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F组合基金

FOF组合基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鹏 著
图书标签:
  • FOF
  • 基金组合
  • 投资
  • 理财
  • 金融
  • 资产配置
  • 组合策略
  • 基金投资
  • 财富管理
  • 投资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51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29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数据金融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6
字数:6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从事资产管理行业,包括银行、信托、保险、券商、期货公司、第三方理财及私募基金的相关人士阅读,特别适合从事渠道和资金及资产配置的专业人士阅读。

畅销书《量化投资——策略与技术》作者丁鹏博士新作,主要分为“母基金篇”、“标的基金篇”和“海外经验篇”三大主题,就FOF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述。

内容简介

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FOF组合基金的理论、架构和实践问题。全书共分为5篇,母基金篇阐述了资产配置、管理评价、策略评估、产品设计、风险管理、资金分配等;标的基金篇阐述了相对价值策略、宏观因素策略、事件驱动策略、期权策略等;海外经验篇介绍了美国主流资产管理公司及海外主流对冲基金公司的策略与产品原理;附录部分则概述了契约型基金设计和私募基金产品的一些法律问题。本书适合从事资产管理行业,包括银行、信托、保险、券商、期货公司、第三方理财及私募基金的相关人士阅读,特别适合从事渠道和资金及资产配置的专业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中国量化投资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中国量化投资学会理事长、“大数据金融丛书”主编。他编著的《量化投资――策略与技术》是国内原创量化投资策略方面的优秀教材,已经成为业内的启蒙读物。同时担任“大数据金融丛书”主编、CCTV特邀嘉宾、第一财经《解码财商》资深解码人、《财经》《财新》《中国金融报》等知名传媒的撰稿人,发表多篇有深度的文章,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行业。 他同时还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知名学府的讲座教授,开设多次讲座,深得学子好评。从2008年开始,他先后在东方证券衍生品总部(资深投资经理)、方正富邦专户部(副总监)和东航金控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多年累计总管理规模超过50亿元,累计为客户创造收益超过10亿元。2016年,组建荣石投资进入私募领域,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

