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佛学

唐宋佛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道儒 著
图书标签:
  • 佛学
  • 唐代佛学
  • 宋代佛学
  • 中国佛学
  • 哲学
  • 宗教
  • 历史
  • 文化
  • 唐宋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11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51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之一。作者为世界宗教史所研究员,一直致力于佛教哲学和中国佛教宗派研究。本书集中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唐宋时期天台宗和禅宗的论文,代表了当代中国佛教研究的水准。


作者简介

魏道儒(1955年10月15日~),河北景县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峨眉山佛学院研究生导师。2011年4月,提出:“禅宗之源在黄梅”。


目录

[BT1]目录

1、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3)

2、华严哲学的基本特点(10)

3、华严宗的性起学说(12)

4、论杜顺的华严禅观(17)

5、华严宗理论创新的过程、内容与价值(22)

6、李通玄华严学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地位(27)

7、澄观华严学的特点(38)

8、汉译经典中的“护国”(45)

9、佛舍利崇拜的地位、功能与现代价值(50)

10、观音信仰的性质、发展与传播(53)

11、镇国之典,人天大宝——《大般若经》导读(59)

12、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的对立、协调与融合发展(62)

13、宋元明清佛教史论纲(67)

14、宋代禅宗的文字禅(76)

15、关于宋代文字禅的几个问题(85)

16、祖师崇拜中的菩提达磨(94)

17、从伦理观到心性论(101)

18、禅宗看话禅的兴起与发展(105)

19、论禅宗与默照禅(122)

20、普照知讷与四部典籍(128)

21、宋代禅宗中的华严学(133)

22、宋代华严中兴的过程、内容和特点(142)

23、有益于宗教对话的佛教传统资源(151)

24、华严宗与中国文化(156)

