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学》遵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历史逻辑,从管理学的角度切入,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重视对社区现实问题的探讨,并勾画了社区未来发展的蓝图,试图提供一本新颖、适用的专业教材,力争体现“创新”与“精品”的时代要求。 《社区管理学》内容包括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方法、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等。《社区管理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MPA学生的教材,亦可以作为相关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社区管理研究的兴起.
第二节 什么是社区管理学
第二章 社区与社区系统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
第二节 社区的要素、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社区系统
第四节 社区环境
第三章 社区管理的体制与模式
第一节 社区管理概述
第二节 社区管理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创新
第四节 国外社区管理体制的比较
第四章 社区公共服务及其管理
第一节 社区公共服务概述
第二节 社区公共服务的维系
第三节 社区社会保障管理-
第四节 社区公共服务的比较
第五节 我国社区公共服务的展开与展望
第五章 社区公共事业管理
第一节 社区公共事业概述
第二节 社区教育管理
第三节 社区文化管理
第四节 社区卫生管理
第六章 社区公共安全与社区矫正
第一节 社区公共安全概述
第二节 社区治安综合治理
第三节 社区警务
第四节 社区矫正
第七章 社区物业管理
第一节 社区物业管理概述
第二节 物业管理与社区自治
第三节 社区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八章 社区参与
第一节 社区参与概述
第二节 社区自治与社区参与
第三节 我国的社区参与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第四节 社区参与的经验比较
第九章 社区发展
第一节 社区发展的概述
第二节 社区发展的理论资源
第三节 国外社区发展的变迁与经验
第四节 我国社区发展的历程与面临的难题
第五节 我国社区发展的方向
后记
(二)政治发展的需要
二战以后,社区管理的研究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政治发展的动力上。战前,欧美国家倡导“睦邻运动”,试图借此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培养社区成员的自治精神,改善社区的生活条件。但是,欧洲国家的政治体制设计首先打破了这种社区主导的基层生活方式,福利国家及其影响使得社区自治的精神有所降低,而社区却在后发展国家得到了蓬勃发展。理论上,政治现代化的发展使社群主义的思潮得以膨胀,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都面临来自于政治认同的压力,只是前者更加迫切需要民族的政治认同,而后者更加需要公众的政治认同。但是,社区凝结历史文化和习惯与共同语言等文化方面的特征,使得基于文化的认同更加为政治和政治家所利用,凸现了社区的意义和地位。例如,政治投票的民主机制,利用多数原则,社区参与可以有效动员社区成员、家庭、种族、社区组织团体等力量;在基层自治方面,社区民主培育了个人的自主权利和责任心,成为体现西方政治价值观的工具。
到了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的推动使社区发展走向一个高潮。联合国的介入和推动是在“增长”与“发展”不能很好结合的背景下出现的。继1951年通过的《社区福利中心计划》和《社区发展计划》等议案之后,联合国又在1960年颁布了《社区发展和经济发展》,号召政府和市民采取双边合作行动,以政府支持和公众参与的方式促进社区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的计划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倡导这些国家开展以乡村为单位的社区发展运动。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对发达国家有所启示,使其在联合国的建议下,重新拾起社区发展计划,以社区发展应对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①随着社区运动的不断开展,社区开始进入政治议程,并成为政党政治的策略对象。比如,在英国,工党和保守党为了扩大各自政党的影响力,积极致力于在社区的层面开展政治社会化的政策活动。社区成为不同政治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空间,成为具有不同价值倾向的政党争夺选民的阵地,客观上促进了社区空间在政治层面的发展。可以说,政治生活的准则是社区公共生活的放大,社区化的政治成就了微观政治的未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关于社区管理的研究被提上了日程。其中,桑德斯(sanders)的社会互动系统研究最具影响力。他从人、社会关系、社会团体、社会类群、次体系(社会网络)和主体系六个层次上剖析了社区结构,认为社区是由。家庭、经济、政府、宗教、教育与媒介、卫生、福利及娱乐等主体系构成的整体。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社区运行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特征、文化或社会遗产、社区人格特点、时间因素和社会背景等。
……
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的导论部分,感觉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学术气息,逻辑推演严谨得像是在进行一场辩论。他似乎非常注重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模型的建立,用了很多篇幅来梳理社区管理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背景下的演变轨迹。老实说,这种写作方式对我这个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来说,挑战不小。我需要不断地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尤其是在讨论到“社区治理的边界模糊性”那一段时,他引用了非常多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句子结构复杂,信息密度极高。对于一个追求快速获取实用技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显得有些“晦涩”和“学院派”了,但如果想对社区管理的底层逻辑有一个深刻的理论认识,它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起点。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有些不适应,感觉它的结构并非完全按照“问题—解决方案”的传统模式来组织。它更像是一个由多个不同视角的专家访谈拼接而成的立体结构。比如,某一章节可能聚焦于物业服务质量的提升,但紧接着的下一章却跳跃到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非物质层面。这种跳跃性要求读者必须具备很强的自我整合能力,需要自己去建立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这有好有坏,好的一面是视角全面,避免了单一化解读;坏的一面是,如果我只是想快速找到解决某个具体操作问题的办法,这本书的指向性就不够明确,需要花时间在各个章节间来回检索和交叉对比。总的来说,它更适合那些想进行系统性、全景式学习的读者,而不是只想“对症下药”的实操人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有意思,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案例汇编,而是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城市社区演化的史诗。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历史侧写,比如对早期城市公社模式的追溯,以及在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社区结构瓦解重塑的过程。作者很擅长描绘那种宏大的时代背景,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不同时期居民身份认同的变化。当我读到关于邻里关系在原子化社会中如何重新建构的部分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小区里那些若即若离的互动。这种将理论深度与人文关怀巧妙结合的写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管理”二字,焕发出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它不再是冰冷的规章制度,而是关于“人与空间如何共处”的深刻反思,读起来令人深思,甚至有些感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简洁大气的,封面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白色字体,一眼看过去就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内页的纸张质感也不错,不是那种泛黄的廉价纸张,摸起来挺舒服的,印刷清晰,字号排版也比较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从图书的物理特性来看,出版方在制作上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看得出是想打造一本有分量的专业书籍。不过,说实话,光看外观并不能判断内容深度。我通常会先翻阅一下目录和前言,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构建这本书的整体框架,以及他想通过这本书传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时候一本好书的“卖相”往往是吸引你深入了解内容的第一步,这本《社区管理学》至少在这方面做得挺到位,让人愿意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翻阅一下。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设计,坦白说,是我阅读过程中感到最失望的部分。鉴于内容本身涉及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复杂的流程图,我本期望看到大量高质量的可视化信息。然而,大部分图表看起来像是直接从旧的学术报告中复制粘贴过来的,分辨率不高,色彩单调,很多关键数据点在A4幅面的图表上显得异常拥挤。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体验,很多本可以通过一张清晰的流程图快速理解的概念,却需要我花费大量精力去逐字阅读旁边的文字解释才能勉强弄懂。对于一本定位为专业参考书的读物来说,视觉呈现的专业度至关重要。这种美学和实用性的缺失,让原本扎实的文字内容大打折扣,有点像一个才华横溢的厨师,却在摆盘上敷衍了事,实在可惜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