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人而言,经济学不应该也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理论和公式,也不必是纷繁复杂的主义和派系,它只需要是基本常识。本书用大众都能读得懂的文字讲述了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即什么是经济学,以及经济学到底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讲述基本的经济学知识过程中,还穿插分析了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诸如货币和财税政策,股市、楼市和汇市等。希望通过本书对经济学常识的解读,让读者都能读懂经济,读懂经济学。
肖仲华,湖北麻城人,先后毕业于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原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现曼谷吞武里大学(Bangkokthonburi University)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经济伦理思想史。近年来参与或独立承担教育部、人事部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撰写经济评论类专栏文章500余篇。
第一部分 关于经济学基本问题及经济伦理
幸福是一种视角,更是一种权利/
狗的动物精神与人的最大化理性/
劳动、资本与工资和利润的关系/
“1+1≠2”的道理/
供给与需求:“上帝之手”到底放在哪一侧/
剥削的前提是压迫/
民主是效率的延伸/
经济与道德/
所有制与道德的起源/
民生与经济/
仇富与崇富/
共同富裕与普遍富裕/
分配伦理失范的根源/
有一种欺骗叫CPI欺骗/
谁该为社保资金缺口买单/
解决土地所有和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刻不容缓/
第二部分 关于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
“猫论”与“摸论”真的有错吗/
应对经济危机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什么/
中国农民的自由之路/
城市化的陷阱和骗局/
“一带一路”与创业创新:远水与近火能救中国经济吗/
地方债置换的本质/
一场豪赌成败难料/
雅-万高铁合作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创新”/
大战略大思路好办法/
错误的观念与错误的宏观政策/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
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才是改革的出路/
不降油价的荒唐理由/
经济“软着陆”的后果会是什么/
处罚高通就像收取保护费/
国企那点把戏/
再议国企薪酬激励/
中国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为什么是“中国大妈”抢购黄金/
骗子为什么总盯着“中国大妈”/
宋鸿兵挨打的是与非/
爱国主义为何抵挡不住旅日消费的狂潮/
为什么说淘宝在重塑商业诚信/
电商到底在拯救还是扼杀实体经济/
阿里巴巴是卖国企业吗/
茅台的出路:大胆走奢侈品路线/
第三部分 关于货币和财税政策
发行新版人民币是继续回收流动性/
SDR票决:过与不过,影响几何/
加入了SDR人民币就一定坚挺吗/
再说税收/
若真想减税就应降低税率/
“三线作战”的后果并不可怕/
有时扶贫也是一种腐败/
美联储会重启印钞机吗/
美元为什么成了避风港/
为巨额外援说几句公道话/
第四部分 关于股市、楼市和汇市
中国股市的六大问题/
股市缺的不是“熔断”而是公平和自由/
中国股市是如何危害经济的/
股指的失真与欺骗性/
股票与手纸/
混改与救市/
钱都去哪了/
恶意做多与恶意做空谁更有害/
先读懂经济再读懂股市/
股市同房市一样:只会转移而不可能去杠杆/
“去库存”绝不是救楼市/
楼市天价不“着陆”天理不容/
万科战略转型敲响了谁的丧钟/
“宝万之争”背后或有险资的战略转型/
再说中国楼市的未来/
去库存办法很多,未必要“炸楼”/
自序
用常识看世界
自从有了博客和微博等自媒体以后,我写了数百篇博文和专栏文章,内容主要关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经济评论,二是时政评论。
无论是经济评论还是时政评论,涉及的范围都很广泛。经济方面,文章大致包括经济学常识讲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政策解读、经济制度探讨以及经济伦理思想的阐释,涉及财税、金融、股市、房地产、互联网经济以及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时政方面,社会现象及各种时事、教育文化、伦理道德、宪政法治以及历史和传统文化等,几乎无不论及。熟悉我的网友都知道,我是一个非常高产的写手,基本上每两天一篇文章,有时甚至一天一篇或一天几篇。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涉及面如此广泛,又如此高产,能保证文章的质量么?
