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日本小说读者,外国文学爱好者,日本思想史读者、研究学者 日本思想史和文化理论研究家子安宣邦具批判锋芒的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思想史和文化理论研究家子安宣邦具批判锋芒的著作,是其完成由江户向近现代的思想史关注点转换之后的第一部作品。书中将某些后现代批评方法和历史批判精神融化于分析视野之中,对日本的民俗学、支那学、国语学等近代知识展开了批判性考古作业,构筑起足以挑战日本思想史研究奠基人丸山真男的解构日本现代知识制度的思想史方法论,对于读者了解日本现代思想的发展脉络极具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子安宣邦(1933- ),日本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思想史和文化理论研究家。生于神奈川县川崎市,东京大学文学部伦理学博士课程毕业,历任横滨国立大学、大阪大学与筑波女子大学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是日本198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批判知识分子、后现代主义思想理论家。主要著作有《作为“事件”的徂徕学》《日本现代思想批判》《江户思想史讲义》《国家与祭祀》《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何谓“近代的超克”》《日本人是如何认识中国的》等。
目录
代序 近代知识考古学
第一部 一国知识的确立
第一章 一国民俗学的确立
第二章 “一国民俗学”批判意味着什么
第三章 置“国语”于死地,“日本语”就能诞生吗?
第二部 面向他者的视线
第一章 近代知识与中国观——“支那学”的确立
第二章 “日本思想史”的确立与伊斯兰世界——和辻哲郎与大川周明
第三部 近代与近代主义
第一章 日本的近代与近代化论——战争与近代日本的知识人
第二章 “近代”主义的错误与陷阱——丸山真男的“近代”
第四部 历史表象与记忆
第一章 在“隐蔽”与“告发”之间——战争的记忆与战后意识 ………………087
第二章 被记述者与无法记述者——历史表象与死者的记忆 ……………………097
第三章 谁来叙述维新 ………………………………………………………………103
后记………………………………………………………………………………………111
代译后记 子安宣邦的日本近代知识考古学…………………………………………112
精彩书摘
柳田国男始终在旅行,但他不是一位旅行者。就是说,他不是那种被所到访访土地的人作为“外来者”而拒之门外的旅行者。色川大吉说“柳田的人生是始于旅行又终于旅行的一生”1,这旅行的经验“胜过他所读的万卷之书,而给其民俗学带来了重要的意义”。大正十年(1921),柳田走访了冲绳。正是在这前一年他脱离官场,开始了踏遍全国的旅行,大正九年(1920)12月他来到九州的东海岸南端,据说登上那霸是在翌年的1月5日。《海南小记》记录了此后两个月的冲绳之旅。人们说这次冲绳之旅使柳田的视线由“山人”转向了“常民”,而这种持续到他最后的著述《海上之路》为止的重大关注,深深植根于他的内心。
如果说这是一次促使他的关注由“山人”转向“常民”的旅行,那么,这个引起他从对平原的共同体社会之“外”向“内”的关注重心转变的旅行,到底是怎样一种旅行呢?的确,南岛的见闻给柳田国男以巨大的知识上的兴奋,这兴奋一直持续到有折口信夫等参加的“南岛谈话会”召开为止。然而,这是一次发现冲绳的旅行吗?不,他所发现的是促使其关注重心转移的一个视线、某种观念,或者是他通过旅行试图再次印证的、长期以来自己所抱有的某种推测的正确性。让我们来看看柳田的《海南小记》后半部有关“炭烧小五郎”的传说,还有“蒲葵”树及有关其名字由来的执著探索吧。说到歌咏蒲葵林之美的八重山小岛鸠间的歌谣章句,柳田写道∶
在这些岛上的同胞与我们分离以前,可以说他们与我们一样感受到了蒲葵林的清彻与美丽的,一个证据便是∶移居到没有蒲葵树的地方,经历了多少个世纪之后,仍有很多贵人想尽一切办法,到远方去搜集蒲葵的叶子,而爱惜不舍。2
这里,柳田国男所谓“贵人”乃是往古爱用蒲葵叶子的“大和”王朝的贵族们。上述文章清晰地说明了,柳田在文献乃至现地寻找蒲葵叶子的视线,要于八重山鸠间一节章句中发现或读出什么来。此乃“大和”民族所走过的道路,“大和”文化描绘出的同心圆轮所及的范围,其于文化的中心已然消失而在边缘地带仍然残留的痕迹。这不是对冲绳的发现,而是对“大和”的发现。或者应该说是一种自我认知、自我解读的状态。
柳田国男的确去了冲绳,而且自己阐释了这一旅行的意义之重大∶“我大正九年去了冲绳,今天想来有着非常大的意义”(《民间传承论》);“对于我们的学问来说,发现冲绳乃是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乡土生活研究法》)。那么,为什么说冲绳之旅乃至冲绳的发现,对于“我们的学问”是划时代的呢?何以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首先是语言方面,观其文献记录,在内地已经完全不再使用的单词、语法仍然活用于这里。我们偶然地发现,从音韵上讲认为是地方的口音或近世的衰落者,仍然存在于这个岛子上。……而在信仰方面,如神社的起始、女性的地位、中古时代因神舆的普及自然演变而来的祭祀形式,以及神与祖先的关系等等,即给予我们以往只是空想的假说以旁证的事实,在这个岛屿上则作为当然的事情而实行着。(《乡土生活研究法》)
