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

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占锋 著
图书标签:
  • 牛津大学
  • 访学
  • 留学
  • 学术
  • 研究
  • 见闻
  • 感悟
  • 英国
  • 文化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89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55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2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日志的形式展现了一位访问学者在牛津大学访学时对牛津学术精神的感悟、对异文化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在异国的见闻与生活趣事、遭遇的文化冲突与碰撞、只身他国的沉思,以及那一抹浓浓的乡愁。

作者简介

郭占锋,男,1977年生,陕西彬县人,管理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1999年9月-2003年6月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获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9月-2006年6月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获农村社会学法学硕士学位。2008年9月-2011年6月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6月-2008年9月任国际行动援助组织中国办公室国际发展项目和发展政策研究协调员。2011年7-2013年12月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讲师。2014年1月至今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农村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工作。

目录

一月 忙碌准备,初到英伦
1.拿到英国签证
2.春节前的忙碌准备
3.国外导师为何难以支配自己的学生
4.飞机上的书写
5.英国打车要预约
6.喜欢骑单车的牛津人
二月 生活趣闻,文化碰撞
1.探寻去学院的路线
2.中国人真会做生意吗?
3.掉入预约陷阱的英国人
4.“呆板”的英国人
5.走进欧洲学者的学术交往圈
6.正式参加第一场学术讲座
7.大学内部资源共享上的壁垒
8.在英国的“中国制造”
9.非常有“远见”的房东
10.慈善超市——一个别样的称呼
11.没有装防盗栏的门与窗
12.想念中国的饭菜
13.买打印机
14.泡在图书馆的第一天
15.英国人性化的交通设置
16.文化视域下的圣瓦伦节
17.一封客气的催交房租的书信
18.我教老外学汉语
19.勤奋的中国学子
20.忆童年的年味
21. 1932年林语堂在牛津大学的演讲
22.“访学”与“求学”
23.关于中国饭菜的英语表达
24.音乐可以打破文化之间的阻隔
25.英国的天气
26.耐寒的英国人
27.偶遇“开放市场”
2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9.英国人爱狗爱到骨子里
30.原来无知也是很可怕的
三月 初至牛津,学术碰撞
1.他者眼中的“我们”
2.女性在公共场合抽烟很正常
3.看来西方社会学还是以定量研究为主
4.导师召见
5.第一次被要求着正装吃饭
6.闲聊宗教与信仰
7.英国人也欣赏徐志摩的诗
8.垃圾食品为何有那么多人吃?
9.读《东亚教育问题之根源》有感
10.图书馆保持传统的闭馆方式
11.牛津也接纳“非一流大学”的学生
12.牛津研究生唱主角
13.谁在为英国人服务
14.英语书写也没有那么难
15.只为书写一位普通访问学者眼中的牛津
16.牛津市装修工一天挣多少钱
17.公交车上爱读书的老太太
18.研讨会
19.参会一整天
20.访问学者的周末生活
21. Matt为何不喝小米粥
22.有家不回的英国年轻人Mike
23.读The British Empire:Sunrise to Sunset一书有感
24.英国人认为做生意和玩同等重要
25.去英国人家里吃饭应该带什么礼物
26.丰盛的晚餐暖人心
27.远离喧嚣的牛津
28.1926年徐志摩笔下的英国田园风光——康词
29.富兰克林与夏令时
30. George为何喜欢雨中打伞读书
31.简单的一句英文却引人深思
四月 碰撞交融,感悟牛津
1.老外也开始喝中国绿茶
2.复活节与清明节
3.翻译一首古诗与大家共勉
4.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新闻报道比较少
5.在英国碰见狗也要“请安”吗?
6.父母陪小孩练习骑自行车
7.骗子也“国际化”了
8.房东家里敏感的烟火警报器
9.英国的学期安排
10.西蒙·库柏的《牛津大学的变与不变》
11.推荐阅读林耀华的《我在哈佛的读书生活》
12.百看不厌的牛津
13.斯蒂芬·利科克
14.秉承严谨学术传统的牛津教授
15.家长带着孩子去足球俱乐部
16.即兴写得几首小诗
17.牛津街上的“西安饭庄”
五月 阴雨牛津,乡愁正浓
1.五朔节
2.五月狂风中的牛津
3.如画般的英国乡村
4.勤奋的人自然劳累
5.邻居周末的烧烤
6.一名研究中国城郊废弃物处理的意大利专家
7.英语讲得特别流利的波兰货车司机
8.异国遇老乡
9.五月牛津冷雨天
10.罗杰·培根
11.赞诗一首
12.困人,困己
13.相遇不相知
14.两首诗
15.罗斯金学院
16.调整作息时间
17.胜利的背后
18.乡愁:想家的时候
19.牛津钟声
20.访学就是修道
21.酒吧文化
22.草地与蛇
23.理念上的冲突
24.享受生活
25.梦见父亲
26.社会孤立感
27.儿童节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28.牛津之夜
六月 琐事思考,见微知著
1.访学就是修心
2.博德利图书馆的罚款
3.访学的几个时期
4.就算孤独也有收获
5.孤独的时候
6.访学就是静心
7.学术为生活
8.在英国,烟草很贵
9.无故被邀击掌
10.英国的电视娱乐节目
11.无题
12.牛津学生穿着“考袍”
13.老外的震惊
14.英国女王的生日是官方性质的