我不敢保证我的文章质量有多高,或者观点有多正确,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我只用常识的眼光看问题,谈问题。这是我的一个特点,也是拥有不少读者的原因吧。毕竟,中国社会最缺乏的不是什么知识和学问,而是最基本的常识。
中国人缺乏常识,主要指关于人和人类社会的一些最基本的“社会性”常识存在认知错误或者无知。常识的眼光就是幸福的眼光
由于我有研究哲学和幸福伦理的学术背景,所以对幸福特别关注。我的研究使我知道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个常识是,人是社会的目的,幸福是人的目的。这个目的不仅是终极的,也是唯一的。
什么是幸福?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幸福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幸福的关注和追求。我们只需要知道,幸福是每个人独自或者独特的感受就行了。记住:幸福不需要千篇一律,但需要对个体幸福感受的尊重,这才是幸福的真谛,这也就是所谓幸福的视角或者眼光。
幸福关涉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对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与保障。没有基本人权,就谈不上幸福二字。生命、财产、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以及与之相关的参与和分享的权利,都是基本人权,这些基本人权加起来就是幸福的权利。所以,幸福的视角本质就是人权的视角,而所谓幸福的眼光自然就是人权的眼光了。
我希望每个人都明白,学会尊重每个人追求幸福的基本人权是作为人类之一分子最应该懂得的最基本的常识。只有基于这个最基本的常识,或者说是元知识,一切知识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唯其如此,才可能有经济上的自由和公平,政治上的民主和法治,司法上的平等和正义,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康。也唯其如此,中国人的“中国梦”才有实现的可能。常识应该是元知识
常识与元知的关系应该是,元知必须是常识,而常识应该首先是元知。所谓元知识,指的是人类常识和知识的根系。
关于人权与幸福的认知就是人类社会的元知识。一切人类常识与知识的展开,都不应该离开这元知。这个元知就是,不管幸福是什么,只有生命、财产、自由、平等、公平和正义得到尊重与保障,才可能有幸福。人类关于道德与法制、经济与政治等等一切常识与知识,莫不取决于对这个元知的正确理解。
如果不尊重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人类最早的意识觉醒就是对生命的保护,只不过先觉醒的是保护自己的生命,其次才是亲人和他人。战争与杀戮虽然始终伴随着人类,但人类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始终没明白,不仅自己的生命和尊严高于一切,别人的也一样。直到今天,我们才慢慢明白过来,所谓共同价值或普世价值的形成,正是对人类元知的回归或重塑。
如果不尊重财产权,道德就没有了根基。人类最早出现的常识,就是对私有产权的觉醒与保护。没有私有产权的保护,你我不分,就无需道德来约束了。道德的出现,正是为了分清你的归你,我的归我,你我分明,互不侵害。如此觉悟,才有了道德的起源。
如果不尊重自由权,一切权利就难以保障。自由是什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是,但不是全部。自由还包括“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只有“己所不欲”和“己所欲”均“勿施于人”,才可能避免强权和暴力。幸福当然包括欲望的满足,每个人的欲望不同,强“施”就是剥夺幸福。
如果不尊重平等权,强权和暴力就会理直气壮。平等和自由起初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在有了公共利益之后,平等的价值诉求才出现。除了强调自由所强调的“勿施”之外,平等还强调“勿占”,即强调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多吃多占。
公平是平等的延伸。当人们意识到只有自由平等和产权保护并不足以解决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的时候,就开始将起点和规则的公平作为普遍的价值诉求。不能“老子英雄儿好汉”,不能“王侯将相宁有种”,大家得有相同的起点,遵守共同的规则,在此基础上展开竞争,能者多劳多得,这就是公平。
正义是什么?正义是将关于生命、财产、自由、平等以及公平的价值诉求上升到道德和法律层面而诞生的理和法。正义的诉求是一种至善,至善就是对上述关涉人的幸福的基本价值诉求的尊重和保护。
人类的常识和知识由此展开。在这些元知识还没有完全觉醒的时候,人类只能对自己命运的幸与不幸进行歌唱或者喟叹,这就有了文学;或者只能祈求上天的保佑,这就有了神学和早期的哲学。当尊重和保护人权以及幸福的意识上升到道德层面时,就有了道德哲学和伦理学。当人类意识到必须赋予道德以约束人类行为的强制力时,就有了法以及法学。在道德和法制并不能解决人类普遍富裕问题的时候,为了解释经济行为并追求普遍富裕,于是又有了经济学和心理学。人类整个人文社科领域的常识与知识,就是这么一步步产生和发展的。
当人类基本想明白了各种问题的时候,知识的架构已经有了庞大的学科体系。但是,对元知的回归或者重塑并没有完成。元知之元,是根,但未必代表起初就是真理或者至善。所以,随着文明和文化的进步,元知识和常识需要重塑或者重建。回归元知的意思,也是指应该将常识和知识输送到根部。用常识看世界才能看到本原和真相,才能得真知
哲学的常识是关于世界和人类最基本的性质、原因、规律、逻辑的基本公理,是关于人性与幸福的思考与共识。哲学的本质和存在价值其实只有一点,就是关于共同价值或普世价值的思索并逐步形成共识与结论。
伦理学的常识是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价值诉求以及人类自身行为规范的觉醒和共识。其价值诉求和行为规范始终都是为了尊重和保障生命、财产、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
法学的常识是基于道德觉醒而产生的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秩序和人类行为规范的强制性约束。一切的法律约束也都是为了尊重和保障生命、财产、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
经济学的常识是自由竞争,平等交换,以求配置的供需平衡以及分配的公平正义。这是不是也回到了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呢?
