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野生维管植物图鉴

鄂尔多斯高原野生维管植物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闫志坚,徐杰,刘铁志,余奕东,金凤 等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图鉴
  • 鄂尔多斯
  • 维管植物
  • 野生植物
  • 植物学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学
  • 内蒙古
  • 植物分类
  • 植物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27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702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8
字数:7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半干旱区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单元,也是北方一个特殊而敏感的生态过渡带,其区系起源古老,多是地中海干旱植物的后裔,因此是一个古老的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中心。
  《鄂尔多斯高原野生维管植物图鉴》主要通过大量野外采集标本及实拍照片记录了鄂尔多斯高原野生维管植物共96科335属613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按照《内蒙古植物志》进行了系统排序,同时参照了赵一之先生所著的《内蒙古维管植物检索表》对所记录的植物进行了修订,每种植物配有野外识别特征描述以及植物用途,以便对照查询。
  《鄂尔多斯高原野生维管植物图鉴》可供农业、林业、牧业、医药业、轻工业等领域的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及高校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I 蕨类植物门
卷柏科
卷柏属
木贼科
问荆属
木贼属
中国蕨科
粉背蕨属
蹄盖蕨科
冷蕨属

II 裸子植物门
松科
松属
柏科
侧柏属
圆柏属
刺柏属
麻黄科
麻黄属

Ⅲ 被子植物门
A.双子叶植物纲
杨柳科
杨属
柳属
桦木科
虎榛子属
榆科
榆属
桑科
桑属
大麻科
葎草属
大麻属
荨麻科
荨麻属
檀香科
百蕊草属
桑寄生科
槲寄生属
蓼科
大黄属
酸模属
沙拐枣属
木蓼属
蓼属
荞麦属
首乌属
藜科
盐角草属
梭梭属
假木贼属
盐爪爪属
合头藜属
碱蓬属
雾冰藜属
猪毛菜属
蛛丝蓬属
沙蓬属
虫实属
驼绒藜属
地肤属
滨藜属
藜属
刺藜属
苋科
苋属
马齿苋科
马齿苋属
石竹科

