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拐点上,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再出发,繁荣与危机并存,时代再次凸显了科学技术在建设一个强大国家战略中的重要角色。
本书精心挑选了2016年发表在《知识分子》上与科学改革议题紧密相关并引起公共讨论的重要文章,议题涵盖中国科学界如何创新发展,破除跟风习气,科研评价如何改革,中国科学家研究的自主性何以保障,中国要不要投入巨资建造超级对撞机,女科学家都去哪儿了……展现了中国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时代变化和科学使命的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追求。
本书所涉及的公共议题和重要思考,或将成为若干年后观察中国科学走向的历史横断面,适合科学决策者、科学研究工作者、关心中国科学发展走向的观察者阅读与探讨。
经历了近现代坎坷的中国人,应该脱离对食物、配偶、住所之聚精会神的状态,恢复中国传统中对知识和智力的欣赏,享受全人类的知识传承和智力成果——这不仅是很多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也是《知识分子》努力的目标。
——《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饶毅
知识分子,必须是精神价值的守护者,而在眼下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显得至为重要。
——《知识分子》主编、清华大学教授 鲁白
《知识分子》就是为有独立想法、有创造性追求的一群人服务的,让知识分子们能在这里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追求。
——《知识分子》主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谢宇
序言
001 策论:中国科学的隐忧
饶毅 中国未来与科学的隐患 /002
李晗冰 科技体制改革:天上不会掉馅饼,同学尚需努力 /011
徐星 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何处去?小作坊vs.大工业化 /017
涂传诒 发展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对策建议 /021
李连达 李连达:行政化、特权化、等级化严重影响中国科学发展 /029
李晗冰 王晓东谈科研自主权:不能把科学家当贼防 /033
045 影响因子的诱惑与困惑
张峥 中国科研要翻身,须消除“跟风”习气 /039
贺飞 诱惑与困惑:“影响因子游戏”该如何继续? /046
秦风 诺奖得主:以期刊影响因子论英雄是“懒人做法” /063
张晓林 中科院专家:请“核心期刊”走下神坛! /072
083 2016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全解读
《知识分子》 273里挑1,专家解读为何大隅良典独得诺贝尔奖 /84
周程、秦皖梅 17年17人得诺奖:日本科学为何“井喷” /91
鲁白 与日本比,中国科学的差距在哪儿 /112
《知识分子》 2016诺贝尔物理学奖:拓扑相变的理论突破 /118
《知识分子》 今年化学诺奖爆了一个冷门? | 且听化学家们热议 /131
赵亚杰 155次!诺奖史上陪跑次数最多的科学家 /144
王晓东 王晓东:三论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149
155 大学教育的目标
饶毅 饶毅理辩耶鲁校长:特朗普和马云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吗 /156
张双南 和饶毅商榷:大学教育的目标凭什么不能是特朗普和马云 /159
徐星 也谈大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171
王立铭 大学的意义 /173
183 女科学家都去哪儿了
王立铭 女性学者严重流失:国内学术机构性别问题调查报告 /184
董一格 推动学术界性别平等: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04
221 争鸣大科学
杨振宁 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 | 独家 /222
王贻芳 中国今天应该建造大型对撞机 | 独家 /229
王孟源 答王贻芳所长:高能所更该做什么? | 对撞机的对话3 /239
韩涛等 32位在美物理学者联名:中国建造希格斯工厂的黄金机遇 /245
吕浩然、徐可 王贻芳再谈大型对撞机: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一项政治决定 /254
271 转基因为何撕裂中国
胡晓宏、玉宝 转基因食品安全无害:美最高学术机构报告揭示五大事实 /272
徐可 请停止反转!110名诺奖得主炮轰绿色和平背后 /278
李晓明、贾鹤鹏 专访转基因问题是如何撕裂中国社会的? /286
