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5卷 第2辑 2016)

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5卷 第2辑 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力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
  • 社会科学
  • 学术期刊
  • 2016
  • 法学
  • 社会学
  • 政治学
  • 研究
  • 论文集
  • 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125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297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5
字数:29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5卷 第2辑)》主要内容是“司法制度与文学叙事”,论文部分是各个作者论述研究法院和法官的方法以及案例,评论部分是关于法律职业中的女性,对方部分是三场法学学者的对话:季卫东、陈瑞华和王亚新,内容较为精彩。

作者简介

苏力,男,汉族,江苏省东台市人,1955年4月1日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学历,博士生导师,2001年至2010年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天则经济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1997年当选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律、西方法律史、美国商税法、法社会学、美国法律制度、法哲学、法律经济学分析、比较法、比较法律文化。

目录

“司法制度与文学叙事”
论文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研究的
方法论评述张泰苏
中国的法院信息化:数据、技术与管理芦露
法院能否在强弱当事人之间中立
——以上海法院2724份裁判文书为样本贺欣
苏阳
运输毒品案为什么越来越多
——Y省毒品犯罪刑罚威慑效应的个案经验研究
刘宗根
司法联动下的包村法官田少红
法官的“经济人思维”缪因知
评论
法律职业中的女性:从法学院到法院宋灵珊
刘方权
新秋菊冯象
“上访者”约伯
——《约伯记》和信访的修复问题张依然
天蝎、妖怪、岸信介胡娟
对话
对话季卫东:法学家时代真的到来了吗季卫东陈柏峰尤陈俊程金华
对话陈瑞华:法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陈瑞华陈柏峰
侯猛陈虎
对话王亚新:程序法视野的法律实证研究王亚新陈柏峰
尤陈俊陈杭平
法律与社会科学前沿探索:2016年第15卷第2辑精选论文集 本书简介 本书是《法律与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第15卷第2辑的精选论文合集,汇集了法律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聚焦于当代社会复杂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辑特别关注法律制度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结构、技术革新以及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适应性重构。全书内容翔实,论证严谨,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及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当代法律与社会互动图景的广阔平台。 本辑论文的选题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覆盖了从微观的法律规范解释到宏观的社会治理结构等多个层面。 第一部分:法律的社会基础与制度变迁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法律规范如何在社会文化土壤中扎根、演变,以及制度创新如何应对社会需求的突变。 1. 法律文化与社会规范的张力研究: 本研究考察了特定地域或社群中,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如道德观念、行业惯例)与正式的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的持续性张力。通过对一起环境污染案件的社会学追踪分析,揭示了地方性知识在法律解释和执行过程中的实际影响力,挑战了法律实证主义的某些局限性。文章强调,法律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其文本的完备性,更依赖于其与社会接受度的契合程度。研究运用了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方法,描绘了一幅法律在基层治理中“活化”或“僵化”的复杂图景。 2. 司法能动性在社会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本篇聚焦于特定领域(例如,知识产权或公司治理)中,司法机构如何通过判例法的发展,推动或阻碍了既有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者分析了过去十年内,数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探讨了法官的价值取向、法律方法论选择对社会政策实现路径的影响。结论指出,在立法滞后的情境下,司法能动性是社会公正实现的关键驱动力,但过度依赖司法能动性也可能引发“司法危机”或“政策越位”的风险,因此需要审慎评估其边界。 3. 法律与技术变迁:数据主权与个人权利的再定义: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法律概念如“所有权”、“隐私权”和“可问责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国际上关于数据治理的最新进展,并着重分析了如何在保障数据要素流动性的同时,构建起有效遏制滥用的法律防火墙。论文详细剖析了“被遗忘权”在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实践困境,并提出了一个基于风险评估模型的法律规制框架建议,旨在平衡技术创新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第二部分:全球化、治理与法律秩序的重构 本部分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跨国治理以及法律体系的互动与冲突。 4.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律协调与冲突: 本研究以某一区域经济组织(如特定自由贸易区)为例,考察了成员国在贸易壁垒消除、劳工标准统一以及环境法规协同方面所做的法律努力。文章着重分析了由于各国法律传统和政治利益差异所导致的制度摩擦,以及通过建立多层次争端解决机制来化解冲突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法律协调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方在共享治理愿景上的政治意愿,而非单纯的技术性法律对接。 5. 跨国公司治理中的合规文化构建: 在全球化供应链日益复杂的今天,跨国企业的行为及其对不同法域的影响,已成为国际法和国内法共同关注的焦点。本部分论文探讨了如何通过“软法”工具(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行业标准)与“硬法”要求(如反腐败法、供应链尽职调查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跨国公司的内部合规文化。研究深入分析了反海外腐败法的域外效力所带来的法律适用难题,并对比了不同国家在追究企业高管个人责任方面的法律差异和治理成效。 6. 环境法律制度的全球化与地方化张力: 针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议题,国际环境公约的制定与国内法律的落地执行之间存在显著的鸿沟。本研究采用比较法视角,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国际环境标准后,如何将其本土化(或进行“软化”处理)的过程。论文特别关注了社会运动和非政府组织在推动法律执行、实现环境正义中的中介作用,揭示了权力结构对环境法律实施效率的决定性影响。 第三部分:法律与社会公正的实现路径 本部分聚焦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分配正义以及法律在社会结构性不平等再生产或消解中的作用。 7. 司法救济的可及性与社会排斥: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在特定司法体系中,低收入群体和边缘化社区在获取有效法律救济方面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如诉讼成本、法律援助服务的覆盖不足以及司法流程的“隐形门槛”。文章不仅量化了这些障碍的影响,更通过定性分析,揭示了法律程序本身如何强化了现有的社会排斥。研究建议应借鉴“社区法律服务”模式,构建一个更加整合、更具包容性的司法服务网络。 8. 身份政治与刑法适用中的公平性: 本部分论文考察了在处理涉及族裔、性别或宗教身份的案件时,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如何体现或背离了中立性原则。通过对特定犯罪类型(如仇恨犯罪、性别暴力)的案例分析,作者探讨了法律条文背后的意识形态预设,以及司法人员在量刑和证据采信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偏见。本研究呼吁对现有法律条文进行“去身份化”的审视,确保刑罚的威慑与矫正功能能够平等地施加于所有社会成员。 9. 收入分配不平等背景下的财产法再思考: 面对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传统财产法中关于所有权、契约自由的原则是否依然能够服务于社会整体福祉,成为重要的理论议题。本研究探讨了征税、遗产继承以及特定公共物品(如住房、土地使用权)的法律规制,如何影响财富的代际传递和存量分配。文章借鉴了福利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论证了在特定阈值之上,对绝对财产权的适当限制,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法律干预手段。 总结 2016年第15卷第2辑的成果,清晰地勾勒出当代法律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核心脉络:一是关注法律体系如何适应技术与社会结构性的快速转型;二是审视全球化对传统国家主权和法律秩序的冲击与重塑;三是致力于在法律实践中深化社会公正与权利保障的实质性追求。这些论文共同构成了一份对当前法律社会前沿议题的深入对话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了这本《法律和社会科学》,让我对社会变迁与法律调整之间的动态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期刊中有一篇关于科技发展对隐私权挑战的文章,读来真是令人警醒。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仿佛透明化,从社交媒体的个人信息泄露,到大数据监控的潜在风险,法律如何跟上技术的步伐,成为保护公民权利的关键。文章不仅仅是罗列问题,更重要的是探讨了现有法律框架的不足,以及学者们提出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比如对数据所有权的界定,对算法偏见的规制等等。这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圣经,而是一个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自我革新的有机体。此外,期刊里也有讨论到性别平等在法律实践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律观念的差异。这些内容都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认识到在构建一个更公正、更平等的社会过程中,法律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评分