精彩书摘

  《唐宋佛学》:
  法顺以“感通幽显,声闻朝野”,引起唐太宗的重视,后引入内禁,隆礼崇敬,“储官王族懿戚重臣,戒约是投”。唐王朝统治者眷顾法顺基于两点:其一是仰其“神”,指为法顺的诸多神异功能所吸引;其二是奉其“德”,指他“言不涉世,全不留心;随有任用,情志虚远;但服粗弊,卒无兼副;虽闻异议,仍大笑之。其不竞物情,又若此也”。不与世争,生活从简,超然大度,此即为其“德”。从隋至唐初,南北各地佛教僧人云集长安,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争辩论战,互较短长,乃是硕学高僧的护教卫法之“德”。法顺的“德”,是成功地在民间弘教的下层僧人的特有品质。法顺此后无多事迹,卒于长安南郊义善寺。
  法顺与《华严》、与义学中心至相寺的关系,可以从道宣对其弟子的记述中看到。道宣谓:“弟子智俨,名贯至相。幼年奉敬,雅遵余度,而神用清越,振绩京阜。《华严》、《摄论》,寻常讲说。至龛所(指法顺葬身处)化导乡川,故斯尘不绝矣。”道宣比智俨年长6岁,当时均活动于长安城南同一地区,此段记述尤为重要和可信。
  ……
《禅宗心印》 一、 缘起与核心 《禅宗心印》并非一本描绘唐宋佛学盛况的史书,亦非梳理唐宋时期佛教各宗派流变脉络的学术专著。它是一部以禅宗为核心,深入探究“心”之奥秘,揭示“印”之真义的修行指南。全书旨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破除世俗知见,契合佛陀本怀。 何为“心”?是识心,是妄心,是分别心,是分别心所染污、所遮蔽的清净自性?还是那超越一切名相、无始无终、寂静光明的本体?《禅宗心印》不辞繁琐,从禅宗祖师的语录、公案中提炼出对“心”的种种阐释,并辅以经论精义,力图让读者摆脱对“心”的种种错解误会,认识到其本来的面目。 何为“印”?禅宗所言之“印”,非世俗之印章,非印记,而是指佛法的究竟旨趣,是诸佛菩萨所印可的法门,是与佛陀本源一体不二的证明。勘破“心”的虚妄,体悟“心”的真实,便是得“心印”。《禅宗心印》便致力于呈现这一“印”的内涵,引导读者通过实践,亲证这一至高无上的境界。 二、 内容构成与精要 本书的内容编排,紧密围绕“心”与“印”展开,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旨在为修行者提供一条清晰可见的解脱大道。 第一部分:破妄显真——辨析“心”之真相 破除“识心”的迷执: 详细剖析“识心”作为六识、八识的功能与局限。指出凡夫之所以轮回不绝,皆因执著于生灭变异的识心,而误将此识心当作真实的我,当作宇宙人生的本体。本书将援引《楞严经》等经典,层层剥茧,指出识心乃是依他而起,依缘而生,并非真实自性,而是虚幻的相。 揭示“妄心”的虚幻: 深入辨析“妄心”的种种形态,如贪嗔痴慢疑,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分别、执著。讲解妄心如何遮蔽自性光明,如何制造烦恼痛苦。并通过禅宗公案,展现祖师如何通过机锋巧辩,打破弟子的妄想分别,令其顿悟。 彰显“真心”的本有: 在破除识心、妄心的基础上,本书将逐步引导读者体认那本来清净、寂灭、光明、不生不灭的“真心”或“自性”。强调真心非由外得,非由修成,而是本自具足,只因妄想遮蔽,故不见。本书将以大量的祖师语录,如“心净则国土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来印证真心之体用。 “心”与“境”的辩证关系: 详细探讨“心”与“境”之间的关系。是境生心,还是心生境?在佛教的究竟义中,心境不二,皆是自性所现。本书将深入剖析,指出凡夫之“心”,受“境”的转动,而修行者之“心”,则能转动“境”,直至心境双亡,一真法界。 第二部分:契悟“印”之妙谛——修行路径与实践 “印”的深层含义: 详细阐释“印”在禅宗中的多重含义。它既是诸佛的本怀,也是修行者印证自心的标志。它是对自性清净的印可,是对究竟涅槃的证明。本书将引申出“以心印心”的含义,说明佛佛道同,祖祖相传的法脉,皆是以心传心,不在言句。 “参禅”的实践方法: 详细介绍禅宗的核心修行方法——参禅。并非笼统地讲“坐禅”,而是深入讲解“话头”参究的真正要领。如何选“话头”,如何持“话头”,如何破“话头”,以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境界,应如何处理。本书将区分“悟后”与“悟前”的参禅,强调“悟”是关键,而参禅是悟的助缘,也是悟的深化。 公案的力量——超越逻辑的智慧: 选取历史上著名的禅宗公案,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公案并非故事,而是祖师为了打破弟子执著,直指心源而设的方便。本书将从公案的字面意义、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禅机、祖师开示的用意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引导读者从中体会超越逻辑、直观彻悟的禅门智慧。 “悟”的层次与境界: 详细阐述“悟”的真实含义。悟非世俗之“明白”,非知识之“了解”,而是对自性本源的亲证。本书将区分“见性”的初悟、中悟、究竟悟,以及悟后如何安住,如何继续深化修行,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顿悟”与“渐修”的统一: 探讨禅宗“顿悟”的究竟义,同时也要阐明“渐修”的必要性。指出顿悟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亦有长劫的修行作为基础。同时,在顿悟之后,更需要精进的渐修来稳固境界,消尽习气,方能真正受用。 “活”的修行——破除机械念佛与死记硬背: 强调禅宗修行的活泼性,破除一切僵化的修行模式。无论是持咒、念佛,还是拜忏、读经,在禅宗看来,皆是方便法门。若执著于形式,而不明其心,终究是“无用功”。本书将引导读者将一切修行,皆归于“心”,以“心”来统摄一切法门,令修行真正活起来。 第三部分:应用与证悟——将禅心融入生活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生活实践: 详细阐述如何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核心禅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在工作、家庭、人际关系中,保持内心的清净无染,不被外境所转。 “平常心是道”的体悟: 深入阐述“平常心是道”的真义。指出大道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之间。关键在于是否能以一颗清净无分别的心,去体察和感受。 “放下”的真正含义: 详细解析“放下”的究竟义。放下并非放弃,而是放下执著,放下妄想,放下虚幻的我。本书将区分“不能放”与“放下”的差别,指出真正的放下,是体悟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成佛”并非遥远的目标: 鼓励读者,成佛并非需要经历漫长的劫数,也并非需要达到某种高不可攀的境界。当下的这一念心,若能契合佛陀本怀,便是佛。本书旨在破除修行者的懈怠与退心,令其于当下,即见自性,即证菩提。 三、 风格与特色 《禅宗心印》的语言风格,力求质朴、平实,避免艰深晦涩的术语堆砌。作者以一种慈悲、恳切的态度,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禅师,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书中大量的禅宗祖师语录、公案,并非简单引用,而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挑选和深入解读,力图将祖师的智慧,以最贴近现代人心的方式呈现出来。 本书并非一本理论著作,而是一本实践性的修行指南。它鼓励读者不仅仅是阅读,更是去实践,去体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被引导去反观自心,去参究当下,去体会“心”的妙用。 四、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一切对佛教,特别是对禅宗有兴趣,并希望深入了解其核心思想的读者。无论您是佛学初学者,还是有一定修行基础的行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指导。尤其对于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渴望找到内心平静与解脱之道的人,本书将为您点亮一盏明灯。 《禅宗心印》愿与您一同踏上这条探寻自性、契悟佛法的究竟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它探讨的议题宏大而深刻,关于人生的意义、时间的流逝、以及个体在巨大社会变迁中的自我定位。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哲思,但又不流于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具象化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将这些思考融入其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着去反思自身的生活。我常常在深夜读完一章后,关上灯,凝视着天花板,久久回味那些触动我的句子。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滋养,让人对世界和自我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宽容。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多线索交叉推进的方式,一开始看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所有看似零散的线索是如何精妙地汇集到最终的主题上。这种结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感和探索欲。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图景,推测接下来的走向,这种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非常难得。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篇幅不短,但通篇没有一句废话,所有的情节、对话、环境描写,都在为最终的主题服务,体现了作者极高的驾驭能力和对文字的绝对控制力。

