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日本沟通大师斋藤孝的5天短期集训,从写书评到快速做出决断,手把手教你如何快速整理脑中思绪,立刻说出与众不同的意见。
17个高效能人士都在用的思考技巧,无论是在会议上还是在提案书中,都会让上司觉得你“有想法”,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时会首先想到你!
内容简介
当被别人问到“你有什么想法?”时经常张口结舌,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开会讨论时,面对别人询问的眼神,思来想去最后只能说出“我没意见”……想要在职场中胜出,你必须懂得瞬间思考,立即提出独特的观点!
日本企业教育、沟通专家——斋藤孝长期教导企业、职场人士及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并快速提出自己的想法。他发现很多人一旦遇见自己不太熟悉的事物,就容易默不作声。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沉默只会让你错过好机会。因此,只有把握先机,对任何话题都能找出重点,并立刻提出个人见解,才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作者提出的“5天短期集训”的方式,能够在短期内快速提升你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多写书评,培养思考的感觉;审视生活习惯,打造“思考体质”;多读书,给自己的想法找依据……在短短的5天内改造你的大脑,让你做到任何时候都能提出真知灼见,不会再说“没意见”。
作者简介
斋藤孝,1960年生于日本静冈县。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修完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任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专攻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主要著作有《学会学习》《深阅读》等。
目录
序?5 天集中训练讲义:形成“自己的想法”
第 1 天?通过写评论提高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想法”的基础课
第 2 天?掌握思考技能的基本准备—名为思路的武器
第 3 天?改变行动的习惯—锻炼沟通能力和联想力
第 4 天?深化“自己的想法”的读书方法—深化思考最高效的方法
第 5 天?加速决断的思考方法—改变“现实”的力量
后记 157
出版后记 159
精彩书摘
第1天
通过写评论提高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想法”的基础课
寥寥数行的评论,锻炼“自己的想法”
假设看到报纸上的一则报道后,被问及“您有何高见呢”,你是否有自信能够立刻给出条理清晰、有主见的答案呢?
当然,会有“要根据报道的内容来考虑”这种看法吧。如果对该领域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的话,会容易回答,但如果是不了解的领域,那可能就会出现语塞的情况。
但是,作为有“自己的想法”的人,如果遇到不熟悉的领域就沉默不语,这是不可行的。因此,无论面对怎样的事,首先应该具备的一种状态是“耳闻目睹之事,皆可谈论”。
这就是第一步。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不过也没有必要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态度。虽说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用考虑所有事物,但要表达的内容全都是“个人想法”的话也是非常痛苦的。
从感觉上说来,八分堆砌事实或信息等,剩下二分添加个人色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己的想法”。
首先从身边的事例谈起,想向大家推荐写书评或影评。这个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民评论的时代”。借助网络,任何人都可以对任何事物加以评论。评论的潜在读者不仅限于国内,而是分布在全世界。
当然,这是从未经历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如果能发表出真知灼见,就会被人们认为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的人。即便一开始是无名小卒,写出的评论广受赞誉的话也会名声大噪,继而成为评论家或出书这样的事例也并不少见。
虽然没有必要力图出名,但既然写出了作品,就想要有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并收获赞同或感到惊奇吧。事实上,众所周知,评价一个评论的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能够收获读者这样的反应,对自己的看法也会更有自信,这也会关系到你的心情。另一方面,假设因为误解而写了道理不通的评论,那也没有必要觉得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是非姑且不论,网络上议论不充分的文章数不胜数,而且自己写的文章也多半可能会被无视,所以即便不幸被看到最多也就是被嘲讽罢了。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发表“自己的想法”的初级训练手段,可以说写评论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当然,评论对象不仅限于电影或书籍。像感兴趣的铁路或车;商店或商品;再或者旅游景点和地区,都可以成为我们评论的对象。
无论评论什么样的事物,自己是否有话可说,比起感觉,更重要的是将之看成是练习。
首先,要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经历和知识储备中提取出一些东西,关于这些经历和知识你觉得“我好像可以对此发表一些评论”。如果是音乐爱好者,那何不尝试给自己喜欢的专辑写一个评论呢?
