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銅元 中國近代機製幣珍賞(修訂版)

百年銅元 中國近代機製幣珍賞(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代水,周沁園 著
圖書標籤:
  • 錢幣收藏
  • 機製幣
  • 銅元
  • 民國幣
  • 古錢幣
  • 錢幣鑒賞
  • 百年銅元
  • 珍藏版
  • 曆史文物
  • 收藏投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36323
版次:2
商品編碼:12172429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64
字數:3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百年銅元——中國近代機製幣珍賞》第一版齣版於2012年3月,麵世後受到廣大錢幣愛好者,尤其是機製銅幣收藏愛好者和研究者的肯定和好評。曆時五年之後,決定推齣此修訂版。本修訂版在保留第一版的風貌和內容的基礎上,一是對近五年來國內外新齣現的珍稀品種作瞭增補,二是對第一版個彆品相欠佳者作瞭替換。相信這個修訂版能彌補沒有買到第一版《百年銅元》讀者的遺憾。對於已經買過第一版《百年銅元》的讀者並深愛她的讀者,這個修訂版也是上佳的珍藏版本。

內容簡介

  

《百年銅元》是一部集大成的珍品銅元大係,收錄瞭作者精選自藏(內含伍德華、李偉先、馬定祥、張璜等諸多名傢舊藏)一韆餘件,大綱錢、孤品、大珍不一而足,有些係首次公開亮相。其次,《百年銅元》是迄今第一部結閤海內外文獻,係統化論述銅元版彆演變的專著,學術含量頗高。此外,《百年銅元》特彆將銅元作為主綫,以錢映史,以幣說史,嚮讀者娓娓講述那個“銅元時代”,展示瞭清末及民國時期由幣製變遷所引齣的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令讀者得以神遊那段時光,細品百年滄桑,掩捲而有所得。本修訂版在保留第一版的風貌和內容的基礎上,一是對近五年來國內外新齣現的珍稀品種作瞭增補,二是對第一版個彆品相欠佳者作瞭替換。相信這個修訂版能彌補沒有買到第一版《百年銅元》讀者的遺憾。對於已經買過第一版《百年銅元》的讀者並深愛她的讀者,這個修訂版也是上佳的珍藏版本。

作者簡介

何代水,上海錢幣圈內著名收藏傢,收藏與研究包括銀錠在內的中國曆代古錢幣,其中尤以研究清代、民國銅元見長,目前所藏銅元在種類和品相上,在銅元收藏圈內,首屈一指。

周沁園,上海錢幣協會會員,以整理研究清代、民國銅元見長,擅長銅元版彆的分類與鑒定。

目錄

壹.清代銅元(1900—1911)

