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

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杰弗里·弗里登 著,杨宇光 等 译
图书标签:
  • 全球资本主义
  • 20世纪史
  • 经济史
  • 历史
  • 资本主义
  • 全球化
  • 经济发展
  • 政治经济学
  • 历史研究
  • 社会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53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76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1
字数:4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对20世纪世界经济做了全面的阐述。作者认为,全球资本主义既带来好处,也需要付出代价。闭关自守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不惜一切代价坚持进行全球化同样是不对的。21世纪全球资本主义面临的挑战,就是要把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政府管理结合起来。理论和历史都表明,全球化与致力于社会进步的政策并存是可能的,而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则有待于政府和人民的努力。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20世纪初期全球一体化的黄金时代,1914-1945年各次危机时期全球化的迅速崩溃以及20世纪末重新转向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弗里登敏锐地关注了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悉心研究了欧洲、北美、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刚刚过去的20世纪,并且清楚地认识21世纪的未来局势。
21世纪全球资本主义面临的挑战,就是要把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政府管理结合起来。理论和历史都表明,全球化与致力于社会进步的政策并存是可能的,而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则有待于政府和人民的努力。

作者简介

杰弗里·弗里登,美国哈佛大学斯坦菲尔德国际和平基金会教授。他专长于国际货币和金融关系政治学。弗里登的其他著作有:《世界上的银行业:美国国际金融政治学》(1987年)、《债务、发展和民主:现代政治经济和拉丁美洲,1965—1985》(1991年)。

精彩书评

杰弗里·弗里登写出了不可思议的杰作,思路清晰、生动有力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20世纪的世界经济。虽然他的阐述不是最后的定论,但是对一代读者来说显然是一个思考的出发点。
——巴里·艾肯格林 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乔治?帕迪、海伦?帕迪基金会经济学和政治学教授

杰弗里·弗里登在十分明智地为这本了不起的经济史专著下结论时,不是用信心百倍的语气来讲述,而是对蹒跚地走在21世纪第1个十年之中的世界经济提出不少严肃的问题。结果当读者放下本书时,不仅对本书所展示的知识和判断印象很深,而且对未来的世界贸易、金融和市场的前景甚为不安。对我们而言,掩卷沉思肯定是对的。本书提醒我们,我们的经济交换制度既有很多益处,也有一些弊端,而这正是本书的优点。
——保尔?肯尼迪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

目录

中文版前言/1
序言/1
自序/1

引言:进入20世纪/1
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1
从银本位制到金本位制/5
对全球秩序的威胁/6

第一篇 黄金时代最后的美好岁月,1896—1914年

第一章 全球资本主义旗开得胜/13
重申金本位制/15
专业化和经济增长/20
全球主义以及不满全球主义的人/24

第二章 全球经济的捍卫者/27
思想上对黄金时代的支持/28
内森?迈耶?罗思柴尔德,1840—1915年/31
主张自由贸易者/37
金本位制的支持者/40
全球经济的全球网络/42
资本和人员的国际流动/46
全球化/50

第三章 黄金时代的成功故事/52
赶上英国/54
新技术和新工业主义/56
保护新兴工业/59
新拓居的地区/62
热带地区的发展/66
赫克歇尔和俄林对黄金时代的诠释/70

第四章 发展的失败/74
利奥波德国王和刚果/74
殖民主义和不发达/80
暴政和不发达/85
亚洲发展的停滞/87
种植园发展的停滞/89
发展的障碍/94

第五章 全球经济问题/97

自由贸易还是公平贸易?/97
贸易中的赢家和输家/100
银币对金本位制的威胁/102
劳工和传统秩序/106
繁荣时代消失了吗?/110

第二篇四分五裂,1914—1939年

第六章 所有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115
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117
欧洲重建/121
振聋发聩的二十年代/126
孤立中的美国/128
世界复原了吗?/133
进入真空/139

第七章 明天的世界/142
新的工业部门/144
新公司/146
新的跨国企业/151
农场地位的下降/152
新的社会/154
前进和后退/156

第八章 现有秩序的崩溃/158
繁荣的结束/159
金本位制和危机/165
从黑暗中走过来/171
与旧的……告别/176

第九章 转向闭关自守/179
半工业化的自给自足/180
沙赫特和纳粹政权重建德国/182
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188
欧洲摆向右翼/191
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的胜利/197
转向国内发展/201
可供选择的取代自给自足的方法/208

第十章 建立社会民主/211
瑞典和美国通往社会民主之路/211
凯恩斯和社会民主/217
劳工、资本和社会民主/221
社会民主和国际合作/226
从废墟上跃起/228

