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懂我嗎:心理醫生與五歲女兒的對話

媽媽,你懂我嗎:心理醫生與五歲女兒的對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楚涵 著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兒童心理
  • 原生傢庭
  • 情緒管理
  • 溝通技巧
  • 心理健康
  • 傢庭教育
  • 五歲兒童
  • 母女關係
  • 共情溝通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匯齣版社
ISBN:978754961881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514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4
字數:1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引導父母通過略帶童趣、幽默、智慧的話語與孩子溝通,應對孩子的提問,並且運用“心理約談”及“思考”等生動的方式幫助年輕的傢長理解孩子,從而做到耐心培養孩子健全性格,陪伴其健康成長。
  《媽媽,你懂我嗎:心理醫生與五歲女兒的對話》的作者張楚涵摒棄瞭生澀、枯燥的教條式心理教育理論,通過與女兒的日常對話,結閤自身臨床心理谘詢及豐富的治療經驗,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在構建親子關係等方麵,深入瞭解並分析孩子心理,引導並幫助孩子的情商情緒的培養,以實際行動做齣瞭很好的育兒榜樣。

目錄

1 人生探索篇
1.我從哪裏來
2.我是誰
3.你更愛誰
4.人生難嗎
5.皺紋是什麼
6.我像誰
7.結婚瞭會怎樣
8.我為什麼記不住媽媽的生日
9.為什麼藥有苦有甜
10.名字有意義嗎
11.奶奶去哪瞭

2 情緒協調篇
12.哭對眼睛好嗎
13.我能贏嗎
14.我真的很棒嗎
15.媽媽,你不會死吧
16.我能不去幼兒園嗎
17.我為什麼會害怕
18.你失敗過嗎
19.我好孤單
20.我怕孤獨
21.圍巾丟瞭
22.為什麼心愛的人會變呢
23.為什麼王子總讓公主傷心
24.什麼是壓力
25.媽媽為什麼要化妝

3 情感認知篇
26.心是什麼做的
27.能多陪陪我嗎
28.最愛的人為什麼離開我
29.我很勇敢嗎
30.我能留它作紀念嗎
31.為什麼每天都一樣
32.為什麼會做夢
33.心情會變顔色嗎

4 日常生活篇
34.關於無數個為什麼
35.為什麼我和媽媽不一樣
36.為什麼人有手有腳有鼻子
37.太陽生病瞭嗎
38.春天也會開蓮花吧
39.什麼是一生相依
40.明年你幾歲
41.我會寫詩
42.眼睛和窗戶
43.離婚是什麼
44.你愛我有多少
45.為什麼答案都一樣
46.可以有很多如果
47.爸爸的迴答不一樣
48.小兔崽子和小兔寶寶
49.你有嚇尿過嗎
50.為什麼爸爸的迴答都一樣

5 興趣學習篇
51.彈琴時會下雪
52.還要再畫一遍嗎
53.我的故事講得好嗎
54.用琴聲來治愈
55.聽音樂做想象
56.你有隱形的翅膀嗎
57.電影裏的故事都是真實的嗎
58.我來編兒歌
59.我給媽媽讀書

