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经过严酷的自然淘汰后来到这个世界, 落驻东亚大陆,经过远途迁徙,在与当地土著冲突融合后形成了远古时期以蒙古人种为基本特征、 以中华人种为主体人种、 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文化的多元一体的人文地理布局, 这为中华民族成为中世纪农业文明的引领民族, 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中华民族从诞生那天起, 她就开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扮演起改天换地的伟大角色。
气候是造成国家兴亡的重要原因,但不是绝对原因。汉初天寒, 武帝奋起抵御北方匈奴南犯, 使中国避免了已出现的欧洲式碎片化的趋势,12初的“靖康之耻” 是心散的结果, 而15纪中叶 “土木之变” 后明朝守卫京师的军民挽狂澜于既倒, 明王朝由此避免了宋朝 “靖康” 之后苟且江南的厄运。12纪中叶以来持续上升的暖期冲顶后即将回落, 蒙古人扼住命运的咽喉, 奋力崛起, 通过战争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 由此避免了在气温陡然下降后可能出现的 “是后匈奴远遁, 而漠南无王廷”的下场。在目前气候问题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的今天,笔者在本书想讲的就是,只要团结奋斗,人是可以胜天的。
《气候变迁与中华国运》从中华古人类的诞生、迁徙、民族融合与统一及古代中国各朝代气候变迁与国运兴衰的关系,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与当代中国国运的辩证关系,得出“人定兮胜天,人不定兮天胜”这一结论。天变不足畏。气候环境及其变化只是促进人类走向更加文明的助推器,对气候变化的逆来顺受,只能是自取灭亡;而积极应对、奋发进取,就可争取到光明的前景。
张文木,1957年生于陕西,1975年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锻炼,自1979年起,相继在西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学习。19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度国家公派赴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政治系做访问学者,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著有《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首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修订再版),《印度国家发展潜力及其评估—与中国比较》(科技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首版、2011年第二版;中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首版、2014年第二版),《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09年首版、2010年第二版、2014年第三版),《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首版、2013年第二版),《中国地缘政治论》(海洋出版社2015年版),《印度与印度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基督教佛教兴起对欧亚地区竞争力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重温毛泽东战略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导论:人的历史是自觉与自然的历史统一 (1)
上篇 开天辟地:中华民族诞生及其世界意义
一、人猿相揖别:亚洲古气候变化与中华古人类诞生 …(7)
(一)部落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和国家的形成 …(7)
(二)人猿相揖别:亚洲古气候变化与中华古人类诞生 (12)
二、第四纪:中华古人的远征及其苦难辉煌 ……(22)
(一) 远征,从青藏高原出发— — 中华先祖的远古足音 (22)
(二)远征,从青藏高原出发——中华古人的大迁徙向亚太地区推进 (37)
下篇 气候变迁与中华国运
一、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81)
二、古代中国气候变迁与国运兴衰 (84)
(一)“天倾西北”:中华文明曙光初露 (85)
(二)“地不满东南”:统一形态的华夏国家诞生 (90)
(三)顺天应人:夏、商、周王朝兴衰与气候变化 (95)
(四)秦皇汉武不畏天时,强势扭转世界地缘政治大格局 (130)
(五)“魏晋大降温”与中原乱局— — —三国两晋南北朝 (160)
(六)“时来天地皆同力”:中世纪温暖期与唐宋大统一 (176)
(七)扼住命运咽喉:蒙古人逆时奋斗,元朝建立 (205)
(八)送终时有雪:“明清小冰期”终结中国封建社会(216)
三、全球气候变化与当代中国 (252)
(一)工业革命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安全环境 (252)
读到一本关于环境问题的书,虽然书名暗示了地域和宏观的联系,但我主要被其中描绘的一些具体的生态变化所吸引。比如,书中细致地分析了某沿海城市在过去几十年里海平面上升对当地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作者通过对比历史照片和实地考察数据,生动地展现了曾经生机勃勃的滩涂如何逐渐被侵蚀,候鸟的迁徙路径也因此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一种稀有的水鸟,它原本依赖某个特定的湿地进行繁殖,但随着湿地面积的缩小和水质的变化,种群数量一度濒临灭绝。书里不仅有数据和图表,还穿插了当地渔民口述的故事,他们讲述了过去常年能捕捞到的鱼虾,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品种完全消失了。这些鲜活的个体经历,让宏观的气候变化议题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环境改变对普通人生计的直接冲击。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搜集到这些分散而又宝贵的口述历史的,这无疑增加了书的可读性和情感深度。