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懂我吗:心理医生与五岁女儿的对话

妈妈,你懂我吗:心理医生与五岁女儿的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楚涵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
  • 原生家庭
  • 情绪管理
  • 沟通技巧
  • 心理健康
  • 家庭教育
  • 五岁儿童
  • 母女关系
  • 共情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188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51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引导父母通过略带童趣、幽默、智慧的话语与孩子沟通,应对孩子的提问,并且运用“心理约谈”及“思考”等生动的方式帮助年轻的家长理解孩子,从而做到耐心培养孩子健全性格,陪伴其健康成长。
  《妈妈,你懂我吗:心理医生与五岁女儿的对话》的作者张楚涵摒弃了生涩、枯燥的教条式心理教育理论,通过与女儿的日常对话,结合自身临床心理咨询及丰富的治疗经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构建亲子关系等方面,深入了解并分析孩子心理,引导并帮助孩子的情商情绪的培养,以实际行动做出了很好的育儿榜样。

目录

1 人生探索篇
1.我从哪里来
2.我是谁
3.你更爱谁
4.人生难吗
5.皱纹是什么
6.我像谁
7.结婚了会怎样
8.我为什么记不住妈妈的生日
9.为什么药有苦有甜
10.名字有意义吗
11.奶奶去哪了

2 情绪协调篇
12.哭对眼睛好吗
13.我能赢吗
14.我真的很棒吗
15.妈妈,你不会死吧
16.我能不去幼儿园吗
17.我为什么会害怕
18.你失败过吗
19.我好孤单
20.我怕孤独
21.围巾丢了
22.为什么心爱的人会变呢
23.为什么王子总让公主伤心
24.什么是压力
25.妈妈为什么要化妆

3 情感认知篇
26.心是什么做的
27.能多陪陪我吗
28.最爱的人为什么离开我
29.我很勇敢吗
30.我能留它作纪念吗
31.为什么每天都一样
32.为什么会做梦
33.心情会变颜色吗

4 日常生活篇
34.关于无数个为什么
35.为什么我和妈妈不一样
36.为什么人有手有脚有鼻子
37.太阳生病了吗
38.春天也会开莲花吧
39.什么是一生相依
40.明年你几岁
41.我会写诗
42.眼睛和窗户
43.离婚是什么
44.你爱我有多少
45.为什么答案都一样
46.可以有很多如果
47.爸爸的回答不一样
48.小兔崽子和小兔宝宝
49.你有吓尿过吗
50.为什么爸爸的回答都一样

5 兴趣学习篇
51.弹琴时会下雪
52.还要再画一遍吗
53.我的故事讲得好吗
54.用琴声来治愈
55.听音乐做想象
56.你有隐形的翅膀吗
57.电影里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吗
58.我来编儿歌
59.我给妈妈读书