……
前言/序言
5天集中训练讲义:形成“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的想法”,人生会因此大不相同
现代社会中,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日渐增加。以身边所见为例,发表书评或影评就是一种畅所欲言的机会。在过去,评价一部作品是评论家的工作。但是现在无论是谁都可以轻易地写出并发表书评或影评。无论购物网站、博客还是论坛,甚至社交网站,我们都能够在此向很多人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无论再怎么写,也不能保证所有人都会来阅读你的评论。但是,如果可以写出专业而令人心悦诚服的言论,就会得到读者的高度赞扬。甚至,这些文章可能会出版成集,或者文章的作者会成为某杂志的特约专栏作者。
也就是说,依托网络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高度共同竞争。从这点来看,可以说我们生存在一个无比有趣的时代。
此外,从企业招聘的要求来看,企业也更倾向于聘用“有想法”的人。无论在什么行业,今后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因此,只会言听计从、说一做一的“思考停滞”型的人终究会被淘汰。相反,对于实实在在有“自己的想法”的人来说,相比以前,得到更好的机会的可能性会成倍增加。
在生活中与人交谈时,如果交流只是停留在日常对话这一基础水平,那就只能给人留下“无趣之人”这种印象了。因此,只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才能使自己和别人之间产生更持久的关系。现在的时代已不再关注一个人所任职的公司以及头衔等虚名,倘若要寻求更紧密和更牢固的人际关系,那么一个人是否有想法以及其思考的深度,所获得的人际交往效果也会天差地别。
也就是说,有“自己的想法”,是在所有沟通中都不可欠缺的一个要素,它的重要程度也会不断加大。
创造现实的力量
我们在学校中没有接受过总结并发表“自己的想法”的训练。这一点,联想大学入学考试大概能说明一二。比如说,语文考试时,试卷的题目不会问考生个人经历或者真实想法。更何况,即便写了自己思考的结果,也不会得分。我记得学生时代在准备考试时,自从注意到这一点,就几乎没有再写自己的想法,也能取得令人咋舌的优异成绩。
在此意义上,本书所希望读者掌握的“有想法”、有“自己的想法”,就是在历来学校的教育中几乎从未被关注,也没有训练过的新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并非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倒背如流,然后解答问题。而是要发散思维,从而思考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不管个人喜欢与否,都必须掌握这种能力。否则,就无法在以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现在生存的世界中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改变。然而,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却很少。但是,如果对新的规则一无所知而参与游戏,并不能称为明智之举。
如此一来,在掌握新规则的基础上,整理对应该规则的练习,
掌握赢得游戏的技能,就是本书的目标。
“付诸行动”是终极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多大程度上能够发表“自己的想法”,如果这种言论仅是纸上谈兵的话也没有任何意义。最终的目标是在明确情况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并调动自己或周围人落实到行动,将事态发展引导至更好的方向。
说到“决策”,头脑中首先浮现的形象可能是组织领导者的工作。但是现在,“能够做出决策”这一能力已经成为所有人所需的条件了。也许稍微有些夸大其词,但这也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世纪的欧洲是不重视“自己的想法”的。比起有“自己的想法”,人们更多地会被问到是否能够准确地背诵《圣经》中的内容,以及是否能够准确地理解教会的教规。
同样,对于江户时代的武士来说,以《论语》或儒家思想为行为准则,如何坚持这一信念采取行动是他们的全部任务。可以说,由于武士们把生命交由君主,所以甚至连自己的想法都没有。萌生自己的想法才是一件危险的事。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这是因为现代已经是自由社会,更是时代前进的结果。像现代社会这样,各种新潮流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只是坐等别人的指示或指导,转瞬间就会被时代抛弃。
况且,得到的指示也并非一定是对自己有利的。“把生命托付给公司”的人另当别论,如果自己不思考周全,分析风险后再采取行动的话,大概是永无出头之日吧。也就是说,我们要常常保持清醒的意识,不断要求自己具备并提高能够面对各种情况的能力。
本书就是把达到这样的程度作为最终目标。但考虑到现代人终日忙不停歇的情况,特分为下述5个步骤,只需短短“5天”便可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1天:在博客或社交网络上撰写书评,培养思考的感觉。
第2天:借鉴伟人们创造出的思考模式。
第3天:重新审视生活习惯,从而锻炼“思考体质”。
第4天:通过读书来提高素养,为话题提供论据支持。
第5天:准备万全,试着做出决策。
通过本书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想法”,并以此调动自己或周围人,如果能在实际生活中带来改变,作为作者来说便是最大的喜悦了。
洞见之钥:解锁你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洪流裹挟,观点碰撞、观点淹没、观点模糊…… 随波逐流的姿态似乎成了常态。然而,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不曾被轻易触及的角落,需要我们以独立的视角去发掘,以清晰的思维去提炼。 《洞见之钥》 将引领你踏上一段前所未有的思维探索之旅,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深刻洞见。 本书并非一本速成的“思维技巧速成手册”,也不是一套僵化的“成功学模板”。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陪伴你一步步深入自己的认知世界,发掘那些潜藏已久的思维惯性,挑战那些习以为常的边界。我们将从最根本的层面出发,探究“独立思考”的本质,剖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并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你炼就一套属于自己的、经得起推敲的思考体系。 第一部分:审视认知之镜——理解思维的盲点与力量 在你踏上构建独特观点的旅程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我们自身。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又为何常常会陷入思维的误区? 认知的基石:感官、记忆与经验的交织 我们将深入探讨人类认知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感官输入、记忆编码与提取,以及经验的塑造作用。你将理解,我们所“看到”和“认为”的,并非完全客观的真实,而是经过大脑滤镜处理后的主观建构。