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中国经济现状,点明其中关窍。
一本无障碍看懂中国经济的经济学读物。
为您指出未来财富的保值与增值之道。
中国经济现状如何?
楼市、股市、债市……未来哪个会成为投资热点?
我们会更加富有还是贫穷?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如何?
经济新常态下,为何减税才能藏富于民?
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动力是什么?
大大小小的民生事,如何用经济学原理来考量?
租房与买房,哪个更合算?
未来中国经济走向如何,经济政策制定将有何变化?
中国股市下一个牛市将于何时出现,而房价的拐点又在哪里?
功夫财经,中国财经新媒体平台,创办于2015年11月11日,拥有百万级高净值人群粉丝。平台集结了时寒冰、李大霄、马光远、王福重、胡润、琢磨先生、肖锋等各路大侠,每天以独到、个性、鲜活的视角,解读财经事件,透视财富生活。
1.楼市的逻辑
2.供给侧改革与宏观中国
3.生活中的经济学
4.股市与货币
5.“江湖”经济学
想真的降房价,只需三招
文|马光远
中国房地产这次真的是迎来了寒冬,否则,绝对不会想出让农民工做接盘侠这个脑洞大开的主意。我本来以为这是一个玩笑,但是,当几次重大会议,特别是前几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详细地描述了这个政策“组合拳”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根本就不是愚人节的游戏。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打出了一套帮助房地产去库存的“组合拳”。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一是赤裸裸地提出要“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二是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三是提出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方向,提出未来住房制度的主要方向是“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四是提出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五是鼓励开发商降房价;六是提出要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七是提出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权且将以上“七条”称之为“国七条”。“国七条”其中有四条都在谈如何让农民工租房买房,剩下的三条,一条是让开发商降价,一条是谈开发商的并购重组,一条是谈取消过去的行政性限制措施。这套看似全面的“组合拳”,却因为动机太明显,处处充满了硬伤:
1.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翻译过来,就是中央对“老市民”买房子已经不抱有任何希望,把希望寄托在进城的农民工身上。这基本等于是没有做任何调研的臆想。一是农民工的收入和房价的距离,等于10年前的马云和现在的马云的距离,可望不可即。按照目前全国房价均价,以及农民工的年收入,一个农民工不吃不喝买一套每平方米5000多元的90平方米的房子至少需要10年;二是能在户籍地买房的农民,早都买了,而且买了房的农民也不愿意脱离农民身份,因为在中国,农民这个身份越来越值钱;三是只有傻瓜才会主动申请成为小城市的市民,小城市的公共服务缺失,对农民工没有任何吸引力。
2.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如果农民工在北京打工,允许他在北京落户?在上海打工,允许他在上海落户?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那首歌: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中国的农民工,绝大部分在大城市、重点城市和一些大的城市群打工,这就是他们的就业地,但恰恰这些就业地又是严控户籍的。我之前抨击过户籍改革的新政“严控特大城市的人口,合理控制大城市,适当放开中等城市,全面放开小城市户籍”的改革是历年户籍改革倒退最大的一次。现在房子卖不出去了,说“允许农民工”在就业地落户,买房救房地产。
3.公共租赁房面向农民工?听起来很美,但事实上根本不可行。从这几年各地推行的公共租赁房政策看,不要说农民工,在大学生这里都遭到了冷遇——地点偏远,交通不便,最关键的,还不便宜。农民工那点工资,不可能拿出来租公租房的,群租等更适合他们。
4.开发商降房价?这更不可能。大城市一刺激房价就大涨,中小城市尽管库存严重,但由于开发商的融资方式激进,融资成本很高,房价也基本没有下降的空间。
5.过时的行政性的限制措施?该取消的都已经取消了,北上广深的限购,你也不敢取消。要不,你取消试试,还不涨到天上去!
