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发动物资源,首先必须认识动物,给每种动物以正确的名称,通过详细表述并记录动物种类、自然地理分布、生物学习性、经济价值与利用等信息,规范各类动物物种的种名和学名,对特有种、珍稀种、经济种等重大物种的保护管理、研究利用等事件做客观记载,为后人进一步认识动物提供翔实的依据。
本卷经野外标本采集,鉴定浙江天目山半翅目一同翅亚目共计29科230属336种,包含瓢蜡蝉科2属3种;扁蜡蝉科1属1种;粒脉蜡蝉科2属2种;飞虱科26属32种;蝉科17属21种;角蝉科6属7种;叶蝉科82属126种;粉虱科6属13种;瘿绵蚜科4属4种;扁蚜科1属1种;群蚜科1属3种;毛管蚜科4属5种;大蚜科4属4种;斑蚜科7属8种;毛蚜科2属3种;蚜科27属47种;斑木虱科1属1种,同木虱科1属1种,扁木虱科2属1种,木虱科3属8种,个木虱科4属6种;旌蚧科1属1种,绵蚧科2属2种,粉蚧科10属14种,毡蚧科2属4种,蚧科3属3种,链蚧科1属1种,壶链蚧科1属1种,盾蚧科7属12种。同时,作者对实际研究过的种类做了比较详细的形态描述,每个种均列有生物学、有关文献和地理分布等,并编有分种检索表。
本动物志不仅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天目山丰富的动物资源,而且可供农、林、牧、畜、渔、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者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蜡蝉总科Fulgoroidea
一、瓢蜡蝉科Issidae
蒙瓢蜡蝉属Mongoliana Distant,1909
1.1 蒙瓢蜡蝉Mongoliana chilochorides(Walker,1851)
1.2 矛尖蒙瓢蜡蝉Mongoliana lanceolata Che,Wang et Chou,2003
福瓢蜡蝉属Fortunia Distant,1909
1.3 中华福瓢蜡蝉Fortunia sinensis(Ouchi,1940)
二、扁蜡蝉科Tropiduchidae
条扁蜡蝉属Catullia Still,1870
1.4 条扁蜡蝉Catullia vittata Matsumura,1914
三、粒脉蜡蝉科Meenoplidae
花虱属Nisia Melichar,1903
1.5 粉白花虱Nisia atrovenosa(Lethierry,1888)
苏瓦花虱属Suva Kirkaldy,1906
1.6 长翅苏瓦花虱Nisia longipenna Yang et Hu,1985
四、飞虱科Delphacidae
1.7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ill,1854)
1.8 拟褐飞虱Nilaparvata bakeri(Muir,1917)
1.9 伪褐飞虱Nilaparvata muiri China,1925
1.10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fith,1899)
1.11 烟翅白背飞虱Sogatella kolophon(Kirkaldy,1907)
1.12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6n,1826)
1.13 黑边梅塔飞虱Metadelphax propinqua(Fieber,1866)
1.14 白条飞虱Terthron albovittatum(Matsumura,1900)
1.15 白脊飞虱Unkanodes sapporona(Matsumura,1935)
1.16 黑额长唇基飞虱Sogata nigrifrons(Muir,1917)
1.17 白脊长跗飞虱Kakuna kuwayamai Matsumura,1935
1.18 琴镰飞虱Falcotoya lyraeformis(Matsumura,1900)
1.19 白带奇洛飞虱Chilodelphax albifascia(Matsumura,1900)
1.20 钩突淡脊飞虱Neuterthron hamuliferum Ding,2006
1.21 绿长角飞虱Toyoides albipennis Matsumura,1935
1.22 东洋飞虱Orientoya orientalis Chen et Ding,2001
1.23 黑斑纹翅飞虱Cemus nigropunctatus(Matsumura,1940)
1.24 三刺刺突飞虱Spinaprofessis triacanthus Ding,2006
1.25 叉飞虱Garaga nagaragawana(Matsumura,1900)
1.26 鞭突叉飞虱Oaraga flagelliforrnis Ding,2006
1.27 东眼山新叉飞虱Neodicranotro pis tungyaanenisis Yang,1989
1.28 白胸世纪飞虱Shijidelphax albithoracalis Ding,2006
1.29 额斑匙顶飞虱Tropidocephala festiva(Distant,1906)
1.30 二刺匙顶飞虱Tropidocephala brunnipennis Signoret,1860
1.31 黑匙顶飞虱Tropidocephala nigra(Matsumura,1900)
1.32 白带奇节飞虱Mirocauda albilineana Chen,2003
1.33 短头飞虱Epeurysa nawaii Matsumura,1900
1.34 带纹竹飞虱Bambusiphaga fascia Huang et Tian,1980