6 性格完善篇
60.妈妈为什么爱拍照
61.工作难吗
62.我的梦想
63.透过眼睛分好坏
64.我为妈妈做家务
65.医生要穿白衣裳
66.爱要说出来
67.如何让别人开心
68.有没有神仙呢
69.我也当过小乌龟
70.爸爸会哭吗
71.妈妈要照顾我多久
72.和爸爸妈妈做游戏
73.妈妈总是很开心
74.为什么不能天天过节
75.什么是精神分裂
76.妈妈在黑暗里也很美
77.为什么爸爸不洗碗
78.妈妈的疼痛
79.时光可以停止吗
80.妈妈有人陪
81.给妈妈做心理分析
82.为什么要蹲着小便
83.爸爸的胸不好玩
84.妈妈,对不起
85.你会爱上我吗
86.妈妈眼里的小格格
《心之絮语:父母与孩童的深度对话》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为人父母,尤其是在孩童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常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渴望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希望能与他们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连接,但现实往往是,我们面对着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沟通鸿沟。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奇思妙想、纯粹情感和无数的“为什么”,而我们,作为成年人,却可能因为固有的认知模式、生活压力或表达的局限,而无法触及他们灵魂深处的声音。《心之絮语:父母与孩童的深度对话》正是为了弥合这一鸿沟而生。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条或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踏上一段探索之旅,深入了解孩童的心智构成、情感需求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值得被细心聆听、耐心解读。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赋予父母更多的智慧和勇气,去发掘那个藏在孩子天真面孔后的完整个体。 第一部分:洞悉童心的语言 孩童的语言,有时是直接而坦率的,有时却又含蓄而富有象征意义。他们用肢体语言表达喜怒哀乐,用涂鸦描绘内心的世界,用故事传递未曾言说的恐惧与渴望。本部分将从多个维度解析孩童的沟通方式。 言语的冰山之下: 孩子说出的话,往往只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冰山一角”。在他们纯粹的词语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未被满足的需求、对世界的初步理解以及那些他们自己也尚未完全厘清的感受。我们将探讨如何倾听孩子话语中的潜台词,识别那些不易察觉的情绪信号。例如,一个反复提到的玩具,可能不仅仅是对物品的喜爱,更是对安全感或陪伴的渴求;一个突然的“我不想去”,背后或许是对未知环境的恐惧,或是对某种变化的不适应。我们会通过案例分析,教授读者如何辨别这些“隐藏的语言”,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孩子当下的状态。 肢体语言的低语: 孩子在情绪激动或表达受阻时,常常会通过肢体语言来宣泄或求助。扭动不安的身体、紧握的拳头、躲闪的眼神、突然的沉默,甚至是毫无征兆的发脾气,都可能是他们试图传达的重要信息。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孩童常见的肢体语言信号,以及这些信号可能预示的情感状态。我们会讨论如何观察和解读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肢体表现,并将之与他们的言语和行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全面的理解。例如,一个孩子在面对新同学时,不停地拉扯衣角,可能是在表达紧张和不确定;一个孩子在感到沮丧时,将头埋进臂弯,可能是在寻求自我保护和慰藉。 情绪的真实光谱: 孩童的情绪,不像成人那样被复杂的社会规则和自我压抑所修饰,它们往往是直接、强烈且真实的。从纯粹的快乐到深沉的悲伤,从兴奋的期待到难以名状的愤怒,孩子的情绪如同变幻莫测的天气。本书将带领读者认识孩子情绪的“真实光谱”,理解不同情绪的发生机制,以及它们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我们不仅会关注显性的快乐和悲伤,更会深入探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情绪,如挫败感、失落感、嫉妒、担忧,甚至是早期的焦虑。我们将提供实用的方法,帮助父母识别并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无论好坏,并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健康地表达和管理这些情绪。 想象力的翅膀与现实的脚印: 孩童的世界是想象力与现实交织的奇妙国度。他们的幻想故事、角色扮演,以及对事物超乎寻常的解读,都是他们理解和构建世界的重要方式。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尊重和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同时帮助他们区分幻想与现实。我们会分析孩子为何会编造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愿望、恐惧或对某些情境的模拟。同时,我们也会提供方法,帮助父母在不扼杀孩子创造力的前提下,引导他们逐步建立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例如,当孩子告诉你他能和想象中的朋友玩耍时,如何既支持他的想象,又适时地引入现实社交的规律;当孩子因为害怕而创造出“怪兽”,如何帮助他理解这种恐惧并找到应对之道。 第二部分:建立深刻的沟通桥梁 理解了孩童的语言和情感,下一步便是如何建立一条通畅、高效的沟通桥梁。这不仅仅是“说话”,更是“共情”、“倾听”和“引导”的艺术。 倾听的力量:不止是听,更是感受: 真正的倾听,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它要求我们放下评判、打断和匆忙的建议,全心全意地进入对方的世界。本书将详细阐述“积极倾听”的技巧,包括保持眼神交流、运用点头和简短回应来表示理解、复述对方的话语以确认理解,以及提出开放式问题来鼓励对方进一步表达。我们将强调,在倾听孩子时,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语气、语速和情绪起伏,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蕴含着比语言本身更丰富的信息。例如,当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一件小事时,耐心地听完,而不是急于打断去纠正他可能存在的逻辑错误,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尊重和鼓励。 