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融合:重新定义汽车产业

跨界与融合:重新定义汽车产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纪雪洪 著
图书标签:
  • 汽车产业
  • 跨界融合
  • 产业变革
  • 技术创新
  • 未来汽车
  • 商业模式
  • 战略转型
  • 智能化
  • 电动化
  • 汽车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62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316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汽车行业的创新问题,分析了国内外汽车企业(含上下游企业)的创新案例,提出汽车行业变革的主要动力来自跨界创新,并对汽车行业跨界创新的规律进行了总结提炼。本书将理论和企业实践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可读性较强。推荐给汽车产业人士、高校研究人员和企业管理者。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跨界与融合的力量
第一篇
电动化、智能化(上)
第一章 特斯拉: 跨界创新. “从0 到1”  3
“从0 到1” 的创业过程 3
颠覆性的产品和体验 5
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10
从电动汽车到能源供应 12
第二章 斑马汽车: 互联网汽车的“从0 到1”  18
互联网汽车. 一鸣惊人 18
强强联手. 上阿模式 19
跨界融合. “从0 到1”  21
未来还有更多期待 24
斑马汽车靠什么赚钱 26
第三章 乐视: 打破边界. 生态反化 27
乐视生态的诞生 27
跨界创新. 生态化反 30
乐视汽车布局与战略 35
乐视危局与未来 38
第四章 时空电动: 建设能源永续的美丽新世界 41
“避虚就实”. 从地产到汽车 41
做电动汽车界的“小米”  42
建立能源永续的美丽新世界 43
商业模式创新 45
第二篇
电动化、智能化(下)
第五章 比亚迪: 持续跨界. 垂直整合 51
横跨四大行业 51
电池大王 52
闯入汽车产业 53
引领新能源汽车 54
跨界成功的奥秘 56
第六章 北汽新能源: 践行“工匠精神+ 互联
网思维”  61
创建专业化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61
运用互联网. 实现三连跳 63
践行工匠精神. 融合互联网思维 65
组织革新. 重塑企业 66
第七章 普天新能源: 充电设施领域的拓荒者 68
跨界进入充电设施领域 68
借行业东风. 发展势如破竹 69
高歌勇进. 源于跨界创新 69
云平台的融合创新 72
开创全新商业模式 74
第八章 上汽大通: C2B 的数字化新业态 76
步入工业4.. 0 时代 76
启动C2B 造车项目 77
C2B 的实施过程 78
C2B 的未来 81
第三篇
共享化
第九章 滴滴: 让出行更美好 85
创业初心 85
决胜出租 86
快速迭代 88
打破边界 89
融合创新 90
何去何从 91
科技领先 92
第十章 环球车享: 探索未来的出行方式 94
新的租赁模式 94
跨界进入 94
科学运营 95
网络经济 97
承载梦想 98
第十一章 易微行: 领先的技术服务商 100
“相中” 汽车租赁行业 100
定位于技术服务商 101
整体产品服务方案 102
创新的合作模式 104
盈利模式 105
出行的未来 106
第十二章 宝驾出行: 汽车共享领域的“携程”  108
“宝驾” 的创业基因 108
新的创业机会 109
宝驾创立. 进入P2P 市场 110
“车立信” 租赁征信平台 111
探索分时租赁 112
做分时租赁业务领域的“携程”  114
未来发展 115
第四篇
电商化
第十三章 一猫: 独辟蹊径做新车电商 119
销售体系的变革 119
独辟蹊径 121
创新商业模式 125
迈向成功 127
第十四章 优信: 用互联网变革二手车交易 130
二手车的创业机会 130
从B2B 起步 131
在试错中调整 133
新产品和新服务 135
利用残值的力量 136
第十五章 中驰车福: 高效的电商3.. 0 模式 138
后市场的变革 138
跨界创业 139
电商3.. 0 模式 141
供应链服务制胜 143
第十六章 停简单: 站在“互联网+ 停车
的风口 146
停车业的商机 146
创业过程 146
差异化的商业模式 148
迎接挑战 151
后 记 153