1.35 乳黄竹飞虱Bambusiphaga lacticolorata Huang et Ding,1979
1.36 长绿飞虱Saccharosydne procerus(Matsumura,1910)
1.37 扭曲大叉飞虱Ecdelphax tortilis(Kuoh,1982)
1.38 汉阴偏角飞虱Neobelocera hanyinensis Qin et Yuan,1998
第二章 蝉总科Cicadoidea
一、螽蝉科Tettigarctidae
二、蝉科Cicadidae
(一)姬蝉亚科Cicadettinae
暗翅蝉属Scieroptera Still,1866
2.1 台湾暗翅蝉Scieroptera formosana Schmidt,1918
红蝉属Huechys Amyot et Serville,1843
2.2 红蝉Huechys sanguinea(De Geer,1773)
碧蝉属Hea Distant,1906
2.3 碧蝉Hea fasciata Distant,1906
加藤蝉属Katoa Ouchi,1938
2.4 加藤蝉Katoa tenmokuensis Ouchi,1938
莱古蝉属Lycurgus China,1925
2.5 中华莱古蝉Lycurgus sinensis Jacobi,1944
(二)蝉亚科Cicadinae
草蝉属Mogannia Amyot et Serville,1843
2.6 兰草蝉Mogannia cyanea Walker,1858
2.7 绿草蝉Mogannia hebes(Walker,1858)
2.8 大鼻草蝉Mogannia nasalis(White,1844)
蟪蛄属Platypleura Amyot et Serville,1843
……
第三章 角蝉总科
第四章 粉虱总科
第五章 蚜虫总科
第六章 木虱总科
第七章 蚧总科
参考文献
中文名索引
拉丁文名索引
前言/序言
天目山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在临安市境内,主峰海拔1506m,是浙江西北部主要高峰之一。有东西两峰遥相对峙,两峰之巅各天成一池,形如天眼,故而得名。天目山属南岭山系,中亚热带北缘,“江南古陆”的一部分,是我国著名山脉之一。气候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特征,并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较深,形成季风强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适宜、复杂多变的森林生态气候类型。
天目山峰峦叠翠,古木葱茏,素有“天目千重秀,灵山十里深”之说。天目山物种繁多,珍稀物种荟萃,以“大树华盖”和“物种基因宝库”享誉天下。天然植被面积大,而且保存完整,森林覆盖率高,拥有区系成分非常复杂、种群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环境资源,构成了以地理景观和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现面积为4284hm2,区内有高等植物249科1044属2347种。银杏、金钱松、天目铁木、独花兰等40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浙江省珍稀濒危植物38种,野生银杏为世界唯一幸存的中生代孑遗植物;天目山有脊椎动物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近400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梅花鹿、黑麂、白颈长尾雉和中华虎凤蝶等40余种。由于其生物丰富多样,因此在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世界级保护区;在1999年被中宣部和科技部等单位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天目山动物考察活动已有100多年历史。外国人的采集活动主要集中于20世纪40年代之前,采集标本数量大,影响深远。我国早期动物学家留学回国后,也纷纷到天目山考察,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所有这些,为天目山闻名世界奠定了基础。50年代之后,天目山更成为浙、沪、苏、皖等地多所高校的理想教学实习场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杭州植物园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等省、市的自然博物馆的许多专家曾到天目山采集动物标本,增加不少新种和新记录。当时浙江的各高校,如原浙江农业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原浙江林学院(现为浙江农林大学)、原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原杭州师范学院(现为杭州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师生更是常年在天目山进行教学实习和考察,特别是2001年《天目山昆虫》的出版,都为本次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众多动物学家来天目山考察,并发表大量新属、种,使天目山成为模式标本的重要产地,从而进一步确立天目山动物资源方面的国际地位。