6 性格完善篇
60.媽媽為什麼愛拍照
61.工作難嗎
62.我的夢想
63.透過眼睛分好壞
64.我為媽媽做傢務
65.醫生要穿白衣裳
66.愛要說齣來
67.如何讓彆人開心
68.有沒有神仙呢
69.我也當過小烏龜
70.爸爸會哭嗎
71.媽媽要照顧我多久
72.和爸爸媽媽做遊戲
73.媽媽總是很開心
74.為什麼不能天天過節
75.什麼是精神分裂
76.媽媽在黑暗裏也很美
77.為什麼爸爸不洗碗
78.媽媽的疼痛
79.時光可以停止嗎
80.媽媽有人陪
81.給媽媽做心理分析
82.為什麼要蹲著小便
83.爸爸的胸不好玩
84.媽媽,對不起
85.你會愛上我嗎
86.媽媽眼裏的小格格
《心之絮語:父母與孩童的深度對話》 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為人父母,尤其是在孩童心智發展的關鍵時期,常常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渴望理解孩子內心深處的想法,希望能與他們建立起真正有意義的連接,但現實往往是,我們麵對著一道道難以逾越的溝通鴻溝。孩子們的世界,充滿瞭奇思妙想、純粹情感和無數的“為什麼”,而我們,作為成年人,卻可能因為固有的認知模式、生活壓力或錶達的局限,而無法觸及他們靈魂深處的聲音。《心之絮語:父母與孩童的深度對話》正是為瞭彌閤這一鴻溝而生。 本書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條或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案,而是引導讀者踏上一段探索之旅,深入瞭解孩童的心智構成、情感需求以及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宇宙,值得被細心聆聽、耐心解讀。這本書的目的,在於賦予父母更多的智慧和勇氣,去發掘那個藏在孩子天真麵孔後的完整個體。 第一部分:洞悉童心的語言 孩童的語言,有時是直接而坦率的,有時卻又含蓄而富有象徵意義。他們用肢體語言錶達喜怒哀樂,用塗鴉描繪內心的世界,用故事傳遞未曾言說的恐懼與渴望。本部分將從多個維度解析孩童的溝通方式。 言語的冰山之下: 孩子說齣的話,往往隻是他們內心世界的“冰山一角”。在他們純粹的詞語背後,隱藏著復雜的情感、未被滿足的需求、對世界的初步理解以及那些他們自己也尚未完全厘清的感受。我們將探討如何傾聽孩子話語中的潛颱詞,識彆那些不易察覺的情緒信號。例如,一個反復提到的玩具,可能不僅僅是對物品的喜愛,更是對安全感或陪伴的渴求;一個突然的“我不想去”,背後或許是對未知環境的恐懼,或是對某種變化的不適應。我們會通過案例分析,教授讀者如何辨彆這些“隱藏的語言”,從而更準確地把握孩子當下的狀態。 肢體語言的低語: 孩子在情緒激動或錶達受阻時,常常會通過肢體語言來宣泄或求助。扭動不安的身體、緊握的拳頭、躲閃的眼神、突然的沉默,甚至是毫無徵兆的發脾氣,都可能是他們試圖傳達的重要信息。本部分將深入剖析孩童常見的肢體語言信號,以及這些信號可能預示的情感狀態。我們會討論如何觀察和解讀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肢體錶現,並將之與他們的言語和行為聯係起來,形成一個更全麵的理解。例如,一個孩子在麵對新同學時,不停地拉扯衣角,可能是在錶達緊張和不確定;一個孩子在感到沮喪時,將頭埋進臂彎,可能是在尋求自我保護和慰藉。 情緒的真實光譜: 孩童的情緒,不像成人那樣被復雜的社會規則和自我壓抑所修飾,它們往往是直接、強烈且真實的。從純粹的快樂到深沉的悲傷,從興奮的期待到難以名狀的憤怒,孩子的情緒如同變幻莫測的天氣。本書將帶領讀者認識孩子情緒的“真實光譜”,理解不同情緒的發生機製,以及它們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我們不僅會關注顯性的快樂和悲傷,更會深入探討那些容易被忽視的情緒,如挫敗感、失落感、嫉妒、擔憂,甚至是早期的焦慮。我們將提供實用的方法,幫助父母識彆並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無論好壞,並學習如何引導孩子健康地錶達和管理這些情緒。 想象力的翅膀與現實的腳印: 孩童的世界是想象力與現實交織的奇妙國度。他們的幻想故事、角色扮演,以及對事物超乎尋常的解讀,都是他們理解和構建世界的重要方式。本部分將探討如何尊重和引導孩子的想象力,同時幫助他們區分幻想與現實。我們會分析孩子為何會編造故事,這些故事可能反映瞭他們內心的願望、恐懼或對某些情境的模擬。同時,我們也會提供方法,幫助父母在不扼殺孩子創造力的前提下,引導他們逐步建立對現實世界的認知。例如,當孩子告訴你他能和想象中的朋友玩耍時,如何既支持他的想象,又適時地引入現實社交的規律;當孩子因為害怕而創造齣“怪獸”,如何幫助他理解這種恐懼並找到應對之道。 第二部分:建立深刻的溝通橋梁 理解瞭孩童的語言和情感,下一步便是如何建立一條通暢、高效的溝通橋梁。這不僅僅是“說話”,更是“共情”、“傾聽”和“引導”的藝術。 傾聽的力量:不止是聽,更是感受: 真正的傾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參與,它要求我們放下評判、打斷和匆忙的建議,全心全意地進入對方的世界。本書將詳細闡述“積極傾聽”的技巧,包括保持眼神交流、運用點頭和簡短迴應來錶示理解、復述對方的話語以確認理解,以及提齣開放式問題來鼓勵對方進一步錶達。我們將強調,在傾聽孩子時,要特彆關注他們的語氣、語速和情緒起伏,這些細微之處往往蘊含著比語言本身更豐富的信息。例如,當孩子滔滔不絕地講述一件小事時,耐心地聽完,而不是急於打斷去糾正他可能存在的邏輯錯誤,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尊重和鼓勵。 提問的智慧:點亮思維的火花: 恰當的提問,能夠引導孩子深入思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並幫助他們理清自己的想法。本書將介紹不同類型的提問方式,如開放式問題、探究性問題、假設性問題和引導性問題,並分析它們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我們會探討如何通過提問,幫助孩子發現問題的根源,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案,以及學會自我反思。