1.“東粵珍奇勝碧霞”之清代廣東銅元(GUANGDONG/KWANGTUNG) 002

廣東首創,銅元肇始 002

追尋伍譜廣東混配的軌跡 004

清末銅元時代生活史 005

2.“七閩山水多靈秀”之清代福建銅元(FUJIAN/FOOKIEN) 008

地靈人傑的福建官錢局 008

福建銅元南局的創舉 009

陳璧與閩關銅幣局 010

福建二文與一文之糾纏 011

閩浙總督的三好銅元 012

3.“春風又綠江南岸”之清代江南銅元(JIANGNAN/KIANGNAN) 014

清代江南省與造幣廠 014

江南稀少版銅元 015

那兩年江南發生瞭什麼事 018

珍稀的丙午寜大清銅幣套幣 019

江南美女的滄桑史 021

4.“一輪明月照姑蘇”之清代江蘇銅元(JIANGSU/KIANGSU) 023

金陵歲月的“姑蘇奇女子” 023

蘇州銅元廠開張記 024

打烊之作 026

5.“韆樹萬樹梨花開”之清代吉林銅元(JILIN/KIRIN) 029

華俄風情的珍稀錢幣 029

吉林飛龍銅元好版舉隅 030

吉林飛龍黃銅元 032

吉林銀幣風格的坐龍銅元係列 033

東三省大珍銅元 034

6.“長江萬裏此咽喉”之清代安徽銅元(ANHUI/ANHWEI) 035

“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的寶皖四傑 035

安徽仙龍的“前世今生” 036

劃時代的安徽“仙文龍”閤背幣與黃銅樣幣 039

安徽光緒元寶十文的名版與少版 039

“奬”字章的年份之謎 044

敗部復活的皖字大清銅幣 045

珍稀的安徽五文與二十文銅元 046

7.“日落長沙鞦色遠”之清代湖南銅元(HUNAN/HUNAN) 048

湖南銅元三廠的版彆係統假說 048

湖南黃銅元紅銅造與五角星龍白銅樣幣 049

從閤背幣來看湖南新局的一段曆史 051

湘字大清銅幣的巨星 051

8.“昔人已乘黃鶴去”之清代湖北銅元(HUBEI/HUPEH) 054

湖北圓珠龍樣幣與大火焰白銅樣幣 054

湖北紅銅元黃銅造 056

湖北銅幣局的銅元名版 056

湖北銀圓局附造銅元混版 057

漢陽兵工廠的銅元珍稀版 058

中心鄂的龍兄龍弟 059

丙午鄂十文混配大集閤 060

光緒帝與宣統帝的“糾纏” 062

9.“劍外忽傳收薊北”之清代北洋銅元(BEIYANG/PEIYANG) 063

孿生兄弟的北洋與戶部光緒銅元 063

“苦民所苦”的北洋一文 064

從“北洋”到“直隸”的大清銅幣 065

從清代文獻中探尋直二文 066

10.“淡妝濃抹總相宜”之清代浙江銅元(ZHEJIANG/CHEKIANG) 067

浙江水龍的“身世”之謎 067

浙江“黃銅當十”紅銅造的由來 069

浙江水龍閤背集結號 070

劃時代的浙江白銅小B 寶 071

浙江銅元分局産品的假說 072

全係列的浙字大清銅幣 073

11.“落霞與孤鶩齊飛”之清代江西銅元(JIANGXI/KIANGSI) 076

寶源庫平反尾龍與蛟龍齊飛 076

江西黃銅元大集閤 077

江西名版與少版 078

伍德華僅見兩枚的大江西飛龍 079

拙樸的贛字地方大清龍 080

12.“美在巴山蜀水間”之清代四川銅元(SICHUAN/SZECHUAN) 082

四川官局銅元之肇始 082

四川省造銅元時代拉開序幕 083

巴山蜀水“當三十”飛龍 083

光緒元寶十文稀少版舉隅 085

光緒元寶二十文稀少版 088

川字大清銅幣的好版與樣幣 089

“川滇”大清銅幣的故事 091

13.“奉天承運龍興地”之清代奉天銅元(FENGTIAN/FENGTIEN) 092

銅元闖關東 092

奉天“中花”與“中滿文”紅銅樣幣 093

奉天光緒元寶銅元之旅 094

有“乙巳”而無“丙午”的奉字大清銅幣 097

被忽視的珍稀奉天套幣 098

與“造總”關係密切的奉天分廠 099

14.“遙望齊州九點煙”之清代山東銅元(SHANDONG/SHANTUNG) 101

山東銅元的“劃時代”混配 101

山東米字星龍與五角星龍 102

細滿飛龍混配群 103

東字大清銅幣好版集錦 104

15.“中州盛日照河洛”之清代河南銅元(HENAN/HONAN) 107

美國派河南水龍黃銅樣幣與衍生後裔 107

日本派與本土派的銅元版彆推測 108

“汴”字銅元的故事 110

“汴”字己酉五文與二十文樣幣 112

16.“南船北馬清江浦”之清代清江銅元(QINGJIANG/TSINGKIANG) 114

漕運總督的最後建樹 114

清江廠的混配與閤背 115

珍稀的“淮”字大清銅幣 116

17.“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清代廣西銅元(GUANGXI/KWANGSI) 118

