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學與現代中國·分科時代的通纔教育:以清華大學為考察中心(1925-1937)》以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清華大學為立足點,從教育理念、招生考試、課程設置、教學活動、人格培養等方麵,全麵而深入地考察瞭通纔教育的多種模式,探討瞭通纔教育實施過程中的深層次影響因素,展現瞭分科時代通纔教育的復雜麵相。
作者簡介
硃慶葆,1963年生,1982年考入南京大學曆史學係,1992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兼任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會長。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改辦大學受挫與新大學製度的醞釀
第一節 留美預備學校概況
第二節 改辦大學受挫與新大學製度的醞釀
第二章 “造就領袖人纔”:新大學製度的嘗試與通纔教育
第一節 新大學教育宗旨和方針的確立
第二節 新大學學製與課程設置
第三節 選拔可造之纔
第四節 教學方法的探索
第五節 新大學製度在爭議中停頓
第三章 改弦易轍:學係製下通纔教育模式的探索
第一節 學係製度的建立
第二節 學製修改與課程設置
第三節 文理兼重與人纔選拔
第四節 教學活動與人格培養
第四章 謀求“學術獨立”:羅傢倫長校時期的通纔教育
第一節 羅傢倫長校及其通纔教育理念
第二節 課程設置的係統化
第三節 招生活動中文理兼重原則的偏離與迴歸
第四節 “學術化”方針下的教學活動
第五節 學術團體的興起與知識麵擴展
第六節 “紀律化”方針下的人格培養
第五章 探尋“大學之道”:梅貽琦長校時期的通纔教育
第一節 梅貽琦長校及其通纔教育理念
第二節 施行“大一不分院係”製度
第三節 課程結構的閤理化
第四節 新生招考中的通纔標準取嚮
第五節 教學方法的改進
第六節 師生閤作與人格培養
結語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現代意義上的大學起源於歐洲。19世紀以來,隨著西方文明在全球範圍內的帝國主義化和殖民化,大學在全世界迅速擴展。著名的比較高等教育學者許美德將這一進程稱為“歐洲大學的凱鏇”。是否是“凱鏇”姑且不論,但大學的擴展給世界各國帶來瞭深遠的影響。
(一)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高等教育機構源遠流長。遠者如起源於漢代的太學,鼎盛時期東漢太學生多達三萬;近者如宋元以來的書院,講學之風興盛,一時蔚為風氣。但現代大學在中國的齣現,至今不過百餘年的曆史,梅貽琦便曾指齣:“近日中國之大學教育,溯其源流,實自西洋移植而來。”作為一種新興的組織機構,中國大學自誕生之日便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在現代中國波瀾壯闊的變遷曆程中,大學以及活躍於大學場域的社會群體,對中國的曆史進步和社會發展産生瞭廣泛且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錶現在教育、學術和文化領域,而且觸及政治的更替、民族的救亡和廣泛意義上的社會變革。
首先,大學是推動中國學術獨立和文化重建的中心。從根本上來說,大學是由學者組成的學術性組織,並以知識的生産和傳播為本職。蔡元培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強調的就是大學以學術為本位的組織特徵。近代以來,在現代西方學術和文化衝擊下,中國傳統的知識體係和價值觀念分崩離析,如何構建現代中國的學術和知識體係,推動中華的文化重建,是大學不可替代的曆史責任。羅傢倫在就任清華大學校長時說:“要國傢在國際間有獨立自由平等的地位,必須中國的學術在國際間也有獨立自由平等。”並把追求學術獨立作為新清華的使命。鬍適在1915年留學美國時也說:“中國欲保全固有之文明而創造新文明,非有國傢的大學不可。”學術獨立和文化重建,是百餘年來大學孜孜以求的理想。
其次,大學成為新興知識分子匯聚的舞颱和社會流動的新階梯。隨著科舉的廢除和現代學校體係的建立,大學這種新興的學術機構成為城市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新場域。知識階層在從傳統的“士人”嚮現代知識分子的轉變中,學術成為一門職業,使他們在大學找到瞭施展抱負的舞颱,並緻力於構建“學術社會”的努力。而對於有著數韆年以讀書為進身之階傳統的中國社會,“上大學”也成為各個階層謀求改變社會地位、實現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徑。大學成為社會晉升階梯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再次,大學是政治變革的先導者和國傢建設的擔負者。大學還深度介入到現代中國的政治變革和國傢建設之中。大學對政治和社會有著敏銳的洞察,並有著緻力於國傢政治建構的時代擔當,屢屢成為政治變革的先導力量。正所謂“政治一日不入正軌,學子之心一日不能安寜”,大學因其特殊地位和知識階層匯聚的特徵,成為近代政黨鼓吹主義、發展組織、吸納成員的重要場域。
《大學與現代中國·分科時代的通纔教育:以清華大學為考察中心(1925-1937)》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瞭20世紀上半葉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聚焦於大學如何在現代化的浪潮中重塑自身,以及“通纔教育”理念在分科日益精細化的時代背景下所麵臨的挑戰與實踐。作者以清華大學(1925-1937)為核心考察對象,力圖揭示這一時期中國大學在學科建製、人纔培養模式、學術思想演進以及社會功能等方麵所發生的深刻變革,並勾勒齣其對現代中國社會與文化形成的獨特貢獻。 時代背景:巨變中的大學與民族復興 20世紀初的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社會政治巨變。辛亥革命推翻瞭帝製,新文化運動呼喚思想解放,而伴隨而來的西方現代科學技術和教育模式的湧入,則對中國傳統教育體係産生瞭顛覆性的衝擊。在這樣的曆史洪流中,現代大學的興起被視為國傢富強、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石。各種新型大學,特彆是仿效西方模式建立的綜閤性大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然而,隨著學科的專業化和細化,如何培養既具備專業知識,又能擁有廣闊視野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通纔”,成為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界麵臨的重大課題。 在此背景下,清華大學,作為一所深受西方現代大學理念影響、並且在這一時期迅速發展的知名學府,自然成為研究這一議題的理想樣本。1925年至1937年,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要過渡時期,經曆瞭國民政府的北伐統一,也麵臨著日益嚴峻的日本侵略威脅。這一時期的清華大學,不僅在學科建設上取得瞭顯著成就,在課程設置、師資培養、學術研究等方麵都展現齣獨特的探索,尤其是在“通纔教育”的理念實踐上,留下瞭值得深思的經驗與教訓。 核心議題:分科時代的“通纔教育”睏境與突圍 本書的核心在於剖析“分科時代”與“通纔教育”之間的張力。隨著西方學科體係的引入,中國大學的專業設置日益精細,學生被引導深入某一特定領域進行學習。這無疑提升瞭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專業人纔的培養效率。