目录

目 录|
母 基 金 篇
第1章 基本概念 3
1.1 FOF是什么 3
1.1.1 FOF的定义 3
1.1.2 FOF基金的特点 4
1.2 FOF的核心价值 5
1.2.1 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5
1.2.2 提高收益风险比 7
1.3 FOF的定位 9
1.4 FOF的运作流程 11
1.5 FOF的分类 16
1.5.1 传统分类方式 16
1.5.2 星潮FOF分类 17
1.6 FOF与MOM 19
1.7 国外FOF市场 21
1.8 小结 24
第2章 FOF发展历史 25
2.1 海外共同基金FOF历史 25
2.1.1 美国FOF基金主要管理人 28
2.1.2 典型案例 30
2.2 海外FOHF发展历史 33
2.2.1 发展历程 34
2.2.2 FOHF管理机构 37
2.3 我国FOF基金的发展 38
2.3.1 国内FOF发展历史 38
2.3.2 FOF监管的中外对比 40
2.3.3 中国私募FOF面临的问题 46
第3章 FOF成功的关键 50
3.1 管理人评价 50
3.2 策略的分类评估 55
3.2.1 投资不可能三角 55
3.2.2 相对价值策略 58
3.2.3 宏观因素策略 62
3.2.4 事件驱动策略 69
3.3 资产配置 72
3.3.1 什么是资产配置 72
3.3.2 资产配置的流程 74
3.3.3 主要的资产配置方法 75
3.3.4 FOF的资产配置 77
3.4 风险管理 78
3.4.1 事前风控:风险平价 78
3.4.2 事中风控:风险头寸计算 80
3.4.3 事后风控:VaR损失估算 81
3.4.4 经营风险 84
3.5 业绩归因 87
3.5.1 运气还是能力 88
3.5.2 定性分析 89
3.5.3 定量分析 91
第4章 管理人评价 95
4.1 海外评价体系 95
4.1.1 主要综合评级 95
4.1.2 专业对冲基金评级 96
4.1.3 晨星评级 99
4.1.4 标普评级 102
4.1.5 理柏评级 105
4.1.6 晨星定量模型 107
4.2 国内评价体系 110
4.2.1 主要国内评级机构 110
4.2.2 国内评级的问题 113
4.2.3 规模陷阱 115
4.2.4 历史收益陷阱 117
4.2.5 高收益率难以持续的两个原因 119
第5章 星潮评价体系 121
5.1 公司评价 121
5.1.1 学历因素 121
5.1.2 从业年限因素 123
5.1.3 投资经理价值 125
5.1.4 D-三因子 127
5.2 产品评价 129
5.2.1 业绩指标 129
5.2.2 考察短板 136
5.3 资金管理 136
5.3.1 凯利公式 137
5.3.2 D-公式 142
第6章 资产配置 144
6.1 资产配置的本质 144
6.2 主要配置模式 149
第7章 公募FOF配置 161
7.1 三类配置方法 162
7.2 目标日期模式 163
7.2.1 海外目标日期策略 164
7.2.2 国内目标日期策略 166
7.2.3 星潮退休指数系列 169
7.3 目标风险模式 170
7.3.1 海外目标风险策略指数 171
7.3.2 国内市场目标风险策略 174
7.4 风险平价模式 178
7.4.1 风险平价在海外的应用 179
7.4.2 国内风险平价策略 182
7.5 策略比较与总结 187
7.6 耶鲁基金模式 188
第8章 风险平价理论 192
8.1 风险平价的定义 192
8.2 风险平价的分类 194
8.3 资产类别的风险平价策略 195
8.3.1 星潮FOF中国指数 195
8.3.2 星潮FOF全球指数 200
8.4 风险因子平价策略 202
8.4.1 分散什么样的风险 202
