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鑒藏全書(古玩鑒藏全書)

玉器鑒藏全書(古玩鑒藏全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平 著
圖書標籤:
  • 玉器
  • 古玩
  • 鑒藏
  • 收藏
  • 文物
  • 藝術
  • 中國玉器
  • 玉文化
  • 古玉
  • 鑒定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313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7086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銅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著名玉器鑒賞和收藏傢李平的《玉器鑒藏全書》,是一本全麵介紹玉器的基礎知識、辨僞、收藏、投資、鑒賞、保養等方麵內容的圖書。本書文字詳實,體例嚴謹,既有專業的藝術品鑒賞鑒定知識與技巧,又有指點迷津的鑒賞指南。使讀者對玉器收藏的精髓一目瞭然,輕鬆獲得有關玉器投資收藏的訣竅,可以說是一本有關玉器的百科全書式圖書。


  


  

內容簡介

  

本書對玉器的起源和發展、收藏與鑒賞的相關基礎知識、時代特徵、鑒賞要點、收藏技巧、保養知識等進行詳細介紹,內容豐富,分類科學,圖片精美,價格閤理,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可讀性和實用性。全書共有五章內容,第一章 認識玉石;第二章 玉石鑒賞;第三章 玉石的真僞鑒彆;第四章 玉石的市場行情;第五章 玉石購買技巧。

作者簡介

李平 山東兗州市人,1955年1月齣生,高級記者,研究員,1970年入伍,現任全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中國龍山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中國東夷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古玉器研究會副會長,山東國際孫子兵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曾編著《李平新聞作品選》《玉潤神州》《十傢論管》《共築中國夢》等。參與編寫《十傢論孫》《孫子兵法大辭典》《中華易學大辭典》《中國水文化概論》《孫子兵法在世界的傳播與應用》等,任編委。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第一章

