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唯识 唯识宗及其祖庭

万法唯识 唯识宗及其祖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兴中 著
图书标签:
  • 唯识宗
  • 佛教哲学
  • 中国佛教
  • 唯识学
  • 佛教思想史
  • 祖庭
  • 佛教文化
  • 显教
  • 宗派
  • 佛教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434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38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丛书总体上有以下七个特点。
  一是八宗兼备,每宗一册。本丛书的主线是纵向勾勒,横向分类,体系清晰,结构完整。
  二是时空落实,主要体现在宗派与祖庭兼备,既有对宗派的介绍,也有对祖庭的描述,有助于实现时空的定位。
  三是古今贯通。从渊源讲起,在追溯历史的同时,关注当下的状况,实现了古今的呼应,避免了学术界常见的重古薄今。
  四是史论结合。宗派的历史与宗派的学说同等重要,祖庭的沿革与祖庭的神韵均受到关注。
  五是解行并重,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注重对宗派理论的解析,也注重宗派理论的当代价值,对于那些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借鉴价值的学说给予重点介绍。
  六是内外同观。佛学也称为内学,佛教以外的学说则被称为外学。从佛教信仰的视角观察,宗派的历史与宗派的信仰一般会更加丰满,而从佛教以外的视角观察,则可能更加客观。二者结合起来,才可能更加全面准确地再现宗派和祖庭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七是雅俗共赏。本丛书不追求观点的创新,尽管也有很多创新,而重在追求通俗化的呈现。尽管在通俗化方面也并未达到我的期望,但总体上看,通俗易懂依然可算作是本丛书的一个亮点。

目录

一、唯识学派在印度的传承 001
(一) 传说中的祖师弥勒 003
1. 弥勒是谁 003
2. 弥勒的出家与成佛 005
3. 弥勒信仰 008
(二) 实际创始人无著和世亲 011
1. 无著的生平 011
2. 无著与弥勒 012
3. 世亲的生平 013
4. 无著度化世亲 014
(三) 后继辈出的论师 016
1. 竞相作释的十大论师 016
2. 杰出贡献的其他论师 020
二、地论师和摄论师在中国的兴起 025
(一) 三僧合译十地经论 027
1. 主译者菩提流支 028
2. 合作者勒那摩提 028
3. 协助者佛陀扇多 030
(二) 见解不同,道分南北 031
1. 北道代表道宠 031
2. 南道代表慧光 032
(三) 地论三师隋代兴盛 034
1. 关中僧猛开创潮流 034
2. 净影慧远引领法门 035
3. 灵裕弘法苦心经营 037
(四) 真谛开创摄论学派 040
1. 在华期间,颠沛流离 041
2. 译经广博,弟子众多 044
三、中国唯识宗的创立和发展 049
(一) 释门伟器初祖玄奘 051
1. 投身佛门,志存高远 051
2. 西行求法,学冠天竺 054
3. 归国弘教,法门领袖 057
4. 精进译经,成就伟业 059
5. 弘唯识学,创法相宗 062
6. 培养弟子,广传法脉 064
(二) 三车和尚二祖窥基 068
1. 窥基的生平 068
2. 窥基的弟子 070
(三) 西明旁系新罗圆测 072
1. 圆测的生平 072
2. 西明派的传承 073
(四) 三祖慧沼和四祖智周 074
1. 三祖慧沼大师 074
2. 四祖智周大师 076
(五) 唐末以后唯识学的衰落 077
1. 唐末五代的唯识学 077
2. 宋元明清时期的唯识学 082
(六) 近代唯识学的复兴 092
1. 近代唯识学复兴概况 092
2. 近代唯识学复兴的主要人物 093
四、唯识宗的基本教义 103
(一) 唯识宗所依的经论 105
1. 六经 106
2. 十一论 107
3. 《成唯识论》 112
(二) 唯识宗的主要理论 115
1. 五位百法 115
2. 八识与唯识无境 117
3. 转识成智 119
4. 种子说与五种性说 121
5. 三性三无性说 124
(三) 因明学 126
1. 因明的意义 126
2. 玄奘与因明 127
五、唯识宗祖庭 129
(一) 大慈恩寺 131
1. 建造背景 131
2. 几度兴废 133
3. 寺院现状 136
4. 大雁塔 140
5. 玄奘三藏院 147
6. 现任方丈增勤法师 152
(二) 玉华寺 154
1. 寺院概况 154
2. 由宫到寺 157
3. 二圣序文 158
4. 玄奘译经与圆寂 160
5. 历史变迁 162
6. 文物遗存 163
(三) 兴教寺 164
1. 玄奘迁葬 165
2. 饱经沧桑 166
3. 寺院现状 167
4. 慈恩塔院 169
5. 常明和尚与现任方丈宽池法师 172
六、玄奘文化在当代的繁荣 177
(一) 有关玄奘的寺院 179
1. 玄奘生前驻锡与寂后归葬的寺院 179
2. 玄奘顶骨舍利供