评分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敏锐,形成了一种既有厚重感又不失清新活力的文风。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描摹,那些景物描写不仅仅是背景板,它们与人物的情绪是共振的,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特定的情绪氛围,比如清晨薄雾中的那种迷茫感,或者黄昏时分古建筑上投下的那种沧桑感。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文字处理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视觉的享受。整本书读下来,像是在欣赏一幅层层叠叠、色彩丰富的油画,每一笔都恰到好处,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读起来会比较枯燥的学术性著作,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很“硬核”,但没想到,它的叙事手法非常吸引人。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的历史场景之间,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特别是他对一些核心思想的梳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感觉茅塞顿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谨态度,每一个观点都有据可查,但又绝不卖弄学问,而是以一种平等交流的姿态与读者对话。对于我这种对相关领域仅有初步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入门砖,既能满足求知欲,又不会因为晦涩难懂而望而却步。

评分

这部小说简直是把我拉进了另一个时空,那种对历史细节的考据和还原程度,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每个角色都不是脸谱化的符号,他们有自己的挣扎、矛盾和成长。尤其是主角,他的选择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让人忍不住跟着他一起思考,如果是我处于那个位置,会做出怎样的抉择。故事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不失深沉。那种宿命感和时代洪流下个体的无力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文字本身也极具张力,有些段落的描述简直可以用诗意来形容,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评分

不错

评分

真不知道社会科学出版社为何把价格定的那么高,以后都不敢买这个出版社出的书了

评分

不错

评分

印刷精美,质量很好,内容丰富

评分

真不知道社会科学出版社为何把价格定的那么高,以后都不敢买这个出版社出的书了

评分

印刷精美,质量很好,内容丰富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合适满意。

评分

印刷精美,质量很好,内容丰富

评分

真不知道社会科学出版社为何把价格定的那么高,以后都不敢买这个出版社出的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