、确定的基点,一个超越偶然性与无常性的“本体”。 然而,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启蒙运动,在解放人类思想的同时,也动摇了传统的宇宙观和本体论。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自然规律的冷酷与人类情感的温度,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尼采宣告“上帝死了”,意味着西方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个体被抛入一个缺乏终极意义的虚无之中。存在主义者如海德格尔,对“此在”(Dasein)的分析,揭示了人的存在并非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生成、走向死亡的过程。“向死而生”成为了一种深刻的存在状态。卡缪则将人类与世界的隔阂,以及生命本身的无意义,称之为“荒谬”。他认为,我们渴望意义,而世界却沉默不语,这种对抗便是荒谬的根源。 本书将带领读者,直面存在的“虚无感”与“疏离感”。在后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技术泛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个体在庞大的社会机器中感到渺小而无力。我们是否越来越难以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是否越来越被消费主义、娱乐至死所裹挟,而丧失了深刻思考的能力? 我们将探讨“自由”与“责任”的悖论。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但这种自由并非没有代价。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我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必须承担选择失败带来的痛苦?这种自由的重负,是否也是构成我们存在困境的一部分? 此外,本书还将审视“死亡”对生命意义的影响。死亡是生命最终的界限,它既是终结,也是一种提醒。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是否反而能够激发生命的紧迫感与价值感?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并非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积极地在死亡的阴影下,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勇敢地活出真实的自我。 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多角度审视,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超越对生命意义的盲目焦虑,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非被赋予,而是需要个体在行动与选择中去创造。 三、 苦恼的根源:个体与世界的矛盾纠葛 “苦恼”(Angst),是人类心灵中一种难以挥去的阴影,它源于个体与自身、与他人、与世界之间永恒的矛盾与冲突。本书将深入挖掘苦恼的根源,并探讨哲学如何提供理解与超越之道。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标志着近代哲学将关注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了人的主体性。然而,当主体性被确立,个体内部的矛盾也随之显现。自由选择带来的焦虑,如萨特所言,个体在全然自由面前,感到“一无所有”,只能依靠自己去创造意义,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精神重负。这种“无根”的体验,容易滋生虚无与迷茫。 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失落,也是苦恼的重要来源。爱与恨,亲近与疏离,理解与误解,这些情感的交织,构成了人际互动的复杂图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揭示了潜藏在个体心灵深处的原型意象,这些意象的冲突,有时也会在人际关系中引发难以言说的痛苦。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人类内心深处的“本我”与社会规范的“超我”之间,始终存在着永恒的斗争,这种斗争,是构成个体心理冲突与苦恼的重要原因。 社会结构的压力与不公,同样是引发苦恼的外部因素。当个体被置于不平等的地位,被剥夺了尊严与自由,苦恼便如影随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分析,揭示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丧失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以及最终丧失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同。这种异化,便是社会结构性矛盾引发的深刻苦恼。 本書还将审视“理性”与“情感”的冲突。我们渴望理性地理解世界,但情感的冲动常常让我们偏离既定的轨道。我们试图用逻辑去解释一切,但生命中总有许多无法用理性言说的体验。这种理智与情感的拉扯,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苦恼。 对“荒谬”的认知,如加缪所言,认识到生命的无意义,而我们又渴望意义,这种根本性的矛盾,会引发一种深刻的“荒谬感”,进而带来存在的苦恼。然而,加缪并不主张放弃,他提出“反抗”,在认识到荒谬的同时,依然选择去爱,去生活,去创造。这种反抗,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苦恼的力量。 本书并非要为读者提供一个逃避苦恼的避风港,而是邀请读者一同深入苦恼的肌理,理解其产生的多重根源。通过哲学视角的审视,我们或许能够: 认识到苦恼的普遍性:苦恼并非个体独有的遭遇,而是人类共同的命运。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是一种慰藉。 理解苦恼的意义:苦恼并非全然消极,它有时也是促使我们反思、成长的契机。对苦恼的深刻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与世界。 探索超越苦恼的可能性:虽然苦恼难以完全消除,但我们可以通过哲学思考、自我认知、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来减轻苦恼的侵蚀,甚至在苦恼中找到一种更深刻的存在力量。 《生命的原点:爱、存在与存在的困境》是一本邀请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书。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面对生命复杂性的勇气。通过对爱、存在与苦恼的哲学探索,我们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并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