精彩书摘

  《跨界与融合:重新定义汽车产业》:
  继深圳大运会公交充电设施网络成功运营后,普天新能源结合国家政策导向,采取公共先行战略,先后在出租、公务、租赁领域开展示范,成为行业创新的引领者。
  2012年,普天新能源接受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在北京负责中央国家机关电动公务用车地点示范运营网络建设,承担该网络运营车辆维护、配套充电设施建设及运营服务工作,先后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28个部委提供充电维护服务。这是首次在北京开展新能源公务用车规模化示范运营,不仅让新能源汽车走进公务领域,更为北京市实现“蓝天计划”做出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这在现在看来已经算不上什么创新,但在当时正值电动乘用车推广应用初期,保障重要国家部委公务车辆与充电设施综合运营与安全管理,则需要完备和高标准的运营管理保障措施,普天新能源的充电运营安全管理能力也因此再一次得到印证。
  2013年,普天新能源与合肥市政府合作,承接合肥市充电服务网络规划建设,摸索以出租车为切入点的城市公共充电网络运营模式。普天新能源结合合肥城市整体规划,协助合肥市政府编制了“合肥市城市充电设施网络整体规划”,这是国内首个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

前言/序言

夸界与融合的力量互联网改变世界
以蒸汽机的发明为开端. 人类在200 多年时间内先后经历过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来自计算机、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与新一代深度感知、高速传输、海量存储、智能处理等技术相互交融. 形成了多学科密集交叉.互联网革命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高度连接. 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生产方式正在由制造决定转变为用户驱动. 新的想法和创意可以得到全世界的投资. 分享让沉淀的物品、财富和知识发挥更大的价值. 使局部割裂的市场变为统一的市场.互联网由浅层次的工具产品转向连接一切的关键基础设施. 迸发了很强的物理效应、化学效应与放大效应. 互联网技术正在发挥像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电力一样的作用. 成为一种通用的、战略性的基础设施.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技术革命中. 中国与美国一起引领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一大批年轻的企业家草根创业、白手起家. 依靠自由竞争的精神. 开发了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服务与应用. 做出了很多原来难以想象的事情.根据技术革命的规律. 每次技术革命的前期是以技术研发为主. 到后期会进入以应用为主的阶段. 新技术逐渐渗透到传统产业中. 目前. 互联网正在进入第二个发展的阶段.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会成为主旋律. 互联网将为传统行业赋能. 未来的产品将软硬结合. 制造过程将更加透明. 消费过程将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就像一场波及甚广的海啸. 冲击和席卷了几乎所有行业.冲走了各行各业间的壁垒. 而壁垒消失的位置构建了新的商业模式. 汽车产业身处这场海啸之中. 虽然有些特殊. 但并不例外.重新定义汽车自1886 年卡尔..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 发明第一辆汽车以来. 100 多年中. 汽车产业一直在成长. 在动力总成、车身造型、内饰、汽车电子、汽车材料等各个方面都有渐进性的变化. 但基于化石能源的汽车. 自福特流水线之后. 车身体系结构和关键知识基本固定下来. 技术体系近百年来几乎没有革命性的变化. 跨国汽车企业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虽然有分有合. 但几乎没有受到新面孔的冲击.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在互联网和电动化浪潮的推动下. 汽车产品正在被重新定义. 汽车产业正在发生剧烈的变革. 有人将这种变化定义为汽车四化. 包括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和电商化一①. 其中. 前两者主要是技术层面的变革. 后两者主要是商业上的变革.首先是电动化. 电动化不仅是将发动机替换为动力电池. 而是整个汽车的技术体系将发生根本变化. 电机不仅可以放置在原来的发动机舱内. 还可以放置于汽车的其他位置. 由此引发整个汽车结构的变化. 汽车传动系统将不再是原来复杂的机械电子整合系统. 未来变速器很有可能被轮毂电机技术取代. 电机将放在轮边. 电传动将取代机械传动. 汽车不仅会前后移动. 还能够左右移动. 汽车的整个底盘和传动系统将发生颠覆性变化. 这也会导致整车布置、车身材料和车辆制造工艺等的根本性变化.2016 年年底. 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超过100 万辆. 占全球的50%. 2016 年前言: 跨界与融合的力量① 一 汽车商业评论. 汽车四化..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6.年底. 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 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预测到2030 年.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汽车销量的40%.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8000 万辆. 随着电动化的深入. 重新定义汽车的时刻正在到来.其次是智能化. 汽车的全面智能化正在到来. 不仅包括车联网. 还包括自动驾驶以及无人驾驶. 车辆智能化首先表现在智能互联上. 汽车智能互联形成车内网、车机网和车云网三个层次. 大大拓展了汽车的功能价值. 汽车将不仅仅是运输功能的提供者. 还将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办公需求的智能移动终端.未来的汽车被认为是一台带轮子的计算机. 具有与人一样的智能———人工智能. 汽车将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 对海量的数据进行计算. 实现自主学习.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会使用“云+ 端” 的智能. 相关预案在云端学习完成后会下载到汽车. 智能汽车将根据发生的情况实时处理. 完成自动驾驶.特斯拉公司从2017 年开始生产的汽车将具备自动驾驶所需要的硬件. 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认为. 到2030 年. 所有汽车基本都可以达到自动驾驶. 在中国. 百度公司宣布. 其开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到2020 年将实现量产.再次是共享化.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让古老的共享经济开始焕发新的活力.Airbnb、Uber (优步) 等“独角兽公司” 正在崛起.汽车共享的理念由来已久. 一辆私家车只有5%的时间真正被使用. 但拥有者需要为其负担汽车购买、保险、停车位、停车费等各项费用.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使用而不占有”. 汽车共享正在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汽车共享公司Zipcar 公司创始人罗宾..蔡斯(Robin Chase) 认为. 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 与拥有一辆车相比. 人们更希望能分享一辆车. 而互联网和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科技平台已经让分享变得很容易.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新创企业和老牌跨国汽车公司

