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文库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 中信出版社

新思文库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西方哲学
  • 哲学入门
  • 思维方式
  • 人生思考
  • 中信出版社
  • 新思文库
  • 通俗易懂
  • 知识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9779
商品编码:11166329741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6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你是否很想读懂哲学,却又觉得哲学好难理解?

你是否听过卢梭、康德,却又不知道他们的主要思想?

让这本像小说一样好读的哲学书带你开始吧!

◎《世界第yi好懂的哲学课》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犹如实际课堂;借由三位参与课程的哲学素人所提出的问题,点出我们对哲学内容的普遍疑问,让我们像读小说一样轻松读懂哲学!

◎除了精心设计的图表和别致的图画说明,篇章文末亦贴心地附上哲学家的生平简介、名言佳句、主要汉译著作。读完《世界第yi好懂的哲学课》,你就能对众多著名哲学家、主要哲学流派以及哲学名著具备初步认识,还能自主选择有兴趣的哲学家深入阅读。

◎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哲学蜀黍小川”让我们了解哲学家的观点对人生和社会有怎样的价值。在重复阅读时,你不妨顺势套入自己对于人生的困惑,以及生活周遭看似无解的政治、社会议题,进行不同于以往的思考。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到现代的罗尔斯、桑德尔,原来每个哲学家的思想都能为我们所用,帮助我们追求美好、有意义的生活,以及公正的社会。


内容简介

风靡日本的“哲学蜀黍小川”小川仁志专门写给千万年轻人的哲学入门书!用超级生动简单易懂的方式,带你一口气读懂15位哲学家的经典名著!

对哲学有兴趣的高中女生纯子,对人生感到苦恼的上班族一郎,和刚退休正准备展开人生第二个阶段的稻夫,他们三位带着人生的疑惑走进了“哲学蜀黍小川”的哲学教室。

通过他们生动的问与答,过去我们难以理解的重要哲学理论似乎变得亲近许多,我们会发现其实哲学就存在于生活(生命)之中,无所不在;也会发现——原来,每一部哲学经典的背后,都探讨了一个生活主题呀!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思考“大家如何一起针对某件事做出决定?”

★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是“我们能够克服绝望吗?”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竞争社会感到疲惫,该怎么办?”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为什么必须爱惜身体?”

★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是“讨厌受人操控该怎么办?”……

生动、有趣、简单、易懂、有用,像读小说一样读懂哲学,这就是《世界第yi好懂的哲学课》吸引人的地方。那就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共同享受与哲学邂逅的丰富又快乐的时光吧!


作者简介

[日] 小川仁志,“70后”畅销书作家、哲学学者,山口大学国际综合科学部副教授。小川长期致力于面向公众的哲学普及工作,成为风靡日本的“哲学蜀黍小川”。

小川仁志毕业于京都大学法学系,名古屋市立大学研究所博士后期课程结业,取得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曾在商业街举办“哲学咖啡厅”,实践亲近市民的哲学活动。他的专长领域为公共哲学、欧美政治哲学。著有《市政府的小川如何成为哲学家》《改变人生的哲学教室》《哲学思考的工作术》等。


目录

前言

——代替开学典礼的引导说明

第1课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何谓每天幸福快乐的生活方式?

第2课 笛卡儿《谈谈方法》

——要怎么样才能拥有自信?

第3课 洛克《人类理解论》

——为什么经验如此重要?

第4课 卢梭《社会契约论》

——大家要一起针对某事物做出决定时,该怎么做才好?

第5课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对本身判断感到迷惘时,该怎么办?

第6课 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

——我们能够克服绝望吗?

第7课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竞争社会感到疲惫时,该怎么办?

第8课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什么是自由地活着?

第9课 列维纳斯《整体与无限》

——怎么样才能了解他人?

第10课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为什么必须爱惜身体?

第11课 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

——讨厌受人操控该怎么办?

第12课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

——要怎么样才能每天神采奕奕地活着?

第13课 罗尔斯《正义论》

——如何与他人分享?

第14课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国家为何存在?

第15课 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

——一个人终究难以生存吗?