例如,我们会讨论“选择性注意”的机制,为何我们往往只注意到那些符合我们预设观念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又例如,记忆并非精确的录像机,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绪的波动而发生重构,这又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怎样的影响? 思维的“鬼魂”:认知偏差的陷阱 人类的大脑为了提高效率,演化出了一系列“捷径”,这些捷径在许多时候是有效的,但在复杂情况下,它们却容易将我们引入歧途,这就是“认知偏差”。本书将系统性地梳理和剖析常见的认知偏差,例如: 确认偏差 (Confirmation Bias):只寻找和解读那些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 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过分依赖最先获得的信息作为判断的基准。 可得性启发法 (Availability Heuristic):根据信息在记忆中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群体思维 (Groupthink):在群体压力下,个体为了维持和谐而放弃独立思考。 幸存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只关注那些“成功”的案例,而忽略了大量“失败”的样本,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让你能够识别这些“思维鬼魂”在自己身上的显现,并学习如何有意识地规避它们。 思维的“肌肉”: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独立思考并非天赋,而是可以通过训练习得的技能。本书将介绍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并提供一系列实用练习,帮助你“锻炼”你的思维肌肉: 质疑精神 (Skepticism):学会不轻易接受任何观点,即使是来自权威。 证据导向 (Evidence-Based Reasoning):强调论证的可靠性和证据的充分性。 逻辑严谨 (Logical Coherence):辨析论证过程中的逻辑谬误,确保推理的有效性。 多角度审视 (Multiple Perspectives):尝试从不同立场、不同背景去理解同一问题。 概念清晰 (Conceptual Clarity):准确理解和运用概念,避免含糊不清的表达。 第二部分:构建观点之塔——从输入到输出的思维体系 拥有了审视认知的“眼睛”,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如何高效地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观点。 信息炼金术:如何进行深度信息筛选与整合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学会“淘金”至关重要。我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筛选者和整合者。 信源辨别:如何评估信息的可靠性?从媒体类型、作者背景、研究方法到信息发布时间,我们都将一一解析。 有效阅读:如何从冗长复杂的文本中提取核心信息?我们将介绍多种阅读策略,如主动提问式阅读、主题句识别法等。 信息关联:如何将零散的信息连接起来,形成有意义的知识网络?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类比、对比、因果分析等方法,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概念的解构与重塑:如何挑战既定框架 许多时候,我们被既有的概念和框架所束缚,无法跳出思维的牢笼。 解构预设:识别并质疑信息中隐藏的预设前提和价值判断。例如,当我们听到“为了经济发展,牺牲环境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说法时,我们需要问:这个“可以接受”是谁定义的?它的代价是什么? 概念辨析:深入理解核心概念的含义,区分相似概念的细微差别,避免望文生义。 概念创新:在理解现有概念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新的视角和解释,甚至创造新的概念来描述新的现象。 论证的艺术:如何有力地支撑你的观点 一个独特的观点,如果没有有力的论证,也仅仅是空中楼阁。 论据的质量:区分事实、观点、推测,并确保你的论据具有说服力。 论证的结构:如何清晰、有条理地组织你的论证过程?我们将介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基本论证方式。 反驳与回应:如何预见并有效地回应可能出现的质疑?学习如何建设性地处理不同意见,而不是将之视为攻击。 第三部分:化见解为行动——将独立思考融入生活 独立思考的终极目标,是将内化的认知转化为外在的洞察和有价值的行动。 复杂问题的拆解与分析 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复杂的问题,从个人职业规划到社会热点事件。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帮助你将复杂问题层层剥开,找到症结所在。 问题定义:清晰准确地界定问题的本质,避免在无效的区域兜圈子。 要素分解:将复杂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可管理的部分,逐个击破。 因果链条: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连锁反应。 方案评估:基于独立思考的原则,评估不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优劣势及潜在风险。 形成并表达你的独特观点 拥有了深刻的洞见,如何将其清晰、有力地传达出去? 观点提炼:将复杂的思考过程浓缩为简洁、有力的核心观点。 叙事的力量:学习如何运用故事、比喻和生动的语言来增强观点的感染力。 沟通的技巧:在与他人交流时,如何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文字的力量:如何通过写作来梳理、深化并传播你的独立思考成果。 独立思考者的成长之路:终身学习与自我迭代 独立思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精进的过程。 拥抱不确定性: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不害怕承认自己的无知。 建立反馈机制:主动寻求他人的反馈,并以此为契机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观点。 坚持实践:将独立思考的原则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决策和每一次交流中。 保持好奇:永不停止对未知的好奇,这是驱动独立思考最原初的动力。 《洞见之钥》 是一场赋权之旅,它将帮助你摆脱思维的惰性,不再被他人轻易定义。它将赋予你辨别真伪的能力,让你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航行的方向。它将激发你内在的创造力,让你能够提出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最终,它将帮助你成为一个更清醒、更深刻、更有力量的思想者,从而在人生和事业的舞台上,展现出真正属于你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