至此,结论就出来了:这些政策没有一个靠谱的。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智囊,给中央出的这些馊主意。房地产的情况如此危急,却拿出这么一套基本无用的不痛不痒的东西。说实话,在政策出来以前,我对房地产还没有绝望,在政策出来以后,我彻底绝望了。
其实,在这里,要拿出真功夫降房价,很简单,只需要三招:
1.国家把房子半价卖给农民,开发商给国家打八折。中间的差价国家通过两个办法:一是税收减让,等于给开发商返税;二是发行购房券筹资解决,购房券可以流通。
2.停止所有的保障房建设。既然房子已经太多了,就不要再建质量更差的保障房,直接以8折的价格从开发商手里收购,做保障房。
3.废除土地70年的产权,把土地产权期限延长到199年,等于是永久产权了。然后,放开土地市场的一级垄断,解决土地的供应短缺问题,同时,奠定房产税的基础。这个办法本来报道出来,后来发现是乌龙,说是从会议公报的英文稿翻译过来的。真的想知道他们的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如果还要补一刀,那就是废除其他各种税费,只征一种税——房地产税,地方政府以后的收入也有保障了。
《看懂中国经济》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度访谈。作者仿佛是中国经济的“灵魂捕手”,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经济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展现出的独特气质和脉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体制优势”与“市场活力”之间辩证关系的解读。他并没有简单地赞扬或批评某一方,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巧妙地平衡这两种力量,并从中汲取了发展的动力。 书中对中国基层经济活力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示了中国无数个中小企业、个体户,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凭借着智慧和韧性,顽强生长,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增长模式,与宏观政策的引导,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强大的合力。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文化自信”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论述所吸引。作者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往往是其经济发展最深层的驱动力之一。在中国,这种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体现在中国人勤劳、智慧、务实的民族精神上。这种精神力量,在应对经济挑战,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中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另一张重要面孔。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作者没有忽略城镇化过程中伴随的挑战,比如城乡差距、资源环境压力等,但整体上,他传递了一种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积极乐观态度。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角,让我从一个更加人文、更加具象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经济。它让我看到,在中国经济这幅宏大的画卷背后,涌动着的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创造出的不竭动力。
评分阅读《看懂中国经济》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解谜”的体验。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带着我们一层层剥开中国经济的神秘面纱,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数字和政策背后的真相。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周期性”与“结构性”问题的辨析。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经济在“好”和“坏”之间循环,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中国经济内部正在发生的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长期走向。 书中对“中国奇迹”的解读,并非停留在表面的繁荣,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是如何被有效利用的,以及这些红利在逐渐消退时,中国经济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寻找新的增长点。作者在描述这些转变时,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但并没有让它们显得枯燥乏味,反而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 我被书中关于“政策工具箱”的详尽介绍所吸引。它让我了解到,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波动和挑战时,拥有一系列非常丰富和灵活的政策工具,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到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等。作者对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局限性以及潜在的副作用都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将其置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分析了中国在全球贸易、投资、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对中美贸易摩擦、“一带一路”倡议等热点问题的分析,都展现了其深刻的洞察力。 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本“说明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操作逻辑”。它让我明白,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复杂博弈的结果,也让我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充满了探索的兴趣。
评分《看懂中国经济》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导游,带着我深入浅出地游览了中国经济的壮丽图景。从宏观的政策走向,到微观的企业经营,再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几乎每一个与经济息息相关的角落,都被作者细致地捕捉到了。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速度”的解读,它不仅仅是GDP数字的增长,更是背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集合,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力红利、技术引进、改革开放的红利释放,以及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增长背后的驱动力、挑战以及潜在的风险,比如环境成本、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得到了坦诚的剖析。 书中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从制造业大国迈向服务业强国,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宏大的战略目标在书中得到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互联网经济的崛起、新兴产业的发展,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内在的活力和潜力。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人口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摩擦、以及金融风险的防范等等。作者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思考。这种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的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洞察力深感敬佩。 总而言之,《看懂中国经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的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经济发展波澜壮阔的全貌,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运行规律,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看懂”,不如说是一场思维的启迪。它并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我去思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中国经济的“韧性”时,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宏观经济指标,而是从社会结构、文化基因,甚至是中国人的“集体智慧”等更深层次的维度去解读。比如,作者提到中国人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精神上的储备,在经济发展遭遇瓶颈时,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书中对“新常态”的阐释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是一种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作者强调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从速度优先转向效率和可持续性。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阵痛和机遇的过程。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业例子,比如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生动地展示了这一转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此外,书中关于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角色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不再是简单地将中国视为一个“追赶者”,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加动态、互联的全球体系中。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以及中国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趋势。这种更广阔的视角,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书中的某些观点。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经济,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层面,更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人文、社会和历史因素。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更辩证、更全面地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
评分《看懂中国经济》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以一种“解剖麻雀”般的方式,将中国经济的复杂肌理一一呈现。作者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着力于解释“为什么”。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中国金融体系的演变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风险和挑战,而是直面了地方债、房地产泡沫等敏感问题。他用一种客观、理性的笔触,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中国政府为了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所采取的措施,这让我对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对“消费升级”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作者不仅仅关注的是消费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偏好的转移,以及新兴消费模式的出现,比如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内在的活力和创新力。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他并没有简单地强调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深入探讨了国家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所做的努力,比如产业转移、区域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努力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书中对“绿色发展”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的深刻变革。作者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比如发展新能源、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循环经济等。这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责任感和前瞻性。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经济。它让我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及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缩影。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评分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觉得还可以
评分觉得还可以
评分满意
评分京东速度!牛
评分很不错受益匪浅 赞赞赞!!!
评分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很不错受益匪浅 赞赞赞!!!
评分太好了。太好了,太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