所以,看世界、谈问题,其实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更不需要什么主义和真理,只需要常识就足够了。而且,只有从常识出发,才能不脱离人类的元知,才能得真相和真知。
我在梳理自己的文章,准备结集出版时,决定将我的系列文集命名为《用常识看世界》,并写下此文,以之为序。
2017年1月
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公务员,平时工作接触到的很多政策都与经济相关,但很多时候感觉理解不够深入。《用常识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沉溺于理论的海洋,而是从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出发,层层剥茧,将经济的奥秘展现在我们眼前。书中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解读,就让我豁然开朗。他没有用什么“人口红利消失”这样冰冷的词汇,而是通过分析家庭结构的变化,年轻人承担的养老压力,以及医疗、保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来呈现老龄化给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他甚至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科技进步和适度延迟退休来缓解这一挑战。另外,书中关于城乡发展差距的分析,也让我感同身受。作者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政策失误,而是深入剖析了历史原因、地理条件以及市场力量等多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建议,比如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村旅游、鼓励人才回流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更能将这些原理与现实工作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政策。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只是一本关于经济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史诗,只不过是用经济学的语言来叙述。作者的洞察力非常惊人,他能够捕捉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微观细节,并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消费主义”与“理性消费”的讨论。他没有简单地批判消费主义,而是辩证地看待它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既肯定了它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扮演的角色,也指出了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过度消费、环境压力等。他提出,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于如何引导消费向更可持续、更注重品质的方向发展。此外,书中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的分析,也让我深受启发。他没有仅仅用“加工厂”来定义中国,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如何从低附加值生产向高附加值生产攀升,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逐步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语言也充满力量,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一直想找时间拜读一下,最近终于如愿以偿,可以说是非常满意的一次阅读体验。作者在分析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向时,没有像很多经济学著作那样堆砌晦涩难懂的理论模型,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常识出发,娓娓道来。读着读着,你会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复杂的问题,用最朴素的道理就能解释得通。比如,书中关于消费升级的论述,没有空谈什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是通过分析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变化,比如从基本温饱到追求品牌、体验,甚至是对健康、环保的关注,来阐释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又比如,谈到房地产市场时,作者没有纠结于什么“金融杠杆”或“货币供给”,而是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基本常识出发,结合中国的家庭观念、城镇化进程等社会因素,描绘出一幅更加生动且贴近现实的图景。这种“接地气”的写作风格,让我这个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且深切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炒股、如何投资的书,而是一本帮助你理解中国经济运行规律的书,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对经济现象有更深的洞察。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通俗易懂”和“逻辑严谨”。作者在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驱动因素。他善于将复杂的数据和现象,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的“故事”。例如,在分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崛起过程中,他没有仅仅列举出口数据和贸易差额,而是生动地描绘了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如何从代工起步,如何吸引劳动力,又如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链的升级,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经济内在矛盾的剖析,也充满了智慧。作者指出,中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比如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从出口导向向内需驱动的转变。这些分析并非居高临下地评判,而是充满理解和建设性。他用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从“互联网+”到“数字经济”的演进,来展示中国经济如何克服困难,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中国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演进和调整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首先要理解这个国家的人民。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用常识解读中国经济》在分析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时,始终将“人”放在核心位置。作者在探讨中国的金融风险时,没有回避那些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深入到普通家庭的资产配置,比如房贷、理财产品,甚至是对风险的认知偏差,来解释金融风险是如何产生的。他还非常有见解地指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普通民众的储蓄习惯和强大的家庭支持网络。另外,书中对中国创新活力的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他没有简单地归功于政府的投入,而是关注了大量的草根创新,那些活跃在互联网、实体经济各个角落的创业者,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韧性、也充满“人情味”的过程。它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由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努力和选择所塑造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抱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坚定的信念。
评分肖老师的书非常棒!
评分绝对好的一本书,读起来和流畅
评分好书,就是感觉送来的不像是全新的
评分正在看,观点很犀利,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买了一周才发货,书到了之后没有包书的塑料薄膜,而且有折页问题
评分正版书,物流速度快,书用常识解释了很多问题,不错。
评分正版书,物流速度快,书用常识解释了很多问题,不错。
评分看看再评!看看再评!看看再评!看看再评!
评分发货很迅速,隔天就到了,虽然下雨,仍然按时送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