廣西十文新考 118

廣西十文試製版樣幣假說 120

18.“春城無處不飛花”之清代雲南銅元(YUNNAN/YUNNAN) 121

最年輕的“老雲南”大清銅幣 121

采用先皇紀年的“滇”字銅元 121

19.“天山不隔中鞦月”之清代新疆銅元(XINJIANG/SINKIANG) 123

美麗質樸的新疆龍王 123

宣統年間新疆銅元龍的傳人 124

20.“拉薩的天空湛藍”之清代西藏銅元(XIZANG/TIBET) 126

夕陽餘暉的宣統寶藏西藏龍幣 126

21.“造總一齣誰爭鋒”之清代天津總廠銅元(CentralMint at TIANJIN) 127

乙巳年戶部造幣總廠開張 127

丙午年一統天下銅元 128

丁未年大清銅幣的混配 129

銅幣一文試樣幣與己酉總字一文存樣幣

130

庚戌年,收歸造幣權,推行國幣

131

辛亥年,國幣再造,功敗垂成

133

貳.民國時期銅元(1912—1949)

1.“遐荒迢遞五羊城”之民國廣東銅元(GUANGDONG/KWANGTUNG) 136

民國廣東銅仙幣 136

民國締造者——孫中山先生 137

“打著藍旗反藍旗”的孫像廣東銅元 139

“南天王”的最後政績 140

2.“七巷三坊記舊遊”之民國福建銅元(FUJIAN/FOOKIEN) 141

辛亥光復與福建造幣廠復工 141

從海軍馬尾造幣廠的鐵錨幣說起 142

3.“金陵昔時何壯哉”之民國江南銅元(JIANGNAN/KIANGNAN) 144

孫大總統就任,開國銅元誕生 144

常州地區臨時代用幣 146

4.“黃山歸來不看嶽”之民國安徽銅元(ANHUI/ANHWEI) 153

史上最美的民國安徽早期銅元 153

民國3 年安徽新版銅元的推論 153

民國安徽晚期銅元的好版 154

安徽的徐總統銅元一套 155

安慶造幣廠倪嗣衝像章 156

5.“瀟湘月浸韆年色”之民國湖南銅元(HUNAN/HUNAN) 159

譚延闓的雙旗十八星銀章與銅元 159

洪憲袁皇帝的“送終湯” 161

獨特的“湖南省憲成立紀念”銅元 162

6.“楚雖三戶能亡秦”之民國湖北銅元(HUBEI/HUPEH) 164

民國元年,武昌廠的第一槍 164

袁世凱像共和紀念銅元 165

“開國紀念幣”樣幣傢族大團圓 166

由湖北高值銅元引齣的民國銅元主要流通區域概述 167

7.“漁陽鼙鼓動地來”之民國天津銅元(TIANJIN/TIANJIN) 169

共和紀念十文簽字版樣幣 169

天津嘉禾國幣 170

平字布圖銅幣與鎳幣 171

宋哲元版嘉禾銅元 171

“寜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與“軍訓團”紀念章 172

8.“不識廬山真麵目”之民國江西銅元(JIANGXI/KIANGSI) 174

“辛亥大漢”與民國的誕生 174

“壬子大漢”與江西銅幣 175

9.“蜀道難於上青天”之民國四川銅元(SICHUAN/SZECHUAN) 177

民國初年四川軍閥所造的銅元 177

四川嘉禾幣 180

川邊特彆區與“邊鑄”一百文 182

梅花黨徽銅輔幣 182

神形兼備的四川馬蘭幣 183

10.“北風吹雁雪紛紛”之民國遼寜銅元(LIAONING/FENGTIEN) 189

東三省大寫壹分珍稀銅幣 189

哈爾濱軍艦壹分的前世今生 190

11.“羨煞濟南山水好”之民國山東銅元(SHANDONG/SHANTUNG) 193

韓復榘主政時期的山東二十文 193

12.“黃河之水天上來”之民國河南銅元(HENAN/HONAN) 195

民國共和肇始的河南銅元 195

新舊軍閥競造高值銅元 196

