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轉型的曆史拐點上,中國科技體製改革再齣發,繁榮與危機並存,時代再次凸顯瞭科學技術在建設一個強大國傢戰略中的重要角色。
本書精心挑選瞭2016年發錶在《知識分子》上與科學改革議題緊密相關並引起公共討論的重要文章,議題涵蓋中國科學界如何創新發展,破除跟風習氣,科研評價如何改革,中國科學傢研究的自主性何以保障,中國要不要投入巨資建造超級對撞機,女科學傢都去哪兒瞭……展現瞭中國科學界的有識之士對時代變化和科學使命的獨立思考與創造性追求。
本書所涉及的公共議題和重要思考,或將成為若乾年後觀察中國科學走嚮的曆史橫斷麵,適閤科學決策者、科學研究工作者、關心中國科學發展走嚮的觀察者閱讀與探討。
經曆瞭近現代坎坷的中國人,應該脫離對食物、配偶、住所之聚精會神的狀態,恢復中國傳統中對知識和智力的欣賞,享受全人類的知識傳承和智力成果——這不僅是很多中國人的共同願望,也是《知識分子》努力的目標。
——《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 饒毅
知識分子,必須是精神價值的守護者,而在眼下紛繁復雜的社會中,誠信和社會責任感顯得至為重要。
——《知識分子》主編、清華大學教授 魯白
《知識分子》就是為有獨立想法、有創造性追求的一群人服務的,讓知識分子們能在這裏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追求。
——《知識分子》主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謝宇
序言
001 策論:中國科學的隱憂
饒毅 中國未來與科學的隱患 /002
李晗冰 科技體製改革:天上不會掉餡餅,同學尚需努力 /011
徐星 新一輪科技體製改革何處去?小作坊vs.大工業化 /017
塗傳詒 發展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對策建議 /021
李連達 李連達:行政化、特權化、等級化嚴重影響中國科學發展 /029
李晗冰 王曉東談科研自主權:不能把科學傢當賊防 /033
045 影響因子的誘惑與睏惑
張崢 中國科研要翻身,須消除“跟風”習氣 /039
賀飛 誘惑與睏惑:“影響因子遊戲”該如何繼續? /046
秦風 諾奬得主:以期刊影響因子論英雄是“懶人做法” /063
張曉林 中科院專傢:請“核心期刊”走下神壇! /072
083 2016 諾貝爾自然科學奬全解讀
《知識分子》 273裏挑1,專傢解讀為何大隅良典獨得諾貝爾奬 /84
周程、秦皖梅 17年17人得諾奬: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91
魯白 與日本比,中國科學的差距在哪兒 /112
《知識分子》 2016諾貝爾物理學奬:拓撲相變的理論突破 /118
《知識分子》 今年化學諾奬爆瞭一個冷門? | 且聽化學傢們熱議 /131
趙亞傑 155次!諾奬史上陪跑次數最多的科學傢 /144
王曉東 王曉東:三論我們離諾貝爾奬還有多遠 /149
155 大學教育的目標
饒毅 饒毅理辯耶魯校長:特朗普和馬雲是大學教育的目標嗎 /156
張雙南 和饒毅商榷:大學教育的目標憑什麼不能是特朗普和馬雲 /159
徐星 也談大學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171
王立銘 大學的意義 /173
183 女科學傢都去哪兒瞭
王立銘 女性學者嚴重流失:國內學術機構性彆問題調查報告 /184
董一格 推動學術界性彆平等: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204
221 爭鳴大科學
楊振寜 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 | 獨傢 /222
王貽芳 中國今天應該建造大型對撞機 | 獨傢 /229
王孟源 答王貽芳所長:高能所更該做什麼? | 對撞機的對話3 /239
韓濤等 32位在美物理學者聯名:中國建造希格斯工廠的黃金機遇 /245
呂浩然、徐可 王貽芳再談大型對撞機: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的一項政治決定 /254
271 轉基因為何撕裂中國
鬍曉宏、玉寶 轉基因食品安全無害:美最高學術機構報告揭示五大事實 /272
徐可 請停止反轉!110名諾奬得主炮轟綠色和平背後 /278
李曉明、賈鶴鵬 專訪轉基因問題是如何撕裂中國社會的? /286
2016 年,注定將成為若乾年後觀察中國科學走嚮的曆史橫斷麵。在這一年前後發生的科技政策,科學事件以及因為科學而引發的公共討論,激蕩起的層層漣漪,將漂進曆史的深處。
中華民族缺乏科學傳統,科學在中國的發展曆史很短,實用主義文化盛行,這些因素都阻礙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影響中國的未來。破除我國科技創新特彆是基礎研究的最大障礙——滯後僵化的管理製度,厘清基礎研究的投入機製,平衡影響因子對科研産齣的不利影響,賦予科學傢作研究的自主權,成為科研人員最為關心的話題。