提问的智慧:点亮思维的火花: 恰当的提问,能够引导孩子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帮助他们理清自己的想法。本书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提问方式,如开放式问题、探究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和引导性问题,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我们会探讨如何通过提问,帮助孩子发现问题的根源,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及学会自我反思。例如,与其问“你为什么会打架?”,不如问“在你觉得生气的时候,身体里发生了什么?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让你不那么生气?”。 共情与同理:触及灵魂的连接: 共情,是将自己置于孩子的位置,去感受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的处境。同理,则是将这种感受传递给孩子,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理解和接纳的。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共情与同理心的重要性,并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法。我们将教授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并用语言和行动表达理解,例如“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因为……”、“你觉得很委屈,对吗?”。我们会强调,即使我们不同意孩子的行为,也要努力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情感驱动。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基石。 非暴力沟通的实践:和平对话的艺术: 在面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冲突、拒绝或不当行为时,父母往往会陷入情绪化的回应。本书将引入非暴力沟通的原则,指导父母如何以尊重、真诚和清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时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我们将学习如何区分观察与评论、感受与想法、需求与请求,并运用这些原则进行有效的沟通。例如,将“你总是弄得一团糟!”改为“我看到桌子上散落着玩具,我感到有些担心,我希望我们能一起整理好它们。” 第三部分:应对孩童成长中的挑战 每一个孩子都在成长中经历各种挑战,从情绪的爆发到行为的反复,再到对规则的挑战。本部分将聚焦于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提供基于心理学原理的应对策略。 情绪风暴的导航: 孩子的情绪爆发,如发脾气、哭闹不止,常常让父母感到束手无策。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的“情绪风暴”应对指南,包括如何保持冷静、如何识别情绪信号、如何提供安全的情绪释放空间,以及如何帮助孩子事后进行情绪梳理。我们会强调,惩罚和指责往往会让情况恶化,而理解和引导则更能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界限的设立与尊重: 孩子需要清晰的界限来学习规则和自我约束,而父母也需要为自己设立健康的界限,避免被过度消耗。本部分将探讨如何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设立规则,如何让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执行规则时保持耐心和一致性。我们会讨论,界限的设立并非是限制,而是为了保护孩子,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不”的艺术:处理拒绝与反抗: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表达拒绝和反抗,这是他们独立意识发展的表现。本书将分析孩子反抗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如倾听原因、提供选择、协商解决方案,以及在必要时坚持原则。我们会学习如何将“不”转化为一次学习规则和表达需求的机会。 恐惧与焦虑的陪伴: 孩子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感到恐惧和焦虑,例如对黑暗的害怕、对分离的担忧、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本部分将探讨这些常见恐惧和焦虑的根源,并提供父母如何成为孩子“安全港湾”的方法,包括给予安慰、理解和支持,以及帮助孩子逐步面对和克服恐惧。 《心之絮语:父母与孩童的深度对话》并非一本“育儿宝典”,而是一扇窗,一扇让我们得以窥见孩子内心深处、理解他们独特语言、与他们建立深厚连接的窗。它鼓励我们放下成年人的傲慢与评判,以一颗谦卑、开放的心,去倾听,去感受,去对话。通过本书,我们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倾听者、最智慧的引导者,与孩子一同成长,共同谱写一段充满理解、爱与尊重的亲子乐章。这趟旅程,始于对孩子的全然接纳,终于心灵的深度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作为一位对心理学略有涉猎但又深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将心理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并且能够清晰展示亲子互动过程的读物。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作者没有生搬硬套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名词,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与女儿的日常对话中。我看到了一个心理医生如何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例如依恋理论、情绪调节、认知发展等,以最自然、最接地气的方式,通过五岁女儿的视角展现出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指导者”位置,而是以一个平等、尊重的姿态,与女儿共同探索世界的奥秘。女儿的每一个问题,都成了作者一次次深刻的剖析和引导,而这些剖析和引导,又是如此的贴合孩子的心理需求。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例如如何积极倾听、如何共情、如何设置合理的界限,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一份持续的观察、耐心和爱。