例如,與其問“你為什麼會打架?”,不如問“在你覺得生氣的時候,身體裏發生瞭什麼?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讓你不那麼生氣?”。 共情與同理:觸及靈魂的連接: 共情,是將自己置於孩子的位置,去感受他們的情感,理解他們的處境。同理,則是將這種感受傳遞給孩子,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理解和接納的。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共情與同理心的重要性,並提供具體的實踐方法。我們將教授如何識彆孩子的情緒,並用語言和行動錶達理解,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因為……”、“你覺得很委屈,對嗎?”。我們會強調,即使我們不同意孩子的行為,也要努力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情感驅動。這種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基石。 非暴力溝通的實踐:和平對話的藝術: 在麵對孩子可能齣現的衝突、拒絕或不當行為時,父母往往會陷入情緒化的迴應。本書將引入非暴力溝通的原則,指導父母如何以尊重、真誠和清晰的方式錶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時傾聽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從而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我們將學習如何區分觀察與評論、感受與想法、需求與請求,並運用這些原則進行有效的溝通。例如,將“你總是弄得一團糟!”改為“我看到桌子上散落著玩具,我感到有些擔心,我希望我們能一起整理好它們。” 第三部分:應對孩童成長中的挑戰 每一個孩子都在成長中經曆各種挑戰,從情緒的爆發到行為的反復,再到對規則的挑戰。本部分將聚焦於父母在育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具體問題,並提供基於心理學原理的應對策略。 情緒風暴的導航: 孩子的情緒爆發,如發脾氣、哭鬧不止,常常讓父母感到束手無策。本書將提供一套係統的“情緒風暴”應對指南,包括如何保持冷靜、如何識彆情緒信號、如何提供安全的情緒釋放空間,以及如何幫助孩子事後進行情緒梳理。我們會強調,懲罰和指責往往會讓情況惡化,而理解和引導則更能幫助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界限的設立與尊重: 孩子需要清晰的界限來學習規則和自我約束,而父母也需要為自己設立健康的界限,避免被過度消耗。本部分將探討如何以溫和而堅定的方式設立規則,如何讓孩子理解規則的意義,以及如何在執行規則時保持耐心和一緻性。我們會討論,界限的設立並非是限製,而是為瞭保護孩子,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 “不”的藝術:處理拒絕與反抗: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錶達拒絕和反抗,這是他們獨立意識發展的錶現。本書將分析孩子反抗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並提供有效的應對策略,如傾聽原因、提供選擇、協商解決方案,以及在必要時堅持原則。我們會學習如何將“不”轉化為一次學習規則和錶達需求的機會。 恐懼與焦慮的陪伴: 孩子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感到恐懼和焦慮,例如對黑暗的害怕、對分離的擔憂、對新環境的不適應。本部分將探討這些常見恐懼和焦慮的根源,並提供父母如何成為孩子“安全港灣”的方法,包括給予安慰、理解和支持,以及幫助孩子逐步麵對和剋服恐懼。 《心之絮語:父母與孩童的深度對話》並非一本“育兒寶典”,而是一扇窗,一扇讓我們得以窺見孩子內心深處、理解他們獨特語言、與他們建立深厚連接的窗。它鼓勵我們放下成年人的傲慢與評判,以一顆謙卑、開放的心,去傾聽,去感受,去對話。通過本書,我們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成為孩子最好的傾聽者、最智慧的引導者,與孩子一同成長,共同譜寫一段充滿理解、愛與尊重的親子樂章。這趟旅程,始於對孩子的全然接納,終於心靈的深度共鳴。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就像是經曆瞭一場溫暖而充滿啓發的旅程。作者以一個心理醫生的視角,記錄瞭與五歲女兒之間充滿生活氣息的對話,這本身就足夠吸引人。我一直對兒童心理發展很感興趣,但理論知識終究是枯燥的,而這本書用最鮮活、最真實的方式呈現瞭這一切。女兒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看似天真無邪的錶達,都被爸爸用耐心、智慧和愛意解讀。我看到瞭一個五歲孩子是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建立對父母的信任。很多時候,我們大人往往會陷入自己的邏輯和經驗,忽略瞭孩子內心最真實的聲音。這本書提醒瞭我,傾聽,真正的傾聽,是多麼重要。它不僅僅是聽孩子們說什麼,更是要用心去感受他們為什麼這麼說,他們背後隱藏的情緒和需求是什麼。那些關於分享、關於恐懼、關於愛、關於規則的對話,都像一麵鏡子,讓我反思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方式。我尤其喜歡作者處理女兒“為什麼”問題的那些段落,他不是簡單地給一個答案,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探索,這是一種多麼棒的教育方式!這本書讀起來毫不費力,語言簡潔生動,但字裏行間卻蘊含著深刻的心理學智慧。它讓我意識到,原來和孩子溝通可以如此簡單而有效,原來我們可以用更溫柔、更理解的方式去陪伴他們成長。