禅悦梵音:探寻古老智慧的沉静之旅 在浩瀚的东方哲学图谱中,总有一些深邃的思想,如同一泓清泉,洗涤着浮躁的心灵,引人步入对生命本质的探求。本书《禅悦梵音:探寻古老智慧的沉静之旅》便是一次这样的旅程,它并非追溯某一个特定宗派的起源与发展,亦非聚焦于某个寺院的历史沿革,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撷取佛教思想中那些关于“心”的精妙论述,编织成一张理解生命、洞察实相的精美图卷。 我们生活的世界,常常被物质的表象所迷惑,被感官的喧嚣所裹挟。我们以为眼见为实,耳听为真,却鲜少停下来审视,这“眼”与“耳”所感知到的,究竟是真实的世界,抑或是我们内心投射出的幻影?《禅悦梵音》正是从这最根本的问题出发,引导读者一同踏上向内观照的旅程。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回溯人类早期对精神世界的种种猜想与探索。在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信仰体系中,人们是如何理解意识的起源?“我”是谁?“存在”的本质是什么?这些古老而永恒的追问,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石。我们将看到,早在佛教体系尚未完全成熟之前,那些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哲思,便已为后来思想的繁荣埋下了伏笔。 随后,本书将目光聚焦于那片孕育了无数精神瑰宝的土地——古印度。在这里,在恒河的岸边,在寂静的山林间,伟大的佛陀以其慈悲与智慧,开启了崭新的觉醒之路。我们并非要在此详细梳理佛教戒律的演变,或是列举历代高僧的生平事迹,而是要从中提炼出那些对“心”的理解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点。例如,关于“无我”的洞见,它如何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观念?关于“缘起”的智慧,它如何揭示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生灭无常的真相?这些并非枯燥的教条,而是洞察生命真相的钥匙,是理解我们内心世界运作机制的精妙模型。 《禅悦梵音》并非一本教义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慈悲的向导,引导读者在浩瀚的佛法海洋中,寻觅那些触及灵魂深处的宝藏。本书将着重阐释佛教哲学中关于“心”的几种重要面向。 首先,我们将探讨“心”作为一切经验的源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所听到的声音,所感受到的情绪,无一不是通过“心”来接收、处理和解读的。当我们遭遇挫折时,是外界的环境直接导致我们的痛苦,还是我们内心对困境的解读引发了情绪的波动?当他人给予我们善意时,是那份善意本身具有魔力,还是我们内心对善意的接纳和感恩,才让我们体验到温暖?本书将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揭示“心”是如何主动构建了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从而引导读者认识到,改变内心,便是改变世界的第一步。 其次,本书将触及“心”的二元性与超越性。我们常常被“我”与“非我”、“好”与“坏”、“乐”与“苦”等二元对立的观念所束缚。这些二元性的分别,是心识活动的必然产物,也是导致我们产生烦恼和执着的根源。然而,佛教思想中更深邃的部分,在于揭示超越二元性的可能性。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它并非抹杀一切分别,而是消融了分别背后的执着与颠倒梦想。本书将借助于譬喻和公案,尝试触碰这种超越性的智慧,让读者在理解二元世界的同时,也能窥见那更加广阔、更加自由的内在空间。 再者,我们还将深入理解“心”的无常与变化。我们以为“我”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然而,我们的念头、情绪、认知,时刻都在迁流变化。如同奔腾的江河,从未有哪一刻是相同的。认识到“心”的无常,有助于我们放下对“永恒自我”的执念,学会与变化共处,不为暂时的顺境而懈怠,也不为眼前的逆境而绝望。本书将通过对“五蕴”、“十二处”等概念的现代性解读,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我”是如何不断地被构建和解构,从而培养一种更加灵活、更加豁达的生活态度。 《禅悦梵音》并非一味地讲述理论,它更注重将这些深邃的智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连接。书中将穿插一些古老的故事、禅宗的公案,以及历代智者对人生困惑的解答。这些故事并非仅仅是历史的片段,而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们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例如,某个禅师如何通过一句话,瞬间点破弟子长年累月的执着?某个故事如何展现了放下我执后,内心的豁然开朗?这些生动鲜活的案例,将帮助读者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切身的体悟。 本书还将探讨“心”与“境”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观照“心”,来转化“境”。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往往会抱怨环境、抱怨他人。然而,真正的问题,可能并非出在“境”,而是出在“心”对“境”的解读。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运用内观的智慧,去审视自己的情绪反应,去觉察那些不自觉产生的负面思维模式。当“心”不再被外境所牵引,当“心”能够保持一种平静、客观的态度时,我们会发现,即使是相同的“境”,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此外,《禅悦梵音》也将涉及“心”与“行”的互动。智慧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最终要落实到我们的行为中。当我们逐渐理解了“心”的运作规律,当我们开始放下执着,培养慈悲,那么我们的行为自然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并非刻意的伪装,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本书将鼓励读者将所学到的智慧,运用到人际关系、工作学习、乃至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体验到智慧带来的宁静与喜悦。 在全书的结尾,我们将再次回到“禅悦梵音”的主题。我们所追寻的“禅悦”,并非高高在上的玄妙境界,它就蕴藏在当下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觉察之中。而“梵音”,则是内心深处那份纯净、清澈的声音,它一直都在,只是被我们的杂念所遮蔽。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够在阅读之后,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内在觉醒之旅。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把钥匙,让读者自己去开启心门,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智慧。 《禅悦梵音:探寻古老智慧的沉静之旅》是一次对心灵的深度对话,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温和叩问。它邀请您放下对外在世界的执着,转向内心,去聆听那属于您自己的,最深刻的“禅悦梵音”。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愿这本书能成为您静心安神的港湾,成为您探索生命意义的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与惊喜并存的。它不像市场上那些畅销书那样,追求速成的快感,而是更像一场漫长的、需要耐心的朝圣之旅。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内敛,情感色彩不外露,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所研究对象的深厚情感和敬意。我从中体会到一种古典的学问气象——严谨、谦卑而又充满探索欲。书中对某些关键概念的界定,逻辑严密到几乎不留一丝缝隙,这使得它在理论建构上达到了极高的纯粹性。虽然阅读过程需要集中精力,但每一次理解上的突破,都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智慧探索,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和心力的双重投入,而这本书,无疑是值得这份投入的。

