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是新井一二三继《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之后的“日本名词故事”系列第二本。俗话说: 神宿在细节上。据说这句话乃欧洲建筑师所言。新井一二三很有同感,她认为文化的精髓,事物的本质,往往就在于表面上看来不一定很重要的细节上。新井一二三写文章,历来要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小故事去打开展望世界文明的视角。这本书收录的文章,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日本名词来解读日本文化,谈及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日本人的世界观、日本的人物、日本的男女关系、日本的社会风气等。希望读者能通过这本书多理解一点日本的生活文化。乍看不一样的风俗背后,有时存在着普遍的真理,乍看很像的习惯背后,有时却藏着很不同的哲学。
我们说“过年”,日本人说“迎岁”。“岁”是稻米的意思,他们把松枝挂在门外,欢迎“岁神”。
我们说“祭祀”“祭奠”,日本人说“祭”是一切节庆活动。文化祭、梅祭、樱祭、体育祭、学园祭,音乐祭……无论社区或是学校都有季节性的活动。
我们说“中元节”,日本人说“御中元”,有人拿这一天来祭拜好兄弟,但日本人用这一天送礼交际,就像中秋节,也像圣诞节交换礼物。
“第九”指的是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在日本已经被传唱一百年。
“忘年会”是每个日本人都期待参加,但要先吞好几包胃肠药,以防酒醉作呕。
“心中”是指殉情,现在扩展变成“母子心中”“一家心中”的家庭悲剧。
“隐家”本来指通缉犯藏身的地方,现在每个人不为人知的秘密之地就是“隐家”。
语言是大海,是宇宙,新井一二三在中文大海航行多年,后来真正发现熟悉的还是日本的语言,由她来说日本的语言故事特别耐人寻味。
新井一二三,日本东京人。
她用中文创作,写时差一小时的日本种种。
写土生土长的东京家乡,写一切可爱的日本人。
她用母语日文创作,写对中文着迷,好象谈恋爱。
写中文生活的魅力无穷。
她开始中文教学,要把对中文的热情,继续发扬起来。
她和先生都是专职创作者,一人写鬼怪小说,一人写散文。
文化之神宿在语言细节上
常有机会认识来日本暂居的外国人。很多是留学生、访问学者等,一般能操流利的日语,对日本文化的造诣也不算浅。然而,跟他们聊天,却不能不发觉,他们对日本生活的细节其实并不熟悉。比方说,他没吃过日本家庭夏天便餐之首选: 冷索面;比方说,她没看过日本女人穿上和服时如何修饰身材,又如何把长长的下摆掖起来。也不奇怪,因为生活本质上就属于隐私,不会拿出来给人看的,何况是最简单没营养的午饭,美丽衣裳下用毛巾鼓起来的寒碜身材。除非能变成透明人,挨门逐户地溜进当地人家去观察私生活,否则很难真正知道: 在锁上的门那边,当地生活的真面目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十多年,我住过北京、多伦多等几个外国城市。每次搬到新地方,最大的困难总在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上。比如说,在一九八四年的北京,该去哪里买卫生纸?当年京城没有超市、屈臣氏之类,国营药房则专卖药品和保险套而不卖无关紧要的杂货。我问当地人: 哪里有卖卫生纸?大家都说: 哪儿都有。可是,我在王府井大街上来回走了好几趟都找不到。最后,只好承认自己是傻瓜土包子外地人,请内行人带我去买。你猜猜,人家到底带我去了什么地方?答案居然是: 副食品店!过了五年,我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多伦多面临迷失危机: 房间里的灯泡坏了,该去哪里买新的?于是问了当地人: 哪里有卖灯泡?大家都说: 哪儿都有。然而,加拿大的电器行是卖电器而不卖灯泡的。连锁超市、药品店也没有卖。天黑了屋子里也黑,我的心情则更黑暗了。最后只好承认自己是傻瓜土包子新移民,请内行人带我去买。你猜猜,人家到底带我去了什么地方?答案很简单: 加拿大轮胎五金店。有过好几次如此这般的亲身经验,当我听到有个驻纽约的日本银行家,在曼哈顿就是买不到院子里洒水用的橡皮管子,于是趁赴日本开会之际,匆匆买了几米管子装在公事包里飞越太平洋,都绝不笑日本男人英语差、生活能力差的。反之,能由衷理解他的苦楚。
俗话说: 神宿在细节上。据说这句话乃欧洲建筑师所言。我很有同感: 文化的精髓,事物的本质,往往就在于表面上看来不一定很重要的细节上。二一二年问世的《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一书,幸亏得到了读者的支持而一再再版,估计是大家都同意这一点所致。受了鼓励,我继续写了更多日本名词背后的插曲、故事。希望读者能通过这本书多理解一点日本的生活文化。乍看不一样的风俗背后,有时存在着普遍的真理;乍看很像的习惯背后,有时却藏着很不同的哲学。
一套语言犹如大海或说宇宙。说起来很有趣,在中文大海里航行了这么多年以后,我最后发觉,其实本人最熟悉的是祖国日本的文化。一般不会特地讨论的日常生活,用外文描写起来,却是神奇、传奇故事的宝山。不可能仅仅日本文化如此,应该每个地方的生活文化均如此。我也真想听一听不同地方的名词故事哟。
说实话,我有点“审美疲劳”于那些只停留在“樱花”、“武士”层面的介绍。《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是,它将要带我进入日本文化“地下室”探秘。我所期盼的,是那些在主流文化介绍中经常被忽略的、但却是理解当代日本社会运转逻辑的关键名词。比如,关于工作伦理、职场文化中的特定术语,或者那些描述现代人情感疏离感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在面对快速现代化和全球化冲击时的挣扎与适应。我希望作者能展示出对现代日语和网络流行语的关注,因为这些“新词”往往是社会变迁最灵敏的晴雨表。例如,探讨“草(Wara)”这种网络用语的演变,如何折射出年轻一代的交流方式和情绪表达的变化。同时,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比如,某个日本特有的名词在中文语境下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时,作者如何进行解释和引入?这种处理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艺术。这本书如果能兼顾历史的厚重感和对当下现实的敏锐捕捉,那它绝对是值得我花时间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哇,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这听起来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日本文化深层肌理的神秘之门。我总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语言,尤其是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着独特文化基因的名词,是窥见其民族精神的捷径。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日本词汇背后,那些尘封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物哀”这个词,我听过很多次,但总觉得理解得浮于表面,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它如何从古代的文学思潮一步步演变成现代日本人情感底色的一部分?