这本《法律和社会科学》期刊,让我对中国基层社会的法律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其中几篇文章着重探讨了在农村地区,村民自治与国家法律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处理一些传统习俗与现代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时,如何寻求平衡。我尤其对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和征收补偿的讨论很感兴趣,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也牵扯到复杂的法律程序和地方政策的执行。作者们通过实地调研,揭示了一些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公平性问题和法律执行的难点,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比如如何加强对农民的法律知识普及,如何建立更透明、更公正的补偿机制等等。这让我意识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而基层社会的具体情况,往往比书本上的条文更能体现法律的温度和有效性。

评分

这次偶然翻阅到的这本《法律和社会科学》的期刊,虽然封面上的年份和卷辑信息我不太在意,但内容本身却着实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对法律条文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社会结构和大众心理如何反过来影响法律的制定与执行抱有浓厚的好奇。这本期刊似乎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尤其欣赏它对几个不同案例的深入剖析,它们并非那种惊天动地的重大案件,而是更贴近普通人生活,比如家庭纠纷中的财产分割、邻里之间的小冲突如何演变成法律问题,甚至是网络上的言论自由边界的探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我常常会代入其中,想象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选择,法律的规定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有时候,我会觉得法律的严谨和冷酷让人望而生畏,但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我更能理解法律背后所承载的社会秩序的构建和价值的权衡。而且,文章在引用理论的同时,并没有让人感觉枯燥,反而能看到很多学者的思考和碰撞,这种学术的严谨性和现实的关联性结合得相当不错。

评分

我一直对社会学和法学交叉的领域非常感兴趣,而这本《法律和社会科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期刊中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谴责犯罪行为,而是深入挖掘了犯罪背后的社会根源,比如家庭教育的缺失、社区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等等。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我看到了法律制裁之外,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文章还探讨了不同国家在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矫正上的不同策略,从美国的社区矫正到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都展现了各具特色的理念和实践。这让我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才最有利于减少犯罪,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期刊中对于法律职业群体的社会学研究,也很有意思,比如对法官、律师的职业认同、工作压力以及他们如何受到社会观念影响的探讨,都让我觉得很有共鸣。

评分

这次阅读《法律和社会科学》期刊,让我对于“法律”这个概念有了更宏观和更具批判性的认识。期刊中的一篇关于“法律的社会建构”的文章,颠覆了我以往认为法律是纯粹客观、独立存在的观念。作者们通过历史的视角,阐述了法律条文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力量的作用下被塑造和演变的。这种观点让我看到了法律背后的人为因素,以及不同利益群体在法律制定过程中的博弈。另外,还有关于性别歧视的法律分析,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到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执行,都揭示了隐藏在制度层面的不平等。这些讨论让我深刻反思,法律的公平性并非天然存在,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和维护。总的来说,这本期刊提供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考方式,让我能够跳出法律条文本身,去理解法律与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法律在构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