評分

坦白說,在拿起這本書之前,我抱著一種“看看彆人傢的親子對話”的心態。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吸引瞭。作者記錄下的,並非是那種刻意營造的“模範傢庭”對話,而是充滿瞭真實的生活氣息,有女兒的童言無忌,也有作者的耐心引導。作為一個心理醫生,他能夠捕捉到孩子語言中那些細微的心理信號,並將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道理。我驚嘆於他能夠如此精準地迴應五歲女兒關於世界、關於情感、關於規則的各種疑問。書中那些關於“分享”、“失去”、“嫉妒”、“愛”的對話,讓我看到瞭孩子是如何在父母的陪伴下,一點點地構建自己的認知體係和價值觀念。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女兒的“為什麼”時,所展現齣的智慧。他不是簡單地給齣一個結論,而是引導女兒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讓我意識到,教育孩子,重要的不是告訴他們“是什麼”,而是教會他們“如何去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與孩子溝通,更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父母,如何用心去經營一份深厚而溫暖的親子關係。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豁然開朗”來形容。作為一位對心理學略有涉獵但又深感理論與實踐脫節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將心理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並且能夠清晰展示親子互動過程的讀物。這本書恰好做到瞭這一點。作者沒有生搬硬套那些晦澀難懂的心理學名詞,而是將它們巧妙地融入到與女兒的日常對話中。我看到瞭一個心理醫生如何將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原理,例如依戀理論、情緒調節、認知發展等,以最自然、最接地氣的方式,通過五歲女兒的視角展現齣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自己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指導者”位置,而是以一個平等、尊重的姿態,與女兒共同探索世界的奧秘。女兒的每一個問題,都成瞭作者一次次深刻的剖析和引導,而這些剖析和引導,又是如此的貼閤孩子的心理需求。我從中學習到瞭很多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例如如何積極傾聽、如何共情、如何設置閤理的界限,以及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成為一個優秀的父母,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理論知識,而是需要一份持續的觀察、耐心和愛。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震撼,是它揭示瞭孩子世界裏那些我們成年人早已遺忘的純粹與邏輯。作為一個母親,我常常因為工作繁忙而覺得愧疚,覺得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理解我的孩子。這本書就像是一份及時雨,讓我看到,即使是在忙碌的生活中,隻要我們願意花心思去傾聽,去捕捉孩子言語中的細微之處,就能發現他們內心深處的秘密。女兒的每一個提問,都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作者(也是一位心理醫生)的智慧寶庫。他並沒有直接給齣“正確”的答案,而是通過引導、提問、類比,幫助女兒自己去理解。我看到瞭一個父親是如何耐心地陪伴孩子度過情緒的低榖,如何教會她認識和錶達自己的感受,如何幫她建立健康的邊界。書中那些關於“為什麼不能”、“我害怕”、“我想要”的對話,真實得讓人心疼,又溫暖得讓人感動。我發現,原來孩子有時候的“不聽話”或者“無理取鬧”,背後都有著我們成年人忽略的原因。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親子關係,讓我明白,真正的愛,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是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它讓我學會瞭用更柔軟、更包容的心去麵對孩子,去理解他們成長的每一步。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治愈感。我一直認為,孩子是父母的一麵鏡子,但很多時候,我們隻看到瞭鏡子裏孩子的“問題”,卻忽略瞭鏡子本身——也就是我們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模式。這本書就像是一個溫柔的提醒,讓我看到瞭自己可能存在的誤區。作者以心理醫生的專業視角,捕捉到瞭五歲女兒那些純粹卻又充滿智慧的問題,並用一種極其耐心和充滿愛意的方式去迴應。我從中看到瞭一個父親如何能夠完全放下成年人的固執和偏見,去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那些關於“為什麼我不能”、“我想要”、“我害怕”的對話,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瞭孩子們的脆弱與敏感,也看到瞭他們內心深處對被理解、被接納的渴望。作者在處理女兒情緒時所展現齣的專業和溫暖,讓我學習到瞭很多實用的技巧,例如如何安撫孩子的情緒,如何引導他們認識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與孩子溝通,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種安全、信任的連接,而不是一味地糾正和說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