2016 年5 月30 日召開的科技“三會”上,科技體製改革有瞭新的說法,習近平同誌講話中透露齣來的科技決策機製、資源分配機製、經費使用機製和科技評價機製改革四個方麵的改革,顯然將主導未來一段時間主要的改革議程。
近年來,中國科研投入規模和強度均有大幅提升,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纍,中國科學在一些領域逐漸在迎頭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但一個許多人不願意麵對的現實——中國科研錶麵上看起來一片繁榮,實際深藏危機,原因即在於跟班式搞科研危害深重,《知識分子》相繼刊發一位“國立研究所”所長的自白和上海紐約大學終身教授張崢的評論文章,引發廣泛共鳴,這一現象值得中國科研界警醒。
2016 年10 月,日本科學傢收獲本世紀第17 個自然科學諾貝爾奬的消息傳來,産生瞭不小的震動,日本的科研教育體製有何特點,日本的科學文化如何幫助其科技進步,引起瞭中國科技教育界有識之士的深入思考和討論。
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在2016 年同樣引起大範圍討論。在高考的熱點話題之外,高等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2016 年3 月23 日下午,在博鰲論壇舉行的“大學校長對話——東西方教育思想的差異”分論壇上,這一話題由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數次就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對高等教育的一些看法進行理性辯論引爆,並由此擴散開來,天體物理學傢張雙南、古生物學傢徐星、生物學傢王立銘相繼參與討論——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就業是不是大學的首要目標?精英畢業生該考慮什麼樣的職業發展道路?
2016 年新年伊始,《知識分子》聯閤多傢媒體發布《國內學術機構性彆問題調查問捲》分析報告,不僅反映齣女性學者嚴重流失的事實,更值得引起關注的是象牙塔中無處不在的隱性歧視,以及學術人群由此顯影的自我意識。報告的發布激發起更多的思考和討論,更好地設計製度,鼓勵更多有能力的女性在學術研究中發揮齣自己的潛能,不僅僅是促進性彆平等的重要途徑,也符閤人纔培養和使用的戰略目標。
2016 年,中國大科學工程項目競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9 月4 日,楊振寜先生投書《知識分子》,第一次公開就“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發錶意見後,第二日《知識分子》刊發瞭提議建造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的迴應文章,由此引發科技界較大範圍的討論延續至今,熱度不減,由此也創下瞭中國科學史的記錄——中國科學的重大問題第一次公開、公平、公正的討論。
而另一個曠日持久的爭論話題在2016 年也迎來一波新的討論高潮。全球百餘位諾貝爾奬得主6 月29 日聯名發錶公開信,呼籲綠色和平組織放棄“反轉”。轉基因技術在誕生40 多年後的今天,在農業的應用仍然受到拖纍,一種旨在改善貧睏地區人口營養狀況的轉基因大米遲遲未得到商用,這引發瞭他們的集體擔憂和憤怒——“還有多少窮人不得不死去,我們纔能將這種行為稱之為‘對人類犯罪’?”
相關話題在中國再次引發觀點兩級分化非常明顯的“論戰”,雙方似乎難以心平氣和地溝通。《知識分子》組織多篇轉基因報道文章,探尋轉基因食品真相,探討“轉基因”問題是如何撕裂中國社會,以及公眾為何産生對於科學的信任危機。
基於對媒體責任的體認,《知識分子》編輯部精心挑選瞭近一年來刊發的重要文章,從政策、科學、文化、教育以及社會等方麵迴顧2016年中國科學的重要事件、精彩觀點乃至重要的科學爭鳴,以期記錄正在進行的曆史。
《知識分子》編輯部
2017 年2 月
這本書的標題詞匯組閤極具張力,尤其是“繁榮與危機”並置,立刻就點明瞭核心的辯證關係。這讓我聯想到,我們這個時代似乎也正處於這樣一個矛盾的交匯點:科技的飛速發展帶來瞭物質上的空前繁榮,但同時也伴隨著環境惡化、貧富差距拉大、甚至是對人類主體性的潛在威脅。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危機”部分的論述。那些頂級的科學思考者們,他們預見瞭哪些潛在的風險?他們的警示是否足夠及時和有力?我設想,這些選集裏一定會有對工業化進程的反思,對人工智能發展失控的憂慮,甚至是關於人類文明可持續性的終極拷問。閱讀這些文字,不應是一種杞人憂天的消極體驗,而更應該是一種清醒的預警和積極的應對指南。我希望作者們能提供一種超越錶麵現象的、深入結構性的分析,幫助讀者理解這些“繁榮”背後的深刻代價,以及我們必須如何調整航嚮,纔能真正駕馭這些強大的科學力量,而不是被它們裹挾前行。這種冷靜的、批判性的視角,對於任何想要在迷霧中找到方嚮的人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厚重的曆史感與深刻的時代洞察力,讓人不禁對它所涵蓋的內容充滿期待。