15.蹩脚的中国厨师
16.以服务为宗旨的公交司机
17.有病却不给你开药的医生
18.大学班主任很重要
19.接近22点还是白天
20.国际会议上英语很实用
21.来牛津已经10年的中国厨师
22.牛津学生个性化很强
23.端午
24.中国文化是“孝母不孝父”
25.牛津学子泛舟论道
26.夕阳下的孤独
27.牛津博士生要过“考察期”这一关
28.大学城
29.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
30.轻轻流淌的泰晤士河
31.温馨提示:常用药英文名
32.访问学者是一个边缘化角色
33.富人与穷人
34.牛津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交礼仪
35.英伦摩登女郎怕奶牛
36.“西农的也能来牛津”
37.英国人普遍奉行享乐主义
七月 半载已过,渐悉牛津
1.通过 QQ指导研究生开题
2.为妻儿申请签证
3.草坪上的热闹
4.牛津学子重视暑假实习
5.在牛津街上卖东北饺子的老王
6.蕴含浓浓亲情的签证清单
7.生活感悟
8.漫不经心的生意人
9.放风筝的老人
10.坐看叶绿又叶黄
11.在英国看病比蜗牛还慢
12.英国人盖房子“一台机器两个人”
13. 8个馒头4英镑
14.路边樱桃无人摘
15.研究感悟
16.暑期来牛津“朝圣”的学生
17.导师的作用
18.周末咖啡店品茶
19.人生四十不惑
20.有意思的语言表达
21.在莫德林桥宣传基督教的两个波兰女人
22.买个篮球锻炼身体
23.英伦小鸟不吃“嗟来之食”
24.讨厌的“英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
25.好心没有好报
26.吐露真情
27.在希斯罗机场接妻儿
28.兴奋的儿子
29.与家人在公园的一天
八月 英伦团聚,喜不自胜
1. SSCI论文改了五遍
2.导师安排郊游
3.房东要“赶”我家人走
4.邻居家小孩不接受我儿子的礼物
5.便宜宾馆必须提前预订
6.意外的惊喜
7.雨中与家人逛比斯特世界名牌村
8.野蛮的房东
9.园艺专业人才在英国好就业
10.丛林之旅
11.享受牛津的宁静
12.去导师家借书
13.带儿子参观沃尔森学院
14.剑桥之行
15.雨中游剑桥
16.带家人游伦敦
17.邻居老人给我们送花和巧克力
18.妻儿为我包饺子
19.法国学生入住一楼
20.带妻儿登圣玛丽教堂高塔
21.参观布莱尼姆宫殿
22.送妻儿回国
23.夜半门外脚步声
24.偶然走进贝利奥尔学院
25.中国超市门前的招聘广告
26.重新回到原来孤独的生活
27.重游弗利桥
28.一封“迟到”了2个月的牛津教授的邮件
29.英国大学毕业生Alex成为我的室友
九月 虚怀若谷,牛津情怀
1.在英国,网上也有假货
2.暑假坚持去图书馆
3.马可·波罗的书开启西方人的航海梦
4.认真负责的草坪管理人员
5.位于小卖店内的邮局
6.牛津九月寒似冬
7.盼着回国与家人共度周末
8.碰见牛津人游行
9.参观科学史博物馆
10.牛津一年一度的“狂欢节”
11.拜访Ann教授
12.教授送不起新书
13.巴基斯坦硕士找我当“博导”
14. Alex 的父亲帮儿子打扫卫生
15.牛津导师做中国餐为我庆祝教师节
16.去伦敦办理申根签证吃到豆浆油条了
17.周末在沃德斯通店咖啡厅看书
18.通过QQ电话与新研究生见面
19.并非所有西方孩子成年之后都很自立
20.再次委婉谢绝朋友的邀请
21.在朋友家吃到中国菜
22.在国外也有中国人坑骗中国人
23.访问学者的微电影
24.加入牛津访问学者羽毛球俱乐部
25.在实践中学习英语
26.与法国博士谈论英国的歧视问题
27.挂个气球迎新生
28.在牛津不要把自己当回事
29.参观大英博物馆
30.不以物喜
31.中秋节的欧洲之旅
32.卢浮宫
33.富足安康的小国瑞士
34.意大利第一站——米兰
35.到处购买奢侈品的中国人
十月 异域之旅,感悟积淀
1.水上城市威尼斯
2.慕尼黑
3.中国人的新国民性
4.莱茵河畔的小镇
5.雨中登雅典卫城
6.抠门的中国房东
7.欧洲小国有大家
8.牛津街上的小贩
9.牛津的秋
10.大国崛起受欢迎
11.沉迷于西方文化
12.在街上扶起一位摔倒的英国老太太
13.国内导师来牛津
14.牛津博士也“愁”就业
15.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参会
16.愉快的万圣节
十一月 专心学术,心平如水
1.欢送牛津同行归国
2.安心做好一件事
3.牛津导师多样化
4.带几位朋友游牛津
5.给学生写读博推荐信
6.周末确实有点无聊
7.烟火节
8.儿子也盼我早日回国
9.平常心对待
10.无聊时下载资料
11.思念孩子的中国学者
12.安慰法国室友
13.匈牙利室友入住
14.鼓励自己
15.牛津导师的评语
16.去图书馆就不能偷懒了
17.与导师讨论回国后的研究
18.英国人开始为圣诞节做准备了
19.找一些人类学书籍看
20.学院行政人员非常热情
21.既保守又开放的牛津大学
22.让房东延长开放暖气时间
23.感恩节
24.聆听导师讲座
25.导师出面质问编辑
26.出国反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写论文
十二月 辗转年末,回首英伦
1.北京雾霾受外媒关注
2.英国普通民众为圣诞节做准备
3.在英国邮寄书籍的程序很烦琐
4.进入麻木期
5.Ethan父母帮我们打扫房子
6.爱吃快餐的匈牙利人Milan
7.与牛津博士生讨论中国农村研究
8.牛津又放假了
9.长夜漫漫
10.热情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11.亚马逊退款
12.牛津集市
13.中国餐在国外很火
14.又陷入发SSCI文章的泥潭
15.中国大学教师为什么过得不快乐?
16.文科研究者合作困难重重
17.在拉德克里夫图书馆读书
18.“改文章”比“写文章”更难
19.贵人出手相助
20.去导师办公室借书
21.圣诞节的全球化
22.平安夜里的英伦人
23.在导师家过圣诞节
24.圣诞节疯狂购物日
25.圣诞节似乎已经过完
26.给学生写考博推荐信
27.回家的礼物
28.回顾2015
二〇一六年一月 一年轮回,归途起航
1.来了一位加拿大室友
2.放假中的运动
3.坐立不安
4.假期之后的第一天
5.人性化的西方期刊
6.为伊消得人憔悴
7.冒雨去斯温登奥特莱斯
8.被西班牙理发师坑了
9. SSCI论文修改稿完成
10.天气渐冷
11.对牛津不同的熟悉
12.见冰不见雪
13.牛津酒吧
14.我成为半个“房东”
15. George 教授夫妇请我吃中国餐
16.重游伦敦
17.整理随笔
18.在牛津最后的星期五
19.陈寅恪与牛津大学的缘分
20.赠送室友礼物,告别牛津
21.回国