结语——享受哲学的方法



精彩书摘

【卢梭《社会契约论》】

#人生而自由#

老师:因为《社会契约论》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又论政治权利的各项原理”,那么,我们就从第yi卷开始,依序看下去吧。第yi章有个著名的部分。虽然有点儿长,不过还是稍微介绍一下。“人生而自由,但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有些人自以为是其他人的主人,这些人却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像奴隶。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我不清楚。到底是什么让这种变化正当化的呢?我相信这个问题终能获得解答。”大家从这段看出了什么呢?纯子:以人生而自由为前提。他也点出尽管如此,人却在社会中备受束缚的现实,是吗?

老师:还有呢?

一郎:显示出他想要解决那个问题的决心?

老师:是啊。本来应该自由的人们,却在过着社会生活的同时,反而变得不自由了。所以必须消弭这样的状态,这么说来,除了创立社会新秩序之外别无他法。

稻夫:那个社会秩序就是所谓的社会契约吗?

老师:会变成那样没错。该怎么创立社会秩序呢?在以往的绝对王权之下,人民长期遭受暴力压迫,卢梭表示,像这样所形成的秩序并没有正当性。

纯子:所以,有没有正当性是重点。

老师:是的。卢梭在此除了暴力之外,也批判既成事实同样没有正当性。例如,亚里士多德是在奴隶存在的事实作为前提条件下,论述社会制度。但是,所有人理应生而自由。卢梭主张应该以此为前提加以思考才对。

一郎:卢梭想象中的社会,是不是有什么范本存在呢?

#以家庭为模板建立社会#

老师:那就是家庭。卢梭认为,所谓的家庭是根据意志的结合而成立,所以此理或许也能运用于政治社会。我来念一段好了。“领袖就如同父亲,人民就如同子女,而所有人都生而平

等自由,每个人只会为其利益让渡自由。”那所谓的“为其利益让渡自由”是精华所在。

稻夫:以家庭为例,感觉好像能够理解了。好比孩子将本身的自由托付给父母,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父母能保护自己。孩子自己倒是不太了解这层道理就是了。

老师:他所说的,正是要大家试着以国家规模去思考这样的原理。卢梭认为,只要能以利益为目的,在彼此同意的情况下让渡自由,就能打造像家庭一样的理想国家。

纯子:可是老师,我觉得在社会中让渡自己的自由,好像都没好事……

老师:卢梭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人民难有所获的让渡是不行的。他甚至还说,无条件放弃自由,等同于放弃身为人的资格。

一郎:所以,才必须事先经由契约,清楚界定内容。

老师:正是如此。让我们来看看卢梭所谓的社会契约的内容吧。卢梭认为,人类若处于自然原始状态,是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因此,必须借由人民力量的总和成立社会。他的目标是“在个人和其他所有人联结的同时,个人不会仅遵从于自己本身,也就是与以前一样自由”。

稻夫:让渡本身自由的同时,还能跟以前一样自由……这有可能吗?

老师:“各参与联合者将其所有权力完全让渡给共同体。”他说,借由这个方式就有可能。换言之,就是所有人的自由全面让渡。

纯子:原来如此!就像把自由让渡给某个人一样,实际上让渡对象就是自己,当然就可以持续享受自由啦。

老师:说得没错。卢梭将社会契约的内容概述如下:“我们各个个体都遵从公意的zui高指示,将身体和所有力量都化为共同所有;各个成员从而成为难以从整体分割的一部分,一同领受(所有权力与自由)。”

稻夫:这听来很像共有的概念,如果真的是共有,就不可能毫无所失吧?

老师:当然。自由的全面让渡其实伴随着强制,只是那种强制称为对于自由的强制。而且当强制产生的当下,事实上一定会有所失。那是自然的自由。取而代之的是获得道德自由,又或是公民自由。这也可说是一种更大的自由。

一郎:自然的自由?