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野生动物资源首先必须认识动物、给每种动物以正确的名称,通过详细表述并记录动物种类、自然地理分布、生物学习性、经济价值与利用等信息,规范各类动物物种的种名和学名,对特有种、珍稀种、经济种等重大物种的保护管理、研究利用等事件做客观记载,为后人进一步认识动物提供翔实的依据。本志引证详尽、描述细致,既有国家特色,又有全球影响,既有理论创新,又密切联系地方生产实际。因此,该地方动物志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是反映地方乃至国家动物种类家底、动物资源、永续利用动物多样性的信息库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科学基础水平的标志之一,是永载史册并造福于子孙万代的千秋伟业的系统科学工程;还是国际上多学科、多部门一直密切关注的课题之一。
为系统、全面地了解天目山动物种类的组成、发生情况、分布规律,为保护区规划设计、保护管理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基本资料。分别在1999年7月和2011年7月,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浙江农林大学(原浙江林学院)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天目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监测和数据库建设”和国家林业局“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研究”。经过13年的工作,共采集动物标本45万余号,计有5000余种,其中有大量新种和中国新记录属种。
《天目山动物志》的出版不仅便于大家参阅,也为读者更全面、系统地了解天目山动物资源,了解这个以“大树王国”著称的绿色宝库,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理论研究基础。同时,本书的出版还有助于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管理建设和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从而真正发挥出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和功能,为构建国家生态文明,以及绿色浙江、山上浙江、生态浙江和五水共治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水源、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和生态安全等全球性的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本系列卷得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尹文英院士,河北大学印象初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德牛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杨潼教授,浙江大学何俊华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杨莲芳教授等国内动物学家的关怀和指导,得到国家林业局、浙江省林业厅和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同行的关心和鼓励,得到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康乐院士欣然为本系列卷书作序。在此,谨向所有关心、鼓励、支持和指导、帮助我们完成系列卷编写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诚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错误或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殷切希望对本书提出批评和建议。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部名为《天目山动物志(第四卷)》的图书的简介,内容将专注于该书不包含的内容,并尽可能详尽地描述其所涵盖的范围,同时避免提及《天目山动物志(第四卷)》本身。 ---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 书籍概述 本书聚焦于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喀斯特地貌区,对该区域内丰富多样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科学考察、分类整理与生态学研究。该地区以其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独特的石灰岩溶蚀景观和独特的小气候条件而闻名,孕育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是许多特有物种的最后避难所。本书旨在全面梳理该区域的爬行纲和两栖纲动物的现状、演化历史及其面临的保护挑战。 