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估值逻辑 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 [Inside the Investments of Warren Buffett: Twenty C]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 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 [Inside the Investments of Warren Buffett: Twenty C]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陆晔飞(Yefei Lu) 著,李必龙 林安霁 李羿 译
图书标签:
  • 价值投资
  • 巴菲特
  • 估值
  • 投资案例
  • 财务分析
  • 股票分析
  • 投资策略
  • 复盘
  • 经典投资
  • 投资实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85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764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Inside the Investments of Warren Buffett: Twenty C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沃伦·巴菲特及其合伙人投资了多家20世纪盈利能力且代表未来趋势的公司。但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在做正确的投资呢?巴菲特及其合伙人是如何甄别具有未来前景的公司呢?其他人如何才能效仿和学习他们的方法呢?

对于寻求成功投资框架的巴菲特追随者而言,《巴菲特的估值逻辑》无疑是一个上佳的礼物,因为它对巴菲特迄今为止的长期投资组合,做了详尽的分析。

作为资深投资人,本书作者从巴菲特1958年对桑伯恩地图公司的投资开始,连续追溯了另外19个巴菲特的主要投资案例,如喜诗糖果公司、《华盛顿邮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航空集团、富国银行和IBM。

借助于合伙人信函、公司文件、年度报告、第三方参考资料和其他原始信息,作者把巴菲特投资的独特性定位为:时点的把握、本能的发挥、外界信息的运用和投后的运作。而且,作者还从中辨识出适用于所有投资者的成功要素,无论拟投资公司规模大小、所处国内还是国外。

作者还按照年代顺序对案例背后更为广阔的国际事件和美国股市起伏做了相关解读,并由此提出:巴菲特重要的特质可以说是其专业知识的广度。


  

作者简介

陆晔飞,现任股东价值管理公司投资组合经理。股东价值管理公司是一家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价值投资公司。此前,陆先生先后就职于麦肯锡公司柏林办公室和一家位于慕尼黑的单一家族投资办公室。陆晔飞先生拥有伦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译者简介

李必龙,经济学硕士,在金融和实业领域有着丰富历练,在股权投资领域有着较多的实战经验,在公司估值和风险管理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曾经参与翻译《金融与投资术语词典》、《估值:难点、解决方案及相关案例》、《并购估值——为非上市公司培育价值》、《估值的艺术》、《并购指南——如何发现好公司》、和《并购有道——中小企业收购秘籍与精品案例》等书。


林安霁,价值投资者,管理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对冲基金等领域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林先生拥有美国注册会计师(CP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等多个国际金融财会证书。


李羿,财务管理学学士,在著名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和华为技术公司历练多年,现就职于一家投资顾问公司。曾参与翻译《金融与投资术语词典》和《估值:难点、解决方案及相关案例》、《并购估值——为非上市公司培育价值》、《估值的艺术》、《并购指南——如何发现好公司》、和《并购有道——中小企业收购秘籍与精品案例》等书。


精彩书评

  

本书对巴菲特50多年投资生涯中20个核心投资案例,做了简洁和有益的分析。陆晔飞很好地阐述了巴菲特评估每项投资的风险回报时,所关注的关键要素。所以,对于长期投资感兴趣的人,阅读本书一定获益匪浅!

约翰·埃尔坎,Exor投资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在有关巴菲特的众多书籍中,投资组合经理陆晔飞写了一个价值独特、信息充实的版本。这本即时经典分析了巴菲特20个*佳投资案例——始于1958年并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约翰·米哈杰维奇,The Manual of Ideas执行主编

对于投资,沃伦·巴菲特谈过很多理念,但极少涉及实际的投资案例。陆晔飞通过发掘那些被遗忘的年报并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出色地填补了理解巴菲特投资拼图中所缺的那些模块。