在有关民俗学上“遥远的一致”这一真理论证的方法论一章中,柳田国男谈到了“发现冲绳”的民俗学意义。可是,在这一意义上被讲述的冲绳乃是作为可以推测已经失去的“大和”之古语和祭祀形式的冲绳3。而用“发现”一语来自我确认和自我认知的,是于映照出“大和”古代的远隔地,发现冲绳的我之视线的正确无疑。被推理和重构的永远是“大和”。因此,柳田这样阐释始于琉球诸岛各孤岛的民俗学上之研究的重要性∶“即使是那些与国民有些脱离开来的各岛屿,为了通过比较映现出整个民族的古代,也极有必要尽早推进其各自的乡土研究”(《乡土生活研究法》)。通过乡土或民间传承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不久便转化为确认其实体和实存的证据,我将这种柳田民俗学预设的假想实体称作“大和”。
柳田国男的确游历了冲绳。但他不是作为与那块土地异质的旅行者,更不是那种具有列维-斯特劳斯于《忧郁的热带》中透露出来的“败者”意识的旅行家4。相反,他是已经具有了折回“大和”内部的冲绳视线、并对这种视线确信不疑的亲密观察者。
……
《日本现代思想批判》 一、 时代的回响:日本现代思想的脉络与症结 “日本现代思想批判”并非一个僵化的标签,而是一幅不断延展的画卷,记录着日本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自身文化、社会、政治、经济乃至精神世界进行深刻反思与激烈辩驳的轨迹。这套译丛,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日本现代思想家们面对外部冲击与内部矛盾时,所迸发出的智慧火花与焦虑挣扎。它们试图剥离那些被光鲜的现代化外衣所掩盖的深层问题,探寻日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日本,以及在未来可能走向何方的关键驱动力。 本书系所收录的诸多论述,无一不是紧密围绕着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乃至更早期就已萌芽的现代性议题展开。从西方思想的引入与本土化,到国家主义的兴衰、民主主义的实践与困境,再到战后经济奇迹背后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失落,每一篇都触及了日本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民族认同等核心层面的变迁与挑战。它们不回避尖锐的矛盾,不粉饰历史的伤痕,而是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审慎,试图理解日本现代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日本社会的现实形态。 二、 思想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日本现代思想史,本质上是一场传统与现代之间永无止境的张力博弈。西方现代性的浪潮席卷而来,带来了科学、民主、自由等理念,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面对这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日本的思想界并未简单地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复杂的消化、吸收、改造,乃至抵抗。 一方面,无数思想家试图在西方思想的框架内,寻找并重塑日本固有的精神内核。他们探索“和魂汉才”的现代版本,试图在现代技术文明的基础上,建构具有日本特色的现代文化。这种努力,既有对传统美学、伦理道德的现代性诠释,也有对日本独特社会关系(如“内外有别”、“本音与建前”)的深入挖掘。 另一方面,对西方现代性本身的批判也从未停歇。当西方现代性所带来的异化、原子化、功利主义等弊端在日本显现时,一些思想家转而回溯日本的传统,试图从中汲取精神养分,以此来疗愈现代性创伤。这种回溯,有时表现为对古典哲学、宗教的重新解读,有时则指向对农村社区、传统工艺等“失落的现代性”的怀念与呼唤。 这套译丛中的文章,正是这种紧张关系的不同侧面。有的深入分析西方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路径及其本土化的复杂性,揭示了其如何被改造以适应日本的特定社会语境;有的则直接审视西方现代性所带来的文化侵蚀、价值颠覆,以及日本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通过这些思想的交锋,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现代思想并非单线性的发展,而是在多重力量的拉扯中,不断自我调整与重塑。 三、 社会的镜像: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反思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从明治维新时期力图“脱亚入欧”,迅速崛起为东亚强国,到二战后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日本奇迹”,再到泡沫经济破裂后的“失落的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日本社会始终在适应与变革中前行。而思想,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与映射,记录了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次喜悦与每一次忧伤。 本书系所涉及的批判,极大地关注了现代化进程对日本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个体精神造成的深远影响。