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的国门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毒品重新成为我国社会的重大问题。三十多年间,我国禁毒刑事立法、刑事司法解释、刑事司法适用等方面经历了理想到现实、激情到理性、宏观到具体的变迁,围绕毒品问题的刑事规制,刑事政策、犯罪学、刑法教义学等多学科都尝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阐述。本书以刑事政策学入手讨论毒品刑事立法的正当性,以教义刑法学入手讨论禁毒刑事司法解释及司法适用的合理性,以犯罪学路径思考毒品合法化争议的理论基础,旨在以刑事规制为线索,勾勒我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禁毒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高巍,1978年出生,四川剑阁人,武汉大学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现为云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犯罪学会理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法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法学会禁毒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已出版个人专著《贩卖毒品罪研究》、《盗窃罪基本问题研究》等四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跨境追逃追赃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研究》、主持教育部项目《跨境恐怖主义犯罪与西部边疆安全》,并在《法律科学》、《法学评论》、《法学》、《法学杂志》、《政治与法律》等核心刊物上发表等20余篇论文,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个人二等奖两项。
修订版序
第一章从神话到现实——禁毒宏观战略的嬗变
第一节禁绝毒品的神话
一、 建国初期的毒品形势
二、 三年禁绝毒品运动始末
三、 禁绝毒品的基本经验与实现路径
第二节复制神话的尝试
一、 卷土重来
二、 硝烟再起
第三节冷静对待毒品
一、 当理想遭遇现实
二、 揭开宏大叙事的面纱
第二章从宏大到焦虑——禁毒刑事立法的沿革
第一节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毒品犯罪的规定及修补
一、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毒品犯罪的规定
二、 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颁布前的三次修补
第二节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
一、 《决定》出台的迫切性
二、 《决定》的主要特点
三、 《决定》的缺陷与不足
第三节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毒品犯罪的规定
一、 1997年《刑法》对《关于禁毒的决定》的完善和修订
二、 1997年《刑法》中禁毒刑事立法的评析
第四节《刑法修正案九》关于毒品犯罪的规定
一、 《刑法修正案九》关于毒品犯罪的修订
二、 对《刑法修正案九》中毒品犯罪修订的评析
第三章从权力到权利——禁毒刑事司法解释的变迁与正当性检讨
第一节刑事司法解释概述
一、 刑事司法解释的界定
二、 刑事司法解释的边界
三、 刑事司法解释的效力
第二节禁毒刑事司法解释的演进
一、 1997年刑法颁布前的司法解释
二、 1997年刑法颁布后的司法解释
第三节禁毒刑事司法解释的正当性建构
一、 危险的立法化倾向
二、 禁毒刑事司法解释的合理性构建
第四节几个具体司法解释的正当性质疑
一、 何谓“贩卖”
二、 “制造”是什么
三、 数罪不并罚
四、 明知的推定
五、 当地的禁毒形势
第四章维新抑或守旧——禁毒刑事司法适用的艰难转型
第一节禁毒刑事司法适用中的若干困境
一、 诱惑侦查之合法性焦虑
二、 盘查之任意性发动
三、 特殊群体毒品犯罪之规制困境
四、 充满争议的毒品犯罪死刑适用
五、 犯罪形态认定中的严打阴影
第二节禁毒刑事司法适用的路径重建
一、 禁毒刑事司法适用的合法性
二、 禁毒刑事司法适用的正义性
第五章陷阱抑或曙光——犯罪化与合法化之间的博弈
第一节吸毒行为犯罪化的进路与辩驳
一、 犯罪化的基准
二、 吸毒行为犯罪化的依据何在
三、 吸毒行为与“自伤不罚”
第二节毒品合法化之图景与想象
一、 毒品合法化的图景
二、 毒品合法化的理论依据
三、 毒品合法化的批评意见
四、 博弈与争议中的中国路径
参考文献
1838年9月,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不无忧患地指出:“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实是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至此,能无股栗。”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36年后的1874年2月,林则徐却一改慷慨激昂之辞,表示:“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当鸦片战争的硝烟散尽,当历史的车轮风雨不惊走过,留下的只是林则徐在1838年所言的那句“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淡忘的却是英雄迟暮时的徘徊、犹豫、踌躇。这种踌躇和徘徊正是清末禁毒战略从激越归于困顿的苍凉写实。