第三篇重新集合,1939—1973年

第十一章 东方和西方的重建/233
美国领先行动/233
当务之急/239
迪安?艾奇逊参与创造世界/242
美国和欧洲重建/246
苏联建立了一个集团/249
两种演绎推理/253

第十二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运作/256
战后增长加速/257
让?莫内和欧洲合众国/260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贸易上的作用/264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货币秩序/266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投资/268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福利国家/27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功/275

第十三章 非殖民化和发展/277
进口替代型工业化/278
奔向独立/281
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理论和实践/284
尼赫鲁领导印度走向工业化/287
第三世界欣然接受进口替代型工业化/291
现代工业的普及/294

第十四章 许多国家里的社会主义/296
社会主义世界的扩大/297
社会主义世界的分裂/298
中国的道路/302
社会主义在第三世界/307
社会主义的前途如何?/309

第十五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312
妥协的瓦解/315
对贸易和投资的挑战/318
进口替代的危机/322
社会主义停滞不前/327
一个时代的结束/330

第四篇全球化,1973—2000年

第十六章 危机和变革/335
石油和其他方面的冲击/335
沃尔克反通胀冲击的招数/343
全球主义/349
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352
全球金融和国内金融危机/354

第十七章 获胜的全球化主义者/361
新技术,新思想/363
全球化利益集团/368
乔治?索罗斯造市/372
贸易畅通无阻/376

第十八章 急起直追的国家/381
全球性生产和国内生产专业化/383
欧洲和亚洲周边国家的出口导向型增长/386
东亚和拉美的追随者/389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家掌权/392
东欧加入了西方世界/395
新的国际分工/397