罗伯特·温纳尔,RV资本首席投资官

陆晔飞为我们大家做了一件大好事,他带着我们回顾了巴菲特投资生涯中那些关键的投资案例。他不仅为我们分析了巴菲特彼时面对项目时的所思所想,并通过提供众多的一手信息,让我们能够站在巴菲特当年的角度看待这些投资标的。人们由此甚至有了这样一种感觉:伴随着巴菲特在其投资生涯顺时前行,领悟到了影响其投资精进的那些真谛。

乔尔·科恩,麻省理工学院投资管理公司


  

目录

目录


译者序

致谢

前言

第一部分 合伙制年代(1957~1968年) // 001

第1章 1958:桑伯恩地图公司 // 004

第2章 1961: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公司 // 018

第3章 1964:得州国民石油公司 // 029

第4章 1964:美国运通 // 034

第5章 1965:伯克希尔-哈撒韦 // 051

第二部分 中期(1967~1988年) // 067

第6章 1967:国民保险公司 // 069

第7章 1972:喜诗糖果公司 // 073

第8章 1973:《华盛顿邮报》 // 078

第9章 1976:政府雇员保险公司 // 091

第10章 1977:《布法罗晚报》 // 099

第11章 1983: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 // 103

第12章 1985:大都会广播公司 // 109

第13章 1987:所罗门公司——优先股投资 // 125

第14章 1988:可口可乐公司 // 135

第三部分 近期(1989~2014年) // 151

第15章 1989:美洲航空集团 // 154

第16章 1990:富国银行 // 168

第17章 1998:通用再保险公司 // 179

第18章 1999:中美能源公司 // 197

第19章 2007~2009:北伯灵顿公司 // 211

第20章 2011:IBM // 231

第四部分 经验总结 // 247

第21章 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演进 // 248

第22章 我们能从巴菲特身上学到什么 // 254

附录A 巴菲特有限合伙企业的业绩表现(1957~1968年) // 263

附录B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业绩表现(1965~2014年) // 264

参考文献 // 266


前言/序言

译者序


不同于传记类作品,本书是以20个关键投资案例为“珍珠”,把巴菲特传奇般的投资生涯串在一起。对于以显赫投资业绩光耀于世的“圣人”,通过巴菲特在不同时期的经典投资案例来描述其独特的投资方式,不失为一种独特而精到的方式。

对于投资者而言,本书是了解巴菲特投资哲学和投资策略的极佳途径。作者通过对每个投资案例的背景铺垫、对被投企业基本面及其价值评估的分析,把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和投资策略,具体而细致地予以了例解或阐述——既有定量分析,也有定性解读。

同时,就每个投资案例,作者还从当时一般投资者的角度进行了常规分析,以凸显巴菲特投资哲学和投资策略的过人之处。比如,在他投资的成熟期,巴菲特特别看重被投企业的结构性优势,并把它作为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必要条件。通常,这是一般投资人易于忽略或很难甄别的投资决策要素。

此外,作者强调了巴菲特筛选投资标的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被投企业创造复利的能力。为此,作者给出了衡量企业创造复利能力的一组重要指标:已用有形资金收益率和企业利润的年增长率。这应该是巴菲特几十年的投资生涯能够保持年均复合收益率超过20%的秘诀之一。

总之,本书作者对巴菲特投资生涯演进轨迹的梳理分析,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品味到价值投资的真谛,获益良多。

本书各章的译者分别为:第1~2章是由李拜所译,第4章为马聪所译,第6~14章为林安霁所译,第15~17章为李羿所译,其余均为李必龙所译,全部译稿均由李必龙校对修改。

在此,特别感谢策划编辑杨熙越和责任编辑黄姗姗,感谢她们为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努力与付出!