再比如,那些关于季节变换、自然崇拜的名词,它们是如何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审美情趣紧密结合,甚至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模式?我设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对日本文化有着深刻洞察力的学者或资深观察家,能够将枯燥的词源学变得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释义,而是词汇的“生命轨迹”——它们诞生于何时何地,经历了哪些历史变迁,又在不同的社会阶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如果能配上一些生动的历史场景或文学引用,那就太完美了。我迫不及待想知道,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用语,究竟蕴藏着怎样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集体无意识。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份渴望已久的文化地图,指引我探索日本文化那错综复杂而又精致入微的内在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简直是直击我这种“文化猎奇者”的G点!《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这口气势十足,有一种“不读你就亏大了”的诱惑力。我预感这本书的内容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词汇汇编,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文化短篇集。我尤其期待它能揭示那些中日之间既相似又迥异的词汇,比如,同样是“缘分”,日语里的“縁(En)”和我们理解的“缘分”在细微的情感张力和宿命感上,究竟有哪些微妙的差别?我想知道,这种差异是不是可以追溯到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哲学思潮?而且,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名词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例如,战后日本的重建过程中,有哪些新的名词涌现出来,它们又如何反映了社会心态的转变?我更希望看到对那些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词汇的挖掘,比如某个温泉小镇特有的说法,或是某个传统技艺中专用的术语。如果作者能像个导游一样,带着我们穿梭于江户时代的市井街巷,或者现代东京的潮流前沿,去探寻这些名词的“出生地”,那阅读体验简直要飙升到极致。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应该在于它能让我们在接触日本的影视、文学乃至动漫时,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让那些原本模糊的文化符号瞬间清晰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我猜想一定非常巧妙。《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这个“故事”二字是关键。我希望作者能够采用一种非常文学化的叙事手法,将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通过具体的人物命运或历史事件串联起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情。比如,某个描述遗憾或失落的日文名词,能不能通过讲述一个古代诗人的故事,或者一个现代职场人士的困境来展现其情感张力?我希望它读起来像散文诗,而不是学术论文。而且,我特别期待作者能打破常规的词典式编排,而是以某种主题性或者时间顺序来组织这些名词,比如“从神道到禅宗的名词演变”、“都市文化中的新潮名词解析”等等,这样可以形成更强的阅读连贯性。我甚至希望作者能在某些关键名词的阐释中,引用一些日本文学大师的作品片段,让读者感受到这些词汇在艺术创作中被赋予的独特生命力。如果能看到不同代际的日本人对同一个名词理解的差异,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总之,我期待的不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场充满美感和深度的精神漫游。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日本文化介绍书太多了,大多流于表面,无非是介绍一下和服、茶道、武士道这些老生常谈的主题。但《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这个名字,透露出一种“不走寻常路”的专业性和深度。我最大的期待是,这本书能够深入到日本社会结构和人际交往的“潜规则”中去,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等级制度。比如,关于敬语体系(Keigo)的复杂性,这本书会不会用生动的案例来剖析,为什么在同一个场景下,不同的敬语用法会暗示出说话者之间微妙的社会地位差异?我希望看到的不是语法讲解,而是“社会学分析”。另外,我对那些带有强烈“集体主义”色彩的名词特别感兴趣,它们是如何在个体与集体之间进行拉扯与平衡的?比如“本音(Honne)”和“建前(Tatemae)”这对概念,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如何被使用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深入访谈或田野调查的材料,让这些词汇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日本人的日常对话之中。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文化普及读物,而成为了理解日本社会心理学的必备工具书。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文化内幕”。
评分挺好的
评分听人推荐说应该先看后记。读完后记简直迫不及待就翻开正文了。这个作者太有意思又太让人心疼了,了解了他的经历再来看书,总觉得心里沉甸甸的。赞译者!看得出来她是真的懂这位作者的。
评分非常有意思,很长知识,作者是汉语很好的日本人,才能写出这种文化比较的精彩内容~
评分真的不错哟 值得买的一本书 让我了解了很多 谢谢您
评分这确实是一本特别好的书,推荐大家。
评分京东快递一如既往地非一般的给力,快递小哥也很赞,东西也很不错,比去店里买方便多得多~
评分能通过一些单词,了解一些日本风俗和作者对中日文化差异的见解
评分自我认为很棒的书 老婆很喜欢
评分通俗易懂,日本人写日本的各种风俗习惯节日,介绍的很清楚。描述客观,对于很多习俗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并不讳言,时光变迁也演变得各自不同了…虽然自己是日语科班出身,毕竟不是在日本生活,有很多情况不很了解。书中专有名词还有假名标注,甚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