8.4.2 风险因子的计算 205
8.4.3 一个人工构造的简单案例 206
8.4.4 使用对冲基金构建FOF组合 207
8.5 风险平价策略的思考 210
8.5.1 一些问题 210
8.5.2 风险平价策略中国化的问题 213
第9章 业绩归因分析 215
9.1 运气与技能 215
9.1.1 什么是运气 215
9.1.2 分解业绩的技能和运气 216
9.1.3 业绩的连续性 218
9.1.4 业绩均值回归 218
9.1.5 延递性 221
9.2 主要业绩归因模型 222
9.2.1 Fama分解模型 223
9.2.2 BHB模型和IK模型 224
9.2.3 对BHB模型的修正 226
9.3 在投资各阶段的归因 227
9.3.1 战略资产配置 227
9.3.2 战术资产配置 228
9.4 业绩归因实证分析 232

标的基金篇
第10章 投资组合理论 244
10.1 证券选择理论 244
10.1.1 理论产生的背景 244
10.1.2 单只证券的收益率与风险 245
10.1.3 证券组合的收益率与风险 247
10.1.4 证券组合的选择 249
10.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251
10.2.1 CAPM模型的理论源渊 251
10.2.2 CAPM模型的理论内容 252
10.2.3 资本市场线与证券市场线 253
10.2.4 CAPM模型的应用 258
10.2.5 传统CAPM模型的扩展 261
10.3 SCM策略组合模型 266
10.3.1 策略定义 266
10.3.2 策略类型 266
10.3.3 策略的杠杆 269
10.3.4 策略的资金容量 273
10.3.5 策略的筛选 274
10.3.6 策略的组合 277
10.3.7 策略的资金分配 278
10.4 小结 280
第11章 相对价值策略 281
11.1 阿尔法策略 281
11.1.1 多因子 282
11.1.2 风格轮动 286
11.1.3 行业轮动 289
11.1.4 资金流 293
11.1.5 动量反转 295
11.1.6 一致预期 299
11.1.7 筹码选股 303

11.2 期现套利 307
11.2.1 期现套利的概念 307
11.2.2 现货指数复制 309
11.2.3 冲击成本 311
11.2.4 保证金管理 313
11.3 统计套利 314
11.3.1 股票配对交易 315
11.3.2 指数追踪 317
11.3.3 波动率套利 321
11.4 跨期套利 324
11.4.1 股指套利 325
11.4.2 商品套利 328
11.5 ETF套利 334
11.6 分级基金套利 336
第12章 宏观因素策略 343
12.1 拐点择时类模型 343
12.1.1 时变夏普率 343
12.1.2 Hurst指数择时 346
12.1.3 SVM分类择时 350
12.1.4 市场情绪择时 352
12.2 趋势择时策略 355
12.2.1 均线模型 355
12.2.2 海龟策略 357
12.2.3 凯特纳通道 365
12.2.4 克罗均线 369
12.2.5 区间突破 373
12.2.6 火车轨策略 376
12.2.7 幽灵系统 380
12.2.8 Dual Thrust 385
第13章 事件驱动策略 390
13.1 困境证券类 391
13.2 并购套利类 393
13.3 绩效激励类 396
13.4 制度缺陷类 397
第14章 期权策略 400
14.1 基本概念 400
14.2 股票-期权套利 403
14.3 转换套利 405
14.4 跨式套利 408
14.5 宽跨式套利 412
14.6 蝶式套利 414
14.7 飞鹰式套利 418