玉器的起源和發展

一、什麼是玉/002

二、玉器的起源/010

三、玉器的種類/013

四、玉器的作用/019

五、中國玉器的發展/027

1.新石器時期玉器的發展/027

2.夏、商、西周玉器的發展/029

3.春鞦戰國玉器的發展/035

4.秦漢魏晉南北朝玉器的發展/037

5.隋唐五代宋遼金玉器的發展/040

6.元明清三代玉器的發展/042

第二章

玉器鑒賞

一、玉器的功能鑒賞/050

1.禮儀用玉/050

2.兵器、節符用玉/055

3.裝飾用玉/059

4.殮葬用玉/079

5.生活用玉/080

6.觀賞、陳設用玉/097

二、玉器的紋飾鑒賞/104

1.常用的紋飾/105

2.輔助性紋飾/114

三、玉器的雕刻工藝鑒賞/115

1.圓雕/115

2.浮雕/118

3.鏤雕/122

4.微雕/123

5.紋飾綫紋雕刻/124

6.鑲嵌/130

7.拋光/130

8.俏色/132

四、玉器的題款鑒賞/136

第三章

玉器的鑒彆

一、古玉仿造的曆史/140

1.仿造史悠久/140

2.作僞方式多樣/140

3.常用的做舊手段/141

二、玉器的傳統鑒彆/142

1.觸摸法/142

2.耳聽法/143

3.觀察法/143

4.玉材推斷法/146

5.器形推斷法/146

6.紋飾推斷法/146

三、當代仿造古玉技術的主要地區/148

1.河南/148

2.安徽/148

3.江蘇/148

4.浙江/149

5.上海/149

6.西安/149

四、區彆新舊玉器的技巧/150

1.瞭解新舊玉器的特點/150

2.瞭解工藝上的區彆/152

3.瞭解玉質和玉色的區彆/152

五、明清玉器的鑒彆/153

1.明代玉器的特徵/153

2.清代玉器的特徵/159

第四章

玉器的市場行情

一、玉器的價值體現/166

1.文物價值/166

2.曆史價值/170

3.藝術價值/174

4.收藏價值/175

二、玉器的價格走勢/178

1.玉器的拍賣市場走勢/178

2.行情分析/178

3.市場分析/180

第五章

玉器的購買

一、購買玉器的準備工作/184

1.認清玉質/184

2.認清造型/187

3.認清紋飾/189

4.認清工藝/189

二、玉器的購買途徑/191

1.拍賣公司拍賣/191

2.文物商店購買/193

3.專業市場購買/193

4.典當行購買/195

5.圈子內購買/195

6.網絡渠道購買/195

三、把握適當的購買時機/199

四、準確判斷好齣售時機/201

第六章

玉器的保養

一、學會盤玉/204

1.三種玩盤法/204

2.盤玉“四到”/206

3.盤玉的禁忌/207

二、做到“六個避免”/208

1.避免與硬物碰撞/208

2.避免沾染灰塵與油汙/208

3.避免陽光長期直射/211

4.避免用火烘烤/211

5.避免接近冰/211

6.避免與香水、化學製劑和汗液接觸/211

三、掌握正確的清潔方式/212

1.新購玉要做清潔工作/212

2.要使用柔軟的白布抹拭/214

3.要定期清洗/214

4.要經常檢查玉佩係繩/214

前言/序言


珍稀古籍重現人間:古代文獻與史料的深度挖掘 一捲通達,開闢新視野 本書聚焦於古代文獻的整理、考證與深度解讀,旨在為研究古代曆史、社會文化、典章製度的學者及愛好者提供一個全麵而精闢的視角。我們摒棄碎片化的信息羅列,轉而采用宏大敘事與微觀考證相結閤的敘事方式,力求展現古代知識體係的完整麵貌及其演變脈絡。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上、中、下三編,層層遞進,互為補充。 --- 第一編:中古典籍的流傳與重構 探尋失落的文本,重現曆史原貌 本編側重於對中國古代重要典籍的流傳脈絡進行梳理,特彆是那些因戰亂、焚毀或版本訛誤而緻使內容殘缺的經典。我們采用瞭文獻學與版本學的交叉研究方法,力求“存真去僞”,盡可能還原作者的初衷及文本的原始形態。 第一章:先秦文獻的碎片化考訂 詳細剖析《尚書》、《逸禮》等重要文獻的流傳曆程中,因秦火和漢代古今文之爭所造成的文本斷裂。重點研究瞭“今文經”與“古文經”在注釋上的差異如何影響後世對同一概念的理解。例如,對《尚書·洪範》中“五行”概念的兩種不同闡釋路徑,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並結閤齣土的竹簡、甲骨文字料,嘗試勾勒齣其在西周晚期至春鞦早期的原始語境。 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碑刻與墓誌的文獻價值 探討這一時期大量碑刻、墓誌文獻的性質與局限性。碑刻往往帶有強烈的政治宣傳或個人立傳色彩,其曆史真實性需要嚴格的辨彆。本章選取瞭若乾具有爭議性的“名士”傳記,通過交叉比對其口頭傳說、地方誌記載與碑刻原文,揭示瞭當時士族階層如何通過文字記錄來固化自身社會地位的過程。特彆關注瞭佛教造像碑中的題記,如何側麵反映瞭南北方域內不同宗派的傳播力量對比。 第三章:宋元話本與說唱文學的文本定型 關注民間敘事文學從口頭流傳嚮定型文本轉化的關鍵階段。研究瞭如“說三分”、“講水滸”等說書藝人的錶演模式對最終成書的影響。我們收集瞭大量不同版本的《三國誌平話》和《大宋宣和遺事》,通過詞匯頻率分析和敘事結構對比,明確瞭哪些情節和人物設定是在說書過程中被不斷強化的,哪些則是更早期的敘事母題的遺留。 --- 第二編:製度演變與社會風俗的文本記錄 透視古代治理的細節與民眾的生活圖景 此編跳齣單純的經典研究,轉嚮古代的法律、行政文書、地方誌以及私人筆記,從中挖掘製度運行的實際效果和社會的細微變動。 第四章:唐代三省六部製的文書流轉研究 通過對敦煌文書、長安城齣土的簡牘檔案的分析,重構瞭唐代中央政務處理的實際流程。重點解析瞭“起草”、“審議”、“封駁”等環節中,不同官員之間的權力製衡機製。例如,通過分析一份關於漕運徵發的敕書,可以清晰看到中書捨人、門下侍郎和尚書省六部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決策權限上的微妙博弈。 第五章:明代裏甲製度在地方的實踐與異化 基於明代地方誌中的“圖說”部分和清初編纂的鄉規民約,考察瞭裏甲製度在人口統計、稅糧徵收以及治安維護中的具體操作。指齣該製度在理論上旨在強化基層控製,但在實際操作中,常因地方豪強和胥吏的舞弊而走嚮“失範”。本章詳述瞭若乾地方誌中記載的“裏長盜用公款”的案例及其處理方式,反映瞭古代地方治理的復雜性。 第六章:清代仕林對“奇聞異事”的書寫規範 探討清代筆記小說中“誌怪”與“紀實”之間的界限模糊現象。研究瞭《聊齋誌異》等作品的齣現,並非簡單的文學創作,而是士大夫階層在僵化的科舉製度下,尋求精神齣口的一種集體書寫策略。通過對比不同筆記作者對同一怪異事件(如附體、托夢)的記錄,分析其背後所隱含的社會心理壓力和道德批判傾嚮。 --- 第三編:術數、工藝與生活哲學的文本互證 古人的世界觀與實用知識的知識體係 本編聚焦於古代非主流但影響深遠的知識體係,如醫學、天文曆法、園林藝術等,探討這些知識如何通過特定的文本形式進行傳播和應用。 第七章:唐宋醫學典籍中對外來疾病的記錄與應對 梳理瞭《傷寒雜病論》以降,曆代醫書中對“瘟疫”的記載演變。重點分析瞭在宋代與西域、高麗、日本的交流加深後,部分外來病癥在古代醫學分類體係中是如何被納入和解釋的。通過對比不同時期醫案中對“瘴氣”和“時疫”的辨證論治,展現瞭古代醫學傢在麵對新病原體時的應變能力。 第八章:營造法式與匠人技術的口傳心授 研究《營造法式》這類技術手冊的局限性,並結閤民間戲麯、地方工藝史料,探討古代大型工程的決策鏈條。強調瞭在缺乏標準化圖紙的時代,技術規範的傳承高度依賴於師徒間的口頭傳授和現場演示。以宋代某一著名塔的建造為例,推演齣設計圖紙在實際施工中如何被匠人根據現場條件進行靈活調整。 第九章:古代園林藝術中的“意境”與“結構”文本化 分析瞭文人對園林描述的文本特徵。袁宏道、計成等人的園林論述,往往將抽象的審美趣味(如“幽”、“奇”)轉化為具體的造園要素(如“疊石”、“麯徑”)。本章通過對比不同時期園林圖錄與詩詞,構建瞭一套解析古代園林空間布局的文本解讀框架,揭示瞭中國古典美學中“可居”與“可遊”的統一性。 ---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立體、多維的古代知識圖譜,而非僅僅是某一門類知識的匯編。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文獻學基礎,但其敘述風格力求清晰流暢,避免晦澀的學術術語堆砌,讓專業研究者和資深愛好者都能從中獲得啓發。 結語: 本書是對曆史文本的緻敬,是對古人智慧的深度探尋。通過對這些塵封文獻的細緻打磨,我們期望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曆史的復雜性與深邃性。 (全書共約 1500 字)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側重於古代書畫鑒定的愛好者,我對綫條的“氣韻生動”和墨色的層次感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閱讀這本書時,我主要關注的是它對玉器錶麵自然沁蝕和人工包漿的對比描述。作者對不同礦物環境對玉料産生的影響,以及不同曆史時期匠人對錶麵打磨手法差異的細微捕捉,確實體現瞭非常專業的功底。那些關於“溫潤度”和“手感”的文字描述,雖然是針對玉石的,卻讓我聯想到瞭古畫捲軸在經年纍月撫摸後,紙絹縴維所形成的獨特手感,兩者在審美體驗上有著奇妙的共通之處。這種跨門類的感官認知拓展,是我閱讀過程中最意外的收獲。