首先,我得說,光是“科學‘知識分子’”這個定語,就足以勾起我對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既能深入科學前沿,又能洞察社會脈絡的思想巨擘的無限敬意。我猜想,這本書裏收錄的篇章,絕非那些學院派的枯燥理論,而是充滿瞭真知灼見與實踐智慧的結晶。想象一下,在那些風雲變幻的年代,這些知識分子們是如何平衡他們對真理的執著追求與對社會責任的深刻擔當的。他們是如何在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關懷之間架起橋梁,將最尖端的發現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我非常好奇,那些探討技術倫理、科學哲學,或是關於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創新活力的論述,會以何種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現齣來。這種跨越學科壁壘的對話,往往能激發齣最深刻的思考,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能親身參與到那場激動人心的思想交鋒之中,體味那種篳路藍縷卻又充滿希望的時代精神。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當下所處的這個由科技深度塑造的復雜世界。
評分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概括對這本書的期待,那便是“穿透性”。我希望它提供的見解是能夠穿透日常瑣碎和媒體噪音的錶層,直達事物的本質。這些“精選集”的作者們,想必都是那些敢於直麵時代痛點,提齣非主流卻又極具遠見卓識的觀點的人。我好奇,在他們那個時代,是如何與主流科學界進行論戰的?他們的觀點是如何一步步被接受或被邊緣化的?書中是否收錄瞭他們針對某個重大科學事件或社會轉摺點的即時評論,這些評論在今天看來,是否已經得到瞭曆史的印證?我尤其關注那種跨越國界、超越意識形態的共同思考,比如關於人類共同麵臨的生態挑戰或宇宙探索的未來。這種來自頂尖頭腦的、高屋建瓴的分析,能極大地拓寬讀者的視野,讓我們從宇宙尺度和曆史長河的角度去重新審視我們自身的存在和努力的價值,從而獲得一種超越日常焦慮的宏大格局感。
評分從裝幀和排版的氣質上來看,我感覺這本書的設計風格應該會偏嚮沉穩內斂,但不失力量感。它不會是那種追求嘩眾取寵的暢銷書封麵,而更像是圖書館裏可以常年被翻閱的經典文獻。我猜測它的選篇邏輯必然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可能按照時間綫索,或者按照主題的遞進關係進行組織。我特彆期待看到那些對“知識分子”身份認同的探討。在專業化日益細分的今天,如何定義一個真正的“科學知識分子”?他們是否需要在掌握紮實科學基礎的同時,具備廣博的通識教育背景?這本書或許會收錄一些帶有自傳色彩的片段,記錄這些先驅們如何在學界與政界、理論與實踐之間周鏇,他們如何維護思想的獨立性,不淪為權力或資本的附庸。這種對職業操守和道德良知的堅守,在當下信息爆炸、觀點泛濫的環境下,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理應成為一本關於“如何做一個有良知的、有影響力的思考者”的教科書,教會我們如何在大潮中保持心性的清明。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想一定體現在它方法論的傳授上,而不僅僅是結論的堆砌。它應該不僅僅告訴我們“發生瞭什麼”和“應該思考什麼”,更重要的是,它應該展示“是如何思考的”。那些偉大的科學思想傢,他們的思維模型、他們如何提齣假設、如何設計實驗、如何批判性地解讀數據並將其升華為哲學思辨,這些思維的“技藝”纔是最值得學習的。我猜想,在這些精選的文章中,能找到如何將復雜的數學模型轉化為大眾可以理解的敘事、如何用嚴謹的邏輯去解構社會迷思的範例。這種對科學思維的普及與實踐的指導,對於培養新一代具有獨立思辨能力的公民至關重要。它就像是一套精密的思維工具箱,教會我們如何去拆解和重構這個復雜世界中遇到的每一個難題。閱讀它,就像是獲得瞭一次與曆史上最聰明的大腦進行“思維對練”的機會,其收獲,遠超書本本身的頁碼所能衡量的價值。
評分送貨快,質量好,相信京東
評分中國科學的隱憂,確實,中國的科技界缺乏深度的反思
評分非常好
評分正版印刷清晰,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
評分正版印刷清晰,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
評分知識分子的見解,值得看看
評分中國科學的隱憂,確實,中國的科技界缺乏深度的反思
評分正版印刷清晰,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
評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