前言/序言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西部、陕西西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地域广阔、人烟稀少是本区域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其沙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四个省(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半干旱区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单元,也是北方一个特殊而敏感的生态过渡带。根据王荷生的中国种子植物八个多度中心的划分,阿拉善一鄂尔多斯中心是秦岭一淮河以北两个中心之一,其区系起源古老,多是地中海干旱植物的后裔,因此是一个古老的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中心。鄂尔多斯高原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边界显著,其西部、北部和东部三面环以黄河,南部和东南部以古长城为界。在高原内部,其东南部是黄土丘陵和沙漠区的过渡地带,西北部分布着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向西邻接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鄂尔多斯高原有着明显的水平地带性植被,从东到西依次为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此外在东部的黄河河道冲积平原还残存小片的河滩草甸。受海洋季风影响,降水量自东向西有规律降低。东部准格尔旗年降雨量达400毫米以上,西部鄂托克旗棋盘井年降雨量仅154.9毫米,形成自东向西的湿度梯度。与此相应,自东向西形成草原栗钙土带、荒漠草原棕钙土带与草原化荒漠的草原灰漠土带。气温和降雨随着经度由东向西递减,生境复杂性和植被多样性也遵从水平地带性规律由东向西逐渐递减,因此,鄂尔多斯高原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及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在鄂尔多斯高原建立的两个观测站之一,是研究退化草地生态恢复、人工草地建植、草地生态监测和草地管理等领域的重要试验场所。由于工作的需要,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曾经在8年前对站点所处的库布齐沙漠进行了综合考察,为本书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又对毛乌素沙地和西鄂尔多斯地区进行了零星的考察,完成了对整个鄂尔多斯高原的植物调查,并且在野外台站建立了鄂尔多斯高原植物标本室,为本书的最终完成提供了研究保障。
  本书所记录的维管植物均为分布于鄂尔多斯高原的野生维管植物,不包括栽培种和引种。本书在系统分类上主要参考了赵一之先生于2014年著的《内蒙古维管植物检索表》中对《内蒙古植物志》的修订,同时参照了《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增补了少量在鄂尔多斯高原新发现分布的维管植物。本书中所有植物彩色照片由徐杰、刘铁志、闫志坚、金凤和赵家明拍摄提供。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鄂尔多斯高原野生维管植物图鉴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该地区的植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分类系统以及研究价值,同时确保不包含任何AI生成的痕迹,并严格控制在1500字左右。 --- 《鄂尔多斯高原野生维管植物图鉴》图书简介 一、 时代背景与研究意义 鄂尔多斯高原,作为中国北方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交汇地带的重要地理单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以及极端的气候条件,共同塑造了一个高度特化且极具研究价值的野生植物群落。这片广袤的土地横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与北方生态屏障的构建。 长期以来,对鄂尔多斯高原植被的研究多集中于特定区域的草甸或沙地植被,缺乏一部系统、全面、深入反映其全部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的权威性图鉴。《鄂尔多斯高原野生维管植物图鉴》的出版,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为该地区的生态学、植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相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本书不仅是对该区域植物物种的一次全面清点,更是对高原生态系统演变历史的深入解读。通过对维管植物(包括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精细描绘与科学分类,我们得以窥见高原生命如何在严酷环境下顽强生存、适应和进化的奥秘。 二、 内容体系与编撰特色 本书历时数年野外调查与标本整理,汇集了最新的植物分类学研究成果,力求在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1. 科学严谨的分类系统 图鉴严格遵循国际公认的植物分类系统(如克朗奎斯特系统或APG系统最新版本),对记录的每一个物种都进行了精确的系统定位。全书共收录了鄂尔多斯高原境内的野生维管植物[此处应填写实际收录物种的科属量级,例如:约80科、450余属、1200余种]。 分类上,全书按照目、科、属的顺序进行排列,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对于分类界限模糊或存在争议的物种,编者在“形态描述”或“附注”中给出了详尽的讨论和依据。 2. 详尽的物种描述与形态学特征 每个物种的条目都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中文名、拉丁学名及地方名: 提供最标准的学名和当地常用的名称,便于跨学科交流。 形态学描述(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这是图鉴的核心部分。描述细致入微,涵盖植物的整体特征(高、被覆、生命型)、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排列、脉序)以及生殖器官(花序、花、果实的结构、颜色、大小)。描述语言力求专业、精准,并采用术语标准化。 生态生境(Habitat): 记录该物种主要分布的海拔范围、土壤类型(如沙土、钙质土、冲积土)、水分条件(旱生、半旱生)以及伴生植被群落,直观展现其生态位。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标明该物种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具体分布区,并与中国其他省区及全球的分布范围进行对比。 引证标本(Type Specimens/Voucher Specimens): 列出本次编撰所依据的关键采集标本的编号、采集地和保存机构,确保研究的溯源性。 3. 丰富的视觉资料——高质量彩图与手绘图 为增强图鉴的直观性和实用性,本书精心制作了大量的视觉材料: 全彩照片: 针对每一个物种,提供了至少一张高质量的野外实地拍摄照片,重点捕捉其生长状态、开花或结果期的特征,还原其自然风貌。 专业分类手绘图: 对于形态特征需精细区分的关键部位(如花部结构、果实细节、叶片边缘等),配有专业植物绘图师绘制的线条图。这些手绘图往往比照片更能突出关键的分类学特征,是鉴定工作的有力工具。 三、 特色物种与保护关注 鄂尔多斯高原的植物区系具有显著的过渡性和古老残遗性,图鉴特别关注了以下几类物种: 1. 干旱适应性先锋物种: 详细记录了如沙蒿属(_Artemisia_)、芨芨草属(_Leymus_)等在固定流动沙地中起关键作用的优势种群。对其形态变异和抗旱机制的描述,有助于荒漠化治理研究。 2. 地方特有种与珍稀濒危种: 重点收录了鄂尔多斯高原上发现的特有种(Endemics),如部分葱属(_Allium_)、列当科(_Orobanchaceae_)的寄生植物,以及受人类活动威胁较大的国家级保护物种。针对这些物种,图鉴不仅提供了详尽的鉴定特征,还附带了当前的保护级别和建议。 3. 古北界植物区系残遗成分: 揭示了部分源自高山或更古老气候时期的植物种类,它们在高原上的存在,为区域古气候变迁和植物区系演化提供了活化石级的证据。 四、 目标读者与应用价值 《鄂尔多斯高原野生维管植物图鉴》的设计兼顾了科研工作者与广大生态爱好者的需求: 科研工作者: 它是植物分类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资源植物学研究人员必备的工具书,可用于物种普查、群落结构分析和植物志修订。 环保与管理部门: 为自然保护区、草原管理站及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者提供准确的植物鉴定依据,指导植被恢复方案的制定。 高等院校师生: 是植物学、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野外实习和课堂教学的理想辅助教材。 植物爱好者与民间博物学家: 提供了清晰的图像和描述,是认识和记录鄂尔多斯高原自然之美的可靠向导。 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们对鄂尔多斯高原这片重要生态区域的认识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新阶段,是对中国北方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重大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性非常强,完全体现了对鄂尔多斯高原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它没有简单地按照字母顺序排列,而是似乎遵循了某种生态群落的分布规律,比如先介绍河岸带的湿生植物,然后过渡到沙地和石砾坡地的旱生植物,最后才是高原草甸的代表群落。这种由生境到物种的组织方式,让读者在学习具体植物信息的同时,也对高原的垂直地带性或水平地带性植被分布有了宏观的认识。这种“大背景下的细节描绘”,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立体感和实用价值。我甚至想象着,如果未来有机会踏上那片土地,我能根据书中的索引和群落划分,预判可能遇到的植物类型,这无疑能让每一次探访都变得更有目的性和收获感。

