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多环芳烃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利用功能内生细菌

植物多环芳烃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利用功能内生细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彦征,刘娟,朱雪竹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修复
  • 多环芳烃
  • 内生细菌
  • 污染控制
  • 环境工程
  • 生物技术
  • 土壤修复
  • 植物生理学
  • 环境科学
  • 生态修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99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257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2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污染土壤中常见的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效应的有机污染物。从污染区植物体内筛选具有降解PAHs功能的植物内生细菌,并将其重新定殖在目标植物上,有望去除植物体内PAHs,进而降低污染区植物污染风险。《植物多环芳烃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利用功能内生细菌》共分5章,介绍了功能内生细菌及其对植物PAHs污染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污染区植物体内内生细菌及PAHs降解基因多样性,分离筛选出10株具有PAHs降解功能的植物内生细菌,并阐述了功能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定殖、效能及作用机制。
  《植物多环芳烃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利用功能内生细菌》可供环境、土壤、生态、农业、微生物等领域相关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及研究生参考。

目录

前言

1 功能内生细菌及其对植物PAHs污染的调控作用
1.1 植物对PAHs的吸收积累作用
1.1.1 植物吸收PAHs的基本过程
1.1.2 植物吸收PAHs的调控
1.2 植物内生细菌
1.2.1 植物内生细菌及其多样性
1.2.2 植物体内内生细菌功能
1.2.3 植物内生细菌对宿主植物的侵染与定殖
1.3 利用功能内生细菌减低植物PAHs污染
1.3.1 具有调控植物体内有机污染物代谢功能的内生细菌
1.3.2 具有PAHs降解功能的植物内生细菌
参考文献

2 污染区植物体内内生细菌及:PAHs降解基因多样性
2.1 污染区植物体内可培养内生细菌的种群特性和分布
2.1.1 供试污染区土壤及植物的PAHs含量
2.1.2 污染区植物体内内生细菌数量
2.1.3 污染区植物体内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2.1.4 污染区植物体内可培养内生细菌优势种群
2.1.5 可培养内生细菌对不同PAHs的耐受性
2.2 污染区植物体内内生细菌群落结构
2.2.1 植物内生细菌16S rRNA基因的。DGGE图谱及分析
2.2.2 污染区植物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相似度指数及多样性
2.2 3 DGGE图谱中优势条带的系统发育分析
2.3 污染区植物体内PAHs降解基因多样性
2.3.1 污染区植物内生细菌中NAH和PHE基因的DGGE图谱及分析
2.3.2 污染区植物体内NAH和PHE基因多样性分析
2.3.3 污染区植物体内NAH和PHE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2.3.4 污染区植物体内16S rRNA基因和PHE基因的拷贝数
2.4 模拟污染条件下植物体内内生细菌对PAHs污染的响应
2.4.1 植物体内菲含量
2.4.2 菲污染下植物体内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进化分析
2.4.3 菲污染下黑麦草体内可培养内生细菌数量
2.4.4 菲污染下黑麦草体内可培养内生细菌种群特性
2.4.5 体内可培养内生细菌对菲的耐受性
参考文献