2016 年,注定将成为若干年后观察中国科学走向的历史横断面。在这一年前后发生的科技政策,科学事件以及因为科学而引发的公共讨论,激荡起的层层涟漪,将漂进历史的深处。
中华民族缺乏科学传统,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很短,实用主义文化盛行,这些因素都阻碍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影响中国的未来。破除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最大障碍——滞后僵化的管理制度,厘清基础研究的投入机制,平衡影响因子对科研产出的不利影响,赋予科学家作研究的自主权,成为科研人员最为关心的话题。
2016 年5 月30 日召开的科技“三会”上,科技体制改革有了新的说法,习近平同志讲话中透露出来的科技决策机制、资源分配机制、经费使用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改革四个方面的改革,显然将主导未来一段时间主要的改革议程。
近年来,中国科研投入规模和强度均有大幅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中国科学在一些领域逐渐在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但一个许多人不愿意面对的现实——中国科研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实际深藏危机,原因即在于跟班式搞科研危害深重,《知识分子》相继刊发一位“国立研究所”所长的自白和上海纽约大学终身教授张峥的评论文章,引发广泛共鸣,这一现象值得中国科研界警醒。
2016 年10 月,日本科学家收获本世纪第17 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日本的科研教育体制有何特点,日本的科学文化如何帮助其科技进步,引起了中国科技教育界有识之士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在2016 年同样引起大范围讨论。在高考的热点话题之外,高等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2016 年3 月23 日下午,在博鳌论坛举行的“大学校长对话——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分论坛上,这一话题由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数次就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对高等教育的一些看法进行理性辩论引爆,并由此扩散开来,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古生物学家徐星、生物学家王立铭相继参与讨论——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就业是不是大学的首要目标?精英毕业生该考虑什么样的职业发展道路?
2016 年新年伊始,《知识分子》联合多家媒体发布《国内学术机构性别问题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不仅反映出女性学者严重流失的事实,更值得引起关注的是象牙塔中无处不在的隐性歧视,以及学术人群由此显影的自我意识。报告的发布激发起更多的思考和讨论,更好地设计制度,鼓励更多有能力的女性在学术研究中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不仅仅是促进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也符合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战略目标。
2016 年,中国大科学工程项目竞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9 月4 日,杨振宁先生投书《知识分子》,第一次公开就“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发表意见后,第二日《知识分子》刊发了提议建造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的回应文章,由此引发科技界较大范围的讨论延续至今,热度不减,由此也创下了中国科学史的记录——中国科学的重大问题第一次公开、公平、公正的讨论。
而另一个旷日持久的争论话题在2016 年也迎来一波新的讨论高潮。全球百余位诺贝尔奖得主6 月29 日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绿色和平组织放弃“反转”。转基因技术在诞生40 多年后的今天,在农业的应用仍然受到拖累,一种旨在改善贫困地区人口营养状况的转基因大米迟迟未得到商用,这引发了他们的集体担忧和愤怒——“还有多少穷人不得不死去,我们才能将这种行为称之为‘对人类犯罪’?”