“長腿將軍”劉峙主政時期的銅元 198

麵值最大的中國銅元 199

13.“歸時還拂桂花香”之民國廣西銅元(GUANGXI/KWANGSI) 201

“衣錦榮歸”的陸榮廷與“廣西一仙” 201

大桂小桂落玉盤 201

14.“雲貴高原結露厚”之民國雲南、貴州銅元

.(YUNNAN-GUIZHOU/YUNNAN-KWEICHOW) 203

唐繼堯像銅元 203

新富滇銀行發行的銅輔幣 204

雲南黨徽布圖一仙白銅幣 204

貴州銻幣與“黔”字銅元 205

15.“輪颱城頭夜吹角”之民國新疆銅元(XINJIANG/SINKIANG) 206

民國肇始的迪化局與大珍“辛酉十文”銅元 206

美麗的己巳新疆省城造銅元係列 207

稀少的庚午銅元係列 208

喀什造幣廠首創五文銅元 209

喀造雙旗時代的十文珍版與名品 210

驚鴻一瞥的阿剋蘇銅元 212

16.“望入高原思渺茫”之民國西藏銅元(XIZANG/TIBET) 213

民國時期西藏地方銅元舉隅 213

17.“更上一層鸛雀樓”之民國山西銅元(SHANXI/SHANSI) 215

閻锡山與“左右山西壹枚”銅元 215

“山西中華銅幣壹枚”的名版 216

軍工工友消費證 217

閻锡山人像章 218

18.“黃河遠上白雲間”之民國甘肅銅元(GANSU/KANSU) 219

甘肅孔繁錦銅元 219

國民軍主政甘肅時期的銅元 221

19 “風吹草低見牛羊”之民國察哈爾、綏遠銅元(NEIMENGGU/INNERMONGOLIA) 224

塞北的中華銅幣 224

夕陽餘暉的綏遠白塔銅幣 225

20.“秦時明月漢時關”之民國陝西銅元(SHAANXI/SHENSI) 226

楊虎城軍隊的漢中銅元 226

百年銅元

中國近代機製幣珍賞

21.“衝冠一怒為紅顔”日僞政府錢幣(PuppetGovernmentCoinage)228傀儡漢奸政府錢幣舉隅228

22.“吳淞江下碧如油”之民國上海中央造幣廠錢幣

.(Coinage of Central Mint at SHANGHAI) 231

中央造幣廠與“金本位”銅、鎳樣幣 231

費城版的孫像鎳樣幣與鎳幣銅樣 232

央廠的分幣試樣幣 234

珍稀的鋁樣傢族 235

財政部的密令 236

成都分廠的“益謙刻”紀念章 237

昆明分廠的“還我河山”紀念章 238

桂林分廠的“偉存刻”紀念章 238

23.“萬水韆山隻等閑”之紅軍銅元(CommunistArmies' Coinage) 241

中央蘇區紅軍銅元 241

鄂豫皖蘇維埃皖西北道區紅軍銅元 241

川陝省蘇區紅軍銅元 242

參考文獻 244


前言/序言

清朝末年,西風東漸,結閤瞭西方科技與中國傳統錢幣文化的機製銅元應運而生。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國銅元肇始於廣東省,後迅速遍及全國各省,從此,繽彩紛呈的中國銅元文化展現在瞭世人麵前。

近代中國戰亂動蕩,各地造幣資料與相關文獻並不完整,給中國銅元的收藏研究增加瞭難度,有幸近年經由國傢檔案的公開與網絡信息的傳播,使得中國錢幣探源較有脈絡可循。此外,清末機製幣的最初技術大多來自於國外,中國銅元的研究往往可溯源到西方的造幣廠,從而拓寬瞭視野,為中國銅元的研究從“立足本國”朝“與世界接軌”提供瞭依據。民國時期收藏傢張絅伯先生有雲:“學問之道,往往始於玩好。由玩好而生興味,由興味而起研究,由研究而成學問。以玩好始,以學問終”。筆者收藏中國銅元多年,有幸得自多位良師益友的指導,好奇地追究藏品的來龍去脈,渴望地探尋博大精深的相關泉識,因而獲得瞭收藏旅程的美妙趣味和無與倫比的快樂。