李必龙

2017年6月


前言


在过往的30年间,巴菲特及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家喻户晓了。同样地,对于投资界的人来说,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再也不是美国中西部一座默默无闻的小镇了。由于巴菲特传奇般的投资业绩,许多小投资者都想像他那样投资,而许多专业投资人则想效仿他的投资策略。但巴菲特最伟大的投资项目到底是哪些?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做的这些投资?从他的经历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本书的焦点就是通过梳理巴菲特投资生涯的轨迹,揭示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具体而言,我整理了巴菲特所做的20个投资案例——我觉得它们是对巴菲特的投资演进轨迹产生重大影响的投资项目。为此,我主要基于下述这组因素挑选了这些投资案例:投资发生时它们的相对规模、不同的投资类型以及我发现有特别信息价值的投资。

在分析这些关键投资案例时,我重点关注巴菲特做投资决策中所采取的具体行为,并设法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去理解,他或任何投资者在每个案例中所遵从的逻辑依据是什么。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会设法用同一时期研究相关企业投资分析师的角度,来凸显巴菲特独一无二的观点。与传记类的书籍不同,本书主要通过聚焦巴菲特的关键投资案例来阐述巴菲特的故事。相比其他含有相关投资信息的出版物(包括巴菲特自己的年度信函),本书旨在利用原始文档和其他可能的历史信息,进一步拓展知识。我写作本书的总体目标是:就巴菲特所做的那些关键投资项目,给予读者一个现实的分析,希望读者可以借此归纳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本书的前三个部分按年代顺序撰写。第一部分详述了巴菲特在1957~ 1968年间所做的5项关键投资。那时,他运营的是一家叫作巴菲特有限合伙企业的组织,也是他在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之前,所管理的一家私募投资合伙企业。第二部分详述了他在1967~1988年间所投的9个项目,这个时期是伯克希尔–哈撒韦作为巴菲特投资载体的第一个二十多年。最后一部分聚焦于1989年以来的伯克希尔时代。在这三个部分中,每个部分都有一个简介阐述相关的投资项目是如何镶嵌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之中的,并描述美国股票市场和巴菲特投资所涉及市场那个时期的背景情况。书中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具体投资项目展开,即把每个项目作为一个研究案例。本书的最后部分旨在反思巴菲特作为一个投资者的历史演进过程。它还概括了我的学习所得,即我对巴菲特20个关键投资案例分析的收获,以及有关他投资哲学和投资策略的学习所得。

在我深入分析巴菲特的具体投资案例之前,我想要定义一下在我的分析中所追求的系统方法。在评估一项投资时,我的方法是首先理解相关投资的定性要素和相关背景,然后才是它的估值。就估值来说,我设法寻找的是内生价值,即主要基于公司可持续盈利水平的利润来确定它的价值。通常,这包括基于企业生命周期因素所做的调整。有时,我会针对维持性的资本支出进行比较,就折旧和摊销做一些调整;有时,我就简单地采用过往一年的利润。为了保持一致性和简便,我主要采用基于标准化数据的企业价值/息税前利润,作为利润的估值指标,并把市盈率作为一个二级指标。在其中的几个例子里(即我感觉适当之处),我没有使用基于利润的估值方式(或在利用了利润估值方式之外),而采用了基于资产的估值方式。无论我选择定性评估方式还是估值方式,都不是判断这些公司唯一可接受的方式。我的分析包含了不少的解读成分,当然,有些地方的解读是需要一些其他调整来补充的,但我并没有这样做。总之,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基于我所能得到的数据,给予所涉公司一个准确的投资分析。总体来说,它们也呈现了我对巴菲特投资决策的最佳理解和解读。