第十九章 望尘莫及的国家/400
令人失望的改革和转型/401
发展中出现的祸患/406
赞比亚的道路/408
非洲的困境/412
传染病、赤贫和绝望/415

第二十章 坎坷的全球资本主义/420
脆弱的金融和危险的三合一/422
三个最吓人的字/426
全球市场:是没有得到管理还是不需要管理?/431

结论/434

关于数据和资料来源的说明/437
致谢/438
参考文献/439

前言/序言

  中文版前言
  200年前,中国政府对国际经济疑虑重重。中国统治者担心纳入世界市场将会带来社会和政治的动荡,又得不到物质上的好处。结果该国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封闭的国家之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有过一些贸易往来,也允许过外国前来投资,但是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与全球资本主义隔绝的。
  不管这种立场从社会和政治角度来看多么有道理,它肯定无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交通运输和通讯系统甚至比其他穷国还要落后50年或100年。现代工业充其量刚刚起步,中国人其实没有受到正在改变其他国家经济面貌的技术进步的任何影响。经过几百年自我导致的经济孤立之后,中国一度沦落到在经济、技术和商业上无足轻重的地步。
  中国的经历并非独一无二。在全球资本主义突飞猛进的时候,选择不参与世界经济路线的那些国家都落得个停滞不前的结局。在1914年之前的几十年里,不让人民取得国际市场好处的政府要为本国经济的惨败负责。
  全球资本主义没有为各国取得经济成就提供简易的办法。许多穷国遭受到殖民列强的掠夺性统治。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经济秩序分崩离析时,试图恢复原先秩序的努力一败涂地。欧洲和北美的政治领袖和商界翘楚坚持不懈地应用以往时代严厉的原则,仅仅是加深和扩大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国家的政府转向国内,保护自己及其人民免受混乱不堪的世界经济的打击。
  事实证明,对世界市场盲目怀疑或者盲目依赖都不对。1945年以后的几代人终于抓住了问题的关键。30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开放市场和实行保护性社会政策之间作出了谨慎的折中。资本主义再一次朝着更加全球化的方向前进,但那是一步一步渐进的。同时,认真执行缓和国际竞争对工人、农民和其他人士消极影响的社会政策,控制着全球资本主义的逐步推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折中做法很奏效:经济达到了很高的增长率,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是这种折中做法没能持久下去,主要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快的步伐常常使它遭到破坏。20世纪70年代,至少在西方,全球资本主义秩序的重新确立帮了倒忙,促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陷入危机。
  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危机中,全球化成功地脱颖而出。在几年内,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同意在国内外重新认真遵守市场规则。苏联及其盟国放弃了中央计划经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们也加入到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世界中来。
  当然,中国政府为了抓住新的国际经济机会,步子跨出得更早。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参与全球化已初见成效。事实上,中国是当代全球化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范例。中国和印度接受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而后它们经济的迅速发展,显而易见地提高了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水平。
  然而,历史提醒那些以为本国经济能够轻而易举地纳入新的全球资本主义中去的人们要审慎。以前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可忽视全球化的消极影响。经济界和政治界的领袖在1914年前不会把在全球资本主义中失去利益的人放在心里,因为他们的社会基本上或者完全是不民主的,大多数丧失利益的人在政治上无权无势。到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这些领袖再也不可能对他们熟视无睹,因为既要试图继续推进全球资本主义,又不适当关注为此而需要付出的社会成本,这种努力已经导致了大灾难。
  今天,有些人赞赏全球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利益,却不注意它所产生的社会成本。这是一种可能造成灾难的做法。在许多在经济改革和国际经济一体化道路上已经走得较远的发展中国家里,大部分人有理由认为全球资本主义对他们没起什么作用。结果他们对过去几十年走过的道路产生强烈的质疑。这种反应不可轻视,但若加以简单的压制则是愚蠢之举。
  各国政府在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秩序中具有双重的责任。第一,它们必须维护本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制定并执行适合于本国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政策。第二,它们必须保护本国人民,包括最不幸的穷人,免受国际经济变幻无常的影响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第一种任务得到广泛的认同。第二种却常常遭到忽视。有些政府忽视它,因为它们不是人民的代表,不用讲民主,认为只需要替有钱有势的人办好事。还有一些政府忽视第二种任务,是因为它们相信经济增长将会改善当代经济趋势下受害者的境况。这两种看法都是目光短浅、自拆台脚的。无论哪一种都经受不住全球资本主义和本国经济增长肯定会施加的严峻考验。
  没有一张妙方能轻而易举地使各国政府把对国际经济开放的责任与关心受到全球资本主义损害的本国人民的正当问题结合起来。我们无法事先指出哪些政策对所有集团或国家都是合适的,那是各国政治体制的任务。但是根据20世纪的经验,我们相信各国与全球资本主义都有着很大的利害关系,包括世界大部分地区将来能否繁荣,都要把赌注押在全球资本主义上。
  杰弗里·弗里登
  2007年1月
  序言
  在20世纪声称它占有特殊历史地位的所有方面中,几乎没有别的哪个方面能与经济生活巨大改变的重要性相提并论。1900年前后勉强维持生计的美国伊利诺伊州农民或者印度班加罗尔农民要是能起死回生,跑到今天的地球上来看看,他们一定会对世界的变化惊诧不已。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财富大量增加,匪夷所思的新技术,物质生活的改善都将使他们瞠目结舌。尽管他们对成就目瞪口呆,但肯定料想不到在这100年里世界经济已碰到多次动乱和挫折。
  鞭辟入里、冷静客观并且提供大量经验教训来记叙这个时期的事件是杰弗里?A.弗里登教授撰写《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时为自己确定的任务。贯穿本书的主题十分突出,所以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全书的含义;这本著作不是经济史的标准教科书,但是肯定会在许多教学中使用。本书的主题由于弗里登教授通过书名上“全球资本主义”和“兴衰”的巧妙结合而足以引人注意了。
  本书的核心是现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创新之风”(借用约瑟夫?熊彼特的著名词语)。在19世纪末,阵阵创新之风已经在全球刮起,创造了新的生产结构、贸易结构和金融结构,把原来的一套打倒在地。这些新结构与当代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力量并存,这两股力量同样地在蔓延和流行。这是一种具有爆炸性的混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死亡和破坏,并且在以后20年中引起经济上和政治上灾难性的冲击。
  要说出弗里登教授这本令人钦佩的著作哪一部分特别值得注意很难,不过我觉得他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政治经济情况的探讨的确十分精彩。他告诉我们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和自由放任制度如何陷入了困境,这不仅是因为该制度未能提供足够的财富和充分的就业,还因为政治领域里发生了不利于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响。由于苏联推行“在一国内实现社会主义”,法西斯各国实行经济独裁和对外侵略,而美国(到目前为止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却退缩到世界舞台的侧翼,所以旧制度无法生存下去了。一切都四分五裂。
  在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投身于世界事务的明显转变又使一切破镜重圆。美国承担责任一直持续到后来整个冷战时期,并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没有西方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意志,全球资本主义就不可能生存下去,而政治意志的影响力只有依靠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上的成就才得以维持。这一回,全都凝聚在一起了。
  弗里登教授的阐述,不像当代保守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的阐述那样,充满了必胜的思想。他充分认识到——正如在他之前的马克思、熊彼特和凯恩斯一样——就性质而言,资本主义既有利也有弊。他的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失业的叙述非常清醒,他对当代“非洲的灾难”(参见第十九章)的分析怀着深深沮丧的心情。而且在他十分明智地为这本了不起的全面调研之作下结论时,不是用信心百倍的语气,而是对蹒跚地走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中的世界经济提出不少严肃的问题。结果,当读者放下本书时,不仅对本书所展示的知识和判断印象很深,而且对未来世界贸易、金融和市场的前景在一定程度上感到不安。对我们而言,掩卷沉思肯定是对的。熊彼特所说的创新之风迄今尚未停息。《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提醒我们,我们的经济交换制度既有很多益处,也有一些弊端,这正是本书的优点。
  保罗·肯尼迪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