《未来出行:技术革新与商业模式重塑》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科技飞速发展对汽车产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重点聚焦于智能化、网联化、电气化以及共享化四大核心驱动力如何重塑汽车的定义、制造、销售、使用及服务全价值链。作者以宏大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梳理了从底层技术到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并对未来出行生态的构建进行了前瞻性预测。 第一章:智能驾驶的崛起与变革 智能驾驶是汽车产业智能化浪潮中最具标志性的体现。本章首先回顾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辅助驾驶系统(ADAS)到如今日益逼近的L4/L5级别全自动驾驶。我们将详细解析实现智能驾驶的关键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感知层技术: 摄像头(可见光、红外)、雷达(毫米波、激光雷达LiDAR)、超声波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优势劣势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重点分析了传感器融合技术如何克服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构建更全面、可靠的环境感知能力。 决策规划层技术: 算法模型(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路径规划算法等)在理解交通环境、预测其他交通参与者行为、制定最优驾驶策略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AI在决策过程中的“黑箱”问题以及可解释性AI的发展趋势。 控制执行层技术: 线控技术(线控转向、线控刹车、线控油门)在实现精准、快速车辆控制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执行机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 高精地图与定位技术: 高精度地图(HD Map)在提供厘米级定位和路况信息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实时更新与维护的挑战。 V2X通信技术: 车载通信(Vehicle-to-Everything)技术,包括V2V(车与车)、V2I(车与基础设施)、V2P(车与行人)、V2N(车与网络)等,如何实现车辆之间的协同感知与决策,提升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在技术层面的深入探讨之外,本章还重点关注智能驾驶带来的商业模式革新。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将催生新的出行服务,如无人出租车(Robotaxi)、无人配送、智能公共交通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新模式的盈利潜力、运营挑战以及对现有出行市场的冲击。同时,还会讨论自动驾驶安全责任的界定、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接受度等社会性议题。 第二章:网联汽车:打破信息孤岛,构建数字生态 网联汽车将汽车从一个独立的交通工具转变为一个拥有强大连接能力的数据节点,融入更广阔的数字生态。本章将深入探讨网联汽车的技术基石与应用场景。 通信技术: 5G、LTE-V2X等新一代通信技术为网联汽车提供了高速、低延迟、高可靠性的连接保障。我们将分析不同通信标准在车载信息服务、远程控制、OTA(Over-the-Air)升级等方面的优势。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 现代IVI系统已远不止提供导航和音乐播放,而是集成AI助手、社交互动、在线服务(如餐厅预订、停车位查找)、应用商店等,成为车内数字生活的重要入口。 远程诊断与服务: 网联汽车能够实时监测车辆健康状况,通过OTA进行软件更新和故障修复,大大降低了维修成本和时间。还将讨论基于数据的预测性维护如何提升用户体验。 车队管理与运营: 对于营运车辆(如物流车队、出租车队),网联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实时监控、调度优化、路径规划和安全管理能力,显著提升运营效率。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汽车产生和传输的数据量爆炸式增长,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成为重中之重。本章将探讨加密技术、身份认证、隐私政策等关键问题。 本章的重点还将放在网联汽车如何构建一个庞大的数字生态。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服务提供商、内容创作者之间将形成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开发和提供个性化的车载服务,例如基于用户偏好的推荐系统、定制化的娱乐内容、与智能家居的联动等。我们将探讨这一生态的盈利模式、价值分配以及潜在的竞争格局。 第三章:电气化转型:从动力源到能源管理 汽车动力源的电气化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然趋势。本章将全面审视电动汽车(EV)的技术进展、产业链变革以及其对能源系统的影响。 电池技术: 详细介绍当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如三元锂、磷酸铁锂),包括其化学组成、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充电速度等关键指标。同时,还将展望下一代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分析其潜在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电机与电控系统: 解析高性能电机(如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的设计原理,以及电机控制器(MCU)在高效能量转换和精确控制中的作用。 充电基础设施: 探讨不同类型的充电技术(快充、慢充、无线充电)及其发展现状。重点分析充电网络的普及、标准化以及商业模式的演变,例如充电即服务(Charging-as-a-Service)。 