本書中,筆者將把整理的各省銅元按流通的時間先後,以年月為“經”,以藏品考證與相關史實為“緯”,嚮讀者娓娓講述那個“銅元時代”的相關故事,以期呈現百年銅元珍賞的共鳴趣味。

清代光緒二十六年至宣統三年,雖隻有短短12年,卻是銅元文化最璀璨的時光,這一時期可概分為光緒元寶、大清銅幣與總廠一統等三階段,筆者從造幣廠的地理分布,歸納為21個單元,是為清代銅元(1900—1911)。

民國元年至民國38年,是內憂外患、戰亂頻仍的年代,由於初期軍閥割據,圜法大亂,銅元濫造情況甚至較清末尤甚,直至北伐成功,法幣推行以後,銅元時代逐漸步入尾聲。所以,亦可概分齣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前期與後期等三階段,並歸納齣23個單元,是為民國時期銅元(1912—1949)。

本書在敘述方式上采用“以詩映景,以史證物,以藏怡情”的三元法,基於筆者的銅元藏品為起點,展開特定議題的探討,以使讀者能從多個方麵瞭解銅元時代的時空背景。各單元齣現的順序依文獻所載銅元起始之先後為準。書中所收錄的銅元圖片以“紅花”、(綠

(紅色編號圖)“綠葉”色編號圖)相輔相成的編排手法予以展示,並為瞭鑒賞的需要,將綠色編號圖在實物原大基礎上放大約10%,將紅色編號圖放大約30%,希望能襯齣銅元的名品與大綱。編號則采用取其省區或廠名等漢語拼音首字母加Q(清)或M(民),後綴數字的方式。此外,有時為瞭能使相關的銅元故事錶達得更生動連貫,也時而穿插少量“劃時代”的銀圓、機製方孔錢、鎳幣、鋁幣與銅章等。筆者除瞭參考前輩大師們的巨著與研究,也旁徵博引相關的史實、傳記、地理、經濟與藏品流傳信息等資料,並且加入筆者的研究心得,希望能留下過去幾年的收藏成果與學習的“雪泥鴻爪”。

筆者從伍德華的巨著《中國當十銅元》(伍譜)進入銅元收藏之旅,故文中常引用其編號與級彆,作為參考。此外,周沁園與李平文的《中國機製銅元目錄》(周譜)是現代銅元收藏難得的佳作,故也引為本書主要的交叉參考之用,期許更能呈現銅元的客觀評價。

這裏,要感謝施新彪與孫浩老師的泉識指導,感謝施誠一、鄭仁傑、王壽萱、周鼎、劉繼武、周鯤、硃復圭、瀋雪明與周沁園諸兄的收藏指導,感謝陳吉茂、孟雄、施誌民、張洪寶、張經舟、詹蔡濱與高銘隆諸兄的收藏協助。至於本書的順利完成,則須感謝沁園兄的辛勤攝影與美工編輯,也謝謝老同學鄭文義兄不厭其煩地校稿,最後,也要感謝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使本書最終得以付梓齣版。

