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由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傢和藝術史傢羅莎琳·剋勞斯發錶於1977年。作為第一批真正意義上將當時“法國理論”的新思想引入現代雕塑討論的著作之一,剋勞斯以深刻犀利的洞察力和過人的勇氣衝破瞭由格林伯格主導的現代主義藝術批評體係,藉用結構主義、現象學和精神分析的理論和觀點闡釋現代雕塑,重新梳理瞭從羅丹開始,途經未來主義、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杜尚、布朗庫西、超現實主義、摩爾、赫普沃斯、史密斯、卡羅、動態藝術、偶發藝術,直至極簡主義的現代雕塑變遷之路,被視為20世紀美國藝術批評的經典之作。
內容簡介
《現代雕塑的變遷》由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傢和藝術史傢羅莎琳剋勞斯發錶於1977年。作為第一批真正意義上將當時“法國理論”的新思想引入現代雕塑討論的著作之一,剋勞斯以深刻犀利的洞察力和過人的勇氣衝破瞭由格林伯格主導的現代主義藝術批評體係,藉用結構主義、現象學和精神分析的理論和觀點闡釋現代雕塑,重新梳理瞭從羅丹開始,途經未來主義、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杜尚、布朗庫西、超現實主義、摩爾、赫普沃斯、史密斯、卡羅、動態藝術、偶發藝術,直至極簡主義的現代雕塑變遷之路,被視為20世紀美國藝術批評的經典之作。
作者簡介
羅莎琳·剋勞斯(Rosalind E. Krauss),美國著名藝術理論傢、批評傢,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著有《前衛原創與其他現代主義神話》、《視覺無意識》、《北海之旅:後媒介時代的藝術》等作品。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變遷》的成功與它經久不衰的相關性,使之成為剋勞斯遠見的一座豐碑。直到今天,我們依舊可以感受到書中所及的範式變化。
——James Carl(柯喬),加拿大圭爾夫大學藝術係終身教授
★作為批評傢和理論傢,剋勞斯使自己麵對的是*復雜的挑戰。
——美國《齣版人周刊》
★剋勞斯的書毫無疑問是它的主題中*精湛的。
——《美國藝術》雜誌
目錄
緻謝 xi
總序 xiii
中文版前言 xv
導言 1
第一章 敘事性時間:《地獄之門》的課題 7
第二章 分析型空間: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 40
第三章 現成品形式:杜尚與布朗庫西 70
第四章 遊戲方案:超現實主義的規約 105
第五章 坦剋圖騰:焊製的形像 149
第六章 機械芭蕾:光,運動,劇場 204
第七章 雙重否定:雕塑的新語構 248
作者介紹 295
參考文獻 301
索引 307
前言/序言
中文版前言
2015年鞦天的各種機緣和巧閤,讓我們有瞭把羅莎琳·剋勞斯的《現代雕塑的變遷》譯成中文的想法。關鍵因素不外乎我認為定能勝任的翻譯吳彥正好有空;永遠樂觀積極、鬥誌昂揚的隋建國計劃齣版一套以雕塑為主題的高質量的翻譯叢書;再有,於凡嚮我發齣邀請,希望在北京中央美院做一期講座。就這樣,藉講座的機會,我們從現代藝術史的角度介紹瞭這本書,將書中曾經的激進立場重新帶迴它的成文背景,同時也思考瞭藝術批評的翻譯工作等一些更寬泛的問題。參加去年鼕天這場講座的觀眾熱情慷慨,他們深入的提問和迴應也是此次翻譯的關鍵之一。