3 具有PAHs降解功能的植物内生细菌分离筛选及降解性能
3.1 Pseudomonas sp.Ph6
3.1.1 菌株Ph6的鉴定和GFP基因标记
3.1.2 菌株Ph6—gfp的生长应答和生物膜形成
3.1.3 菌株Ph6—gfp的生长和菲降解动力学
3.2 Massilia sp.Pn2
3.2.1 菌株Pn2鉴定
3.2.2 菌株Pn2生长特性
3.2.3 菌株:Pn2对PAHs降解作用
3.3.9 tenotrophomonas sp.P1
3.3.1 菌株P1鉴定
3.3.2 菌株P1生长特性
3.3.3 菌株PI对PAHs降解作用
3.4 Sphingobium sp.RS2
3.4.1 菌株RS2鉴定
3.4.2 菌株RS2对菲降解性能
3.4.3 环境条件对菌株RS2降解菲的影响
3.4.4 菌株RS2对其他PAHs降解作用
3.5 Diaphorobacter sp.Phel5
3.5.1 菌株Phel5鉴定
3.5.2 菌株Phel5对菲降解作用
3.5.3 环境条件对菌株Phel5生长和降解菲的影响
3.6 Staphylococcus sp.BJ06
3.6.1 菌株BJ06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3.6.2 菌株BJ06的生物学特性
3.6.3 菌株BJ06的生长和芘降解动力学
3.6.4 环境因子对菌株BJ06生长和降解芘的影响
3.6.5 代谢产物和途径分析
3.7 Acinetobacter sp.BJ03
3.7.1 菌株BJ03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
3.7.2 菌株BJ03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
3.7.3 菌株BJ03的生长和芘降解曲线
3.7.4 环境因子对菌株BJ03生长和降解芘的影响
3.7.5 外加C、N源对菌株BJ03生长和降解芘的影响
3.8 Kocuria sp.BJ05
3.8.1 菌株BJ05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
3.8.2 菌种鉴定
3.8.3 菌株BJ05生长和芘降解曲线
3.8.4 环境因子对茵株BJ05生长和降解芘的影响
3.8.5 外加C、N源对菌株BJ05生长和降解芘的影响
3.9 Serratia sp.PW7
3.9.1 菌株PW7鉴定
3.9.2 菌株PW7生长特性及抗生素的抗性
3.9.3 菌株PW7对芘降解作用
3.10 Mycobacterium sp.Pyr9
3.10.1 菌株Pyr9鉴定
3.10.2 菌株Pyr9对芘降解作用
3.10.3 环境因子对菌株Pyr9生长和降解的影响
参考文献

4 功能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定殖及分布
4.1 Pseudomonas sp.Ph6—gfp
4.1.1 菌株Ph6—gfp在植物体内定殖分布及数量
4.1.2 不同定殖方式下菌株Ph6—gfp在植物体内定殖差异
4.2 Massilia sp.Pn2
4.3 Sphingobium sp.RS2
4.3.1 菌株RS2的抗生素抗性和GFlP基因标记
4.3.2 菌株45一RS2在紫花苜蓿体内的定殖和分布
4.4 Staphylococcus sp.BJ06
4.4.1 菌株BJ06的促植物生长作用
4.4.2 菌株BJ06在黑麦草体内的定殖和分布
4.5 Sen—atia sD.PW7
4.6 Mycobacterium sp.Pyr9
4.6.1 菌株PyT9的抗生素抗性和GFP基因标记
4.6.2 菌株Pyr9—gfp在三叶草体内的定殖和分布
参考文献