老师:意指在自然状态中所享受的自由,也就是随心所欲的幸福。但是对于卢梭而言,那并非人类应有的样态。相反地,人类理应遵从义务或理性规范自我,那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卢梭将这样的自由称为道德自由或公民自由。

稻夫:人们为追求这样的自由,才会同意遵守契约……

【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

#绝望有三种?#

老师:今天我想来谈谈索伦·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克尔凯郭尔是生于一八一三年的丹麦哲学家。

一郎:致死的疾病……感觉上好像是个很黑暗的人耶。

老师:他的确是个很黑暗的人。这主要跟他的成长背景有关。据说,他的父亲曾于年轻穷困潦倒时咒骂上帝,zui后由于深信自己不虔敬的行为会招来神的惩罚,晚年终日郁郁寡欢。这也对克尔凯郭尔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虽然自小接受精英教育,成长过程却不顺利,在时常感到绝望的同时,也持续对于本身存在的问题感到苦恼。

纯子:那就是他所说的“致死的疾病”吧。

老师:是的。绝望才是致死的疾病。只是,那个绝望的意义并不单纯。我今天想要以相关问题为核心,和大家一起慢慢看下去。这本书由两篇所构成,第yi篇是“致死的疾病是绝望”,第二篇是“绝望是罪”。第yi篇详细探讨了绝望,当中提出了三种绝望。

稻夫:哦,有三种啊?

老师:是的。第yi是感到绝望,而未意识到拥有自我的情况;第二是感到绝望,而不愿成为自我的情况;第三是感到绝望,而意欲成为自我的情况。

一郎:原来如此。

老师:我们就依序看下去吧。首先是感到绝望,而未意识到拥有自我的情况。我们一般在心中都拥有所谓的自我意识。但是在绝望的时候,有时可能不会察觉自己正感到绝望。

纯子:那还真是幸福呀。

老师:确实如此。毕竟没察觉自己正感到绝望嘛。克尔凯郭尔以充满讽刺的语气称之为天真之人,并且是“zui低度绝望的人”。

一郎:那zui高度的人呢?

老师:他将zui高度绝望称作“恶魔的绝望”。所谓的“恶魔”,指的是精神层面。这种类型的人只是一股脑儿感到绝望而已。他说这样的人zui接近犯罪者,恶魔的绝望走到尽头就是犯罪,这种情况很常见吧。言归正传,他形容那些未察觉到自己正感到绝望的天真之人,就像是明明有座名为自我的豪宅,却要窝在狗屋或仓库里一样。

稻夫:那还真是浪费耶。

老师:克尔凯郭尔将此形容为“仅距‘否定’一步之遥”。也可以说,这种情况的绝望类似于疾病,因为病人在zui危险的时候反而觉得心情zui好,似乎很健康,也觉得周遭的人看起来神采奕奕。

纯子:就是没察觉到自己生病的人吧。

老师:是的。他还说,无法将自我视为一种精神性存在之人,即为浑浑噩噩过生活的凡夫俗子。好比那些稳住于久居之国或常识中,只为顺应前者发挥本身才能的人。那种情况zui终也称为绝望。

稻夫: 尽管如此, 真有可能完全没发现自己正感到绝望吗?

老师:不,事实上在此类型中,也有人知道自己正处于绝望状态。只是,那些人并不了解绝望的真正意义。克尔凯郭尔针对这样的人,是这么说的:“你如今真正的绝望,远胜你自以为的绝望。你的绝望正持续陷入更深处的黑暗。”

纯子:感觉上,这种就是“有点儿绝望”吧。

老师:克尔凯郭尔没这么说,不过挺类似的。他表示,这是“懦弱的绝望”。这种情况下的绝望,属于一种被动性烦恼。也就是说,那些人被快乐、不快乐、幸运、不幸和命运所左右。

一郎:被耍得团团转的那种吧。跟我还真像。

老师:是的,这种人的不幸通常来自于外在。所以,总是被外在绝望耍得团团转。这样的生活方式,永远不可能活出自我。

稻夫:不过,这种人很多耶。

老师:的确如此。他们的共同点是,不主张自我,永远都只是被动性的。他所说的,便是这层意义上的懦弱造成绝望。他们所追求的,仅止于存乎世上的事物。克尔凯郭尔称之为俗世事物”。所以,如果有东西能够让自己更快乐,就会像换衣服般轻易地去交换。

纯子:那就是“懦弱的绝望”啊……

#男女有别的……#

老师: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第二种“感到绝望,而不愿成为自我的情况”吧。这种类型的人对于“永恒性事物”感到绝望。像这样的人,将“俗世事物”中某些特定事物视为非常有价值的。所以丧失那些事物时,就会感到绝望。

一郎:感觉还蛮能了解的耶。我就很重视金钱方面的东西,要是失去那些东西,可是会感到绝望的。

老师:那种情况下的绝望,是对失去金钱事物所萌生的绝望,对于难以获得补偿的永恒性事物,或是本身能力感到绝望。

稻夫:也就是讨厌起无能为力的自己啰?