筆者以收藏遨遊於中國曆史與神州地理之間,幸逢難得的收藏盛世,藉著本書的銅元之旅,期望能帶領讀者進入美妙中國銅元的大韆世界,並將所獲得的樂趣與讀者諸君分享。

何代水

2011年10月於上海



百年銅元:探尋中國近代機製幣的演變與價值 引言 錢幣,作為曆史的見證者,承載著時代的記憶與社會的變遷。在中國近代史的長河中,機製銅元以其獨特的姿態,記錄瞭一段波瀾壯闊的工業化進程和貨幣流通的深刻變革。它們不僅僅是流通的貨幣,更是凝固的曆史碎片,是收藏傢眼中的珍寶,是研究者手中的鑰匙。本書,《百年銅元 中國近代機製幣珍賞(修訂版)》,正是對這段輝煌曆史的一次深入探索與全麵呈現,旨在為廣大錢幣愛好者、收藏傢以及對中國近代史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詳實、權威且富有洞見的珍賞指南。 第一章:銅元的曙光——中國近代機製幣的緣起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穿越迴晚清時期,探尋中國機製銅元的誕生背景。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之後,中國的傳統鑄幣方式——方孔圓錢,已難以適應日益發展的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的需求。機器製造的、標準化、統一規格的銅元,以其高效、便捷、精美的特點,逐漸取代瞭傳統的鑄幣,標誌著中國貨幣近代化的開端。 傳統的貨幣睏境: 詳細闡述中國古代鑄幣方式的局限性,包括手工鑄造的效率低下、成色不穩定、重量不均等問題,以及其在近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不適應性。 西風東漸的影響: 介紹西方國傢先進的鑄幣技術和工業化浪潮如何對中國産生影響,以及中國有識之士引進西方技術、創辦機製局的努力。 機製局的建立與早期銅元: 追溯中國最早的機製銅元製造機構,如廣東錢局、湖北錢局的建立過程,以及它們所鑄造的早期銅元。重點介紹這些早期銅元的特點,如版式、材質、銘文等,以及它們在中國貨幣史上的裏程碑意義。 “龍紋銅元”的時代背景: 深入分析以龍紋為主要圖案的銅元齣現的曆史背景,以及其象徵意義。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在這一時期被廣泛應用於銅元設計,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反映瞭當時國傢民族意識的覺醒。 第二章:銅元的繁榮——清末民初的多元化圖景 隨著機製銅元的推廣,各省紛紛效仿,鑄造瞭大量不同圖案、不同規格的銅元。這一時期,銅元的種類繁多,版式各異,呈現齣百花齊放的景象。本書將詳細梳理這一時期的主要銅元品種,並對其背後的曆史故事進行解讀。 各省鑄幣的特色: 分區域、分省份詳細介紹不同地區鑄造銅元的特點。例如,南方各省銅元多以龍紋為主,圖案精美,鑄造精良;北方各省則可能齣現一些與政治事件相關的特殊圖案。 “大頭”、“小頭”的辨析: 重點解析在流通中最為廣泛的“袁大頭”銅元以及其他帶有“大頭”、“小頭”特徵的銅元。分析它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變化,以及其在流通和收藏價值上的差異。 圖文並茂的時代印記: 深入挖掘銅元上各種圖案和文字所蘊含的曆史信息。例如,帶有皇帝年號的銅元、帶有省份簡稱的銅元、帶有花卉、飛龍、軍旗等圖案的銅元,都反映瞭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風貌。 特殊版式與稀有品種: 關注一些具有特殊意義或存世量稀少的版式,如錯版、試鑄幣、紀念性質的銅元等,介紹其鑒定要點和收藏價值。 銅元的流通與社會影響: 探討銅元在清末民初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對日常交易、人民生活帶來的便利。 第三章:銅元的變遷——民國時期的挑戰與演變 民國建立後,雖然銅元的鑄造仍在繼續,但其地位和命運也隨之發生瞭深刻的變化。戰爭、通貨膨脹、銀元和法幣的崛起,都對銅元的發行和流通産生瞭影響。本書將深入探討民國時期銅元的演變曆程。 民國初期的新氣象: 介紹民國成立後,銅元設計上的變化,如齣現孫中山頭像、五榖豐登圖案等,以及其象徵意義。 戰爭年代的銅元: 分析抗日戰爭期間,由於物資匱乏和經濟波動,部分地區銅元鑄造質量下降,齣現大量低劣銅元的情況。同時,也可能齣現一些帶有愛國主義宣傳圖案的特殊銅元。 法幣改革的影響: 詳細闡述法幣的發行對銅元地位的衝擊,以及銅元作為輔幣在法幣體係中的作用。 國民政府的銅元政策: 探討國民政府在銅元發行、管理和收兌方麵的政策變化,以及其對銅元市場的影響。 地方割據與分散鑄造: 分析民國時期,由於中央政府權威下降,一些地方軍閥或政權也可能自行鑄造銅元,導緻版式更加混亂,也催生瞭一些珍稀的“軍閥銅元”。 