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是我国第一部综合论述文化人类学凋查与研究方法的专著。全书分三篇十八章,上篇是“田野调查方法”,分析田野调查的特点与功能、形成与发展、基本原则和类型及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中篇是“研究方法”,阐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类型、选题与设计、理论与概念的构建、假设构建、范式构建和各类研究方法。
下篇是“专题研究”,有《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若干问题》等五篇专题论文。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研究者能够创立自己的新理论、新范式、新方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在如何创新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适用于文化人类学专业,而且还可作为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何星亮,广东梅州兴宁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中国民族学会秘书长和常务副会长、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等职。1993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华文明:中国少数民族文明》(上下册)、《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西北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维吾尔柯尔克孜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裕固撒拉族文化志》、《图腾与中国文化》、《中国自然崇拜》等3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研究报告100多篇。增加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12项、优秀对策研究奖36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引言
一 方法的类型
二 方法的特点
三 “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上篇 田野调查方法
第一章 导论
一 什么叫田野调查
二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与功能
(一)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
(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功能
三 田野调查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学术界的田野调查
(二)中国学术界的田野调查
第二章 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与类型
一 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四)参与性原则
(五)尊重性原则
二 田野调查的类型
(一)综合调查·专题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二)无理论假设的调查·有理论假设的调查
(三)无问题取向的调查·有问题取向的调查
(四)一点调查·多点调查
(五)历时性调查·共时性调查
第三章 田野调查的选题与设计
一 调查课题的选择
(一)田野调查类型的选择
(二)选题方法
(三)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二 调查方案的撰写
三 调查提纲的设计
(一)综合调查提纲的特点
(二)专题调查提纲的特点
(三)问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田野调查的方法
一 如何进入田野
(一)准备阶段
(二)开始阶段
(三)调查阶段
二 参与观察法
(一)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二)参与观察法的类型
(三)参与观察法的优缺
三 深度访谈法
……
中篇 研究方法
下篇 专题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之作,始于1998年。当年招收第一批三位硕士研究生,并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务处处长许振中老师的约请,在研究生院开设“文化人类学”选修课,当年选修的博、硕士研究生有五六十人。此后,每年在研究院开设这一选修课,听课的人越来越多,近七八年每年都有200多人选修。历届研究生都问有没有较好的文化人类学调查和研究方法的书,我虽然介绍了以往出版的几本书,但他们觉得过于简单,理论和方法也过于陈旧,许多研究生十分希望我写一本较好的调查与研究方法的参考书。
自1998年冬天起,我着手收集有关资料,构思书稿的结构,准备写一套能够反映当代国际科研水平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著作。2001年起,我主持了院重大课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基础理论研究”,组织编写十本基础理论著作,本书作为其中一本。其后由于参加众多的集体项目和国家项目,断断续续写了十多年,至2012年6月才基本完成初稿。
本书分三篇18章。上篇为田野调查方法篇,共5章,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与功能、田野调查的形成与发展、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与类型、田野调查的选题与设计,以及田野调查的方法和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中篇为研究方法篇,共8章,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研究类型、学术研究的选题与设计、理论与概念的构建、假设及其构建、范式及其构建和各类研究方法。下篇为专题研究篇,共5章,其中《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若干问题》、《关于我国应用人类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等文,都是近十年来在学术刊物发表过的相关论文。
方法是调查和研究的重要工具。方法是否合适,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关键的意义。好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够获得质量较高的科研成果;不好的方法不仅要付出事倍功半的代价,而且难以保障科研成果的质量。有远见卓识的学者,大多都对方法给予高度的重视。
本书的特色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把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合在一起写。以往相关的著作一般把调查方法和研究方法分开写,如杨垄的《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和汪宁生的《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都是专门谈调查方法的,而容观琼的《人类学方法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主要是谈方法论的。实际上,调查和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合在一起有利于读者较全面地了解这门学科的方法特征。