曾經有位朋友建議,應該在我們日常修習的反思中,加上兩個的問題:“為什麼是這個”,又“為什麼是現在”。對此,我可以想齣很多為什麼現在翻譯這本書的理由,然而,最重要,卻也最無趣的一條就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做這件事。我有些驚訝,剋勞斯之後的那些著作——那些更加偏重理論,讀起來也更加費力的文章——有些已經被翻成瞭中文,但是這本書,可謂剋勞斯的成名之作,也是她之後聲望的基礎,卻還沒有譯本。於凡最近指齣,當我在90年代第一次把這本書推薦給他時,所有的人都在關注後現代主義在中國的未來,沒工夫考慮現代主義。或許現在終於有時間瞭。
從文化持久性的角度來看,《變遷》足以躋身20世紀美國藝術批評的經典。40多年來從未停印。而就曆史的觀點,《變遷》是第一批真正意義上將當時“法國理論”的新思想引入現代雕塑討論的著作之一。剋勞斯藉用結構主義、現象學和精神分析的理論和觀點闡釋現代雕塑,未必是一次徹底成功的嘗試,但她的洞察力確是深刻犀利。迴溯當時的曆史背景,我們便能理解剋勞斯成書時的勇氣:《變遷》是在格林伯格現代主義的陰影下形成産生的,在當時,那是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體係,可謂鐵闆一塊。《變遷》的成功與它經久不衰的相關性,使之成為剋勞斯遠見的一座豐碑。直到今天,我們依舊可以感受到書中所及的範式變化。
貫穿全書始終,剋勞斯嚮我們強調,時間是雕塑的主要屬性,與較為明顯的空間運用同時存在。從塔特林到塞拉,剋勞斯據理力爭書中作品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外在性”、持續性和公共性,明確它們與減少主義(reductivist),還有抽象錶現主義及其後人的瞬時視覺性(instantaneous opticality)的區彆。在建立命題的過程中,剋勞斯界定瞭許多現代主義經典之作的時間性特徵。她嚮我們展示瞭作品之間時而微妙、時而鮮明的各種差異,從構成主義、未來主義和摩爾作品中觀念性的分析型時間,到隱含在羅丹、畢加索以及海澤作品中經驗的持續性時間,再到史密斯和超現實主義作品中缺乏連貫性的時間感。剋勞斯的論證一針見血——尤其是她對布朗庫西與杜尚的相通點的分析,實在精彩至極。
無論書寫,還是閱讀,《變遷》的體驗在於發現。作為讀者,我們受邀同行。在書中最後一章,剋勞斯把我們帶到極簡主義,我們發現自己所在的這個終點,纔是她成書的起點:極簡主義在1977年嚮當代藝術觀眾提齣的各種挑戰。對極簡主義和大地藝術的總結中,剋勞斯要求我們——我想她是有意的,但未必充分意識到自己觀點的潛力——去質疑雕塑經驗的基礎:藝術作品的作品性究竟是什麼?雕塑的意義又究竟是存在於作品自身的先驗,還是來自實時的體驗?最後,《變遷》所及的問題中,最為發人深思,卻也欲言又止的是:“現代雕塑”的意義真的氣數已盡瞭嗎?一直到數年後,當後現代主義的“擴展場域”(expanded field)迎頭趕上時,剋勞斯纔真正應對瞭這個問題。在此之前,讀者隻能流連於自己的猜測想象。
* * *
1977年,剋勞斯能在一本書中收錄所有關於現代雕塑的論著。2016年,當我們試圖通過著作翻譯,增進跨文化理解時,卻發現這已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瞭,實在遺憾!現如今,藝術傢、展覽空間、批評傢、策展人,還有各類著作,其數量正以40年來史無前例的速度發展壯大。當代藝術涉足之廣,為瞭尋找東西方文化知識中至關重要的代錶作,我們又該如何入手?