整车能量管理: 深入理解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系统(EMS),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机管理系统(MMS)以及热管理系统(TMS)如何协同工作,以最大化续航里程、提升性能并保障电池安全。 可再生能源整合: 电动汽车的普及将与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紧密结合。本章将探讨V2G(Vehicle-to-Grid)技术,即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参与电网调峰调频,实现能源的双向流动,并分析其对电网稳定性和经济性的积极影响。 二手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 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电池的退役和处理成为重要议题。本章将关注电池回收技术、梯次利用(如作为储能设备)的商业模式以及相关环保法规。 电气化转型不仅改变了汽车的动力形式,更重塑了整个汽车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如锂、钴、镍)、电池制造、电机生产到整车集成。我们将分析这一转型对传统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新兴电池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章:共享出行与服务化转型:从拥有到使用 共享出行的兴起,以其便捷性、经济性和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汽车的使用逻辑。本章将剖析共享出行服务的商业模式、技术支撑及其对未来汽车产业的影响。 共享出行模式: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共享出行模式,包括网约车(Ride-hailing)、共享单车(Bike-sharing)、共享汽车(Car-sharing)、分时租赁(Time-sharing Rental)等。 技术赋能: GPS定位、大数据分析、算法调度、移动支付、AI客服等技术是共享出行平台高效运转的基石。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技术如何优化车辆调度、匹配供需、提升用户体验。 车队管理与运营: 对于规模化的共享出行运营商,高效的车队管理至关重要,包括车辆维护、充电补能、清洁消毒、安全监控等。 商业模式创新: 共享出行平台的盈利模式包括佣金、订阅费、广告、数据服务等。我们将探讨不同平台的竞争策略、用户获取与留存方法,以及盈利的可持续性。 服务化转型: 汽车制造商正从传统的“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例如,推出订阅式用车服务、按需付费的驾驶功能、个性化的出行解决方案等。本章将分析这一转型对汽车设计、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带来的深远影响。 城市规划与交通优化: 共享出行的普及对城市交通拥堵、停车位需求、公共交通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技术与政策的协同,最大化共享出行对城市交通的积极作用。 本章的重点还将放在“出行即服务”(Mobility-as-a-Service, MaaS)的愿景。MaaS平台将整合各种出行方式(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网约车、租车等),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出行规划、预订和支付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绿色的城市交通体系。 第五章:未来出行生态的构建与展望 在前面几章的技术和模式变革基础上,本章将描绘未来出行生态的宏大图景,并进行前瞻性展望。 人机共驾与全自动驾驶的未来: 探讨L4/L5级别自动驾驶的普及将如何释放人类驾驶员的时间,并催生新的车内空间利用场景(如移动办公、娱乐空间)。 人与车、车与车的无缝连接: 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智能城市将与汽车形成更紧密的联动,打造全场景互联的智慧生活。 汽车作为移动生活空间: 汽车将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集工作、娱乐、社交、休息于一体的移动空间。 可持续出行的愿景: 结合电气化、共享化和智能化,共同推动低碳、环保、高效的未来出行方式。 新参与者与新格局: 展望传统车企、科技巨头、出行服务商、能源企业等不同力量在未来出行生态中的角色与竞争。 挑战与机遇并存: 总结未来出行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政策障碍、伦理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商业机遇。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当前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并预测未来出行可能的发展方向。无论是行业内的决策者、技术研发人员,还是对未来出行充满好奇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跨界与融合:重新定义汽车产业》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所承诺的“重新定义”所吸引。我一直认为,当一个行业走到某个临界点时,突破往往不是来自内部的渐进式改进,而是来自外部的全新视角和技术融合。汽车产业正处于这样的历史节点。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阐述“跨界”这个概念的。它指的是技术上的跨界,例如IT、人工智能、能源技术与汽车的结合?还是商业模式上的跨界,比如汽车制造商开始涉足出行服务,科技公司进入造车领域?又或者是供应链上的跨界,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博弈?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家传统车企是如何通过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成功转型为智能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又或者,某个新兴的出行平台是如何颠覆传统汽车销售模式的。理解这些“跨界”的逻辑和路径,对于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评分