其二,注重理论和方法创新的分析,引导研究者如何进行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人类学学科体系,必须进行理论和方法创新。方法创新与理论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不能在方法上有所革新,就难以突破旧的理论体系。例如,人类学中的功能理论的形成,与新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方法和功能分析法密切相关。结构主义理论、象征理论等理论也一样,都与方法创新密不可分。本书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理论与概念的构建”、“假设及其构建”、“范式及其构建”等章节中,就如何构建理论和概念、如何构建假设和范式、如何进行方法创新等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介绍,有助于研究者较好掌握建构理论、概念、假设和范式的方法。
其三,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著名学者有关的研究范式。我们在了解和学习前辈学者的名著时,更应该注意了解和观察他们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他们取得伟大成就的方法和路径,熟悉前辈学者如何创造理论和方法,如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建树。本书第十一章“范式及其构建”,不仅分析了范式的特征、类型、转换,还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著名学者关于中国乡村的八种研究范式和中国宗教的两种研究范式;不仅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性质和宗教的复杂性,而且有助于研究者构建自己的研究范式。
文化人类学:探寻人类多样性与普遍性的视窗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文化人类学入门视角,它并非仅仅罗列琐碎的文化现象,而是引导我们理解文化如何塑造个体与社会,以及人类在看似迥异的生活方式背后所共有的深刻连接。文化人类学以其独特的跨文化比较视角,挑战我们既有的认知框架,促使我们审视自身文化,并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世界的多样性。 第一章:文化的基石——什么是文化? 在本章,我们将从最根本的层面出发,探讨“文化”这一核心概念。我们会深入剖析文化并非天生的生物属性,而是后天习得的、在群体中传承和共享的价值、信仰、规范、习俗、语言、艺术以及物质创造等一系列元素的总和。我们将区分文化的显性层面(如服饰、食物、建筑)与隐性层面(如价值观、思维模式、潜意识的信仰),并强调文化的可塑性与动态性,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在不断互动与变迁中演进的生命体。我们会探讨文化的核心功能,包括为个体提供身份认同、建立社会秩序、传递知识经验、以及应对环境挑战等。此外,本章还将引入文化相对主义这一重要理论视角,强调理解一种文化必须置于其自身的情境之中,避免以自身文化标准去评判他者。这并非是道德上的虚无,而是方法论上的前提,为我们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为何要研究文化? 本章将阐释研究文化人类学的深远意义。我们为何需要花费精力去了解那些看似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其他文化?首先,研究文化人类学能够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视野,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在婚姻、家庭、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组织形式,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许多我们认为“自然”或“普遍”的社会结构,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完全不同,甚至不存在。这种跨文化比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并非唯一的,也不是最优越的,从而促使我们反思自身文化的局限性。 其次,文化人类学对于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至关重要。随着世界日益互联互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构建和谐跨文化关系、避免冲突、促进合作的关键。无论是国际贸易、外交谈判、跨国企业管理,还是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传播等,都离不开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模式、价值观和决策逻辑的深刻洞察。 再者,文化人类学也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身社会的独特视角。通过“他者化”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文化的某些特征、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例如贫困、不平等、身份认同危机等,常常与深层的文化因素 intertwined。 第三章:人类的演进与文化的分野——从起源到多样性 本章将追溯人类的演进历程,并以此为背景,探讨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我们将简要介绍体质人类学关于人类起源、早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农业革命等重大转折点,这些都为不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生物学基础。我们将讨论地理环境、历史事件、技术发展以及族群互动等因素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区和族群的独特文化特征。 从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文明,每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转型。我们会探讨不同地理环境(如沙漠、雨林、寒带)如何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策略、社会组织和信仰体系。族群迁徙、贸易往来、殖民与被殖民的历史,也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的传播、融合与冲突。我们将看到,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本章旨在为理解文化多样性提供一个历史纵深感和广阔的地理视野。 第四章:语言——文化的载体与思维的塑造者 语言是文化最核心的载体之一,也是理解人类思维的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将审视语言学人类学的主要观点,例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探讨语言的结构和词汇如何影响甚至塑造我们的感知和思维方式。