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地方统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深圳改革创新丛书·第4辑:构建地方统计指标体系》从统计数据的专业角度,在现有统计制度方法的基础上,围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中心主题,全面反映新常态下深圳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特别是围绕经济质量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强化构建更符合新常态要求的统计体系,具体包括统计监测指标、评价指标、经济运行分析与专项调查四大指标体系内容。
作者简介
杨新洪,1964年11月生,理学博士、高级统计师、一级作家、高级策划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学历背景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有着闽、粤两省多岗位多职位的经历和观察经济社会视角,在科学考量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方面颇有建树。主持和参与设制《“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以及深圳《五大发展理念统计评价指标体系》。
出版《转型浪尘上的深圳高度》《如果》等五部学术专著,《青苹果》《未了》获全国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和首届伯乐文学奖,有《消失的像限》《风筝染过红树林》《“五一”地理》等九部文学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在《管理世界》《统计研究》《调研世界》《开放导报》《特区实践与理论》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一百多万字),应邀做过五十多场各种类型学术专题讲座和报告,用数据说话,致力于讲述比较数据背后的内在逻辑与经济故事。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背景与现状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深圳发展现状
第三节 科学统计体系
第二章 深圳市统计体系的内涵、研究思路与构建原则
第一节 构建统计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统计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三章 深圳市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第一节 构建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依据
第二节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第三节 统计监测指标实证分析
第四节 基于季度和月度数据的监测分析
第五节 产业转型升级及经济结构调整评价指标(2008-2013年)
第四章 深圳市统计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构建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第二节 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第三节 转型调整模型的确立
第四节 转型调整变动分析(2008-2013年)
第五节 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
第六节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解释
第七节 与部分国内城市的对比分析(2013年)
第五章 深圳市经济运行分析体系
第一节 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经济运行分析体系的设计
第三节 基于深圳的经济运行分析
第四节 案例分析
第五节 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
第六节 深圳市“五大发展理念”统计评价指标体系
第七节 构建反映深圳“三新”经济统计体系
第八节 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第九节 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第十节 “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
第六章 深圳市统计专项调查体系
第一节 统计专项调查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统计专项调查体系的具体设计
第三节 基于专项调查与研究方向的设计
第四节 案例分析
第五节 生产性服务业专项统计方案设计
第六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生产端引领需求专项行动
第七章 从统计指标体系分析深圳市企业迁移影响
第一节 企业迁移背景
第二节 企业市内迁移分析
第三节 “四上”工业企业迁出情况分析
第四节 企业迁移类型及影响企业迁移的因素
第五节 企业迁移对政府统计工作的影响
第六节 怀疑迁出模型
第八章 深圳市iGDP相关统计指标核算及其分析
第一节 深圳互联网发展现状
第二节 iGDP核算情况
第三节 深圳各行业的互联网化程度
第四节 互联网对生产力影响的案例分析
第五节 深圳互联网经济发展机遇及挑战
第六节 时间序列季节调整操作说明
第七节 相关建议
第九章 统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第一节 实施完善统计“四大工程”是统计体系建设的基础
第二节 统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是统计体系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第三节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指标数据库建设
第四节 完善的统计体系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五节 不断推动统计体系的发展以适应经济环境条件的变化
参考文献
今日立春:怀之恩(代后记)
前言/序言
地方统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统计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监测、分析与评价,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统计体系也需要创新。
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科学构建地方统计指标评价体系,要求在新常态下围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质量、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绿色经济等方面构建更加科学的统计体系,更好地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使深圳市统计工作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书从统计数据的专业角度,在现有统计制度方法基础上,围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中心主题,全面反映深圳新常态下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特别是围绕提升经济质量、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强化创新驱动上构建更符合新常态要求的统计体系。
本书以横向和纵向评价为重点,辅以经济运行分析与专项调查,构建科学的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立足转型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分析。本书内容包括四大部分:一是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二是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三是经济运行分析体系;四是统计专项调查体系。具体内容为:
(1)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提出了基本监测、转型调整监测和综合监测三大类指标体系共121个指标,其中基本监测包括供给与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工业效益与经济活力、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民生条件五个方面的指标;转型调整监测包括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三大方面的指标;综合监测包括区域综合、国内综合、国际综合三个方面的指标。研究报告以深圳现有统计为基础,收集整理了这些监测指标历史数据,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探讨了这些监测指标的作用和特点,基于深圳季度和月度数据对部分指标做了季节调整和特征方面的分析,对部分监测指标的变动规律与相互关系做了进一步探讨。
(2)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环境可持续、民生改善六大功能方面共30个指标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展开综合评价。研究报告收集和整理了2008年以来深圳的指标数据和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苏州的指标数据,运用熵值综合评价方法,开展纵向和横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深圳产业转型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逐年提高,按对综合指数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民生改善、环境可持续、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因素;针对六大城市的横向评价比较结果表明,2013年产业转型发展综合水平指数按大小排序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苏州、天津;具体到六大功能方面,深圳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已经走在这些大城市的前列,无论是金融业还是各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长足的发展,这也为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在资本及技术上积累了较大的优势;在创新驱动方面,深圳仅次于北京,在这些大城市中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在环境可持续方面,深圳也具有绝对优势,在污水治理、废物处理和空气质量方面均排名第一,表现突出。
(3)经济运行分析体系,提出了包括基本情况分析、转型调整分析、综合问题分析三大部分构成的分析体系,其中转型调整分析包括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特点的分析、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的分析、创新驱动措施及其效果的分析。针对2008年以来深圳的经济运行现状,从效益、结构、产业链、企业转型和产业预警预测等角度,通过整理各种调查分析报告和汇总各方面的资料,比较系统地开展了分析探讨,并结合案例对深圳企业、行业和经济中的亮点、重点做了初步分析。同时,构建了“效益深圳”、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三新”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等,以更加准确全面反映深圳新经济变化。