两次鸦片战争均惨遭败绩的清朝政府,放弃了全面禁毒的宏观战略,转而弛禁鸦片,鼓励、刺激鸦片的国产化,期望“以土制洋”,用国产鸦片的种植和销售减少、压制进口鸦片在中国的销售。英国议员拉瑟福德·阿尔柯克1871年在下议院的演讲中曾不无忧虑地指出:“中国的罂粟种植正在迅速增长,中国政府也在认真考虑——如果他们无法对付或左右英国政府的话——在中国大规模种植,以更低廉的价格制造鸦片。”自19世纪70年代清朝政府默许、容忍鸦片的国产化以来,全国范围内罂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渐取代了进口鸦片。到20世纪初期,中国生产的鸦片已达2.2万多吨,超过了1895年世界非法产量的4倍。吸食鸦片的中国人约1500万人,消耗量占全球的95%,地区之间的鸦片贸易价值超过稻米和食盐。这种弛禁、宽容的禁毒政策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府无法选择且必须接受的,一方面因为无法抗拒英国坚船利炮高压下的“自由化贸易”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减少白银外流、增加财政收入的考虑。
尽管鸦片的国产化有效地遏制了以英国为代表的殖民者向中国倾销鸦片的行为,减少了白银的外流,并通过对鸦片生产、销售课税增加了财政收入,充实了岌岌可危的国库,但是,却使鸦片的价格伴随产量的大幅增加而迅速下滑,为更多的人吸食鸦片提供了更为方便和宽松的条件,使吸食者大量增加,从宏观上造成了人民健康更大程度、更大范围的受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清廷实施的‘以土抵洋’的鸦片政策,无疑是饮鸩止渴的政策,是以鸦片烟毒害更多百姓的涸泽而渔的政策,其危害相当大。”此后,我国禁毒战略一直处于变化和调整中,时宽时严,时而暴风骤雨,时而波澜不惊,但鸦片战争情结和毒品亡国论却一直萦绕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头。
100多年后的21世纪初,我国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在释宪理由中仍强调和延续了林则徐1838年的振聋发聩思想,指出毒品犯罪重罚的依据为:“烟毒之遗害我国,计自清末以迄民国,垂百之年,一经吸染,萎痹终身,其因此失业亡家者,触目皆是……萃全国有用之国民,日沉湎于鸩毒之乡而不悔,其戕害国计民生……是其非一身一家之害,直社会、国家之巨蠹,自不得不严于其法。”因此,自虎门销烟迄于今,或禁或弛,或激进或宽缓,或悲愤或淡定,我国的禁毒战略总是以林则徐“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的言论为理论原点和情绪基础的。但是,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禁毒战略并未能实现中国大地上毒品的根绝,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三年运动式禁毒人民战争,实现了毒品禁绝的神话,并基本持续到“文革”结束。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毒品又开始出现在华夏大地,并呈逐渐扩大之势,无论是从吸毒人员的数量,还是毒品犯罪行为的普遍化趋势来看,毒品与毒品犯罪已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挥之不去的隐痛。
……
作为一名对社会发展和法律进步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我看到《中国禁毒三十年:以刑事规制为主线(修订版)》的书名,立刻就被其宏大的视野和聚焦的视角所吸引。将三十年的禁毒历程,浓缩在“刑事规制”这一核心框架下进行梳理,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实践意义。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在刑事法律层面是如何构建起一道道防线,来对抗毒品蔓延的。从最早的严打政策,到后来更加精细化的罪名设置和量刑调整,这本书是否会逐一呈现这些演变的过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刑事打击毒品犯罪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核心法律原则是什么?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又存在哪些值得探讨的挑战,例如证据的固定、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以及与其他国家在禁毒情报共享和司法协助方面的合作等等。这本书的“修订版”更是让我对其内容的时效性和专业性充满了信心,它表明作者一直在持续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并根据最新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更新。我渴望从中获得关于中国禁毒法律体系的系统性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禁毒三十年:以刑事规制为主线(修订版)》——光是看名字就让人感受到一种严肃而厚重的历史感。