历史的十字路口:一部探索现代世界权力与变革的史诗 书名:历史的十字路口:一部探索现代世界权力与变革的史诗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例如:亚历山大·科尔宾]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远景文化出版社]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黄昏 本书伊始,我们将时间回溯至十九世纪末叶,一个被誉为“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时代,但其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早已暗流涌动。我们聚焦于欧洲大陆的权力格局,描绘了俾斯麦体系瓦解后,帝国主义列强间复杂而脆弱的同盟与对抗。本书细致考察了普法战争的余波如何重塑了欧洲的军事战略和心理预期,以及这种“和平的焦虑”如何催生了军备竞赛的螺旋式升级。 重点章节深入剖析了“远东的觉醒”对既有世界秩序构成的挑战。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不仅是东方国家工业化的范本,更直接挑战了西方在亚洲的传统霸权。我们分析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不仅仅将其视为军事冲突,而是将其定位为全球权力平衡首次出现实质性倾斜的关键节点。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社会内部的张力。工业化带来的财富集中与工人阶级困境的矛盾,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我们考察了第二国际的运作与分裂,以及工人运动如何从地方性的抗议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政治力量,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构成了深刻的意识形态挑战。我们尤其关注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崛起,分析了其在合法政治框架内寻求变革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在面对保守派统治时所遭遇的结构性障碍。 第二部分:大崩溃与新秩序的萌芽(1914-1929)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被置于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之下。我们超越了传统的“萨拉热窝事件”叙事,着重探讨了错综复杂的军事动员计划(如施里芬计划)如何使得外交斡旋空间被压缩,以及民族主义的狂热如何被政治精英利用,将民众推向战争的深渊。 战争的描绘,不仅限于堑壕战的残酷,更侧重于其对全球经济结构的彻底重塑。本书详细分析了美国如何从债务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以及英国在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相对衰落。我们探究了战争如何加速了殖民地的民族觉醒,例如印度和爱尔兰的反抗运动,这些运动在欧洲自顾不暇时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与发展空间。 凡尔赛和约及其附属条约,被视为战后重建努力的矛盾产物。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十四点原则”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残酷碰撞。我们深入分析了协约国对德赔款问题的处理,认为其不仅是经济负担,更是持续的政治不稳定因素,为未来极端主义的滋生埋下了伏笔。 在战后的“咆哮的二十年代”,本书着重探讨了文化与政治的断裂。欧洲大陆的威玛共和国、法国的重返保守以及英国的工党政府,都在努力适应一个不再由单一霸权主导的世界。我们对美国“孤立主义”的表象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其背后经济扩张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其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危机的蔓延与意识形态的铁幕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大萧条对全球政治稳定的毁灭性冲击,及其催生的极端意识形态的崛起。大萧条不仅仅是经济衰退,更是对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及其政治盟友——议会民主制——信任的一次总清算。 我们详细分析了罗斯福新政的试验性,将其视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里程碑,并对比了其与欧洲大陆上更激进的解决方案的差异。在德国,我们描绘了魏玛民主的脆弱性,以及纳粹党如何利用经济绝望和对凡尔赛体系的集体怨恨,系统性地瓦解共和制度。对希特勒崛起的分析,侧重于其利用群众动员技巧和精准的宣传机器,而非仅仅归因于个人魅力。 与此同时,苏联的“五年计划”被放在一个对比的视角下考察。本书试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内在逻辑——即通过极端的国家集中和对农业的强制集体化,实现快速的重工业化,以此在西方世界崩溃之际,构建一个看似免疫于市场危机的替代性发展道路。我们考察了早期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理论与斯大林主义的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 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被视为对资源稀缺和外部封锁的极端回应。我们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和随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如何标志着以华盛顿体系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彻底失效,以及国际联盟的无力回天。 第四部分:全球冲突与不可逆转的变革(1939-194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被视为前一阶段所有未解决矛盾的总爆发。本书着重分析了轴心国之间松散的军事同盟的运作机制,以及同盟国在初期面临的战略困境。 战争的叙事深入到后勤和技术的竞争层面。我们考察了现代战争中工业生产能力和科技研发对战局的关键作用,例如航空技术的突破和密码破译战的决定性影响。同时,本书并未回避战争的伦理维度,对大屠杀和针对平民的系统性暴行进行了严肃的审视,将其视为现代国家权力滥用和意识形态狂热的顶峰。 盟军内部的“大联盟”及其内部的裂痕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从德黑兰到雅尔塔,关于战后世界划分的秘密谈判,预示着一个以两大意识形态集团对立为特征的新时代的来临。 本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战争的直接后果:原子弹的投下及其对人类历史的终极拷问。随后,我们描绘了战后欧洲和亚洲的重建工作,以及“非殖民化”浪潮的最初迹象——被战争削弱的欧洲列强,已无力维系其庞大的海外帝国。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围绕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新冷战格局的正式确立。 