例如,对传统家族制度的解体、对集体主义的动摇、对个人主义的涌现,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疏离感、价值真空等问题,都得到了深刻的剖析。一些论述深入探讨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劳工制度,以及它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如何成为推动力,又在后增长时代如何暴露出僵化与不足。 战后日本的民主化进程,也成为思想批判的重要领域。从政治体制的构建、公民社会的形成,到国民身份的重塑、历史叙事的构建,思想家们对日本民主的实践及其内在逻辑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他们关注政治决策的形成机制、媒体的角色与影响、知识分子的责任,以及民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这些批判,不仅是对日本政治现实的审视,更是对民主理念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的普遍性难题的探索。 四、 文化的剖析:精神的探索与存在的追问 日本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伦理观念和精神气质,在世界文化版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在现代化的大潮下,这种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它既要回应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压力,又要处理自身内部的传统断裂与现代重塑。 这套译丛中的许多篇章,都致力于对日本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剖析。它们不满足于对日本文化表象的描绘,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例如,对日本人的“他者意识”、对“物哀”美学的现代性解读、对“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比较,以及对日本宗教传统(如神道教、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影响的考察。 更进一步,一些思想批判直面日本人的存在困境。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精神的空虚、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未来方向的迷茫,成为许多日本思想家关注的焦点。他们试图从日本自身的文化传统中,或从更广阔的人类智慧中,寻找答案。这种精神层面的探索,构成了日本现代思想中最具深度与力量的部分,也最能引发跨文化的共鸣。 五、 译丛的价值:洞察东方现代性的重要窗口 “日本现代思想批判”系列译丛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东方现代性复杂性的绝佳窗口。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成功实现工业化并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其现代化进程既有其独特性,也包含着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与教训。 通过阅读这些来自日本本土的思想家的批判性论述,我们可以: 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 摆脱仅仅从西方现代化模式来审视其他国家,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现代化可能呈现出的多样化路径与内在张力。 洞察东方社会的现代化挑战: 学习日本在面对文化冲突、社会转型、精神失落等问题时,其思想界所进行的深刻反思,这对于理解当下许多亚洲国家正经历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理解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 深入探究日本的文化基因、历史记忆,以及它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与外来思想碰撞,形成独特的国民意识与价值体系。 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 在比较与借鉴中,为我们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启示。 这套译丛,是献给所有对思想史、文化研究、社会学、人类学以及东方学感兴趣的读者的一份宝贵财富。它不仅是一系列思想的汇集,更是一次深入日本心灵深处的探索,一次对现代性普遍性困境的深刻拷问。通过这些批判性的声音,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见,在变动不居的时代洪流中,一个民族如何思考自身,如何追问未来,以及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努力寻找存在的意义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