老师:是啊。这是和本身软弱有关的绝望。所谓的自我应该与永恒的概念相互联结。但是,如今却对自我永恒性感到绝望。

一郎:因为察觉到自己是个那么执着于金钱事物的软弱之人了嘛。

老师:嗯。不过,我们至少可以说,这一类型比起第yi种“感到绝望,而未意识到拥有自我的情况”,对于绝望的意识又更高了。

一郎:是吗?听起来好像还有得救耶。

老师:毕竟,这里所说的绝望,至少还拥有对于永恒性事物或丧失自我的自觉。这种绝望因此出现救赎的曙光。

稻夫:此话怎讲?

老师:例如,人在被好友出卖时会憎恨那个人。但憎恨反而会让自己受到对方的束缚,绝望之人到头来对于自己也会出现和上述情况相同的关系。这样的绝望是相当深沉的。

纯子:好像又变得好自我压抑噢。

老师:应该说,逐渐变得“封闭”吧。那样的人也不会对任何人坦承内心感觉,并且学会压抑绝望。

一郎:哇,真孤独啊!

老师:是的,非常孤独。用克尔凯郭尔的话来说,孤独会逐渐学会“倔强”,那样的倔强持续下去,便演变成自杀。在那种情况下,其实只要和某个信赖的对象谈谈,就能暂时打消自杀的念头……无论如何,这都是不愿成为那个原有自我的怯懦绝望。克尔凯郭尔也将它称作“女性的绝望”。

纯子:这样好像有点儿失礼耶。不过,既然有“女性的绝望”,也会有“男性的绝望”啰?

老师:那是第三种“感到绝望,而意欲成为自我的情况”。如果想成为自我,就必须拥有无限的自我意识。这并非像上帝一样看待自己,而是自己看待自我本身的那种感觉。

稻夫:所以,有“去看”和“被看”的两个自己啰。

老师:让克尔凯郭尔来说的话,这和“没有领土的国王”是一样的。意思是,不受统治,也没有统治范围。

一郎:就某个层面而言,还真是滑稽、可悲的状态。

老师:的确如此。独自企图展现所谓“自我”的国王权力时,人“只会持续构筑空中楼阁,持续凭空挥剑罢了”。然而,当人自以为那样的空中楼阁已然完成的瞬间,一切又会随之崩毁。难以逃脱的“肉体荆棘”

纯子:这和刚刚说的“对于永恒性事物的绝望”很像耶。

老师:正是如此。在此状况下,意欲成为自我的结果,就会变成对于永恒的绝望。因此,原本希望从永恒性获得慰藉,反而会转变成企求凭借世俗事物获得高度评价。

稻夫:感觉好像有什么是永远都摆脱不了的。

老师: 克尔凯郭尔以“ 肉体的荆棘” 这句著名的话来形容。

一郎:啊,这个我听过!虽然不懂意思,不过的确是克尔凯郭尔的名言。

老师:那种意象就是似乎无法抽离,且伴随痛楚的劣等感。由于是荆棘,所以会深深刺进我们的肉体,难以独力挣脱。虽然可恨,却必须一生与之共处。

纯子:到死为止吗?

老师:是的,到死为止。

一郎:没有人可以帮我们拔除吗?

老师:那是我们自己拒绝的。这里就和之前所说的“倔强”开始有所关联。要请别人帮忙拔除,还不如像这样痛苦地活着。也就是说,那样活着还比较活得像自己。

稻夫:连上帝帮忙也一样吗?

老师:不行,那可是种屈辱呢。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纯子:真是个无理取闹的孩子。

老师:确实是无理取闹的孩子。“这是什么恶魔的妄想!”“凶暴!”,克尔凯郭尔对此是这么叫嚷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有些人在厌恶自我存在的同时,仍希望成为自我。以上就是三种绝望。

一郎:这样听着听着,好像离死亡越来越近。那种绝望也感染到我啦!