结论:历史的遗产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总结道,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剧烈动荡,并非简单的“好人打败坏人”的故事,而是权力真空、意识形态冲突、以及技术加速所共同作用的复杂历史进程。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被核阴影笼罩、被两大超级力量深刻塑造的破碎世界,一个在废墟中孕育着新希望和新危险的世界。理解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是我们理解当前全球政治与社会结构的唯一途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兴衰”这个词的解读,更多地倾向于一种动态的、非静态的视角。20世纪,资本主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但也并非一帆风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遭遇的周期性危机,以及这些危机如何塑造了其后续的发展路径。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角色,是促进者,还是干预者?以及全球化进程在其中扮演了何种推手或制约者的作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诸如大萧条、滞胀时期、以及近期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的深入解读,并从中提炼出资本主义“兴衰”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资本主义的韧性何在,又在何处显露其局限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当前及未来的全球经济趋势。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分量感,米白色的底色上,烫金的标题“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显得庄重而引人深思。当我拿到它的时候,就感觉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书。尽管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我对它所描绘的宏大历史画卷充满了期待。20世纪,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冷战的对峙、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剧烈动荡,这一切都与资本主义的演变息息相关。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梳理这些错综复杂的事件,又是如何将它们串联起来,勾勒出资本主义在20世纪从崛起、扩张到面临挑战、甚至某些时期陷入低谷的完整轨迹。是侧重于宏观的经济理论分析,还是会深入到具体的国家案例和历史事件?我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叙述,能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那些塑造了今日世界的关键时刻。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曾经看似不可阻挡的资本主义,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如此跌宕起伏的命运。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标题本身就给人一种“大部头”的预期,我猜测它会是一部内容扎实、考证严谨的学术著作。作为一名对历史和经济学都有涉猎的读者,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扎实的理论框架与丰富的史料相结合的论述。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全球资本主义”的,是在地域范围内,还是在运作模式上?20世纪的全球资本主义,其核心特征是什么?又是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兴衰”的转变?我希望书中能够对诸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瓦解、石油危机的影响、亚洲金融风波、以及冷战结束后的新自由主义浪潮等关键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并阐释它们与资本主义兴衰之间的逻辑联系。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个连贯而有力的叙事,带领我穿越一个世纪的经济变革,理解其中的复杂性与微妙之处。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兴衰”这个词本身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它暗示着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线性发展。20世纪,我们见证了资本主义在西方世界的蓬勃发展,也看到了它在殖民地和后殖民地国家面临的挑战与改造。我尤其想知道,书中会如何解释这种“兴衰”背后的驱动力。是技术革新?意识形态的较量?还是社会矛盾的激化?或许还会涉及到国家干预、全球化浪潮、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等多种因素。我对那些能够提供新颖视角、颠覆我固有认知的观点尤其渴望。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的脆弱性,以及它如何通过自我调整和改革来应对危机?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能提供深刻的洞察,让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探索的冲动。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对抗的时代,资本主义作为其中的主导力量,其发展历程无疑是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我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以何种“笔触”来描绘资本主义的“兴衰”?是冷峻的经济分析,还是带有一定人文关怀的叙事?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资本主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与变异,以及它在追求效率与公平之间所面临的永恒张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关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关于它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引发不同的社会经济后果。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引发我对当下全球经济格局的思考,毕竟,20世纪的经验,或许能够为我们理解21世纪的挑战提供宝贵的借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