5 功能内生细菌降低植物PAHs污染风险的效能及机制
5.1 定殖功能内生细菌对植物吸收积累PAHs的影响
5.1.1 Pseudomonas sp.Ph6—gfp
5.1.2 Massilia sp.Pn2。。
5.1.3 Sphingobium sp.4 5一RS2
5.1.4 Staphylococcus sp.BJ06
5.1.5 Serratia sp.PW7
5.1.6 Mycobacterium sp.Pyr9—gfp
5.1.7 复合功能菌对植物吸收累积PAHs的影响
5.2 功能内生细菌对土壤中PAHs去除的影响
5.2.1 Massilia sp.Pn2
5.2.2 Sphingobium sp.45—RS2
5.2.3 Staph3,lococcus sp.BJ06
5.2.4 Serratia sp.PW7
5.2.5 Mycobacterium sp.Pyr9—gfp
5.2.6 复合功能茵促进土壤中PAHs去除
5.3 接种功能内生细菌对植物体内酶系活性的影响
5.3.1 Massilia sp.Pn2
5.3.2 Sphingobium sp.45—RS2
5.3.3 Serratia sp.PW7
5.4 功能内生细菌根表成膜阻控植物吸收积累PAHs
5.4.1 Massilia sp.Pn2
5.4.2 Sphingobium sp.45—RS2
5.4.3 Mycobacterium sp.Pyr9—gfp
参考文献
好的,下面是一份与《植物多环芳烃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利用功能内生细菌》无关,且内容详实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从诗词、书画到园林》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宋代(960年—1279年)文人士大夫群体的复杂生活图景、独特审美情趣及其深邃的精神内核。宋代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期,尤其在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生活和日常实践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精致与内敛。本书摒弃传统仅关注政治功业或文学流派的叙事模式,转而聚焦于他们“在日常中建构理想”的实践,力求还原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宋代文人形象。 全书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层层递进地描摹了这一群体如何通过艺术、哲学和生活方式来应对时代变迁与个人际遇的复杂性。 第一部分:士的身份重塑与时代背景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宋代“士”这一社会阶层的根本性变化。与唐代重武轻文的传统不同,宋代开国之初便确立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这使得文官集团的地位空前提高。然而,这种地位的提升也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宦海沉浮、朋党之争以及外部军事威胁。 我们将详细分析科举制度对士人心理结构的影响。中举不仅是社会地位的跃升,更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唯一正途。然而,当理想无法在庙堂之上完全实现时,士大夫们如何将关注点转向“独善其身”和“生活艺术化”,成为贯穿全书的核心议题。我们考察了他们如何通过对自身道德修养的强调,来对抗外部环境的不可控性,确立个体价值的锚点。 第二部分:诗词的日常化与情感的精微表达 诗词是宋代文人的“呼吸”。本书摒弃对“唐诗宋词”的传统二元对立分析,而是侧重于宋词在民间和士人私生活中的普及化和日常化倾向。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固然气象万千,但更具代表性的是那些描绘日常起居、气候变化、友朋宴饮、乃至一花一木的细腻观察。 我们将精选一批鲜为人知的宋人小词和札记,分析其中的“情景交融”艺术。例如,通过对“雨”这一意象在不同词人笔下的千变万化(从李清照的凄婉到辛弃疾的沉郁),揭示士人个体情感的微妙波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宋代文人如何通过诗词来“记录时间”——他们不再仅仅书写永恒的主题,而是细致地记录下一顿饭、一次探访、一次小酌带来的即时感受,从而构建起一个丰富的、时间感极强的精神世界。 第三部分:书画的内化:从技法到心性修炼 在宋代,书画不再被视为简单的装饰性艺术,而是被提升至与诗文同等的哲学高度,成为“格物致知”和“达其性情”的重要载体。 书法方面,我们将详细考察宋四家(苏、黄、米、蔡)如何从唐代楷书的法度中解放出来,追求“意到笔不到”的境界。这种解放象征着士人对僵化礼教的反思,强调个性在形式中的自由展现。 绘画方面,我们重点分析了“文人画”的兴起及其审美标准。水墨的运用、留白的哲学意义,以及对“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推崇,反映了士人对超越物质表象、直抵事物本真的追求。通过对山水画中“可游、可居、可观”空间意境的解读,我们展现了文人如何在图画中营造一个不受外力侵扰的精神栖居地。 第四部分:园林:凝固的哲学与生活的剧场 宋代园林艺术的成熟是士大夫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完美结合的体现。本书将不再仅仅从造园技术角度切入,而是将其视为士人“人工化自然”的哲学实践。 从苏州的私家园林到皇帝的御苑,我们分析了假山、水池、亭台楼榭的布局如何模拟自然山水,同时又服务于特定的文人活动——雅集、品茗、赏石。园林中的每一处景致都是士人精心设计的“语汇”,用来与同道进行无声的交流。园林空间的设计理念,如“移步换景”,揭示了他们如何控制感官体验,引导观者进入一种沉思、内省的状态。 第五部分:器物、饮食与交游:日常生活的仪式感 物质生活在宋代文人手中,被赋予了极高的仪式感和审美标准。本部分聚焦于他们如何通过对日常器物的选择与使用,来彰显自身的品味与修养。 茶道与饮食: 无论是陆游对“雪芽”的推崇,还是苏轼对食物的随性描述,都体现了对食材本味和烹饪哲学的重视。茶被视为“涤烦”之物,是引发思考和友朋交流的媒介。 文房清玩: 笔墨纸砚、端砚、澄泥砚、竹制笔筒,乃至香炉、插花,无一不是士人日常案头的必需品。我们探讨了这些器物如何从实用工具转变为承载个人志趣的载体,成为士人“寄情”的对象。 交游文化: 宋代文人圈子内部的紧密性体现在他们频繁的集会、互赠书画、相互题跋的行为中。这种交游不仅是社交,更是精神上的相互印证与砥砺,是构建边缘化知识分子群体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总结 《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试图重建一个在政治高压与文化繁荣的张力中,努力寻找和谐与意义的士人形象。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哲人,而是将哲学思考融入柴米油盐、琴棋书画之中,以精致、内敛、充满生命力的生活艺术,完成了对一个伟大时代的文化定格。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带领读者走进那个“近人情,远俗趣”的宋代精神家园。