我总是对那些能够洞察行业未来走向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跨界与融合:重新定义汽车产业》这个标题,恰好触及了我对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我一直觉得,汽车产业的演进,不再是单纯的汽车本身,而是围绕汽车所构建起来的整个生态系统。书中会否详细介绍这个生态系统中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变化?例如,传统汽车制造商如何在智能化浪潮中保持竞争力?新兴的造车势力又面临哪些挑战?而作为消费者,我们的出行方式和需求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融合”的鲜活案例,例如,一家传统车企如何与一家科技公司合资成立新的出行服务公司,或者是一家电池制造商如何向上游延伸,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中。这些跨界与融合的实践,才真正是推动行业变革的驱动力。

评分

《跨界与融合:重新定义汽车产业》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那些曾经的巨头是如何被新兴力量颠覆的。我们见证了柯达在数码影像时代的沉寂,也看到了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浪潮中的失落。汽车产业如此庞大,但也并非不可动摇。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颠覆性创新”?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例如,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是否会使得硬件的价值变得相对次要?电池技术的突破,会否成为决定未来汽车市场格局的关键?还有,数据作为新的石油,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尤其关心书中对于“融合”的解读。这种融合是表面的合作,还是深层次的基因重组?比如,车企与芯片制造商之间,车企与软件开发商之间,甚至是车企与城市管理者之间的融合,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议题。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跨界与融合:重新定义汽车产业》立刻吸引了我。在如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任何一个传统行业的转型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汽车产业,这个曾经以机械制造为主导的庞大帝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电动化到智能化,再到共享出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商业模式和消费者行为的颠覆。我一直对这些深层驱动力感到好奇,比如,是什么样的技术突破催生了自动驾驶的无限可能?又是怎样的社会需求推动了共享出行的兴起?书中或许会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最终重塑我们对汽车的认知。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洞察,帮助我理解未来的交通图景,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企业能够抓住机遇,哪些则可能面临淘汰。毕竟,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甚至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跨界与融合:重新定义汽车产业》这本厚重的书名,仿佛预示着一场深刻的行业革命。我一直关注着汽车行业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这“新四化”的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变革背后的深层逻辑。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当汽车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集成了通信、娱乐、办公等多种功能的“第三空间”时,其内在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会发生怎样的重塑?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关于“跨界”的精彩论述,比如,汽车行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能源行业的融合,是如何催生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又如何打破了原有的行业边界?同时,“融合”也意味着合作与竞争的交织,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主体之间,如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科技巨头与零部件供应商,甚至汽车制造商与城市管理者之间,如何通过融合实现共赢的案例分析。

评分

内容包括电动汽车的历史、构造、关键技术和市场,智能汽车的联网、车内信息娱乐系统、智能驾驶和智能汽车对商业模式及社会的影响。

评分

未来汽车是什么样的,看来这本书就有个大概了解。

评分

送货好快,印刷质量也很好。

评分

六一八活动买的,很好向书。

评分

内容一般 因为故事情节 没有技术逻辑分析

评分

很不错,是正品,比别的地方价格都优惠

评分

汽车行业的好书,值得关注,买来看下

评分

可以了解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历程,非常有趣,可读性非常强,简单易懂,推荐所有的人阅读。

评分

中国的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石油60%以上依赖,为了国家安全和环境保护,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但阻碍是中石油等产业的利益集团,他们不希望中国人都开新能源汽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