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新校本)

论语新解(新校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论语
  • 新校本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先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8906
商品编码:1027446260
出版时间:2011-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钱穆 著作 定  价:32 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7月01日 页  数:482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0808906 序言/1
再版序/5
上编/1
学而篇/1
为政篇第二/20
八佾篇第三/46
里仁篇第四/76
公冶长篇第五/100
雍也篇第六/128
述而篇第七/154
泰伯篇第八/186
子罕篇第九/206
乡党篇第十/233

下编/255
先进篇第十一/255
颜渊篇第十二/281
子路篇第十三/305
宪问篇第十四/328
卫灵公篇第十五/369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论语》为儒家经典著作,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推荐阅读之书。历代对《论语》解读注释之书,浩如烟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博采众家之长,力求融会贯通,解证更加精当独到,如其所云:“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

钱穆 著作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并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地区。著有学术著作六十余种。
    丧与其易也宁戚:人与人相交相处而有仁有礼。人有死生,人之相交相处,至于死生之际,而人心之仁益见而人心之仁益见,其礼亦益重。故又特举丧礼一端言之。“易”字有两解,一平易义。如地有易险,行于平易之地,其心轻放,履险则否。人之居丧,其心宁戚毋易。另一解,治地使平亦曰易,故易有治办义。衣衾棺?一切治办而哀情不足,是亦不足观。故曰宁戚。
    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林放殆鉴于世之为礼者,竞务虚文,灭实质,故问礼之本。然礼贵得中,本末兼尽。若孔子径以何者为礼之本答之,又恐林放执本贱末,其敝将如后世之庄老。故孔子仍举两端以告,与彼宁此,则本之何在自见,而中之可贵亦见。抑且所告者,具体着实,可使林放自加体悟。事若偏指,义实圆通。语虽卑近,意自远到。即此可见圣人主教。
    丧与其易也宁戚:人与人相交相处而有仁有礼。人有死生,人之相交相处,至于死生之际,而人心之仁益见而人心之仁益见,其礼亦益重。故又特举丧礼一端言之。“易”字有两解,一平易义。如地有易险,行于平易之地,其心轻放,履险则否。人之居丧,其心宁戚毋易。另一解,治地使平亦曰易,故易有治办义。衣衾棺?一切治办而哀情不足,是亦不足观。故曰宁戚。
    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林放殆鉴于世之为礼者,竞务虚文,灭实质,故问礼之本。然礼贵得中,本末兼尽。若孔子径以何者为礼之本答之,又恐林放执本贱末,其敝将如后世之庄老。故孔子仍举两端以告,与彼宁此,则本之何在自见,而中之可贵亦见。抑且所告者,具体着实,可使林放自加体悟。事若偏指,义实圆通。语虽卑近,意自远到。即此可见圣人主教。

《论语》流传千年,其思想精髓如繁星点点,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夜空。然而,历代学者对《论语》的解读,或因时代局限,或因个人偏见,虽各有千秋,却也难免存在疏漏与分歧。正是基于对经典文本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孔子思想真谛的深切探求,《论语新解》(新校本)应运而生。此书并非简单地对前人注解的沿袭或修正,而是一次从根本出发的、力求贴近原意的探索。 本书的编纂,首要的原则在于“还原文貌”。在对《论语》文本进行校勘时,我们穷尽所能,搜集了海内外珍善本,包括宋、元、明、清各代的重要刻本,并参考了敦煌出土的残简等零星资料。通过细致的比对、审慎的考证,对原文中的错讹、脱漏之处,力图进行最为精准的订正。校勘的过程,宛如考古发掘,每一次字词的辨析,都可能是对历史真相的一次接近。我们深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故而在字斟句酌间,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孔子及其弟子们所说的原貌,为后续的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文本校勘之外,本书的精髓更在于其“新解”的理念。我们并非要“发明”新的理论,而是尝试用一种更贴近时代、更符合逻辑、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来解读《论语》。这意味着,我们要跳出传统注疏的藩篱,避免落入“故纸堆”的窠臼。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尽管在物质生活上天差地别,但人性的基本需求、社会运行的普遍规律,以及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论语新解》(新校本)正是试图抓住这些共通之处,将数千年前的智慧之光,投射到当下社会的现实土壤中。 具体而言,本书的解读,遵循以下几个主要维度: 一、 语境重构与情境还原: 许多《论语》的原文,因年代久远,其发生的具体情境已模糊不清。本书力求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对人物关系的考证,对当时社会风俗的描摹,来“情境还原”。例如,当孔子提到“吾日三省吾身”时,我们不仅仅停留于字面的理解,而是会探讨孔子所处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个体在修身养德上面临的挑战,以及“三省”的具体内容可能涉及哪些方面,是涉及道德、言语、行为,还是对治政的思考。通过对每一章、每一节的“语境重构”,使得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及其弟子们当时对话的氛围,理解他们言说的深层含义。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文本“活”起来。 二、 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概念,如“仁”、“礼”、“义”、“智”、“信”、“恕”、“忠”、“孝”等等。这些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本书的解读,注重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阐发。我们不仅要解释这些概念的字面意思,更要深入探究其内涵的演变,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体现。例如,对于“仁”,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爱人”的解释,而是会追溯其从“亲亲”到“泛爱众”的扩展过程,探讨其在人际关系、政治治理、个体修养等多个层面的应用,并尝试与现代社会中的“同理心”、“社会责任感”等概念进行对话,以彰显“仁”的永恒价值。 三、 逻辑脉络的清晰梳理: 《论语》的篇章结构,并非严格的逻辑线性排列,而是通过对话、叙事、总结等多种形式呈现。这使得一些读者在阅读时,容易感到零散,难以把握其整体的思想脉络。本书的“新解”,致力于梳理《论语》内在的逻辑关联。我们会根据主题、人物、思想发展等不同维度,将相关的章节进行整合,展现孔子思想的系统性与递进性。例如,在解读“君子”这一概念时,我们会将所有提及“君子”的章节汇集起来,分析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君子的修养途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以及君子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从而勾勒出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君子”形象。 四、 现实意义的深刻阐发: 《论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本书的“新解”,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挖掘《论语》的现实意义,将其智慧应用于当下。我们会在解读原文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中的具体问题,阐释孔子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矛盾、提升个体生命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启示。例如,面对社会转型期可能出现的道德滑坡,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中汲取力量,思考如何在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重建道德规范。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我们可以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中,寻求弥合裂痕的途径。本书的解读,并非是“复古”,而是“致用”,旨在让孔子的智慧成为解决当下问题、提升当下生活的有力武器。 五、 语言的现代化与易读性: 尽管《论语》的古汉语富有韵味,但对于现代读者而言,理解起来仍存在一定的门槛。本书在保持原文精准的同时,力求在注释和解读上,使用更为现代、更为通俗的语言。我们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学术术语,力求将复杂的思想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牺牲了学术的严谨性,而是在严谨的基础上,追求沟通的效率与广度。我们希望,《论语新解》(新校本)能够让更多的读者,包括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的年轻人,也能轻松地走近《论语》,理解其精髓,并从中受益。 此外,本书在结构上也力求创新。我们并非简单地以章节为单位进行划分,而是会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章节的组合与调整,以更清晰地呈现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同时,在每一部分的解读之后,我们会附上“延伸思考”或“当代启示”等栏目,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自主思考,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感悟与实践。 《论语新解》(新校本)的出版,是对经典文本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对话。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能够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的鸿沟,真正理解孔子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从中获得智慧的启迪,生命的滋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次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寻与弘扬。我们相信,在真诚的探索与不懈的求索中,《论语》的思想之光,必将更加璀璨地照耀我们的时代,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以往接触的《论语》版本,往往侧重于对原文的字面解释,而这本“新校本”则更注重将孔子的教诲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阐释。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了一种非常贴近现代人生活经验的语言去剖析那些看似古老的哲理。例如,对于“仁”的探讨,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爱人”的表层,而是结合了先秦的社会结构和礼仪规范,深入挖掘了其内涵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修养的统一性。这种解读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经典学习的门槛,让那些原本觉得孔子离我们很远的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教诲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职业道德乃至个人心性修养方面,都能找到对应的启示和方法论。