海外经验篇
第15章 美国主流的资产管理公司 424
15.1 美国资管机构的特点 424
15.2 巨头型:黑岩 426
15.3 资本之王:KKR 430
15.4 精品型:橡树资本 434
15.5 平台型:嘉信理财 436
15.6 智能投顾:BETTERMENT 442
15.7 经验总结 445
第16章 海外主流对冲基金 448
16.1 桥水基金 449
16.2 量子基金 453
16.3 摩根大通 457
16.4 德邵基金 459
16.5 贝莱德 465
16.6 元盛资本 470
16.7 保尔森公司 474
16.8 长期资本 484
16.9 文艺复兴科技 490
16.10 埃利奥特 495
附录A 契约型基金设计 500
附录B 私募基金综合法规解读 506
参考文献 515

前言/序言

  未来中国资产行业的格局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未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总体可以分为三类人: (1)负责赚钱的人,也就是基金管理人;(2)负责找钱的人,也就是各种渠道,包括银行、信托、券商等;(3)干各种杂活的人,包括清算估值、托管、经纪业务等,也可以称之为“第三方行政”。而连接这三者的就是FOF。
  经常有朋友问笔者:我也想做量化,但是数学基础不行,怎么办?笔者的回答是:交易策略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而且是高风险的,不是随便就能成功的。如果觉得自己缺乏天赋,那么做FOF也不错。“认识出色的管理人,也是一种资源。”
  1.FOF母基金:解决配置问题
  市场的风险是很难控制的,所以绝大多数投资人都被恐惧和贪婪煎熬着,往往底部割肉、顶部追涨。这个问题的解决靠教育是做不到的,只能通过FOF母基金的配置来处理。资产配置才是长期获利的核心所在。
  2.FOF标的基金:解决策略问题
  资产配置好后,标的基金则负责进行实际交易,其中会有多种交易策略,如何开发能持续盈利的交易模型是标的基金管理人的核心任务。
  目前国内FOF的问题
  自2016年5月中国基金业协会秘书长贾洪波在一次量化对冲论坛上表示要大力发展FOF机构之后,整个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各类机构纷纷涌入FOF领域,试图抓住风口。但笔者认为恐怕大多数人太乐观了,轻视了FOF的复杂性和难度。
  1.选基的难度远大于选股
  从如下表格可以看出,基金的研究样本数量远远大于股票,但是信息的完整度却远远小于股票,选择基金的难度只会比选择股票更难。
  上市公司 基金产品
  样本数量 3000左右 >10万
  信息披露 季报/年报/临时报告
  强制披露
  完整数据库
  第三方审计 只有净值走势、规模等少量数据
  私募基金不得公开宣传
  无审计
  2.大多数FOF基金经理缺乏“交易经验”
  笔者做私募基金以来,接触了大量的FOF机构,它们的基金经理绝大多数来自渠道、媒体和研究机构,很少有投资背景,更别说大资金管理经验。在策略原理、市场驱动逻辑、风险控制、资金管理、交易系统、数据模型等重要的投资问题上,很多FOF基金经理并没有经验,更没有对金融市场残酷性的体会。这就像让没有打仗经验的军校学生当将军一样,大多数时候免不了“纸上谈兵”,所以FOF基金经理缺乏交易经验,实在是目前大多数FOF机构的硬伤。
  3.过于纠缠于技术细节
  笔者接触的这些FOF机构,如果从尽调材料来看,表面上还是相当完备的,从交易策略到风控制度,从投资逻辑到持仓明细,从宏观经济到公司制度,少则30页,多则100页,洋洋洒洒。试问:只要有这些表格,就可以成功地做FOF吗?如果是这样,那做FOF也太简单了,国际上也就不会只有贝莱德等少数大机构才能成为顶尖的FOF机构。一个成功的FOF基金产品,首要的是自上而下的战略资产配置,也就是首先要搞明白未来哪些类型的策略可能会有机会,然后再去细分策略上寻找优秀的管理人,而不是纠缠于交易细节。对策略进行择时,比尽调更加重要。
  4.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方案
  如果说具体的交易策略是单个作战部队,那么FOF就是集团军联合战役。对于单个交易策略来说,考察的是未来的收益能力,或者获益的驱动逻辑。对于FOF来说,应该就是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如何降低不同策略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的策略之间进行资金分配,以保证在极端行情的时候整个配置依然具有生存能力,才是FOF产品的关键。目前从笔者接触的FOF机构来看,大都盯着历史收益率这个指标看,对于风险控制、资金管理这些更加重要的因素往往视而不见,这无疑具有极大的问题。
  金融市场收益率高,但同时风险也大,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制度并不完善的市场,除了要考虑市场因素外,政策因素也是必须非常重视的,所以在中国的金融市场赚钱并不容易,FOF也不例外。笔者有多年的国内金融市场投资经验,2008年进入东方证券投资部(资深策略师),到公募基金的方正富邦(专户部副总监),再到央企的东航金控(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于2016年年初进入私募领域,参与创建了多家私募基金公司,涉足不同的策略领域,同时还作为合作伙伴和学术顾问参与多个FOF机构的项目评审。中间经历了两轮的股市牛熊,见证了千股涨停、千股跌停、千股熔断的历史奇观。经历得越多,也就越谨慎,生怕辜负了投资人的信任与托付。
