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國傢圖書館藏·民國西學要籍漢譯文獻·哲學(第4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依據民國25[1936]商務印書館於上海齣版的(英)馬林檽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原著、李安宅譯述的圖書版本為底本影印復製,編入“民國西學要籍漢譯文獻”的哲學係列。
《中國國傢圖書館藏·民國西學要籍漢譯文獻·哲學(第4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論述巫術、宗教、神話和科學的産生原因,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中國國傢圖書館藏·民國西學要籍漢譯文獻·哲學(第4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分上、下編,分彆譯自原著者《巫術科學與宗教》、《原始心理與神話》。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序言
繼唐代翻譯印度佛經之後,二十世紀是中文翻譯曆史上的第二個高潮時期。來自歐美的“西學”,以巨大的規模湧人中國,參與改變瞭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這在人類文明史上也是罕見的。域外知識大規模地輸入本土,與當地文化交換信息,激發思想,乃至産生新的理論,全球範圍也僅僅發生過有數的那麼幾次。除瞭唐代中原人用漢語翻譯印度思想之外,公元九、十世紀阿拉伯人翻譯希臘文化,有一場著名的“百年翻譯運動”之外,還有歐洲十四、十五世紀從阿拉伯、希臘、希伯來等“東方”民族的典籍中翻譯古代文獻,匯人歐洲文化,史稱“文藝復興”。中國知識分子在二十世紀大量翻譯歐美“西學”,可以和以上的幾次翻譯運動相比擬,稱之為“中國的百年翻譯運動”、“中國的文藝復興”並不過分。
運動似乎是突如其來,其實早有前奏。梁啓超(1873-1929)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白明末徐光啓、李之藻等廣譯算學、天文、水利諸書,為歐籍人中國之始。”利瑪竇(Mateo Ricci,1552-1610)、徐光啓、李之藻等人發動的明末清初天主教翻譯運動,比清末的“西學”早瞭二百多年。梁啓超有所不知的是:利、徐、李等人不但翻譯瞭天文、曆算等“科學”著作,還翻譯瞭諸如亞裏士多德《論靈魂》(《靈言蠡勺》)、《形而上學》(《名理探》)等神學、哲學著作。梁啓超稱明末翻譯為“西學東漸”之始是對的,但他說其“範圍亦限於天(文)、(曆)算”,則誤導瞭他的學生們一百年,直到今天。
從明末到清末的“西學”翻譯隻是開始,而且斷斷續續,並不連貫成為一場“運動”。各種原因導緻瞭“西學”的挫摺:被明清易代的戰火打斷;受清初“中國禮儀之爭”的影響;歐洲在1773年禁止瞭耶穌會士的傳教活動,以及儒傢保守主義思潮在清代的興起。鴉片戰爭以後很久,再次翻譯“西學”,仍然隻在上海和汀南地區。從翻譯規模來看,以上海為中心的翻譯人纔、齣版機構和發行組織都比明末強大瞭,影響力卻仍然有限。梁啓超說:“惟(上海汀南)製造局中尚譯有科學書二三十種,李善蘭、華蘅芳、趙仲涵等任筆受。其人皆學有根底,對於所譯之書責任心與興味皆極濃重,故其成績略可比明之徐、李。”梁啓超對清末翻譯的規模估計還是不足,但說“戊戌變法”之前的“西學”翻譯隻在上海、香港、澳門等地零散從事,影響範圍並不及於內地,則是事實。
對明末和清末的“西學”做瞭簡短的迴顧之後,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二十世紀的中文翻譯,或日中華民圍時期的“西學”,纔是稱得上有規模的“翻譯運動”。也正是在二十世紀的一百年中,數以韆計的“漢譯名著”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必讀教材。1905年,清朝廢除瞭科舉製,新式高等教育以新建“大學堂”的方式舉行,而不是原來嘗試的利用“書院”係統改造而成。新建的大學、中學,數理化、文史哲、政經法等等學科,都采用瞭翻譯作品,甚至還有西文原版教材,於是,中國讀書人的思想中又多瞭一種新的標杆,即在“四書五經”之外,還必須要參考一下來自歐美的“西方經典”,甚至到瞭“言必稱希臘、羅馬”的程度。