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引发我深度思考的书,它探讨了经济发展模式与环境损耗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提及我特别关注的某个具体产业,但其提出的关于“增长悖论”的论述却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挑战了“越多越好”的增长逻辑,认为单纯追求GDP的提升,而忽视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最终可能导致社会整体的福祉下降。我喜欢它提出的一个观点: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也就是说,让污染者承担治理成本,而不是让社会整体或后代来买单。书中举了几个不同国家在推行类似政策时的案例,有的成功,有的则遭遇了阻力。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能源转型和循环经济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逐步摆脱对高污染产业的依赖,转向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书里传递出的积极信号——即通过审慎的规划和果断的行动,我们能够找到一条既能保持经济活力,又能保护地球的路径——让我感到振奋。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篇幅相当可观,里面涉及的理论深度也让我需要反复咀嚼。我所关注的某个具体的城市规划案例并没有被收录其中,但书中关于“系统性风险”的探讨,却让我收获良多。作者以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了各种看似孤立的事件如何能够叠加,最终引发不可预知的连锁反应。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脆弱性”和“韧性”的对比研究所吸引,它解释了为何有些系统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能够迅速恢复,而有些则会崩溃。书中举了几个关于金融危机、供应链中断以及传染病爆发的案例,详细剖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驱动因素和传播机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提前预警”和“分布式应对”的策略感到兴趣,作者提出,与其被动地应对危机,不如主动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并构建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应对体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追求稳定和效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系统的韧性,以应对那些我们尚未预见到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即便我并不完全理解其核心论点所处的学科背景,也依然被其逻辑的严谨和信息的丰富所折服。作者在分析某个社会现象时,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跨学科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极为宏大的分析框架。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文化韧性”的探讨,尽管书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文化,但它通过追溯一个民族在面对外来冲击时的适应和演变过程,展现了集体记忆和价值体系在维持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民俗习惯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一个文明如何在变迁中保留自我,又如何在适应中获得新生。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庞杂的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能够洞察到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深层联系。这种“大历史”的视角,让我对人类社会的演进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认识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于应对未知挑战的重要性。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全球化进程的书,虽然我所关注的某个具体贸易协定并未在书中得到详细阐述,但书中对“信息流”和“知识鸿沟”的分析却深深触动了我。作者以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严谨,梳理了不同地区在互联网普及程度、信息获取渠道以及知识生产能力上的巨大差异。我被其中关于“数字殖民”的讨论所吸引,它揭示了在信息时代,发达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和平台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其他地区的认知和发展方向。书中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发展中国家如何依赖外部技术和数据,导致本土创新能力受限,让我对这种隐形的不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知识民主化”的呼吁,作者提出应该打破信息壁垒,促进知识的自由流动和共享,让更多地区能够参与到全球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中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讨论全球发展时,不能仅仅关注经济数据,更要关注信息和知识的公平分配。
评分学地理的,总想了解一下地理与历史的关联。还没来得及阅读,读后评价!京东的服务态度很好!送货及时!
评分没想到插图还有彩色的,还行吧
评分不错的图书
评分不错的图书
评分好书。。。。。。。。。。
评分支持京东,很满意
评分值得细读、珍存的好书。
评分不错,第一次用这个视角宏观地观察和分析分析气候环境与历史变迁
评分还没有看还没有看还没有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