從一開始,僅僅把又一本關於現代藝術的西方論著譯成中文並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所設想的,是一個更長遠的計劃,而剋勞斯的這本書和威廉·塔剋的《雕塑的語言》隻是其中的一小步,當然也是最關鍵的起步。多年來,我們許多人都在感慨,藝術史和理論術語的譯文五花八門,缺乏一緻性。以剋勞斯書中的關鍵詞“極簡主義”為例,錶麵上如此簡單的術語,卻也有各式各樣的中譯版本。我們衷心希望,之所以挑選這本書,可以有機會重新梳理現代主義的相關詞匯,為將來此類詞匯的使用提供一份樣本。總而言之,我們希望這是一個紮實的起步,成為之後係列翻譯的基礎。
我在加拿大圭爾夫大學執教近20年,這本書一直是我本科雕塑課程的核心基礎讀物。每年9月,麵對新生時,我一次又一次地意識到這本書經久不衰的相關性和它的教學價值——這不隻是一本雕塑史,更是20世紀晚期西方世界的藝術批評史。我們由衷希望這本書的翻譯可以對中國學習雕塑的學生們有所藉鑒價值。中央美院雕塑係,中國當代藝術討論的重地,正是本書理想的誕生之地。
James Carl (柯喬)
2016年11月於上海
視覺的革命:從古典到當代的雕塑語言研究 導言:雕塑,時間的凝固與物質的對話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自19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西方雕塑藝術在材料、形式、空間觀念以及哲學基礎層麵所經曆的深刻而劇烈的變革。我們摒棄瞭將雕塑簡單視為“三維造型藝術”的傳統框架,轉而將其視為一種與時代精神、社會結構和技術發展緊密耦閤的視覺語言。本書將圍繞一係列關鍵的曆史節點和藝術傢的實踐,剖析雕塑如何掙脫古典美學的束縛,擁抱現代性,並最終邁嚮後現代的多元邊界。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萌芽與形式的解放(1880s – 1920s) 本部分聚焦於雕塑在麵對攝影和工業革命衝擊下,尋求自身獨立價值的初期階段。 第一章:羅丹的“動態瞬間”與現代情感的凸顯 羅丹的工作被視為雕塑擺脫學院派光滑錶皮和理想化敘事的關鍵轉摺點。我們將詳細分析他如何利用未完成的錶麵處理(non-finito)來錶達內在的心理張力與存在的不確定性。《地獄之門》的草圖稿和《行走的人》的斷肢研究,揭示瞭雕塑如何從紀念碑性的敘事工具轉變為對人類經驗的主觀捕捉。特彆關注他對手與軀乾錶現力的極端強調,這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對個體意誌被壓抑的時代情緒的投射。 第二章:野獸派與立體主義對物質性的重構 在巴黎,雕塑傢們開始質疑“體積”的絕對性。布朗庫西(Brancusi)是核心人物。他的實踐,尤其是在《沉睡的繆斯》和《空中之鳥》係列中,標誌著雕塑對“本質”的追求。他通過高度拋光的青銅或抽取材料的剩餘部分,創造齣純粹的、幾乎是抽象的幾何形式。這不再是模仿自然,而是創造一種獨立的、自足的“實在”(Presence)。 同時,立體主義藝術傢們(如亞曆山大·阿基彭科和奧西普·紮德金)則通過切割、穿孔和錶麵的平麵化,將雕塑從實體塊的束縛中解救齣來。他們首次在雕塑中引入瞭“負空間”(Negative Space)作為與正形同等重要的構成元素,迫使觀眾的目光穿透形體,理解空間的動態關係。 第二章:動態與機械美學的介入 意大利未來主義運動(Futurism)將速度、噪音和機器的崇拜引入雕塑。博丘尼(Boccioni)的作品,如《空間中連續性的獨特形式》,試圖將運動的軌跡和速度感固化在靜止的物質中。這是一種對傳統“瞬間定格”的挑戰,強調“四維的體驗”,即時間性融入雕塑構成的嘗試。我們還將探討這種美學觀如何與早期的工業設計和現代城市景觀形成復雜的對話。 第二部分:材料的顛覆與藝術的邊界拓展(1930s – 1960s) 二戰後的藝術轉嚮,使得雕塑的定義被前所未有地拓寬。材料不再是次要的載體,而是信息本身。 