评分

与其他版本的注释体系相比,这本书在“新校”二字上体现出了极大的严谨性与创新性。我特意对照了手头其他几本被公认为权威的古籍版本,发现这本在一些关键的词句校勘上确实做了细致的考证和修正。更重要的是,它的注释并非简单的“注音”或“词义替代”,而是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理解框架。比如,在处理一些多义性极强的古代汉语词汇时,它会清晰地梳理出几种主要的解释流派,并给出最符合当代语境的倾向性判断,同时保留了其他解释的参考价值。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一种开放的学术态度,它既尊重了历史的复杂性,又没有让读者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有效地平衡了学术深度与阅读普及性的需求,让读者能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接触和吸收知识,而非盲目接受单一的定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舒服的。那种典雅中带着现代感的字体选择,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经典文本的读者,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翻阅时几乎没有恼人的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也减轻了不少。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编者在版式设计上花了不少心思,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信息的密度,又营造出一种呼吸感,不会让人觉得拥挤不堪。对于像《论语》这样需要反复咀嚼和思考的文本,这种精心打磨的阅读体验是至关重要的,它仿佛在无声地邀请你慢下来,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整体来说,从物理层面来讲,这本书的制作水平足以跻身优秀出版物的行列,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用心,这是很多快餐式出版物所无法比拟的,拿在手中就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作品。

评分

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辅助材料组织得也非常有条理,几乎可以作为一套自学入门教材来使用。每一章的开篇都会有一个简短的背景介绍,为读者快速进入情境做好铺垫;而章节结束后的“主题归纳”和“延伸思考题”,更是巧妙地将阅读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些思考题的设计非常精妙,它们不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复核原文中相关的论述,并结合前文的注释进行综合分析,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逻辑推理和文本分析能力。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书,更是一本传授如何进行系统性学习和深度思考方法的工具书,它教会的不仅是“学什么”,更是“怎么学”,这种教学相长的设计,是它区别于市面上其他同类出版物的核心优势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新解”部分,真正展现了编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洞察力。它成功地实现了“古为今用”的转化,但这种转化是内敛而有节制的,绝非生硬地嫁接现代概念。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时,所采用的现代社会心理学视角来剖析其内在动机差异。这种跨学科的融会贯通,使得原本可能被视为道德说教的内容,一下子变得具备了心理学上的可操作性和解释力。读完相关章节后,我能更清晰地审视自己日常决策背后的驱动力,是源于对德行的追求,还是仅仅出于私利的权衡。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能力,是任何仅仅停留在字面翻译的读本所无法提供的,它真正触及到了思想的内核,帮助读者进行了一场有效的内心“调试”。

评分

物流很快,收到质量好。

评分

包装完好,纸不错,正版

评分

送货很快。暂时还没发现缺点。

评分

不错。。。。。。。。。。。

评分

给儿子买的,中考用的。

评分

好书

评分

不错很快

评分

质量不错

评分

书很好,京东的快递和服务真的是好的没话说。都是五星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