(4)统计专项调查体系,构建了包括基本调查补充、转型调整专项调查、重点企业和行业的专项调查、区域及综合问题专项调查的统计体系,结合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现实,提出从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产业转移、载体建设、高端重大项目、区域融合、企业迁移和iCDP相关统计指标核算以及从未来趋势角度开展专项调查,并结合深圳企业和行业开展针对性调查的案例分析和专项调查方案的设计。
本书围绕推动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主题构建统计体系,可看成是深圳统计制度方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看作是对现有统计制度方法体系的一个观察视角,是对构建科学统计体系的一个有益尝试。本书通过构建相对系统完整的指标体系,丰富了统计体系的内容,统计系统框架比较完整,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通过收集整理深圳的各项指标数据,与理论相结合,用翔实的数据案例,分析深圳转型调整的现实状况,切中深圳经济与统计工作的重点。同时,本书立足统计工作的现实需要,在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具有可操作性,在运行分析和专项调查体系上的构建扎实可行,对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和统计体系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然而,本书所构建的由监测.评价、分析和专项调查四大部分组成的“统计体系”仍有其局限性,并未涵盖现有统计体制中的制度建设、方法体系、管理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将来不断充实完善。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地方实践:挑战与对策》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各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挑战,并系统梳理了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全书聚焦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创新驱动力的培育、绿色发展的路径探索、城乡融合的深化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关键议题,通过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和政策建议相结合的方式,为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多维度、深层次的观察视角。 第一章: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 本章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包括经济增速换挡、结构性调整、动能转换等核心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常态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如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外部需求减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等。同时,也指出了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的机遇,例如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技术进步的加速以及国家政策的战略引导等。章节重点探讨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深层根源与协调机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长期存在的复杂问题。本章深入探究了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深层原因,包括历史遗留因素、要素流动障碍、产业布局偏颇、制度性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等。在此基础上,作者详细阐述了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重要性,并梳理了当前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政策实践。章节着重分析了如何通过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加强区域合作等手段,有效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实现更加普惠均衡的发展。 第三章: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动能转换的路径探索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章聚焦于地方层面如何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者首先分析了传统产业面临的挑战,如技术落后、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等。随后,重点探讨了推动产业升级的多元化路径,包括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章节还深入分析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并强调了创新在产业升级中的核心驱动力地位。 第四章:创新驱动发展:地方科技创新的生态构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本章将目光聚焦于地方层面如何构建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作者分析了地方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如基础研究薄弱、成果转化不畅、人才吸引与留用困难、风险投资不足等。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包括优化创新投入结构、加强产学研协同、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培育创新型企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打造宜居宜业的创新环境等。章节通过鲜活的案例,展现了不同地方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 第五章: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章深入探讨了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作者首先分析了地方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如资源消耗过快、污染排放量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随后,系统阐述了地方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实践探索,包括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能源、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等。章节还强调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城乡融合发展:破解“二元结构”的策略研究 城乡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本章聚焦于如何有效破解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者分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诸多问题,如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城市资源压力增大等。随后,详细阐述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策略,包括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产业、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要素双向流动等。章节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第七章: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有效的治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保障。本章重点探讨了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作者分析了当前地方治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如行政效率不高、权力运行不透明、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等。随后,提出了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强化依法行政等。章节强调了建设人民满意型服务型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八章:地方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总结与前瞻 本书的最后一章是对前述各议题的经验总结与前瞻性思考。作者回顾了各地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城乡融合及治理现代化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实践,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普遍适用的原则。同时,也深入分析了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和挑战,以及需要吸取的教训。章节最后对未来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对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 总论: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地方实践:挑战与对策》一书,以其宏大的视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地方发展脉络的绝佳窗口。本书不仅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更重要的是,它系统梳理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本书适合所有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区域政策、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城乡问题以及公共治理的读者阅读,对于政策制定者、研究学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对中国发展模式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观察视角,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转型所面临的挑战,并从中汲取智慧,探索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