我们会分析不同语言在表达时间、空间、颜色、亲属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关注点和价值取向。 我们还将探讨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包括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它们同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口头传统、叙事、谚语、神话等,作为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传承着历史记忆和道德规范,也塑造着群体的世界观。理解一种语言,往往是理解其背后文化的钥匙。 第五章:社会结构与组织——家庭、婚姻与亲属 家庭、婚姻和亲属关系是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最普遍的单位。本章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不同文化中这些社会结构的多样性。我们将探索不同的婚姻形式,如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多夫多妻制等,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学原因。亲属制度的划分,如父系、母系、双系,以及对财产继承、家族命名、社会义务等方面的影响,将是本章的重点。 我们将分析“家庭”这一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定义和功能,它可能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更是一种社会契约、经济合作单元,甚至是政治联盟。理解这些多样化的亲属和婚姻模式,有助于我们摆脱对西方家庭模式的普遍化预设,认识到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无限可能。 第六章:经济生活与文化——获取、分配与消费 经济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济模式。从狩猎采集者的互助合作,到游牧民族的迁徙式放牧,再到农业社会的定耕定织,以及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的市场经济,每一种经济模式都与特定的社会组织、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我们将分析不同文化如何进行资源的获取、生产、分配和消费。例如,互惠(reciprocity)、再分配(redistribution)和市场交换(market exchange)等不同的经济原则,在不同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如何影响了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我们会探讨商品化、消费主义等现代经济现象如何渗透并改变着人们的文化实践和身份认同。 第七章:政治与权力——秩序的构建与冲突的管理 政治是人类社会组织和权力的体现。本章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不同文化如何构建政治秩序、管理冲突以及维系社会控制。我们将考察从早期部落的长老会议、酋长制,到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权力结构、法律体系和军事组织。 我们会分析不同文化对“权威”、“领导者”、“正义”等概念的理解差异,以及这些理解如何影响其政治实践。社会控制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宗教教义、道德规范、社会舆论、仪式惩罚等。理解不同文化中的政治运作,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以及权力在社会中的分配与运用。 第八章:宗教与信仰——超越现实的意义探索 宗教和信仰体系是人类文化中最普遍也最深刻的现象之一。本章将深入探讨宗教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和功能。我们将考察各种宗教形式,包括原始宗教、世界宗教以及新型宗教运动,并分析其核心教义、仪式、神话和价值观。 宗教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对生命、死亡、宇宙的终极解释,也为个体提供了精神慰藉、社会归属感和道德指引。我们会探讨宗教仪式如何塑造社群认同、维系社会凝聚力,以及在社会变迁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世俗化、宗教多元化等现代社会中的宗教议题。 第九章:艺术、仪式与象征——文化的表达与意义的传递 艺术、仪式和象征是文化表达情感、传递意义、维系集体认同的重要方式。本章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审视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会分析不同文化中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等艺术形式,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该社会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社会结构。 仪式,无论是在重大的人生节点(如出生、成年、婚姻、死亡),还是在重要的社会事件(如节日、祭祀、庆典)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仪式通过象征性的行为和物品,强化集体的记忆,传递社会规范,并帮助个体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 象征,作为承载特定意义的符号,遍布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宗教符号到国家标志,从个人服饰到建筑风格。理解这些象征的含义,是理解一种文化内涵的关键。 第十章:文化变迁与适应——面对世界的挑战 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在持续的变迁之中。本章将聚焦于文化变迁的动力、过程和影响。我们将探讨内部因素(如技术创新、人口增长、社会矛盾)和外部因素(如文化接触、全球化、殖民化)如何驱动文化的改变。 我们会分析文化适应的不同模式,包括同化(assimilation)、整合(integration)、分离(separation)和边缘化(marginalization)等。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常态,但也带来了文化认同的挑战和潜在的文化冲突。本章将引导读者思考,在快速变迁的世界中,人类如何理解和应对文化的多样性与动态性。 结语:文化人类学——理解人类,关怀世界 本书的旅程将引导读者走入人类文化的多彩世界,从宏观的历史演进到微观的社会组织,从语言的深层结构到艺术的象征意义。我们并非仅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以及一种反思自身文化的自觉。文化人类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窗,让我们得以窥探人类经验的广阔与深刻,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多元而 interconnected 的世界中共同前行。它鼓励我们以好奇心和同理心去拥抱差异,以审慎的态度去面对变化,最终,以更广阔的胸怀去关怀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