相关话题在中国再次引发观点两级分化非常明显的“论战”,双方似乎难以心平气和地沟通。《知识分子》组织多篇转基因报道文章,探寻转基因食品真相,探讨“转基因”问题是如何撕裂中国社会,以及公众为何产生对于科学的信任危机。
基于对媒体责任的体认,《知识分子》编辑部精心挑选了近一年来刊发的重要文章,从政策、科学、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等方面回顾2016年中国科学的重要事件、精彩观点乃至重要的科学争鸣,以期记录正在进行的历史。
《知识分子》编辑部
2017 年2 月
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一定体现在它方法论的传授上,而不仅仅是结论的堆砌。它应该不仅仅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和“应该思考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应该展示“是如何思考的”。那些伟大的科学思想家,他们的思维模型、他们如何提出假设、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数据并将其升华为哲学思辨,这些思维的“技艺”才是最值得学习的。我猜想,在这些精选的文章中,能找到如何将复杂的数学模型转化为大众可以理解的叙事、如何用严谨的逻辑去解构社会迷思的范例。这种对科学思维的普及与实践的指导,对于培养新一代具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公民至关重要。它就像是一套精密的思维工具箱,教会我们如何去拆解和重构这个复杂世界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阅读它,就像是获得了一次与历史上最聪明的大脑进行“思维对练”的机会,其收获,远超书本本身的页码所能衡量的价值。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对这本书的期待,那便是“穿透性”。我希望它提供的见解是能够穿透日常琐碎和媒体噪音的表层,直达事物的本质。这些“精选集”的作者们,想必都是那些敢于直面时代痛点,提出非主流却又极具远见卓识的观点的人。我好奇,在他们那个时代,是如何与主流科学界进行论战的?他们的观点是如何一步步被接受或被边缘化的?书中是否收录了他们针对某个重大科学事件或社会转折点的即时评论,这些评论在今天看来,是否已经得到了历史的印证?我尤其关注那种跨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的共同思考,比如关于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挑战或宇宙探索的未来。这种来自顶尖头脑的、高屋建瓴的分析,能极大地拓宽读者的视野,让我们从宇宙尺度和历史长河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存在和努力的价值,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日常焦虑的宏大格局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与深刻的时代洞察力,让人不禁对它所涵盖的内容充满期待。首先,我得说,光是“科学‘知识分子’”这个定语,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既能深入科学前沿,又能洞察社会脉络的思想巨擘的无限敬意。我猜想,这本书里收录的篇章,绝非那些学院派的枯燥理论,而是充满了真知灼见与实践智慧的结晶。想象一下,在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这些知识分子们是如何平衡他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与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担当的。他们是如何在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之间架起桥梁,将最尖端的发现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非常好奇,那些探讨技术伦理、科学哲学,或是关于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创新活力的论述,会以何种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跨越学科壁垒的对话,往往能激发出最深刻的思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亲身参与到那场激动人心的思想交锋之中,体味那种筚路蓝缕却又充满希望的时代精神。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由科技深度塑造的复杂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词汇组合极具张力,尤其是“繁荣与危机”并置,立刻就点明了核心的辩证关系。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这个时代似乎也正处于这样一个矛盾的交汇点: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物质上的空前繁荣,但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甚至是对人类主体性的潜在威胁。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危机”部分的论述。那些顶级的科学思考者们,他们预见了哪些潜在的风险?他们的警示是否足够及时和有力?我设想,这些选集里一定会有对工业化进程的反思,对人工智能发展失控的忧虑,甚至是关于人类文明可持续性的终极拷问。阅读这些文字,不应是一种杞人忧天的消极体验,而更应该是一种清醒的预警和积极的应对指南。我希望作者们能提供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深入结构性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繁荣”背后的深刻代价,以及我们必须如何调整航向,才能真正驾驭这些强大的科学力量,而不是被它们裹挟前行。这种冷静的、批判性的视角,对于任何想要在迷雾中找到方向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气质上来看,我感觉这本书的设计风格应该会偏向沉稳内敛,但不失力量感。它不会是那种追求哗众取宠的畅销书封面,而更像是图书馆里可以常年被翻阅的经典文献。我猜测它的选篇逻辑必然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可能按照时间线索,或者按照主题的递进关系进行组织。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对“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探讨。在专业化日益细分的今天,如何定义一个真正的“科学知识分子”?他们是否需要在掌握扎实科学基础的同时,具备广博的通识教育背景?这本书或许会收录一些带有自传色彩的片段,记录这些先驱们如何在学界与政界、理论与实践之间周旋,他们如何维护思想的独立性,不沦为权力或资本的附庸。这种对职业操守和道德良知的坚守,在当下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理应成为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有良知的、有影响力的思考者”的教科书,教会我们如何在大潮中保持心性的清明。
评分幫公司買的,質感不錯
评分正版印刷清晰,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评分幫公司買的,質感不錯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挺不错的精选集,值得推荐阅读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正版印刷清晰,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评分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