价值投资的深度解析:探寻企业内在价值的量化艺术 本书聚焦于企业估值这一核心投资议题,通过对一系列经典投资案例的剖析,深入探讨如何准确衡量一家公司的真实价值,以及如何将这些量化分析转化为成功的投资决策。 本书并非对特定投资大师的传记或观点进行复述,而是着眼于估值理论的实践应用和复杂性。我们相信,成功的投资,无论采用何种策略框架,最终都回归到对企业未来现金流折现价值的严谨判断之上。 第一部分:估值的基石——从理论到实战的跃迁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估值理论框架,并迅速将其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对接。我们不会止步于教科书中的公式推导,而是深入探究驱动这些公式的底层假设是否在不同行业和经济周期中依然成立。 1. 现金流折现模型的精微调校: 自由现金流(FCF)是企业价值的生命线。本书将详细拆解如何构建最符合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FCF模型。这包括对营运资本变动的敏感性分析、资本支出(CapEx)与维护性/扩张性支出的精确区分。我们将探讨在不同增长阶段(高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中,如何设定合理的预测期长度和终值(Terminal Value)的计算方法,避免常见的“过度乐观”陷阱。特别是对于那些重资产、长投资周期的行业,我们如何处理折现率(WACC)的构建,如何准确反映债务成本和股权风险溢价的动态变化。 2. 可比公司分析(Comps)的陷阱与校准: 尽管市盈率(P/E)、市净率(P/B)等乘数法在市场中应用广泛,但本书强调这些工具的局限性。我们重点分析了何时使用何种乘数最为恰当——例如,在周期性行业中,使用市销率(P/S)的风险;在金融机构中,P/B的内在缺陷。更关键的是,我们探讨了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可比性”筛选:如何剔除那些因会计政策差异、非核心业务或一次性事件而扭曲的财务数据,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横向比较。 3. 交易案例分析(Precedents)的深度挖掘: 并购(M&A)数据提供了市场对企业控制权的真实出价。本书将引导读者超越简单的交易溢价数字,去探究支付的溢价背后,收购方看到了哪些未在公开市场反映的协同效应(Synergies)。我们将解析如何将这些预期的协同价值,合理地纳入我们自身的估值模型中,以判断当前股价是否已充分反映了潜在的收购价值。 第二部分:复杂情境下的估值挑战与应对策略 现实中的企业很少是标准的、线性的增长机器。本部分直面那些让估值分析变得异常困难的真实世界难题。 4. 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的量化难题: 面对科技、医药和品牌驱动型企业,传统的基于有形资产的估值方法往往失效。我们将深入研究如何间接量化研发投入的回报率(ROIC for R&D),如何评估专利组合的经济寿命,以及如何通过“超额利润法”来识别和量化那些由强大品牌或网络效应带来的超额回报能力。 5. 周期性与波动性企业的估值迷雾: 能源、原材料、半导体等行业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对这些行业的错误估值,往往源于将“周期低谷的盈利”误判为“常态盈利”。本书提供了一套“周期调整”估值框架,通过分析行业产能周期、历史市盈率的峰值和谷底分布,构建一个更具稳健性的长期价值区间,避免在恐慌时低估,在狂热时高估。 6. 困境资产与重组的价值重估: 当一家企业面临破产、债务违约或重大战略转型时,其市场价格往往与内在价值严重偏离。我们探讨了在不同重组路径下(如债转股、资产剥离、管理层收购)的估值方法论。重点是如何剥离非核心的“清算价值”,并精确预测新管理层或新所有权结构下,能释放出的核心资产的真实运营效率。 第三部分:投资决策的整合——估值与安全边际的艺术 估值工作本身只是中场休息,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分析结果转化为行动。 7. 安全边际的量化与主观判断的融合: 本书强调,安全边际不是一个固定的折扣百分比,而是对估值不确定性的函数。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情景分析”(Base, Bull, Bear Cases)来建立一个概率加权价值区间,并据此设定“买入价格阈值”。这个过程需要投资者的专业判断力,去评估特定风险(如管理层变动、监管风险)发生的概率。 8. 资本配置的动态视角: 估值并非一劳永逸。对于一家持续经营的企业,我们必须考虑其再投资决策。如果管理层缺乏良好的资本配置能力,即使当前估值合理,其内在价值也可能随着时间而衰减。本书分析了衡量管理层资本配置效率的指标,并探讨了在投资决策中,如何将“高质量再投资能力”作为一个关键的溢价因子或折价因子。 9. 估值模型的可持续性与迭代: 成功的投资往往需要数年的持有。因此,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如何构建一个“活的”估值模型。我们探讨了如何定期审计模型的假设是否仍然成立,如何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和技术进步对企业竞争格局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并据此进行审慎的调整,确保估值逻辑始终与企业现实发展同步。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实战导向、拒绝教条的估值工具箱,帮助专业投资者和严谨的个人投资者,穿透市场噪音,直抵企业的真实经济价值核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深度研究”这个词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不同于市面上很多只停留在概念介绍的书籍,这本书的笔触如同一个细致入微的侦探,对每一个案例的背景、当时的宏观环境、目标公司的财务细节,都进行了近乎苛刻的还原。