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化人類學調查與研究方法》是我國第一部綜閤論述文化人類學凋查與研究方法的專著。全書分三篇十八章,上篇是“田野調查方法”,分析田野調查的特點與功能、形成與發展、基本原則和類型及田野調查報告的撰寫等。中篇是“研究方法”,闡釋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類型、選題與設計、理論與概念的構建、假設構建、範式構建和各類研究方法。
下篇是“專題研究”,有《中西學術研究之異同》、《人類學研究的中國化與國際化》、《關於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創新的若乾問題》等五篇專題論文。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研究者能夠創立自己的新理論、新範式、新方法、新概念和新觀點,在如何創新方麵作瞭較為係統的分析。《文化人類學調查與研究方法》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用性,不僅適用於文化人類學專業,而且還可作為民俗學、曆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生和教師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何星亮,廣東梅州興寜人,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和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傢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中國民族學會秘書長和常務副會長、國傢民委決策谘詢委員等職。1993年被評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主要學術著作有《中華文明:中國少數民族文明》(上下冊)、《新疆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邊界與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西北邊界大臣的察閤颱、滿、漢五件文書研究》、《維吾爾柯爾剋孜哈薩剋烏孜彆剋塔吉剋塔塔爾俄羅斯裕固撒拉族文化誌》、《圖騰與中國文化》、《中國自然崇拜》等30多部,發錶學術論文200多篇、研究報告100多篇。增加獲省部級以上優秀科研成果奬12項、優秀對策研究奬36項。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引言
一 方法的類型
二 方法的特點
三 “方法”創新的重要性
上篇 田野調查方法
第一章 導論
一 什麼叫田野調查
二 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特點與功能
(一)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特點
(二)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功能
三 田野調查方法的形成與發展
(一)西方學術界的田野調查
(二)中國學術界的田野調查
第二章 田野調查的基本原則與類型
一 田野調查的基本原則
(一)客觀性原則
(二)科學性原則
(三)係統性原則
(四)參與性原則
(五)尊重性原則
二 田野調查的類型
(一)綜閤調查·專題調查·典型調查·個案調查
(二)無理論假設的調查·有理論假設的調查
(三)無問題取嚮的調查·有問題取嚮的調查
(四)一點調查·多點調查
(五)曆時性調查·共時性調查
第三章 田野調查的選題與設計
一 調查課題的選擇
(一)田野調查類型的選擇
(二)選題方法
(三)選題應注意的問題
二 調查方案的撰寫
三 調查提綱的設計
(一)綜閤調查提綱的特點
(二)專題調查提綱的特點
(三)問捲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第四章 田野調查的方法
一 如何進入田野
(一)準備階段
(二)開始階段
(三)調查階段
二 參與觀察法
(一)參與觀察法的特點
(二)參與觀察法的類型
(三)參與觀察法的優缺
三 深度訪談法
……
中篇 研究方法
下篇 專題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本書之作,始於1998年。當年招收第一批三位碩士研究生,並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務處處長許振中老師的約請,在研究生院開設“文化人類學”選修課,當年選修的博、碩士研究生有五六十人。此後,每年在研究院開設這一選修課,聽課的人越來越多,近七八年每年都有200多人選修。曆屆研究生都問有沒有較好的文化人類學調查和研究方法的書,我雖然介紹瞭以往齣版的幾本書,但他們覺得過於簡單,理論和方法也過於陳舊,許多研究生十分希望我寫一本較好的調查與研究方法的參考書。
自1998年鼕天起,我著手收集有關資料,構思書稿的結構,準備寫一套能夠反映當代國際科研水平的文化人類學理論和方法的著作。2001年起,我主持瞭院重大課題“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基礎理論研究”,組織編寫十本基礎理論著作,本書作為其中一本。其後由於參加眾多的集體項目和國傢項目,斷斷續續寫瞭十多年,至2012年6月纔基本完成初稿。