老师:我必须先澄清一个误解。事实上,克尔凯郭尔想说的是,并非绝望就会致死。

一郎:咦?我本来还很笃定地以为绝望就是“致死的疾病”呢。

老师:他想说的,甚至是“绝望的苦恼连死都不可得”。

即便饱尝死亡般的痛苦,却绝对死不了。

稻夫:还真是人间炼狱呀!

老师:人在认为死是zui大的危险时,就会想要活下去。然而,当人认知到更可怕的危险时,就会想要求死。只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时间点,都还没有到达极zhi的绝望。

纯子:这是因为还存在着“可以死”的希望吗?

老师:是的。绝望有其矛盾之处。死是自己内在的疾病永远的课题。但是,应该死却又无法如愿,就必须摒弃死亡。

一郎:摒弃死亡?

老师:换言之,绝望的死亡会将自己置换于“生”的状态中,绝望者是无法死亡的。克尔凯郭尔说,就像剑杀不了思想,绝望同样无法吞噬本源的永恒性——自我。

稻夫:结果,问题还是在于自己啰。

老师:是的。因为人并不是对什么感到绝望,而是对自身感到绝望。所以,痛苦挣扎想要从那样的自我中挣脱。他将自我形容成“非王即无”。也就是说,自己并非对于当不上帝王这件事感到绝望,而是对于当不上帝王的自我本身感到绝望。

纯子:这样啊。所以是对于并非绝对性的自我感到绝望啰。

老师:克尔凯郭尔是这么说的:“若人存在永恒性,人类就不可能感到绝望了吧。”“绝望的公式”从而诞生。

#存在主义的起点#

一郎:绝望的公式?

老师:首先是对自己感到绝望,接着是试图挣脱感到绝望的自我本身。但是,人不可能吞噬自我。上述证明了人存在的永恒性。如果人不存在永恒性,或许就无法感到绝望,而且若绝望能够吞噬人类自我,人就没有必要绝望。存乎自我的绝望即为“致死的疾病”。

纯子:不过,那必须就“没办法死”的这层意义来说吧。

老师:你说的没错。克尔凯郭尔认为对于人类而言,拥有自我是zui重大的事情,这也是永恒对人类所要求zui为重大的事情。

稻夫:克尔凯郭尔好像绝对不会走回头路耶。我开始慢慢觉得,绝望也是可以克服的。

老师:是的。毕竟,克尔凯郭尔的哲学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先锋。

一郎:存在主义?

老师:提倡存在主义的人可说是形形色色,在后续课程中将会出现的萨特的存在主义也很有名。在此,暂且先将其定义成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拥有自觉的态度吧。就克尔凯郭尔的立场而言,存在的意义可说是在“成为原本应该成为的自己”的自我形塑的无限努力中,持续存在。

纯子:对于那个原本的自我感到迷失的状态,就是绝望吧。

老师:没错,就是这样。在此顺便介绍一下克尔凯郭尔所提出的三个存在层次吧。这部分稍微偏离了致死的疾病的相关讨论,不过我想应该有助于了解他所谓的“原本的自我样貌”。

稻夫:好比成为原本自我的步骤吗?

老师:与之类似。首先是美的存在层次。在此层次中,行动或选择的理由是美或快乐,就只是纯粹过着感官生活。然而,纵使得到梦寐以求的事物,等在前方的也只是深沉的倦怠感。无法获得梦寐以求的事物,便会陷入自我厌恶,饱尝名为挫折的绝望。之后,终于得以迈进下一个层次。

一郎:绝望果然是种契机呢。

老师:嗯。下个层次是伦理的存在层次。这个层次是在对于人性精神觉醒后,希望根据伦理生活。意指行动的目的,在于追求拥有高尚人格,努力驱策自己贴近一般认为应当如此、具备伦理道德的人类样态。这样的路走到zui后,就会一头撞上自己的无能为力。不然,也会陷入自以为接近完美伦理道德阶段的傲慢罪恶之中。无论如何,这样的状态就本身具有极限而言,都可称之为“绝望的深渊”。接下来,便迈入下一个层次。

纯子:不知道为什么,我蛮期待zui后一个层次的耶。

老师:zui后一个层次是宗教性的存在层次。这个层次是在历经绝望后,将自己完全交给上帝。在一般情况下,人会经由自我否定、忏悔自己的罪,然后接受上帝存在于自己的内在之中。不过,由于两者的存在有着差距,自我会因此再度承受强烈罪恶感。所以,人类就这样,逐渐接受与自己拥有极大差异性的上帝的存在。那会让有罪的自己以“个体”的身份,站立在清澈无垢的上帝之前。而支撑人类的力量,就只有超yue理性、毫无道理可言的“信仰”。

纯子:那么,zui后的层次是信仰啰?