前言/序言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来到世界著名的大学——牛津大学做访问研究工作。这所英语世界里最古老的大学深深地震撼了我求知的心灵。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建筑群让我流连忘返。曲径通幽的古老小楼里曾经出现过世界级大家,而现在,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学生、学者在这个美丽的大学城里和平相处、平等交流,他们不分肤色,不分性别,不分职位,真可谓是学术的天堂。
幸运中的幸运是我遇见了一位好导师Barbara Harriss-White 教授,她出生于1947年,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剑桥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做研究员,后来进入牛津大学发展系,任系主任以及南亚研究项目的首席负责人。2013年,Barbara教授被选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14年,她被邀请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做了题为《印度农村社会变迁研究》的演讲。之后,我和导师通过书信交流,保持联系。她非常友好,而且极有耐心。于是我打算申请做牛津大学的访问学者,并且想让Barbara教授作为我的导师。后来听她说,每年申报她的访问学者很多,大多数都是清华、北大、复旦的申请者,但是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因为她不想带中国学者。她说,她接受带我是因为我的实地调查经历很丰富,去过遥远的非洲,到过神秘的印度,还深入中国西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调研。这一点成为我进入牛津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的重要砝码,也让我这个来自一般院校的普通教师跟随如此著名的导师做了一年的研究,得到她的厚爱和指点。Barbara教授对学术非常执着,她用了43年对一个印度小镇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取得非凡的成果,同时也奠定了她在该领域内的显赫地位。在这一年的访学生活里,我大部分时间跟随导师研究印度农村集镇的发展与变迁,主要涉及性别问题、种姓问题和印度的村落文化问题。在导师的激励和指导下,我几乎天天泡在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里,尽管沃尔森(Wolfson)学院给我安排了非常舒适的办公室,但是我觉得图书馆里更有研究的情趣,而且易于查阅最近的图书、期刊资料以及珍贵藏书。在冲刺SSCI文章的过程中,导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让我记忆犹新,终生受益。
另外,由于英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导师对我生活上的照顾也让我颇为感动,最使我难忘的是2015年的圣诞节,我受导师之邀去吃午餐,她把我当成“家人”,让我与她的家人一起度过这个重要的节日。多少次在家中的学术教诲,多少次在办公室的指点迷津,多少次在酒吧的畅聊讨论,给我的访学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在繁忙的研究之余,我把自己在牛津访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都记录下来,形成这本书。这本日志虽然内容庞杂、琐碎,但有着学术的思考,有着生活的发现,有着人生的感悟,有着异国的烦恼,有着文化的碰撞,有着思乡的心情,有着难言的苦闷,有着朋友的欢聚,有着生活的尴尬,有着人生的困惑……总之,访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尽列其中,可谓五味杂陈。这些混杂的日子就串成了本书。当然,书稿中的观点都是自己的想法,难免有不妥当的地方,希望朋友同仁赐教。
2016年1月21日
牛津大学
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 一、 穿越时光的学术殿堂 牛津,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承载着千年学术传承的传奇。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奇妙的访学之旅,走进这个世界顶尖学府的心脏。我们将一同探寻牛津大学悠久的历史,感受它那无处不在的学术氛围,以及那些曾经或正在这里留下深刻印记的伟大思想家。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份流水账式的游记,而是一次深入的学术体验。我们将从一个访学者的视角出发,细致地描绘在牛津学习、生活、交流的点点滴滴。想象一下,清晨薄雾笼罩下的石墙,午后阳光洒满的图书馆阅览室,夜晚灯火阑珊的学院庭院,这些场景将通过生动的笔触呈现在您眼前。 我们将一同漫步在迷宫般的校园里,寻访那些孕育了无数诺贝尔奖得主和国家领导人的学院。从宏伟的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的藏书浩瀚,到克莱尔学院(Christ Church)用餐厅的庄严壁画,再到拉德克利夫天文台(Radcliffe Observatory)的星辰轨迹,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和历史的沉淀。 本书将重点关注作者在牛津的访学经历,包括参与的学术讲座、研讨会,以及与当地学者和研究生的互动。您将有机会了解牛津大学前沿的研究领域、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独特的学术文化。我们不会回避访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学术研究的瓶颈,以及个人适应新环境的种种不易。这些真实的经历,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在一个全球顶尖学术机构中进行深度访学所包含的意义。 二、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思想碰撞的火花 学术研究是本书的核心脉络。在牛津的这段时光,作者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本书将详细阐述作者在此期间所进行的研究课题,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以及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我们不仅仅会呈现研究的“结果”,更会深入探讨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灵感从何而来?在文献海洋中如何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如何设计实验或分析数据?