本書分三篇18章。上篇為田野調查方法篇,共5章,較為係統地分析瞭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特點與功能、田野調查的形成與發展、田野調查的基本原則與類型、田野調查的選題與設計,以及田野調查的方法和田野調查報告的撰寫等。中篇為研究方法篇,共8章,較為全麵地分析瞭文化人類學研究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類型、學術研究的選題與設計、理論與概念的構建、假設及其構建、範式及其構建和各類研究方法。下篇為專題研究篇,共5章,其中《中西學術研究之異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與國際化》、《關於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創新的若乾問題》、《關於我國應用人類學研究的若乾問題》、《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30年的迴顧與展望》等文,都是近十年來在學術刊物發錶過的相關論文。
方法是調查和研究的重要工具。方法是否閤適,在科學研究中具有關鍵的意義。好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夠獲得質量較高的科研成果;不好的方法不僅要付齣事倍功半的代價,而且難以保障科研成果的質量。有遠見卓識的學者,大多都對方法給予高度的重視。
本書的特色主要有如下幾方麵:
其一,把人類學調查與研究方法閤在一起寫。以往相關的著作一般把調查方法和研究方法分開寫,如楊壟的《民族學調查方法》(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2年版)和汪寜生的《文化人類學調查:正確認識社會的方法》(文物齣版社1996年版)都是專門談調查方法的,而容觀瓊的《人類學方法論》(廣西民族齣版社1999年版)主要是談方法論的。實際上,調查和研究方法是分不開的,閤在一起有利於讀者較全麵地瞭解這門學科的方法特徵。
其二,注重理論和方法創新的分析,引導研究者如何進行理論和方法的創新。構建中國特色的文化人類學學科體係,必須進行理論和方法創新。方法創新與理論創新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不能在方法上有所革新,就難以突破舊的理論體係。例如,人類學中的功能理論的形成,與新的研究方法——田野調查方法和功能分析法密切相關。結構主義理論、象徵理論等理論也一樣,都與方法創新密不可分。本書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類型”、“研究方法”、“理論與概念的構建”、“假設及其構建”、“範式及其構建”等章節中,就如何構建理論和概念、如何構建假設和範式、如何進行方法創新等問題,作瞭較為全麵的分析和介紹,有助於研究者較好掌握建構理論、概念、假設和範式的方法。
其三,較為詳細地介紹瞭國內外著名學者有關的研究範式。我們在瞭解和學習前輩學者的名著時,更應該注意瞭解和觀察他們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他們取得偉大成就的方法和路徑,熟悉前輩學者如何創造理論和方法,如何開闢新的研究領域,從而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建樹。本書第十一章“範式及其構建”,不僅分析瞭範式的特徵、類型、轉換,還詳細介紹瞭國內外著名學者關於中國鄉村的八種研究範式和中國宗教的兩種研究範式;不僅有助於研究者瞭解中國傳統鄉村社會性質和宗教的復雜性,而且有助於研究者構建自己的研究範式。
文化人類學:探尋人類多樣性與普遍性的視窗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且深入的文化人類學入門視角,它並非僅僅羅列瑣碎的文化現象,而是引導我們理解文化如何塑造個體與社會,以及人類在看似迥異的生活方式背後所共有的深刻連接。文化人類學以其獨特的跨文化比較視角,挑戰我們既有的認知框架,促使我們審視自身文化,並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理解世界的多樣性。 第一章:文化的基石——什麼是文化? 在本章,我們將從最根本的層麵齣發,探討“文化”這一核心概念。我們會深入剖析文化並非天生的生物屬性,而是後天習得的、在群體中傳承和共享的價值、信仰、規範、習俗、語言、藝術以及物質創造等一係列元素的總和。我們將區分文化的顯性層麵(如服飾、食物、建築)與隱性層麵(如價值觀、思維模式、潛意識的信仰),並強調文化的可塑性與動態性,它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在不斷互動與變遷中演進的生命體。我們會探討文化的核心功能,包括為個體提供身份認同、建立社會秩序、傳遞知識經驗、以及應對環境挑戰等。此外,本章還將引入文化相對主義這一重要理論視角,強調理解一種文化必須置於其自身的情境之中,避免以自身文化標準去評判他者。這並非是道德上的虛無,而是方法論上的前提,為我們後續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第二章:文化人類學的視野——為何要研究文化? 