  所以当2016年FOF的风口忽然吹起,身边忽然冒出无数个FOF机构,很多只是两三人搭个草台班子就开始做FOF的时候,笔者深感忧虑。FOF作为组合投资的成熟模式,在国外市场已经得到了实践验证,但在国内市场尚不成熟。这也是笔者决定写一本有关FOF的教材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笔者多年的经验与教训能对更多同行人士起到帮助和借鉴作用。
  主要原创内容
  如果说笔者的《量化投资——策略与技术》更多的是对行业优秀研究成果的总结,本书则增加了笔者很多原创性的贡献,也是笔者多年从事资产管理行业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估且称其为“SCM模型”。当然,这些创新的贡献也都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可以用一张表格来表述。
  主要内容 SCM模型的贡献
  马科维茨:证券选择理论 用报酬均值和均方差来描述投资人的预期收益率和风险,并提出最优投资组合的两个条件 将策略的分析维度扩展到三维——收益率、风险度和资金容量,并且提出“投资不可能三角”的概念
  续表
  主要内容 SCM模型的贡献
  夏普:CAPM模型 用夏普比率来评价投资组合的业绩表现,也就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 定义了D-Ratio指标,综合评价投资组合的收益率、风险度和资金容量情况,也就是“绝对收益能力”
  法码:三因子模型 用三因子来解释实体企业的业绩表现,其中最关键的是规模因子和价值因子 提出D-三因子来解释基金产品的业绩表现,其中最关键的是学历因子和从业年限因子
  钱恩平/桥水基金:风险平价 将传统的配置资产模式转变为配置风险,从而使投资组合的收益风险比得到提高 通过公式推导,将传统风险平价的复杂的非线性优化问题简化为D-公式,解决了资金分配问题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投资不可能三角
  马科维茨认为,可行集中包括无数个可供投资者选择的证券投资组合。投资者可通过有效集定理来找到最佳的投资组合。所谓最佳的投资组合一般要满足两个条件:(1)相同风险的水平下具有最大收益率的投资组合;(2)同样收益率的水平下具有最小风险的投资组合。
  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投资策略只考虑风险和收益率是不完备的,因为策略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子——资金容量。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投资策略必须有三要素:收益率、风险度和资金容量。所有的投资人都在寻找高收益率、低风险、大容量的策略,但遗憾的是,三者是不可兼得的。任何一个投资策略只能优化其中的两项因子,牺牲掉另外一个因子。所以得出推论:高收益率的策略,要么牺牲了风险,要么牺牲了资金容量,二者必居其一。
  2.D-Ratio
  传统的对策略的考察一般是一维或者二维的,比如只考察收益率,这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排名网站的着眼点。机构客户可能更多地使用夏普比率这种二维的评价指标,综合考虑收益率和风险。夏普比率定义如下:
  夏普比率=(R_p-R_f)/σ_p
  所以夏普比率考察的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
  但是笔者认为,在资产管理行业更重要的是绝对收益,而不仅仅是收益率,因为不考虑资金容量的策略是不完整的,所以笔者提出了三维评价指标D-Ratio,公式如下:
  该指标评价的是“绝对收益能力”。
  3.D-三因子
  Fama和French于1993年指出,可以建立一个三因子模型来解释股票回报率。三因子模型认为,一个投资组合(包括单只股票)的超额回报率可由它对3个因子的暴露来解释,这3个因子是市场资产组合(Rm ? Rf)、市值因子(SMB)和账面市值比因子(HML)。D-三因子均衡定价模型可以表示为
  E(R_it-R_ft=β_i [E(R_mt )-R_ft ]+s_i^E (SMB_t )+h_i^E (HMI_t)
  其中又以市值因子的影响最大,也就是说,对于实体企业上市公司而言,如果投资者希望获得超额回报,就要寻找那些初创的、小市值的公司作为主要投资标的。
  但是对于基金产品的回报率就不能再采用这种模式。投资人对于管理人的评价,最容易犯的,也是非常适合人性的一个错误,就是追逐历史高收益率和规模大的管理人。但是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很残酷:历史高收益率的产品未来往往表现不好,规模大的管理人业绩也不好,这就是“历史收益率陷阱”和“规模陷阱”。笔者团队通过对很多管理人成功的因子进行分析,认为最重要的反而是3个看起来和投资无关的指标:股权结构、学历和从业年限,并且提出了评价管理人的D-三因子模型。
  Y=p_1 ?Equity+p_2 ?Edu+p_3 ?Year+ε
  有这样一句话:功夫在诗外。文学上真正好的作品不是来自文字本身的功力,而是人生的经历和感悟。投资其实也是如此,真正能够在长跑中持续获利的是投资经理自身的素质和经历。
  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从业年限因子,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希望投资那些持续稳定的产品,则要考虑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基金经理。
  4.D-公式
  在传统的资产配置中,更多的是追逐收益的配置,而忽略了风险。钱恩平博士提出,风险平价就是强调风险配置,保证不同类别的资产的绝对风险基本一致。该理念在桥水基金的全天候策略上得到了成功运用。传统的风险平价的具体算法如下。
  由N个资产组成的资产组合的总风险可以分解为各项资产的边际风险。
  ……