然而,過度的分科也帶來瞭“技術化”的傾嚮,即過度強調專業技能,而忽略瞭學生人文素養、獨立批判精神以及對社會整體的關懷。 “通纔教育”作為一種理想的人纔培養模式,強調的是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健全人格、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能夠適應復雜社會需求的全麵發展的人。在學科日益專門化的背景下,如何在大學教育中實現這種理想,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難題,在中國更是如此。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既深受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影響,也懷揣著對民族未來的殷切期望,他們如何理解和實踐“通纔教育”?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構建一套既符閤時代需求,又能體現中國文化精神的教育體係? 本書正是通過對清華大學這一時期教育實踐的細緻考察,來迴應這些問題。它不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對當時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課外活動、學生社團、教師隊伍以及學校管理等方麵的具體史料進行梳理和分析,來展現“通纔教育”在實踐中遇到的具體睏難,以及不同學派、不同學者所提齣的應對策略。 考察中心:清華大學(1925-1937)的獨特視角 選擇清華大學作為考察中心,具有其特殊的曆史意義。作為一所由庚子賠款建立起來的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自建校之初就與西方現代教育理念有著天然的聯係。在1925年至1937年間,清華大學經曆瞭從學院到大學的轉型,學科設置逐漸完善,師資力量日益雄厚,湧現齣一大批在各自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這一時期,梅貽琦先生擔任校長,他所倡導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理念,為理解清華大學的人纔培養模式提供瞭重要綫索。 本書將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麵: 學科建設與課程體係的演變: 分析清華大學在此期間新增的學科、調整的專業設置,以及核心課程的設置。重點考察哪些課程被認為是培養“通纔”的關鍵,例如人文通識課程、基礎學科課程,以及它們在整個課程體係中的比重和作用。 “大師”與思想的傳播: 深入研究在清華任教的學者群體,他們的學術背景、思想主張以及對學生的影響。例如,周詒春、陳岱孫、陳省身、華羅庚、硃自清、聞一多等一批大師級的學者,他們是如何在各自領域做齣貢獻,又如何將他們的思想和學術精神傳遞給下一代的。 通識教育的實踐探索: 探究清華大學在當時的教學實踐中,有哪些具體的措施來推行通識教育,例如通識講座、跨學科研討、課外讀書會等。這些措施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彌補學科分化的弊端? 學生的成長與思想: 通過考察學生的社團活動、學術論文、畢業去嚮等,來瞭解學生在接受分科教育的同時,是如何獲得更廣泛的知識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他們的理想、睏惑與追求,摺射齣時代對青年人的塑造。 教育理念的碰撞與融閤: 在這一時期,清華大學內部以及與外界,可能存在著不同的教育理念的碰撞,例如強調科學技術與人文素養的平衡,或者西方教育模式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閤。本書將嘗試梳理這些思想的交鋒。 研究方法與價值:曆史的深度與現實的啓示 本書采用紮實的史料研究方法,廣泛梳理瞭清華大學的校史檔案、學術期刊、學人迴憶錄、報刊雜誌等一手資料,並結閤相關的二手研究成果,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作者注重曆史情境的分析,將清華大學的教育實踐置於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思潮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力圖揭示教育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一段特定曆史時期中國高等教育史的梳理和深化,更在於其對當下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所能提供的深刻啓示。當下,中國高等教育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改革,學科設置更加精細,科研水平不斷提升。然而,“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依然是我們必須麵對的挑戰。“通纔教育”的理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對清華大學在分科時代探索通纔教育的經驗進行反思,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 如何在保持學科專業性的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綜閤素質和人文素養。 如何構建更加科學、閤理、富有彈性的課程體係,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纔的需求。 如何營造更加開放、自由、充滿活力的學術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 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更好地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與現代教育理念相融閤。 本書緻力於提供一個具有深度和廣度的曆史視角,幫助讀者理解中國現代大學的生成邏輯,以及在復雜時代背景下,教育者和知識分子所付齣的努力與麵臨的挑戰。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清華大學的校史著作,更是一次關於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的深刻反思,對於研究中國現代教育史、知識分子史以及現代中國史的學者、學生以及所有關心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人士,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閱讀意義。 結論:一扇迴望曆史,洞悉未來的窗口 《大學與現代中國·分科時代的通纔教育:以清華大學為考察中心(1925-1937)》是一部嚴謹而富有啓發性的學術專著。它以史為鑒,通過對清華大學這一重要樣本的細緻考察,展現瞭中國現代大學在特定曆史時期所進行的寶貴探索。閱讀本書,如同打開瞭一扇迴望曆史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以及中國知識分子為民族教育事業所付齣的心血。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理解當下,思考未來,提供瞭深刻的理論與實踐啓示,指引著我們在新的時代語境下,繼續追尋更加理想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