用户评价

评分

《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这本书,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让我了解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海洋酸化是如何发生的,主要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海洋吸收了过量的二氧化碳,进而降低了海水的pH值。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详细描绘了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毁灭性打击。珊瑚礁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它们的骨骼主要由碳酸钙构成,而海洋酸化会直接影响珊瑚骨骼的生长和钙化过程,甚至导致现有珊瑚骨骼的溶解。书中列举了大量科学研究数据和实验结果,让我深刻体会到这种无声的威胁。同时,本书也积极探索了应对海洋酸化的策略,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耐酸化珊瑚品种、以及探索修复和保护受损珊瑚礁的生态工程技术。虽然这本书的科学性很强,但作者的写作风格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原理和重要性,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科普读物。

评分

这本书《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机制研究》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在水资源管理一线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地下水污染,尤其是那种隐蔽性强、扩散速度慢但一旦形成就难以治理的污染,一直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本书从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出发,详细介绍了各种评估地下水污染风险的方法和模型,包括污染物迁移转化模拟、污染源识别、以及对不同人群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评估。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涵盖了工业废水渗漏、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固体废物填埋场等多种污染场景,分析了风险评估的流程和关键步骤。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了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各部门联动、以及实施污染清除和环境修复等方面,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和建议。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公众参与”在应急响应中的作用的论述,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系统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是地下水保护和管理领域的宝贵资料。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农田管理多年的技术人员,我一直关注着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又不能破坏土壤的健康。这本书《耕地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农业模式探索》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并非简单地介绍化肥农药的使用,而是从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耕地质量的提升。书中详细介绍了有机肥的应用、秸秆还田技术、轮作套种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耕作方式,以及这些方法如何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土壤健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部分感到非常满意,它提供了一套量化的评估标准,让我们能够更科学地监测和评价耕地质量的变化,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将现代农业技术,如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等,融入可持续农业模式中,实现增产增效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农田管理理念得到了很大的升华,也学到了很多可以直接应用到实践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评分

读完这本《城市绿地土壤修复策略与实践》后,我真是受益匪浅。书里详细介绍了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绿地土壤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如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富集以及土壤结构退化等等。作者不仅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还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操作,给出了非常系统性的修复思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海绵城市”理念与土壤修复相结合的部分,它提出了如何通过优化绿地设计,提升土壤的渗水保水能力,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同时又能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此外,书中关于不同类型绿地(如公园、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的修复技术应用案例分析也十分详实,让我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修复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在公园绿地的修复章节,作者详细对比了物理隔离、化学稳定化以及生物修复等多种技术的优劣,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在不同污染程度和土壤条件下的最优选择。整体而言,这本书不仅有理论深度,更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城市规划师、园林工程师以及关心城市生态环境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手册》真的太实用啦!我一直对我们家乡那片经常被雨水冲刷的山坡地感到头疼,总觉得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土地的利用和生态。翻开这本书,我发现里面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地貌、不同坡度、不同植被覆盖情况下的水土流失治理技术。从工程措施,比如修建梯田、拦沟蓄水坝,到生物措施,比如植树造林、种草固土,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和技术要点。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生态护坡”的介绍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种植植物,而是考虑了植物的根系固土能力、季相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甚至还结合了当地的物种选择和生态习性。书里还提供了很多图表和案例分析,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直观地理解各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效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有效治理和预防山地水土流失有了系统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实践一些简单的固土方法,保护我们家乡的青山绿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