老师:的确有人批判说,讲来讲去zui后还不是走到了宗教。但仔细想想,毕竟西方社会始终脱离不了宗教,尤其是基督教这样的背景,我们也不能将宗教信仰立刻就和哲学挫败相互联系起来。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念,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价值也会随之遭受压缩。

一郎:如果是根据西方社会这样的社会脉络来看,好像就能理解咧。只是不能说是完美就是了。

老师:我想这样就很足够了。一郎,你也好好去烦恼一下吧(笑)。

……



《洞察人性:一部关于人类心智与行为的深度解析》 内容简介: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驱动我们行为的究竟是何种力量?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又是什么让我们做出今日的抉择?《洞察人性》是一次对人类心智与行为奥秘的深刻探索,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邀请您踏上一段发现之旅,去理解人类最根本的运作机制。本书不拘泥于任何单一学科的边界,而是从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行为经济学乃至古老哲学智慧中汲取养分,勾勒出一幅关于“人”的立体画像。 第一部分:心智的基石——我们如何思考与感受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深入探讨构成我们内在世界的基石。您会了解到,我们的思考并非总是理性而逻辑的。认知偏差,这些普遍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捷径”,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的?我们将剖析“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解释为何我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既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相反的证据;探讨“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说明为何我们更容易高估那些容易被回忆起来的事件的可能性,即使它们并不那么常见。 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情绪的强大力量。情绪并非简单的喜怒哀乐,它们是驱动我们行为的原始动力,是理解自身与他人互动的关键。我们将揭示情绪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理解杏仁核(Amygdala)在恐惧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如何调节我们的情绪表达。本书还会深入研究动机的本质——是什么驱使我们追求目标?是生理需求,如饥饿与安全?还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归属感、尊重与自我实现?我们将探讨 Deci 和 Ryan 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理解自主性(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ce)和归属感(Relatedness)是如何驱动我们内在的驱动力。 此外,我们还会审视记忆的复杂性。我们的记忆并非一台忠实的录像机,而是充满着重构与遗忘。本书将介绍“遗忘曲线”(Forgetting Curve),解释信息在记忆中衰退的规律,并探讨“记忆的重构性”(Reconstructive Nature of Memory),揭示过去的经历是如何在被回忆时被不断修改和补充的。这将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会有截然不同的回忆,以及记忆偏差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部分:人际的法则——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 理解了心智的运作,我们便能更好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本书将深入探讨沟通的艺术与误区。我们不仅仅是通过语言来交流,非语言信号——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调——同样承载着巨大的信息。我们将分析“同理心”(Empathy)的重要性,理解它不仅仅是“理解”他人的感受,更是“感受”他人的感受,并探讨同理心缺失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一个关键的概念。我们是如何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又是在群体中形成“我们”与“他们”的界限的?本书将介绍“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解释群体成员身份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以及“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和“从众效应”(Conformity)是如何在群体环境中产生的。 我们还会审视冲突的根源与解决之道。为何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矛盾?是资源争夺,还是价值观的冲突?本书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并介绍多种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强调沟通、妥协与互相理解在化解矛盾中的关键作用。 权力与影响力也是本书探讨的重点。我们如何理解社会中的权力结构?是什么让一些人能够影响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我们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关于服从(Obedience)、说服(Persuasion)以及领导力(Leadership)的经典研究,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探讨如何识别和抵制不当的影响力。 第三部分:行为的奥秘——我们为何这样做 理解了内心的驱动与人际的互动,我们便能进一步解析行为的深层原因。本书将探讨习惯的力量。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我们将介绍“习惯回路”(Habit Loop)模型,理解提示(Cue)、常规(Routine)和奖励(Reward)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习惯循环,并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培养积极习惯,改变消极行为。 决策的非理性一面将得到深入的阐释。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颠覆了传统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揭示了人类决策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模式。我们将探讨“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解释为何人们对损失的厌恶感远大于对同等收益的喜悦感,以及“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如何影响我们的价格判断。 