如何在激烈的学术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本书将以真诚的态度,分享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以及如何克服它们,从而不断推进研究的进展。 牛津大学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活跃的学术交流而闻名。本书将生动地展现作者如何融入当地的学术社群,与其他研究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这些都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催化剂。您将看到作者如何从他人的研究中获得启发,如何通过讨论修正自己的认知,以及如何在这种开放而包容的学术环境中不断成长。 本书将聚焦于几个具体的学术领域,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更广泛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例如,如果作者的研究涉及历史学,那么书中可能会呈现如何利用牛津丰富的史料和独特的历史研究方法;如果涉及科学研究,则会展示如何接触到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理论框架。 对于那些对学术研究充满兴趣的读者,本书将是一份宝贵的参考。它将提供关于如何在国际顶尖学术机构开展研究的实践性建议,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点燃更多人心中的学术梦想,鼓励大家勇敢地走向探索未知的学术前沿。 三、 感悟的沉淀与升华:人文精神的滋养 除了学术上的收获,牛津的经历更赋予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本书将不止步于对学术和研究的记录,更会细腻地捕捉在异国他乡的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心灵触动。 牛津大学不仅仅是学术的殿堂,也是人文精神的摇篮。古老的建筑、宁静的公园、历史悠久的博物馆,都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作者将分享如何在忙碌的研究之余,去感受牛津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去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在本书中,您会读到作者关于个人成长、学术伦理、国际视野、乃至人生价值的思考。这种思考并非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学术实践。例如,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交流时,作者可能会反思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差异,从而深刻理解“求同存异”的真谛。在面对研究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作者可能会体会到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学术精神的体现,也是人生态度的升华。 本书将以真诚的笔触,记录下作者在牛津的日子里,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或许是一次与教授的深入交谈,一次与同学的友好互动,一次独自在夜晚思考的沉思,都可能成为作者人生轨迹中的重要转折点。这些感悟将是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对一次访学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人生的一次深刻对话。 四、 开放的胸怀与未来的展望 “在牛津的日子”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本书将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知识,以探索的精神去追求真理。 本书所呈现的牛津经历,并非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可以触及的学术梦想。我们希望通过作者的视角,让更多人了解国际顶尖学府的学术生态,认识到学术研究的魅力,以及它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可能会分享对未来学术研究方向的思考,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以及对中国与世界学术交流的期望。这种展望,将是对本次访学经历的升华,也是对未来的积极探索。 本书适合所有对学术、对牛津、对国际交流充满好奇的读者。无论是对学术研究有志者,还是对人文历史感兴趣的爱好者,亦或是渴望拓宽国际视野的普通读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乐趣和思想启迪。 “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是一次关于知识的探索,一次关于心灵的旅行,更是一次关于梦想的实践。它将带领您一同走进那个充满智慧与活力的学术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求知精神,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从书名就足以激起我无限的遐想。牛津,这座古老而庄重的学府,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总是想象着,漫步在那些哥特式的建筑之间,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学术的庄严,仿佛能听到先贤们在历史长河中低语。而“访学见闻”,更是让我期待,作者在牛津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一定充满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那些书本之外的,关于师生互动、课堂氛围、图书馆的静谧、甚至是牛津小镇的日常生活,都是我渴望了解的。我想象着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那些灵光乍现的时刻,那些在异国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独特思考。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牛津学术殿堂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其迷人的学术风貌,感受那份纯粹而专注的治学精神。我相信,通过作者的笔触,我将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那段宝贵的访学时光,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