第四章:銅元的價值——鑒賞與收藏的智慧 銅元作為一種重要的收藏品,其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麵,包括曆史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以及稀有度。本書的這一章節將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的銅元鑒賞與收藏方法。 銅元的鑒定要素: 材質分析: 銅元的材質成分,如紅銅、黃銅、白銅等,以及不同時期、不同版式材質的差異。 版式研究: 詳細講解版式的重要性,包括正麵圖案、背麵圖案、文字、邊齒、龍紋的細節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區分真僞和確定版彆。 尺寸與重量: 介紹標準尺寸和重量,以及因鑄造誤差或磨損造成的偏差。 工藝痕跡: 分析銅元的鑄造工藝,如壓印、模具、清洗、包漿等,以及如何通過工藝痕跡來判斷真僞。 磨損程度: 評估銅元的使用痕跡,從完全未使用(MS)到磨損嚴重(AG),不同品相的價值差異。 真僞辨彆技巧: 總結常見的仿造手段和鑒彆方法,如聽聲、稱重、看包漿、比對、藉助專業儀器等。 價值評估體係: 稀有度: 詳細介紹影響銅元稀有度的因素,如鑄造數量、發行範圍、存世數量、特殊版式等。 品相: 強調品相在收藏價值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及如何客觀地評定銅元的品相。 曆史背景: 具有特殊曆史事件或人物關聯的銅元,其曆史價值往往能提升其收藏價值。 市場行情: 分析當前銅元市場的交易情況、價格趨勢,以及影響價格波動的因素。 收藏的樂趣與誤區: 分享收藏銅元的樂趣所在,如探尋曆史、品味藝術、與藏友交流等。同時,警示收藏者應避免盲目跟風、輕信傳言等誤區。 儲存與保養: 提供科學的銅元儲存和保養方法,以延長銅元的壽命,保持其品相。 第五章:銅元的傳承——中國近代機製幣的未來展望 在曆史的長河中,銅元完成瞭它的曆史使命,退齣瞭流通領域,但它們作為珍貴的曆史文物和收藏品,正以新的姿態走進我們的生活。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展望銅元收藏的未來,並呼籲保護與傳承。 銅元在博物館與學術研究中的地位: 介紹銅元在各大博物館、錢幣研究機構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們為學術研究提供的寶貴資料。 銅元收藏市場的現狀與趨勢: 分析當前銅元收藏市場的活躍程度,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如專業化、精品化等。 推動銅元文化的傳播: 鼓勵通過展覽、講座、齣版物等多種形式,嚮公眾普及銅元知識,提升銅元文化的社會認知度。 對年輕一代收藏者的建議: 為有誌於投身銅元收藏的年輕愛好者提供入門建議,如多學習、多交流、理性投資等。 保護曆史,傳承文明: 強調收藏銅元不僅僅是經濟行為,更是對中國近代工業文明和曆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每一枚銅元,都講述著一段不容遺忘的故事。 結語 《百年銅元 中國近代機製幣珍賞(修訂版)》,不僅僅是一部圖錄,更是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一次與曆史的對話。它將帶領讀者深入瞭解中國近代機製銅元的方方麵麵,從其誕生、發展到演變,從其圖案、版式到價值,從其收藏、鑒賞到傳承。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讓更多人認識到銅元的獨特魅力,體會到收藏的樂趣,並從中獲得對中國近代史更深層次的理解。讓我們一同翻開這本泛黃的書頁,在枚枚銅元的光澤中,探尋那段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百年銅元 中國近代機製幣珍賞(修訂版)》,老實說,我是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纔下決心入手的。作為一名業餘的錢幣愛好者,我之前也收藏瞭一些不同時期的古錢,但對近代機製幣這一塊一直有些模糊,總覺得資料零散,難以形成係統認知。拿到這書後,首先被它精美的裝幀和清晰的圖版所吸引。那些光影下泛著曆史痕跡的銅元,仿佛能觸摸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的脈搏。我花瞭好幾天時間仔細研讀,特彆是關於不同省份鑄造廠的技術細節和版彆差異的描述,簡直是撥雲見霧。作者在考證史料方麵下瞭大功夫,很多我之前聽說的“傳說”或“坊間傳聞”,在這裏都能找到嚴謹的齣處和詳實的證據鏈支撐。比如,對於某些稀有版彆的鑄造背景、模具的更換過程,書裏描述得繪聲繪色,讓我對這枚小小的銅幣背後蘊含的宏大曆史背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瞭一份圖錄,更像是一部嚴謹的、充滿人文關懷的近代史側寫。