本章將闡釋研究文化人類學的深遠意義。我們為何需要花費精力去瞭解那些看似與我們日常生活相去甚遠的其他文化?首先,研究文化人類學能夠極大地拓寬我們的視野,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文化在婚姻、傢庭、經濟、政治、宗教等方麵的組織形式,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許多我們認為“自然”或“普遍”的社會結構,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完全不同,甚至不存在。這種跨文化比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並非唯一的,也不是最優越的,從而促使我們反思自身文化的局限性。 其次,文化人類學對於理解全球化時代的挑戰與機遇至關重要。隨著世界日益互聯互通,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理解和尊重文化差異,是構建和諧跨文化關係、避免衝突、促進閤作的關鍵。無論是國際貿易、外交談判、跨國企業管理,還是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疫情傳播等,都離不開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行為模式、價值觀和決策邏輯的深刻洞察。 再者,文化人類學也為我們提供瞭審視自身社會的獨特視角。通過“他者化”的視角,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文化的某些特徵、優勢與不足,從而更好地認識我們自身。它幫助我們理解社會問題的根源,例如貧睏、不平等、身份認同危機等,常常與深層的文化因素 intertwined。 第三章:人類的演進與文化的分野——從起源到多樣性 本章將追溯人類的演進曆程,並以此為背景,探討文化多樣性的形成。我們將簡要介紹體質人類學關於人類起源、早期人類的社會組織形式以及農業革命等重大轉摺點,這些都為不同文化的發展奠定瞭物質和生物學基礎。我們將討論地理環境、曆史事件、技術發展以及族群互動等因素如何塑造瞭不同地區和族群的獨特文化特徵。 從狩獵采集到農業社會,再到工業文明,每一次生産方式的變革都帶來瞭深刻的社會和文化轉型。我們會探討不同地理環境(如沙漠、雨林、寒帶)如何影響瞭人類的生存策略、社會組織和信仰體係。族群遷徙、貿易往來、殖民與被殖民的曆史,也深刻地影響著文化的傳播、融閤與衝突。我們將看到,文化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動態過程。本章旨在為理解文化多樣性提供一個曆史縱深感和廣闊的地理視野。 第四章:語言——文化的載體與思維的塑造者 語言是文化最核心的載體之一,也是理解人類思維的關鍵。本章將深入探討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我們將審視語言學人類學的主要觀點,例如薩皮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探討語言的結構和詞匯如何影響甚至塑造我們的感知和思維方式。我們會分析不同語言在錶達時間、空間、顔色、親屬關係等方麵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映瞭不同文化的關注點和價值取嚮。 我們還將探討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包括手勢、麵部錶情、身體姿態等,它們同樣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口頭傳統、敘事、諺語、神話等,作為語言的重要錶現形式,不僅傳承著曆史記憶和道德規範,也塑造著群體的世界觀。理解一種語言,往往是理解其背後文化的鑰匙。 第五章:社會結構與組織——傢庭、婚姻與親屬 傢庭、婚姻和親屬關係是構成人類社會最基本也最普遍的單位。本章將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考察不同文化中這些社會結構的多樣性。我們將探索不同的婚姻形式,如一夫一妻製、一夫多妻製、多夫多妻製等,並分析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和人口學原因。親屬製度的劃分,如父係、母係、雙係,以及對財産繼承、傢族命名、社會義務等方麵的影響,將是本章的重點。 我們將分析“傢庭”這一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定義和功能,它可能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血緣關係,更是一種社會契約、經濟閤作單元,甚至是政治聯盟。理解這些多樣化的親屬和婚姻模式,有助於我們擺脫對西方傢庭模式的普遍化預設,認識到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無限可能。 第六章:經濟生活與文化——獲取、分配與消費 經濟活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將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經濟模式。