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揭示了孩子世界里那些我们成年人早已遗忘的纯粹与逻辑。作为一个母亲,我常常因为工作繁忙而觉得愧疚,觉得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我的孩子。这本书就像是一份及时雨,让我看到,即使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只要我们愿意花心思去倾听,去捕捉孩子言语中的细微之处,就能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秘密。女儿的每一个提问,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作者(也是一位心理医生)的智慧宝库。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提问、类比,帮助女儿自己去理解。我看到了一个父亲是如何耐心地陪伴孩子度过情绪的低谷,如何教会她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何帮她建立健康的边界。书中那些关于“为什么不能”、“我害怕”、“我想要”的对话,真实得让人心疼,又温暖得让人感动。我发现,原来孩子有时候的“不听话”或者“无理取闹”,背后都有着我们成年人忽略的原因。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亲子关系,让我明白,真正的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它让我学会了用更柔软、更包容的心去面对孩子,去理解他们成长的每一步。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温暖而充满启发的旅程。作者以一个心理医生的视角,记录了与五岁女儿之间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这本身就足够吸引人。我一直对儿童心理发展很感兴趣,但理论知识终究是枯燥的,而这本书用最鲜活、最真实的方式呈现了这一切。女儿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看似天真无邪的表达,都被爸爸用耐心、智慧和爱意解读。我看到了一个五岁孩子是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建立对父母的信任。很多时候,我们大人往往会陷入自己的逻辑和经验,忽略了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本书提醒了我,倾听,真正的倾听,是多么重要。它不仅仅是听孩子们说什么,更是要用心去感受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他们背后隐藏的情绪和需求是什么。那些关于分享、关于恐惧、关于爱、关于规则的对话,都像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女儿“为什么”问题的那些段落,他不是简单地给一个答案,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这是一种多么棒的教育方式!这本书读起来毫不费力,语言简洁生动,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智慧。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和孩子沟通可以如此简单而有效,原来我们可以用更温柔、更理解的方式去陪伴他们成长。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治愈感。我一直认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但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镜子里孩子的“问题”,却忽略了镜子本身——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模式。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看到了自己可能存在的误区。作者以心理医生的专业视角,捕捉到了五岁女儿那些纯粹却又充满智慧的问题,并用一种极其耐心和充满爱意的方式去回应。我从中看到了一个父亲如何能够完全放下成年人的固执和偏见,去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些关于“为什么我不能”、“我想要”、“我害怕”的对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孩子们的脆弱与敏感,也看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被理解、被接纳的渴望。作者在处理女儿情绪时所展现出的专业和温暖,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例如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如何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与孩子沟通,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安全、信任的连接,而不是一味地纠正和说教。

评分

坦白说,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抱着一种“看看别人家的亲子对话”的心态。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记录下的,并非是那种刻意营造的“模范家庭”对话,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有女儿的童言无忌,也有作者的耐心引导。作为一个心理医生,他能够捕捉到孩子语言中那些细微的心理信号,并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我惊叹于他能够如此精准地回应五岁女儿关于世界、关于情感、关于规则的各种疑问。书中那些关于“分享”、“失去”、“嫉妒”、“爱”的对话,让我看到了孩子是如何在父母的陪伴下,一点点地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念。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女儿的“为什么”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他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引导女儿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重要的不是告诉他们“是什么”,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与孩子沟通,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如何用心去经营一份深厚而温暖的亲子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