评分

这本书在学术研究的深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高度。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文献考证和比较研究,其引用的资料之详实、考据之严谨,令人叹服。尤其是在对比阐述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细微差别时,作者展现出大师级的洞察力,能够穿透表象,直达核心的论辩焦点。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该领域脉络的学者或资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的示范。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查阅作者引用的典籍,这种互动让我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扎实的掌握。它提供了一种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可以更自信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眺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佛教思想的著作,我感到心神为之一振,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认知世界的门扉。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缘起性空”这一核心思想的阐释,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种万事万物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微妙关系。不同于以往阅读的佛学书籍,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更注重与现代人生活经验的连接,使我们能在日常的烦恼与困惑中,找到可以依靠的精神支柱。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卑不亢、尊重传统的态度,既没有盲目推崇古老的教条,也没有轻易否定其价值,而是在一种批判性继承中,展现出对真理的执着探寻。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思维框架,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方式。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的书籍。初读时,我或许会被那些繁复的术语和精微的辩证所困扰,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会发现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多个“锚点”,帮助读者固定住理解的航向。特别是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思想家心路历程的刻画,使得那些抽象的教义,拥有了鲜活的生命。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所采取的平衡视角,他没有急于给出最终裁决,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体验和反思。这种开放性的探讨,远比生硬灌输更有价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极大地拓展了,许多过去视为理所当然的定论,都开始变得可以被质疑和重新审视。这是一次智力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酣畅淋漓,引人入胜。作者在构建思想体系时,展现了高超的逻辑构建能力,层次分明,层层递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牵引着深入到更深远的思考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介绍某个具体学派的观点时,往往会先描摹出当时社会或思想界的背景,使得那些看似突兀的理论创新,都有了合理的历史土壤。这种将思想置于具体历史情境中考察的方法,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信度和厚重感。书中对几次重要的宗派辩论的描绘,尤其精彩,仿佛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思想交锋的火花。尽管涉及的领域非常专业,但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强,语言富有张力,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不忍释卷。

评分

非常棒非常棒非常棒非常棒啊

评分

谢谢

评分

非常棒非常棒非常棒非常棒啊

评分

非常棒非常棒非常棒非常棒啊

评分

非常棒非常棒非常棒非常棒啊

评分

谢谢

评分

谢谢

评分

谢谢

评分

谢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