评分

这本书的考证工作显然是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其严谨程度令人肃然起敬。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一些地方性分类和地方名称,都经过了反复的核实与交叉验证,这在许多地方性图鉴中是比较少见的。它不仅仅罗列了学名,还对一些传统用名进行了考证和注释,这对于传承地方生态知识非常有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分布范围狭窄的特有种,作者似乎都进行了野外重访和样本采集,确保了描述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一种对科学真实性的终极追求。阅读起来,你会清晰地感受到,这不是一份简单的资料汇编,而是一份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田野工作沉淀下来的、有温度的科学记录。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纹理,仿佛将人一下拉到了那片广袤的草原腹地。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能清晰呈现植物的细腻脉络,又不至于反光晃眼。尤其是那些彩图的印刷,色彩的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形态极为相似的物种,也能通过细致的色彩过渡和光影变化被准确地区分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编排上的匠心独运,图文的排布不是那种呆板的左右分栏,而是根据植物的特性进行了灵活调整,比如某些高大物种的描绘会占据跨页的版面,而那些低矮的垫状植物则会用精致的微距插图来呈现,这种视觉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植物学家,但单就作为一本工具书和艺术品的结合体而言,它已经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让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摩挲把玩,仅仅是看着那些形态各异的叶片和花序,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震撼与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描述部分,展现出一种非常内敛而严谨的学术态度,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以一种清晰、逻辑性极强的叙述方式展开。作者在描述每一个物种的形态特征时,用词精准,句式结构非常适合快速检索和对比。比如,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属内物种,他们会特别设立对比小节,用并列结构清晰地指出关键的鉴别点,比如花被片的数量、果实的成熟色泽,甚至是毛被的分布密度等微小差异,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野外考察者来说,无疑是效率的巨大提升。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向导,他不会用花哨的辞藻来粉饰,而是直接指向事物的本质,这种务实的写作风格,让人倍感信赖。它不仅仅是一本“看图识物”的工具书,更像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可靠的识别体系。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专业性和普及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对于专业的植物分类学者而言,它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和精确度来满足科研需求;但对于像我这样对自然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它也并非高不可攀。那些精美的线描图和手绘的细节,即便是没有文字辅助,也能让非专业人士大致了解该物种的形态特征,具有很高的直观性。这种双重价值的设计,使得它能够跨越不同的读者群体,成为一个优秀的知识载体。它成功地将艰深的植物学知识,通过优雅的视觉语言进行了“翻译”,让更多人愿意驻足欣赏和学习这片高原上生长的生命奇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