道德与伦理的边界也是本书不容忽视的部分。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如何判断对错?道德判断是如何形成的?本书将借鉴心理学、哲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探讨道德直觉、道德推理以及道德困境的形成,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自身和他人的道德行为。 最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幸福与意义的追求。作为人类,我们渴望幸福,也在不断寻找生命的意义。本书将整合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洞见,探讨幸福的构成要素——积极情绪、投入(Engagement)、良好关系、意义感(Meaning)和成就感(Accomplishment),并鼓励读者在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与目标。 《洞察人性》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深刻的视角和思考工具。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了解关于人类心智与行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您将获得一把钥匙,去开启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去理解身边的人,去 navigate 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最终,去过上一个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关于“认识你自己”的伟大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非常简洁却富有质感的磨砂材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偏暖色调的米黄色,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哲学这种需要深度思考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而且,装帧的工艺非常扎实,书脊部分没有出现那种新书常见的紧绷感,感觉可以轻松地平摊在桌面上,非常方便做笔记和标注。字体的大小和行距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虽然内容本身可能不轻松,但阅读的物理体验绝对是顶级的享受。我想,出版社在选择纸张、墨水和印刷工艺上一定是下了不少功夫,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是很多畅销书难以企及的。单从实体书的感官享受来看,它已经超越了我对一本普及类哲学读物的期待值,完全配得上“精品”二字。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化繁为简”的叙事能力。很多哲学入门书往往为了追求内容的全面性,导致叙事线索过于松散,读者很容易在各种流派和人物的介绍中迷失方向。但这本书的叙述逻辑像是精心编织的藤蔓,每一章都紧密地依附于前一章的结论,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认知曲线,总能在关键转折点设置恰当的“停顿点”,用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来巩固刚吸收的概念。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艰涩的理论著作,而是在与一位耐心、睿智的朋友进行一场思维的漫步。这种流畅感,使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命题,变得触手可及,真正做到了将“象牙塔”里的思想带到普通人的餐桌上。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传统哲学史的线性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问题导向的切入方式。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罗列主义派别,而是围绕着几个宏大且永恒的疑问——比如“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什么是好的生活?”——来回溯不同思想家是如何尝试解答这些难题的。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它能立刻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和共鸣点。我发现,每当我对某个问题产生困惑时,书里紧接着就会出现相关的哲学思考。这种设计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啊哈!”的瞬间,我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用不同的逻辑工具来处理人类共同的困境。它不只是在“讲”哲学,更像是在“邀请”读者参与这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仅仅满足好奇心。我发现,阅读完几个核心章节后,我观察世界的方式开始微妙地发生变化。例如,在讨论到逻辑实证主义时,我开始下意识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接收信息的可靠性;在涉及伦理学部分时,我在做一些小决定时,会不自觉地调用起书中提及的几种道德判断框架。这说明,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工具的植入。它不是让你记住几个哲学家的名字,而是让你掌握了几种看透事物本质的“滤镜”。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哲学不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成为了我日常生活中处理复杂信息和做出理性选择的内在操作系统。

评分

与其他哲学普及读物相比,我最赞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的“克制”。很多作者在介绍完基本概念后,会忍不住加入过多个人化的解读或评价,使得原初思想的纯粹性打了折扣。然而,这本书在阐述完康德、尼采或者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后,更多的是将解释权交还给了读者。它提供了坚实的地基,但如何建造上层建筑,则留白给了我们自己去想象和判断。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避免了将读者的思维引向单一的死胡同,而是鼓励读者在理解了基础逻辑之后,自己去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整合。它像是一个高明的向导,指明了方向,但坚持让每位探索者亲自去丈量那片广袤的哲学原野。

评分

必须要静下心来,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哲字思想。

评分

非常好,质量,内容都值

评分

质量不错,正版图片,物美价廉,内容丰富,受益匪浅!

评分

质量不错,正版图片,物美价廉,内容丰富,受益匪浅!

评分

好书

评分

必须要静下心来,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哲字思想。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