第三章:超現實主義的觸覺與心理景觀 盡管超現實主義在繪畫領域聲名顯赫,但其在雕塑中的影響同樣深遠。梅雷·奧本海姆的毛皮茶杯和賈科梅蒂(Giacometti)筆下被拉伸、變細的人物,展示瞭雕塑如何進入潛意識的領域。奧本海姆利用現成物品(objet trouvé)的荒謬並置,挑戰瞭觀眾對“功能”和“觸感”的既有認知。賈科梅蒂則通過對人體極度瘦弱化的處理,探討瞭戰後個體在廣闊、疏離的空間中的存在感危機。 第四章:構造與組裝:工業材料的勝利 隨著戰後重建和技術擴散,鋼材、鋁材、塑料等工業材料被大規模應用於藝術創作。結構主義雕塑(Constructivism)的後繼者,如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直接使用焊接的工業廢料和金屬闆,創作齣“開放式結構”。這些作品往往是空間的骨架,它們占據瞭空間,但也允許空間穿過它們,形成瞭光與影的復雜遊戲。 第五章:行動與場域:從“物”到“事件” 美國藝術的中心轉移後,雕塑的概念開始瓦解。 行動繪畫的影響與“環境雕塑”的先聲: 此時期,雕塑開始關注它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一些藝術傢開始利用場地本身的特性進行創作,這為後來的“大地藝術”埋下瞭伏筆。作品不再是單一的、可被搬運的實體,而是依賴特定地點的體驗。 最小主義的迴歸:物體性與去敘事化 最小主義(Minimalism)是對抽象錶現主義感性錶達的強烈反動。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卡爾·安德烈(Carl Andre)和丹·弗拉文(Dan Flavin)的作品,主張雕塑應是“特定的物體”(Specific Objects),拒絕任何隱喻或象徵意義。他們偏愛工業製造的、重復的單元,並強調作品的“物性”(Objecthood)——它就是它本身,而不是其他任何事物的代錶。我們重點分析賈德的“堆疊”係列如何挑戰瞭藝術品的傳統陳列和觀看方式。 第三部分:後現代的解構與新媒介的探索(1970s – 至今) 進入後現代階段,雕塑對“永恒性”和“統一性”的信念徹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挪用、過程和裝置的興起。 第六章:日常與挪用:波伊斯與社會雕塑 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提齣的“社會雕塑”概念,將藝術實踐擴展到瞭社會行動層麵。他使用脂肪、毛氈、蜂蜜等具有強烈象徵意義的有機材料,探討療愈、記憶與集體創傷。他的作品不再是孤立的藝術品,而是激活社會過程的催化劑。這種對“過程即作品”的強調,極大地拓寬瞭雕塑的領域。 第七章:身體、性彆與裝置藝術的崛起 1970年代後,女性藝術傢們利用雕塑和裝置來挑戰父權製的觀看機製和曆史敘事。如硃迪·芝加哥(Judy Chicago)的作品,以宏大、復雜的構造和對傳統手工技藝(如刺綉、陶瓷)的重新編碼,重新確立瞭被貶低的女性經驗的地位。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的成熟,意味著雕塑已不再局限於單一的、被限定的形態,而是成為可沉浸、可穿越的敘事空間。 第八章:新地形與虛擬的實體 當代雕塑持續在物質與非物質之間徘徊。從大地藝術對尺度和時間的抵抗,到當代藝術傢對數字技術、光影和投影的運用,雕塑的“形體”概念變得更加流動和易逝。例如,使用3D打印技術或參數化設計生成的作品,模糊瞭手工製作與機器生産的界限,探討瞭在信息時代,“實體存在”的意義。 結論:雕塑的持續變異性 本書總結道,現代與後現代雕塑的變遷史,本質上是一部視覺語言不斷自我審視和自我超越的曆史。它是一係列對“雕塑是什麼”這一核心問題的持續追問,每一次媒介或材料的變革,都摺射齣我們對現實、身體和空間認知的根本性調整。雕塑不再是一個固定的類彆,而是一個開放的、持續生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