我們在這裏說“民國西學”,它的規模超過明末、清末;它的影響遍及沿海、內地;它藉助二十世紀的新式教育製度,滲透到中國人的知識體係、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中,這些結論雖然都還需要論證,但從一般直覺來看,是可以成立的。中國二十世紀的啓濛運動,以及“現代化”、“世俗化”、“理性化”,都與“民國西學”的翻譯介紹直接有關。然而,“民國西學”到底是一個多大的規模?它是一個怎樣的體係?它們是以什麼方式影響瞭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這些問題都還沒有得到認真研究,我們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一、 導論:心智的幽暗角落與文明的曙光 人類的心靈,自古以來便充斥著神秘、未知與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在文明尚處於濛昧的年代,人們通過巫術、神話等方式來理解世界、解釋生命,並尋求與宇宙神秘力量的溝通。然而,隨著理性思維的興起,科學的 lens 逐漸穿透瞭迷霧,試圖以嚴謹的觀察、邏輯的推理來揭示世界的本質。在這一過程中,宗教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也經曆瞭自身的演變與反思,從早期原始的信仰體係,發展齣復雜的教義、儀式與哲學思辨。 《中國國傢圖書館藏·民國西學要籍漢譯文獻·哲學(第4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這一捲,正是一次對人類心智深處 those 幽暗角落的探索,以及文明曙光照亮這些角落的珍貴記錄。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古老的傳說或神秘的儀式,而是通過引進西方近代的學術成果,以一種更加係統、更為理性的視角,審視瞭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這些與人類精神生活緊密相連的議題。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傳統與現代激烈碰撞的時代。知識界的有識之士,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思想與學術,試圖藉此來重塑中國的精神麵貌。這套漢譯文獻,便是這一曆史進程中,那些承載著西方學術精髓,跨越語言與文化鴻溝,抵達中國知識界的經典之作。本捲收錄的“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主題,尤為觸及人類文化與思想的根基,展現瞭西方學者在理解人類早期思維模式、社會結構以及精神追求方麵所做的深入探索。 二、 巫術:超越自然的嘗試與早期知識體係的構建 在科學尚未成熟的時代,巫術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並非簡單的迷信,而是早期人類試圖理解和操控自然界、解釋生死禍福、慰藉心靈的重要手段。本捲收錄的關於巫術的研究,將帶領我們深入到那些古老的部落、原始的信仰體係之中。 西方學者從人類學、社會學的角度,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巫術現象進行瞭細緻的考察。他們考察瞭巫術的儀式、咒語、符咒、占蔔等具體實踐,並試圖分析這些實踐背後的心理動機和社會功能。例如,巫師在社群中扮演的角色,既是精神領袖,又是醫者,更是溝通天地之間的媒介。他們通過特定的儀式,試圖驅除疾病、祈求豐收、安撫亡靈,從而維護社群的秩序與穩定。 這些研究揭示瞭巫術並非全然是盲目的,其中蘊含著一套樸素的因果觀念和一套對世界運行規律的早期認知。雖然其理論體係與現代科學截然不同,但它反映瞭人類對“未知”的探索欲望,以及試圖通過某種方式來“掌控”自身命運的原始衝動。通過對巫術的研究,我們可以窺見人類早期是如何認識自身與外部世界的,又是如何構建起最初的知識體係和社會規範的。這些研究的引進,為民國時期的中國學者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去審視中國本土的民間信仰、占蔔術以及一些延續至今的傳統習俗,從而能夠以一種更為批判和理性的態度來理解這些現象,並與科學思潮進行對話。 三、 科學:理性的火炬與對世界認知的革命 科學的興起,標誌著人類認識世界方式的一次深刻變革。它以觀察、實驗、邏輯推理為基礎,不斷挑戰傳統的權威和濛昧的觀念,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開闢瞭前所未有的道路。本捲中關於科學的譯著,聚焦於科學發展的曆程、科學方法的精髓以及科學思維的特點。 這些譯著可能涵蓋瞭從古代科學的萌芽,到近代科學的偉大突破,再到科學哲學對科學本質的探討。它們介紹瞭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脈絡,以及那些偉大的科學傢們是如何通過不懈的努力,揭示瞭宇宙的奧秘、生命的規律。通過閱讀這些譯著,民國時期的知識界得以接觸到西方科學的最新進展和最核心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這些譯著不僅傳播瞭科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播瞭科學的精神——一種基於證據、追求真理、勇於質疑、不斷反思的態度。