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和法律发展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禁毒工作是国家治理中一个极其复杂且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牵涉到公民生命健康、社会稳定乃至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这本书的“刑事规制为主线”这一点尤其吸引我,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它不会停留在宏观的政策宣讲,而是会深入到法律条文、司法实践、打击犯罪的实际操作层面。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国家在过去三十年里,是如何运用刑事手段来应对毒品问题的,包括相关的立法演变、执法策略的调整、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应对。修订版这一点也表明了作者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更新,这对于一个仍在不断发展的议题来说,无疑增添了其内容的及时性和深度。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个更加具体、更有条理的中国禁毒图景,让我从一个更加微观的视角去审视这项艰巨而意义非凡的工作。
评分读完《中国禁毒三十年:以刑事规制为主线(修订版)》的序言,我便被一种冷静而深刻的学究气息所吸引。这本书似乎并非流于表面地赞颂成就,而是以一种近乎解剖式的严谨,去审视中国禁毒斗争三十年来的发展脉络。尤其强调“刑事规制”这条主线,让我预感到,它将深入到法律条文的字斟句酌、司法解释的细致考量,以及各个时期针对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调整。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在刑事立法上如何平衡惩治力度与人权保障,如何在实践中,对于“零容忍”的禁毒理念,通过刑事手段予以具体落实。例如,对于毒品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是如何演变的?在打击新型毒品犯罪方面,法律的滞后性与应对速度之间,是如何寻求平衡的?再者,这本书的“修订版”身份,也暗示了作者对早期论述的反思和深化,或许包含了一些之前未曾深入探讨的细节,或者对某些法律实践的最新解读。我期待它能为我呈现一幅清晰的、基于证据和法律逻辑的中国禁毒历史画卷。
评分《中国禁毒三十年:以刑事规制为主线(修订版)》这个标题,给我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尤其是“刑事规制”这个关键词,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关于法律、秩序与社会控制的讨论。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以刑事法的视角,剖析中国在禁毒领域三十年的复杂博弈。我希望从中能够了解到,中国的刑事立法在禁毒方面究竟有哪些核心的原则和制度,它们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强化的。例如,关于毒品犯罪的定义、分类,以及不同罪名的量刑幅度,是如何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的?书中是否会探讨,在运用刑事手段打击毒品犯罪的同时,如何兼顾到对吸毒人员的教育、矫治和救助,从而形成一种更加人道且有效的禁毒体系?“修订版”的出现,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持续的生命力,作者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对近年来禁毒领域一些重要案件的分析,或者对新的毒品犯罪趋势的预警。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全面而深入的认知,让我理解禁毒工作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法律智慧和治理经验。
评分当我翻开《中国禁毒三十年:以刑事规制为主线(修订版)》时,我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一种对于国家意志力与法治建设的深切关注。禁毒,顾名思义,是一场与人性阴暗面和复杂社会现象的长期搏斗,而“刑事规制”这条主线,则像是为这场搏斗勾勒出了一道坚实的法律屏障。我想象着书中细致地梳理了从早期相对粗糙的刑事立法,如何一步步发展演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毒品犯罪形态和新型毒品的出现。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刑事手段,从源头上遏制毒品种植、制造、贩运,到如何严惩吸毒、贩毒的犯罪分子,并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合作、证据收集、审判程序等一系列实际操作中的困境与突破。这本书的“修订版”字样,更是让我对其内容的新鲜度和前瞻性充满了信心,它意味着作者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实践后,对之前的论述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或许也包含了对最新禁毒理念和措施的解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的边界与力量,以及国家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