投资者的罗盘:全球宏观策略与另类资产配置深度解析 本书简介 在全球金融市场波谲云诡、传统投资逻辑面临系统性挑战的当下,一本旨在为专业投资者提供前瞻性视野与实操指引的深度著作应运而生。本书《投资者的罗盘:全球宏观策略与另类资产配置深度解析》并非侧重于某一特定投资工具或市场风格的肤浅介绍,而是构建了一套完备的、以全球宏观环境分析为基础,并延伸至多资产类别和非传统投资领域的系统性框架。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动态的、适应性强的投资决策体系,使其能够穿透短期市场噪音,识别出结构性的长期投资机会与风险。我们认为,在当前低利率、高波动性、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宏观背景下,单纯依赖传统的股债二元组合已不足以实现最优的风险调整后收益。因此,本书着重探讨了如何将宏观经济周期、货币政策路径与资产配置的战略决策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部分:全球宏观诊断与周期定位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我们首先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核心结构性挑战,包括人口结构变迁、技术颠覆(如AI和新能源转型)带来的生产率重塑,以及全球化进程的逆转(或重构)对供应链和通胀预期的影响。 1. 货币政策范式的转变与通胀的持久性: 我们详细分析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央行量化宽松(QE)与量化紧缩(QT)对资产价格的传导机制。更关键的是,本书对“新常态”下的通胀结构进行了细致的解构,区分了由需求拉动、成本推动以及结构性因素(如去碳化成本)导致的通胀,并探讨了不同通胀类型下,固定收益资产和实际资产的表现差异。我们提供了一套量化指标体系,用于判断当前所处的宏观周期阶段——是衰退初期、复苏早期、过热阶段,还是滞胀风险期。 2. 地缘政治风险的量化与情景分析: 鉴于地缘政治已从“黑天鹅”事件演变为系统性风险,本书引入了地缘政治风险评分模型(GRSM),用于评估特定区域冲突、贸易壁垒升级对全球资本流动和宗主国货币稳定性的影响。我们通过多情景分析(如“硬脱钩”情景、“区域化合作”情景),推演了在不同宏观框架下,权益市场与大宗商品市场的预期波动范围。 3. 财政政策的主导作用: 在名义利率长期承压的背景下,本书强调了政府财政支出(如基础设施投资、产业补贴)对特定行业和资产类别的驱动力。我们探讨了“财政主导”(Fiscal Dominance)情景下,主权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及其对长期债券收益率曲线形态的塑造作用。 第二部分:资产配置的动态调整与精细化管理 在宏观框架搭建完成后,本书将重点转向战术和战略层面的资产配置。我们摒弃了静态的“60/40”模型,提倡一种基于宏观信号的动态、自适应的配置策略。 1. 权益市场:从估值驱动到盈利质量驱动: 在高利率环境下,传统的永续增长模型面临挑战。本书着重分析了不同行业(如科技、医疗、工业)在宏观周期转换中的盈利质量变化。我们引入了“真实现金流折现率”(True Discount Rate)的概念,用以评估成长股与价值股的相对吸引力。同时,对“风格轮动”的提前识别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关注领先指标如ISM采购经理人指数与利润率变化的相关性。 2. 固定收益:超越国债的信用价值挖掘: 传统上,投资者将固定收益视为避险工具。本书则引导读者深入高收益债券、投资级企业债以及新兴市场本币债券的市场。我们详细介绍了在信用周期分析中,如何利用利差期限结构(Term Structure of Credit Spreads)来预测违约率的拐点,并如何在央行缩表或紧缩周期中,通过期限结构交易(Curve Trading)获取超额收益。 第三部分:另类资产的战略增配与风险管理 本书认为,要在低回报环境中实现超额收益,必须有效地整合非流动性溢价资产。我们对主流的另类投资类别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强调了“尽职调查的深度”是获取差异化回报的关键。 1. 私募股权(PE)与风险投资(VC)的周期适应性: 针对PE/VC市场流动性降低的现状,本书提出了“错位投资策略”。我们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基金(成长基金、杠杆收购基金)在宏观紧缩期下的估值修正路径,并强调了对早期阶段“技术驱动型”投资的价值重估,因为这些投资受宏观信贷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受技术渗透率影响极大。 2. 房地产与基础设施的通胀面对冲价值: 我们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视为重要的抗通胀工具。重点分析了“真实回报率”的计算方法,即剔除融资成本和运营费用后的净现金流回报。书中专门设立章节讨论了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项目等新基建资产的长期稳定现金流特征及其在投资组合中的粘合剂作用。 3. 对冲基金策略的再评估: 我们不再将对冲基金视为单一资产类别,而是将其分解为具有不同宏观风险敞口的策略集合。重点分析了全球宏观策略(Global Macro)和系统性趋势跟踪(CTA)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优势。本书提供了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捕捉市场异象、同时对冲系统性风险的“多策略”对冲基金组合的实用指南。 结语:构建韧性投资组合 《投资者的罗盘》最终致力于提供一个投资哲学的重塑。它要求读者将目光从季度报告转移到十年周期,从单一市场转移到全球互联的生态系统。本书的落脚点在于,通过深入理解全球宏观驱动力,并精细化地配置到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资产类别中,投资者才能在不确定的未来中,为自己的资本构建起真正的、穿越周期的韧性与价值。本书适合资产配置顾问、家族办公室管理者、养老基金管理人以及寻求系统性提升投资分析能力的专业人士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完全没有传统专业书籍那种拖沓和重复。作者似乎非常清楚读者的注意力边界在哪里,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案例来支撑他的论点。比如,他用历史上几次重大的经济危机作为背景板,详细剖析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组合策略是如何应对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让人看得手心冒汗。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因子投资”那一章,原本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数学模型,结果作者竟然把它讲成了一个侦探故事,每个因子(比如价值、动量、质量)都像是一个拥有独特“作案手法”的嫌疑人,作者的任务就是找出谁在什么环境下表现得最可靠。文字的张力很大,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读到后半段,我甚至产生了一种想要立刻拿起笔,在自己的模拟账户上实践一下书中策略的冲动。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训练你去质疑那些看似稳固的传统观念,去寻找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正驱动力。看完之后,我对市场波动的理解也从单纯的恐惧,转变为一种带着敬畏的理解,知道何时该收紧缰绳,何时可以适度加速。