這種科學精神的引進,對於當時正在努力擺脫封建迷信、擁抱現代文明的中國社會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啓濛意義。它鼓勵人們用理性的眼睛去看待世界,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從而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注入瞭強大的動力。這些對科學的介紹,並非停留在單純的知識層麵,而是深入到科學方法的論證、科學思想的演進,以及科學對人類社會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 四、 宗教:信仰的追尋與人類精神的永恒探索 宗教,作為一種普遍而古老的文化現象,貫穿瞭人類曆史的始終。它關乎信仰、道德、生命意義以及對終極真理的追尋。本捲中關於宗教的譯著,將帶領我們審視宗教的起源、發展、本質以及其在不同社會中的功能。 這些譯著可能對世界主要宗教的教義、曆史、哲學思想進行瞭梳理和比較。它們可能深入探討瞭宗教的社會功能,例如宗教如何維係社會秩序、如何提供道德指引、如何撫慰人們的恐懼與焦慮。同時,一些譯著也可能以批判的視角,審視宗教的局限性,例如宗教教條可能帶來的保守與僵化,以及宗教衝突可能造成的社會動蕩。 在民國時期,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信仰真空的時期。傳統宗教的權威受到挑戰,而新的思想體係尚未完全確立。西方關於宗教的學術研究,為當時的知識分子提供瞭一個理解宗教的多元視角。他們可以從曆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維度來審視宗教,從而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人類對意義和精神寄托的永恒需求,並為構建新的精神傢園提供藉鑒。這些研究,也幫助中國知識界區分瞭迷信與真正的信仰,為理性思考與精神探索的結閤提供瞭可能性。 五、 神話:心靈的語言與文化的敘事 神話,是人類早期對世界、生命、起源的想象性敘事,是理解早期人類思維方式和文化基因的窗口。本捲中關於神話的研究,將帶我們走進那些古老的創世神話、英雄傳說、民間故事,去探尋人類心靈深處的共同母題。 這些譯著可能從文學、民俗學、心理學的角度,對神話的起源、結構、功能以及其普遍象徵意義進行瞭分析。它們可能闡釋瞭神話如何反映瞭特定社會的價值觀、道德觀念、以及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解釋。神話中的神祇、英雄、怪物,以及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寓意和人生智慧。 神話的研究,不僅是對過去的迴溯,更是對人類共同心理遺産的挖掘。通過比較不同文化的神話,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在麵對相似的生存挑戰時,所産生的某些普遍性的心理反應和想象模式。這些譯著的引進,對於當時緻力於民族文化梳理與創新的民國學者來說,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它們幫助學者們理解瞭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神話元素的根源,並為其在現代語境下的傳承與轉化提供瞭理論支撐。 六、 結語:東西方智慧的交匯與思想的深邃迴響 《中國國傢圖書館藏·民國西學要籍漢譯文獻·哲學(第4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這一捲,是一次寶貴的學術結晶。它不僅是西方思想界在理解人類心智、文化與社會發展方麵的重要成果的中文呈現,更是民國時期中國知識界對外來思想積極吸收、消化與融通的曆史見證。 通過對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這些看似迥異卻又相互關聯的議題的深入探討,本捲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視角,去理解人類文明的起源、發展與演變。它揭示瞭人類在追求認識自然、解釋生命、尋求意義的過程中,所經曆的麯摺與輝煌。 這些漢譯文獻,在當時為中國思想界帶來瞭全新的觀念和研究方法,激發瞭知識分子對自身文化的反思與再認識。它們促進瞭中西方思想的交流與碰撞,為中國現代哲學的建立與發展奠定瞭重要的基礎。閱讀這套文獻,我們不僅能夠瞭解西方的學術思想,更能從中體悟到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所肩負的使命與智慧。這批珍貴的譯著,如同曆史長河中的璀璨星辰,至今依然閃爍著思想的光芒,指引著我們繼續在認識世界、理解人性的道路上前行。它們所蘊含的深刻洞見,以及在翻譯與傳播過程中所付齣的努力,都值得我們今日的認真研讀與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