第一部分: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地理与生物地理格局 本部分首先对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包括气候带的划分、海拔梯度、水文特征以及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类型(如峰丛、洼地、溶洞系统)。随后,深入探讨了生物地理学背景,分析了哪些地理屏障(如大型河流、高海拔山脉)和哪些地质事件(如新生代构造抬升)塑造了当前的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内容详尽描述了滇黔滇中高原、云贵高原北缘等关键区域的特有性指数,并绘制了不同物种群落的地理分布图谱。 第二部分:爬行纲动物(Reptilia)的系统分类与生态学研究 本卷对该区域的爬行动物进行了详尽的物种描述,涵盖了龟鳖目、有鳞目(蛇亚目与蜥蜴亚目)的全部已知物种。 重点阐述不包含的内容: 不涉及鸟类学、哺乳动物学或昆虫学研究。 本书的重点完全集中在冷血变温动物上,因此不会出现任何关于天目山地区飞禽走兽或昆虫生态的记录、标本描述或行为学观察。 不关注化石记录或古爬行动物学。 所有研究均基于现存活体或近期采集的标本。因此,关于该地区史前爬行动物的演化轨迹、更新世或更早地质年代的骨骼遗迹分析,均不在本书的探讨范畴之内。 不包含形态学上的极细微差别对比(如牙齿或鳞片微结构)。 虽然书中包含详细的形态测量数据,但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物种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而非专门针对特定物种的微观形态学分类争论。例如,对于某一特定蜥蜴属内种间关于腹鳞数量的差异,本书仅作记录,而不会深入探讨其演化驱动力。 不涉及与热带雨林相关的生态系统研究。 尽管西南边缘地区与热带季风林接壤,但本书的地理界限明确划定在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及周边过渡带。因此,关于西双版纳或中越边境热带雨林特有的两栖爬行动物群落的详细分析,不作为本书的核心内容。 具体物种群落分析(爬行类): 蛇类: 重点分析了蝮蛇科(如竹叶青属的特有种)、游蛇科(如一些洞栖或半水生的蛇类)的地理分布格局。详细记录了它们在不同海拔和生境(如石林、溶洞入口、季节性溪流)中的捕食策略和活动周期。 蜥蜴类: 详尽描述了壁虎科、石龙子科以及特有的飞蜥科物种。研究关注了它们如何适应崎岖的石灰岩基质,包括变色能力、攀爬附着机制的初步观察。 第三部分:两栖动物(Amphibia)的系统发育与栖息地特异性研究 本部分集中于对该地区多样化的蛙类、蟾蜍类以及蝾螈类的研究。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系统和季节性积水洼地为两栖动物提供了独特的繁殖环境。 重点阐述不包含的内容: 不包含两栖动物的病毒学或病理学研究。 虽然书中会提及种群数量的下降,但未涉及蛙壶菌(Chytridiomycosis)等病原体在当地种群中的流行率、传播机制或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不涉及人工繁育与物种复壮技术。 本书是基础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所有研究均基于野外记录与标本分析,未包含任何关于圈养繁殖技术、遗传管理或野外放归的实验数据或指南。 不进行详细的声学分析。 针对蛙类的鸣叫,本书仅记录了发现时间、地点及初步的鸣叫形态描述,但未进行高精度的声谱分析来区分近缘种间的求偶信号差异。 不描述淡水鱼类或水生无脊椎动物。 虽然两栖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水体,但本书严格限制在脊椎动物的范围,因此对构成其食物来源或栖息地的水生昆虫幼体、甲壳类或鱼类不进行单独的分类或生态学描述。 具体物种群落分析(两栖类): 蛙类与蟾蜍: 关注了如姬蛙属、雨蛙属等在溶洞或季节性水体中繁殖的物种。分析了其繁殖周期的特殊性,以及如何利用地下水系统规避季节性干旱。 蝾螈类: 记录了分布在溶洞湿润环境或高山溪流中的蝾螈物种,特别关注了其对水质变化的敏感性。 第四部分:保护生物学与威胁评估 本部分基于前三部分的物种数据,对西南喀斯特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群落的保护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了生境破碎化、农业扩张、非法贸易(特别是针对部分珍稀龟鳖类)以及气候变化对这些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的物种的影响。内容侧重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栖息地适宜性模型构建,以期为划定保护区域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 本书为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科学工作者、环境保护机构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部详实、严谨的区域性参考手册,其核心价值在于对该地区特定物种群落的野外发现、分类鉴定及初步生态学研究的全面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