评分

全书结构设计得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严丝合缝,推动着读者从基础认知走向高阶应用。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固守传统的单一资产类别分析,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讲解如何看待另类投资的配置价值,尤其是对流动性折价的理解,非常深刻。他没有鼓吹盲目追逐高收益的非传统资产,而是强调在组合中引入它们是为了降低相关性,追求的是结构性的稳定,而非短期暴利。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工具和框架,比如构建不同生命周期投资者的“生命周期组合调整矩阵”,虽然不是具体的推荐产品,但给出了一个动态调整的思考框架。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对自己当前的投资组合有了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也明白了未来几年内,市场环境变化时,我应该从哪些维度去审视和调整我的“防御工事”。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建立起独立思考和长期投资信心的指南,而不是一本催生短期投机行为的秘籍。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选择,透露出一种克制而优雅的专业气质。很少有金融类书籍能够将严谨的学术逻辑和生动的文学表达完美融合得如此自然。作者在引用一些宏观经济学理论时,总能找到一个贴切的比喻,让那些原本高悬在云端的概念瞬间落地。我尤其喜欢他对“基准选择”那部分的论述,这一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常常被一笔带过,但在这本书里,它被提升到了哲学层面——你到底想和谁比赛?你的成功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你组合的构建方向和风险敞口。书中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对比了两个投资经理,一个追求绝对收益,一个追求相对收益,他们的投资哲学和最终的产品表现天差地别。这种对“目标锚定”的强调,对于那些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阅读体验非常舒适,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每一个观点,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赶进度。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停留在策略层面,更深入探讨了投资者的心理学维度。作者对“行为偏差”的剖析细致入微,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读者内心深处那些因为贪婪和恐惧而做出的非理性决策。他没有指责读者,而是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心理防火墙”的构建方法。我特别欣赏他引入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强调了在复杂的金融世界里,耐心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能带来超额回报的资产。书中对长期主义的阐述,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回测数据和跨越数十年的市场周期分析来佐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在不同的心境下有新的领悟。比如,第一次读可能更关注如何构建最优化组合;而第二次重读时,我可能更关注如何管理自己看到净值回撤时的情绪波动。这种能随着读者自身经验增长而展现出不同层次价值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投资旅程中的成长与不足,引导我们向更成熟的投资者迈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一些几何图形的错落,给人一种既专业又充满未知的探险感。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金融理论大部头,毕竟“组合基金”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没想到,作者在开篇就用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我从金融小白的泥潭里轻轻捞了起来。他没有急着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选择困境入手——比如周末是去爬山还是去听音乐会,哪一个对长远幸福感的提升更大?然后,巧妙地将这种选择的艺术迁移到了资产配置的层面。书中对于风险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它没有把风险描绘成洪水猛兽,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讲解如何识别海上的暗礁和风暴的信号。读完前三分之一,我感觉自己对“分散投资”这个概念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地“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肤浅认知,开始体会到不同资产类别之间相互制衡、动态平衡的精妙之处。特别是他对“黑天鹅”事件的分析,非常透彻,不是事后诸葛亮式的总结,而是提前设想了各种极端情景下,预先构建的组合结构如何像有韧性的蜂巢一样保持稳定。这书读起来,就像是跟一位睿智的长者在私下交流投资心得,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真诚的经验分享和逻辑推演,让人信服。

评分

快递给力,送货这点很放心,书也不错

评分

质量很好,品质不错

评分

书还不错,还没有细看,先给个好评吧~

评分

好东西,好好读。

评分

正版,物流快,值得购买,就喜欢京东购物

评分

正版图书 不错 厚实 正版图书 不错 厚实

评分

刚到手,翻了翻目录和前几十页,问答形式相当新颖,程序举例也很多,比较容易理解,推荐。

评分

质量非常好,值得信赖。。。。

评分

书收到物流速度快,书张质量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