评分

《在牛学期》这个名字,自带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魅力。牛津,本身就是一座散发着历史韵味的城市,而“访学见闻”和“研究感悟”则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场关于知识探索和个人成长的深度分享。我尤其期待作者在书中能够描绘出牛津大学独特的教学模式和学术氛围。那些古老而庄重的教室,那些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那些充满活力的学术沙龙,都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交流思想,激荡火花。而“研究感悟”更是引人遐想,我相信作者在牛津的访学经历,一定让她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游记,更可能是一份关于学术求索的宝贵经验总结,能够为我未来的学术道路提供宝贵的借鉴。

评分

《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段远离尘嚣、专注于学术的时光。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深入一个领域进行探索,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奢侈。牛津,作为世界著名的学术中心,自然孕育着浓厚的学术氛围。我猜想,作者在那里的日子,一定充满了与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的交流。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牛津独特的校园文化,那些古老的传统,那些严谨的学术规范,那些充满活力的学术研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调整自己的研究方法,如何吸收新的知识,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审视当下学术环境的视角,让我思考如何在浮躁的环境中保持一份纯粹的求知欲。

评分

我被《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的题目深深吸引,尤其是“研究感悟”这部分。我一直对学术研究充满好奇,也深知其中充满了挑战与乐趣。作者在牛津这样一个世界顶级的学术环境中进行访学,必定会遇到许多前沿的研究课题,也会在与顶尖学者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分享她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她在学术探索过程中有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发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一次普通的访学经历,更能深入探讨学术研究的本质,分享科学探究的智慧与力量。也许,通过作者的感悟,我能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或者能获得一些启发,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少走弯路。那种沉浸在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满足感,是我最想从这本书中感受到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立刻勾起了我对海外学术交流的无限向往。我一直认为,走出去,到不同的学术环境里看看,是拓展视野、提升自我的绝佳途径。牛津,这座历史悠久的大学城,更是许多学者梦寐以求的访学目的地。我非常好奇作者在牛津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她是如何融入当地学术圈的?在与那些世界级的教授和研究人员交流时,她又学到了些什么?我期待书中能有生动有趣的访学细节,例如一次难忘的讲座,一次深入的学术讨论,甚至是一次意外的学术发现。同时,“研究感悟”也暗示着书中将包含作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深刻反思和心得体会。我希望这些感悟能对我有所启发,让我对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