從狩獵采集者的互助閤作,到遊牧民族的遷徙式放牧,再到農業社會的定耕定織,以及工業化和後工業化社會的市場經濟,每一種經濟模式都與特定的社會組織、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緊密相連。 我們將分析不同文化如何進行資源的獲取、生産、分配和消費。例如,互惠(reciprocity)、再分配(redistribution)和市場交換(market exchange)等不同的經濟原則,在不同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如何影響瞭社會關係和權力結構。我們會探討商品化、消費主義等現代經濟現象如何滲透並改變著人們的文化實踐和身份認同。 第七章:政治與權力——秩序的構建與衝突的管理 政治是人類社會組織和權力的體現。本章將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探討不同文化如何構建政治秩序、管理衝突以及維係社會控製。我們將考察從早期部落的長老會議、酋長製,到國傢形成過程中的權力結構、法律體係和軍事組織。 我們會分析不同文化對“權威”、“領導者”、“正義”等概念的理解差異,以及這些理解如何影響其政治實踐。社會控製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包括宗教教義、道德規範、社會輿論、儀式懲罰等。理解不同文化中的政治運作,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社會秩序的形成與維係,以及權力在社會中的分配與運用。 第八章:宗教與信仰——超越現實的意義探索 宗教和信仰體係是人類文化中最普遍也最深刻的現象之一。本章將深入探討宗教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和功能。我們將考察各種宗教形式,包括原始宗教、世界宗教以及新型宗教運動,並分析其核心教義、儀式、神話和價值觀。 宗教不僅為人類提供瞭對生命、死亡、宇宙的終極解釋,也為個體提供瞭精神慰藉、社會歸屬感和道德指引。我們會探討宗教儀式如何塑造社群認同、維係社會凝聚力,以及在社會變遷中扮演的角色。同時,我們也會關注世俗化、宗教多元化等現代社會中的宗教議題。 第九章:藝術、儀式與象徵——文化的錶達與意義的傳遞 藝術、儀式和象徵是文化錶達情感、傳遞意義、維係集體認同的重要方式。本章將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審視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我們會分析不同文化中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文學等藝術形式,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瞭該社會的價值觀、審美情趣和社會結構。 儀式,無論是在重大的人生節點(如齣生、成年、婚姻、死亡),還是在重要的社會事件(如節日、祭祀、慶典)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儀式通過象徵性的行為和物品,強化集體的記憶,傳遞社會規範,並幫助個體適應社會角色的轉變。 象徵,作為承載特定意義的符號,遍布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宗教符號到國傢標誌,從個人服飾到建築風格。理解這些象徵的含義,是理解一種文化內涵的關鍵。 第十章:文化變遷與適應——麵對世界的挑戰 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處在持續的變遷之中。本章將聚焦於文化變遷的動力、過程和影響。我們將探討內部因素(如技術創新、人口增長、社會矛盾)和外部因素(如文化接觸、全球化、殖民化)如何驅動文化的改變。 我們會分析文化適應的不同模式,包括同化(assimilation)、整閤(integration)、分離(separation)和邊緣化(marginalization)等。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交流與融閤成為常態,但也帶來瞭文化認同的挑戰和潛在的文化衝突。本章將引導讀者思考,在快速變遷的世界中,人類如何理解和應對文化的多樣性與動態性。 結語:文化人類學——理解人類,關懷世界 本書的旅程將引導讀者走入人類文化的多彩世界,從宏觀的曆史演進到微觀的社會組織,從語言的深層結構到藝術的象徵意義。我們並非僅僅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態度,以及一種反思自身文化的自覺。文化人類學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窗,讓我們得以窺探人類經驗的廣闊與深刻,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以及我們如何在這個多元而 interconnected 的世界中共同前行。它鼓勵我們以好奇心和同理心去擁抱差異,以審慎的態度去麵對變化,最終,以更廣闊的胸懷去關懷我們共同的地球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