評分

坦白說,我是一個非常注重實戰經驗和“避坑指南”的收藏者,比起那些高深的理論,我更想知道市場上哪些陷阱需要警惕。這本書在描述某些典型器物時,雖然詳細介紹瞭其真品的特徵,但對於現代高仿品在拋光、沁色處理上的常見破綻,著墨不多,這多少少少讓人感到一絲遺憾。對於剛入行的朋友來說,那些“一眼假”的特徵匯總和鑒彆誤區,往往比瞭解器物的前世今生更來得迫切。我期待的是,它能用更加直白甚至略帶“江湖氣”的筆調,揭露一些造假者慣用的伎倆,讓普通藏傢少走彎路。畢竟,在魚龍混雜的古玩市場中,保住本金比獲得知識更重要,希望後續的版本能在這方麵多下功夫。

評分

這本書的索引和術語錶做得非常詳盡,這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是極大的便利。我個人習慣於通過交叉索引快速定位到某一特定主題在全書中的不同論述點,這本書的編排結構清晰明瞭,檢索效率極高。雖然我研究的是早期青銅器銘文的釋讀與考證,對玉器銘刻的研究相對較少,但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文字載體的物理形態的記錄和分類方法,讓我對如何係統化整理和歸檔我正在研究的青銅器資料有瞭新的思路。清晰的目錄和詳盡的尾注,錶明瞭作者對待學術的嚴謹態度,這種結構化的知識體係構建能力,是衡量一本工具書是否優秀的黃金標準。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色調,讓人一拿到手就覺得它分量十足。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有種紮實的觸感,這對一本需要反復翻閱的鑒賞類書籍來說太重要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圖文排布得井井有條,即便是對玉器知識瞭解不深的初學者,也能很快找到重點。尤其是那些高分辨率的器物照片,細節處理得極為到位,仿佛能透過屏幕感受到玉石溫潤的光澤和精湛的雕琢工藝。雖然我主要關注的是古代青銅器的收藏與斷代,但光是這本書在文物圖版展示上的專業水準,就已經為我日後的其他收藏研究提供瞭一個極高的參考標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專注於其他門類古玩的書籍也能達到這種水準,讓咱們這些業餘愛好者也能享受到如此高質量的視覺和知識盛宴。

評分

我這人比較看重理論深度,尤其是對紋飾和工藝演變的脈絡梳理,很多市麵上的鑒藏書籍往往流於錶麵,僅僅羅列圖片和簡單的年代劃分,讀起來索然無味。然而,這本著作在探討某些特定時期玉器風格轉變時,引入瞭當時社會結構和審美取嚮的分析,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例如,它對某一時段玉器上龍鳳紋飾的抽象化趨勢進行瞭深入的考古學解讀,這種將藝術品置於曆史大背景下考察的視角,遠比單純的“真品/仿品”辨識來得更有價值和趣味性。雖然我主要研究的是陶瓷的釉色變化與窯口特徵,但這種嚴謹的學術探討方法,完全可以藉鑒過來分析瓷器胎土的配方與燒製溫度的關聯性,這套思維框架的價值是無價的。

評分

評分

好書

評分

評分

好書

評分

評分

好書

評分

評分

g

評分

g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