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教育是国家教育均衡战略的重要工作。本书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杭州市下城区协同努力,围绕区域九年一贯制学校创新型办学,推动教育均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进行中国特色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成果之一。书稿抓住课程衔接这一特色和优势,总结了下城区语文学科课程衔接工作的改革经验。
上篇语文课程衔接方案
第一章概述
一、语文课程衔接的目的及问题
二、语文课程衔接的主要方面
三、语文课程衔接的基本路径
四、语文课程衔接的评价建议
第二章课程衔接内容列表
一、一至五年级、八至九年级课程教学内容简表
二、六至七年级课程衔接内容详表
第三章课程衔接论证举例
一、将七上第二单元《再塑生命的人》移至六上第三组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二、将七上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移至六上第五组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三、将《繁星》《春水》等名著导读内容提前学习的可行性
下篇语文课程衔接课例研究与研究心得
第四章《一面》课例研究
一、研究的课
二、课的研究
第五章《伯牙绝弦》课例研究
一、研究的课
二、课的研究
第六章课例选粹
一、《请走近我》教学设计
二、《芙蓉楼送辛渐》等送别诗组合教学设计
三、《猫》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中学执教)
四、《猫》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小学执教)
五、《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小学执教)
六、《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中学执教)
七、《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八、《吆喝》教学设计
九、《我们的桥》教学设计
第七章语文课程衔接研究心得
一、浅谈中小学古诗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二、城乡接合部学校中小学语文课程衔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三、浅谈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九年一贯制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
师:王昌龄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
(1)学生回答。
(2)出示写作背景: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诽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心中明朗,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3)读完后,你知道了吗?诗人在这里难道不是以清凉无瑕的玉壶比喻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守操守的信念吗?难道不是暗示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精神吗?此时诗人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像悬崖百丈冰上的蜡梅花,临寒不惧,孤高自傲,坚强刚毅。
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真正的了解和信任,这绝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
(4)看来这首送别诗不单是表达离情别绪,更重要的表达诗人晶莹而璀璨、纯净而坚定的人格!这就是诗人的志向,这首诗也就因为后两句而成为千古名篇,成为佳话!
4.拓展
送别诗,不单是表达离情别绪,还可以表达志向,或许还可以激励朋友。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别董大》!
5总结
“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是个永恒话题,或许是离情别绪,或许是祝福激励,离别的钟声即将敲响!再过一个月,当你离别你的母校,离别你朝夕相处的同学,你们有什么话要写下来呢?拿出作业纸,写一写。
6学生习作展示
只能默默地在心里祈祷,
让离别不再充满哀愁。
相聚的幸福铭刻在记忆里,
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回忆。
……
初读之下,便被作者对“衔接”二字赋予的深度解读所吸引。这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或时间表对接,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哲学思辨。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学生中心”理念在跨学段设计中的体现。那些传统上被视为学科壁垒的知识点,是如何被巧妙地编织成一个连贯的学习旅程的?书中对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递进的论述,显得尤为精妙。它似乎在向我们揭示,真正的课程整合,是要求教师跳出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去构建一个更加宏观的学习地图。我对其中关于“项目式学习(PBL)”在打通初小衔接中的应用部分非常感兴趣。如果能看到具体的、跨越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界限的综合性项目案例,那将极大地方便我们理解如何将抽象的“研究”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希望作者能坦诚地谈谈,在实践中,这种跨学科整合对教师的备课时间、协作能力提出了哪些挑战,以及如何用最朴素的办法去应对这些复杂性。
评分作为一个对教育评价改革持续关注的局外人,我对这本书中关于“形成性评价”在衔接阶段的运用篇幅格外留心。传统的终结性考试往往成了判断学生是否“衔接成功”的唯一标准,这种“一考定乾坤”的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书中是否提供了具体工具和流程,指导学校如何科学地、持续地收集和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性数据,从而真正实现对学习困难的早期预警和干预?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堆复杂的量表或指标,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随手采纳的、能够直观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碎片”。更进一步,这本书能否探讨一下,如何通过评价改革,引导家长和社会形成对九年一贯制教育理念的正确认知?因为课程衔接的成功,也需要外部环境的理解与配合,否则,家长的焦虑感很容易将前期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光是看封面那烫金的标题《九年一贯制课程衔接研究与实践》,就感觉它蕴含着教育改革的诸多思考与汗水。我最想知道的是,那些理论上的宏大叙事,是如何在具体的学校场景中落地生根的?书中是否有足够详实的案例来支撑“研究”的深度?比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在推行这一体制时遇到的阻力与突破口,是否被细致地剖析了?我期望看到的是,不仅仅是“应该怎么做”的规范说明,更是“做成了什么样”的鲜活经验。它是否触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痛点?毕竟,课程衔接的成败,最终还是要靠一线教师的执行力。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课程整合模型,那对于正在摸索中的教研人员和管理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的宝贵资源。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评价体系改革的部分,因为评价往往是驱动教学实践变革的最强力杠杆,如果衔接过程中评价方式没有同步跟进,那么所谓的“无缝衔接”恐怕只是空谈。
评分坦率地说,面对“研究与实践”这样宏大的主题,我总带着一丝审慎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避免成为一本充满术语堆砌的学术报告,而是真正能成为一线教师案头常备的“工具书”和“思想指南”。如果能在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失败案例”的剖析就更好了——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衔接方案,最终为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从中吸取的教训,往往比成功的经验更具启发性。这种对实践困境的直面,才能彰显研究的厚度和良心。此外,九年一贯制最终指向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连贯性,书中对于如何将这一连贯性落实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上,是否有深入的探讨?例如,如何确保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的某些关键能力,能够在初中阶段得到有效深化和检验,而不是在学段转换中被遗忘或中断?这种对教育长远目标的坚守,才是衡量课程衔接研究价值的最终标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看得出作者下了苦功,逻辑清晰得像一张精密的手术图谱。它并非那种只停留在“是什么”的描述性文本,而是深入到了“为什么会这样”和“如何才能更好”的探究层面。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区域性教育政策对课程衔接实践的制约与赋能作用的分析。在中国的教育版图中,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行政效率差异巨大,一本好的研究读物,理应对此有所回应。如果书中只是基于理想化的环境进行论述,那么对于身处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指导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经过“淬火”的、真正解决过实际问题的“实践”环节,它们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课程的有效衔接。例如,在师资培训、教研共同体建设方面,是否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创新模式被成功复制和推广的经验分享?毕竟,实践的价值在于其可迁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