特别是对于那些几次买入和卖出的时间节点,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时间线,而是去探究驱动巴菲特决策转变的那些“软性”信息和市场情绪的微妙变化。我清晰地感受到,巴菲特的成功并非仅仅依赖于对财务报表的精通,更在于他对人性、商业本质以及长期趋势的深刻洞察力。书中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自身的分析能力,它教会我如何透过喧嚣的市场噪音,去捕捉那些真正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企业特质,这种训练比单纯学习几个投资术语要有效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它没有过多渲染巴菲特的个人传奇色彩,而是直接切入他投资决策的核心——那些看似简单却又蕴含着深邃洞察的价值判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严谨,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过度解读每一个数字的涨跌,而是聚焦于巴菲特在特定情境下是如何运用他那套经典的“护城河”理论和“安全边际”原则来筛选和持有资产的。书中对一些关键交易的复盘,比如对可口可乐和美国运通的长期持有逻辑的剖析,让我这个自诩对价值投资有所了解的读者,依然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它不是那种读完后感觉“我已经懂了”的浮夸之作,而是能让你在合上书本后,反思自己过去投资中的盲点和思维误区,真正体会到“投资是反人性的”这句话的重量。它提供的是一套思考框架的构建指南,而非简单的公式照搬,这对于任何希望建立长期、稳健投资体系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这些案例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历史观和全局视野。他没有将每一个投资案例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它们置于更宏大的经济周期和行业演变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能看到巴菲特投资哲学的连续性和适应性,即一套核心理念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其有效性。书中的细节描写,比如对某些特定行业泡沫的描述,让我对资本的非理性冲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相比于许多只关注“买了什么赚了多少”的肤浅分析,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市场当时会犯错”以及“巴菲特是如何利用这种系统性错误获利的”。这不仅仅是对历史案例的复述,更是一堂关于市场心理学和宏观经济环境解读的精彩课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对未来的市场波动有了更从容的心理准备。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基调,我会选择“沉稳的力量”。它不追求短期刺激,不贩卖一夜暴富的幻想,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节奏,娓娓道来时间的复利效应。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奥马哈的办公室里,跟随那位睿智的长者,审视着一张张复杂的商业蓝图。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所展现的耐心,那种可以忍受短期波动,甚至在市场极度恐慌时依然保持镇定的能力,这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投资肌肉”。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自然,完全没有金融书籍常见的晦涩感,使得即便是面对复杂的估值模型和行业分析,也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买什么”,而是深刻地诠释了“你应该如何思考”,这对于正在努力摆脱短线思维桎梏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常识的回归”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证。在充斥着各种高频交易和技术指标的今天,能有一本书如此坚定地站在商业常识的立场上,分析那些被市场暂时遗忘的优秀资产,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发现自己过去很多失败的投资,都源于偏离了最基本的商业逻辑,比如高估了技术迭代的速度,或者低估了管理层的重要性。本书通过对案例的层层剥离,反复强调了理解“你能真正理解的业务”的重要性,以及建立自我认知边界的必要性。这种由内而外的反思,远比任何外部技巧的传授都来得深刻。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企业鉴赏的教科书,教会你如何欣赏那些真正伟大的、能够穿越周期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去追逐那些昙花一现的热点概念。

评分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值得买

评分

很好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评分

还不错,质量很好啊。学习中。值得推荐

评分

书的纸张质量很完美。内容应该也很好我还没看就是了

评分

洛阳纸贵啊,这么薄,这么贵

评分

还不错,质量很好啊。学习中。值得推荐

评分

还好还好哈哈哈哈还好还好哈哈哈哈

评分

不值、一点用也没有

评分

洛阳纸贵啊,这么薄,这么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