評分

坦率地說,市麵上的近代錢幣書籍汗牛充棟,但真正能做到圖文並茂、兼具學術深度和可讀性的鳳毛麟角。這本修訂版最讓我贊嘆的是其“修訂”二字的含金量。看得齣,作者團隊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做瞭大量的補充和更正。我對比瞭早期版本的一些資料(雖然我沒有原版,但參考瞭網上的部分對比),新加入的幾處關鍵版彆鑒定點,對於目前市場上活躍的幾枚高估值錯版幣的甄彆,提供瞭決定性的依據。這種與時俱進的修訂,體現瞭作者對學術嚴謹性的堅持和對藏友負責的態度。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微小戳記、齒邊差異的細節放大圖,清晰度極高,即使用普通的放大鏡也能對照辨識,極大地提升瞭實戰操作性。對於資深玩傢而言,這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升級版。

評分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翻閱的“活的曆史”。我通常不是那種會把專業書籍在書桌上放太久的人,但這本書卻成瞭我的常客。無論是閑暇時隨機翻閱某一個章節,還是在鑒定新入手的藏品時進行比對查驗,它總能提供可靠的知識支撐。書中的排版設計也十分人性化,知識點提煉精準,注釋詳實而不冗餘。對於初入此道的年輕人,它是一扇通往專業殿堂的堅實大門;對於我這樣的老手,它則是一麵不斷打磨、保持清晰的鏡子,時刻提醒著我收藏的邊界和深度。我強烈建議所有對中國近代金融史、工業史乃至社會史感興趣的朋友,都應該收藏並細讀此書,它提供的視角是獨一無二且極具啓發性的。

評分

我一直對錢幣收藏抱有一種“淘金”的心態,總想著能偶然撿漏幾枚“大名譽品”。然而,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態有瞭微妙的轉變。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收藏樂趣,並不在於擁有多少枚稀有幣,而在於理解每一枚普通銅元背後的社會經濟脈絡。作者在書中對不同時期銅元的發行背景、幣值波動、以及對民間流通的影響做瞭細緻入微的分析。這不再是枯燥的目錄式排列,而是將曆史、經濟學、甚至社會學熔鑄一爐的精妙敘事。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試鑄樣幣”和“不閤格品”的討論部分,這部分內容極為專業,但行文流暢,讓即便是初學者也能理解其珍稀性所在。它強調瞭一種“求真務實”的收藏態度,提醒我們警惕那些似是而非的“臆造品”,這對於淨化收藏圈風氣,無疑是巨大的貢獻。讀完後,我開始重新審視我自己的收藏箱,不再盲目追求“貴”,而是開始注重“精”和“真”。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是它在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之間找到瞭完美的平衡點。它沒有沉溺於清末民初那種跌宕起伏的政治風雲,而是通過銅元這一載體,巧妙地摺射齣瞭那個時代的工業化進程與民族自信心的萌芽。比如,書中對不同年份、不同麵額的銅元在鑄造工藝上的地域差異的對比分析,讓人不禁感嘆,即便是標準化生産的貨幣,也充滿瞭地方特色和時代的烙印。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雕刻師們在模具上傾注的心血,以及機器轟鳴聲中,新舊時代交替的陣痛與希望。這種曆史的厚重感,是單純的閱讀文字史料難以體會的。它讓我對“中國製造”的起點有瞭更富有人情味和曆史深度的理解,遠遠超齣瞭對錢幣本身的興趣範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