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感悟》
《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趣品人生》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幸福与平静似乎成为了一件奢chi品。其实人生幸福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懂得生活的艺术。于丹老师从山水、诗酒、品茗、鸣琴等几方面,带领大家回归古典世界,畅游古代文人雅士活色生香的精神世界。一杯茶、一壶酒、一段琴,于闲适间找回幸福的感觉,做个有趣的人。
《于丹《论语》感悟》
和于丹一起,从孔子的简约朴素中,领略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以身践行。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修养身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它总是用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高的真理。
那么,智慧在人心里是怎么酝酿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各人的学习质量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于丹《庄子》心得》
和于丹一起,在庄子的汪洋恣肆中,感受自然人格的自我超越,心灵邀游。
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大家都知道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的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但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在《庄子》这本书中,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经典中,它也许是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天地大道,法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着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我情愿用一生的体温去焐热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于丹趣品人生》
跟随着于丹,我们就能在生活中品出趣味,发现生活的另一番美好。在《于丹趣品人生》这本书中,“一山一水一世界”,暗喻着境界,人生境界决定着格局、气度和心态;“茶之味”,暗喻着心态,品茶犹如养心;“酒之品”,暗喻着品性,人的品性决定着生活的轨迹和质量;“琴之趣”,暗喻着情趣,人的情趣爱好导引着人生幸福的浓度和烈度。总结来说就是指: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于丹通过讲述琴酒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很有趣,不妨学习古人的意趣,在抚琴品酒饮茶里趣品人生。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她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zui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字解人生》及《有梦不觉人生寒》,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40万册。
《于丹《论语》感悟》
不负初心
孝敬之道
智慧之道
学习之道
诚信之道
治世之道
忠恕之道
仁爱之道
附录:
本色于丹
《论语》原文
出版缘起
《于丹《庄子》心得》
001 ?6?1 不负初心
001 ?6?1 庄子何其人
017 ?6?1 境界有大小
033 ?6?1 感悟与超越
051 ?6?1 认识你自己
069 ?6?1 总有路可走
085 ?6?1 谈笑论生死
103 ?6?1 坚持与顺应
117 ?6?1 本性与悟性
135 ?6?1 心态与状态
153 ?6?1 大道与自然
171 ?6?1 附录
171 ?6?1 《庄子》原文
261 ?6?1 出版缘起
《于丹趣品人生》
│ 一山一水一世界 │《于丹《论语》感悟》
《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趣品人生》
做个有趣的人|于丹坦白说,我对哲学著作的接受度一直不高,总觉得它们高悬于云端,晦涩难懂。然而,这三本书的组合,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学习路径。第一本的入门性很强,像一个和蔼的向导,领着我们走进了中国哲学的基本门槛;而后续两本则开始深入探讨具体的思想体系,比如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或者“道法自然”的实践意义。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原著时,往往会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述而不作”中的“作”,恰到好处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我记得有一段关于“知足常乐”的论述,作者引用了一个现代人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如何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中抽身而出,重新发现了生活的乐趣。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是很多纯粹的学术著作难以给予的。它不是在教育你该怎么做,而是在启发你,让你自己去发现答案。这本书的文字是流动的,带着一种诗意的力量,读起来非常享受,是那种让人愿意捧着咖啡,在阳台上静静品味的类型。
评分最近家里装修,正好有大段的时间可以用来沉淀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套书的到来简直是恰逢其时。它的内容有一种强大的“镇定”作用。我发现,很多困扰我多年的“选择困难症”,在阅读了关于“取舍之道”的章节后,似乎找到了某种内在的准绳。作者对于“道”的描绘,不是形而上的空谈,而是将它落实在了日常的呼吸和行走之间。我尤其喜欢其中对“静”的追求,它不像某些心灵鸡汤那样鼓吹积极向上,而是倡导一种“不动而自化”的境界。这种平和的力量,对我近期处理家庭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学会了倾听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了给别人和自己留出空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这种“静”——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总而言之,这是一套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化瑰宝,它给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上的重塑和升华。
评分这套书一拿到手,就感觉装帧很有格调,那种淡雅的色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总觉得需要一些沉静的力量来梳理内心的思绪。翻开第一本,就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她能将那些深奥的古代哲理,用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阐释出来,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没有丝毫说教的意味。读着读着,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去回味她对某个词语的解读,或者某个历史典故的引申。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与古人智慧的深度对话,让人在喧嚣中找到了一片可以安放精神的净土。特别是关于“中庸之道”的探讨,以前总觉得是老生常谈,但通过她的解读,我开始理解了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职业选择中,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结和内耗。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积累层面,它更像是心灵的按摩器,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看待世界的维度。
评分我本来对所谓的“国学热”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很多解读为了迎合大众而显得过于浅薄,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这次的阅读体验,彻底刷新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现代人与古代经典之间的桥梁。比如在阐述“无为而治”的思想时,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套用古代的政治口号,而是结合了当下企业管理、个人时间规划的案例,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几千年前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她对于“逍遥”二字的深入剖析,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放任自流,而是强调在规则框架内实现精神的自由。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作息和工作方式,去追求那种“形神合一”的状态。那些原本让我感到焦虑的琐事,似乎一下子变得可以被掌控了。这套书的阅读过程是渐进式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可以伴随人生成长的工具书,只是它的工具属性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现出来的。
评分我购买这套书主要是为了梳理一下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体系。市面上关于国学的内容汗牛充栋,但真正能系统梳理并形成自己观点的却不多见。这套书的编排思路非常清晰,它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古代典籍的生硬注释上,而是着重于“感悟”和“心得”,这表明了作者的立场——知识要转化为智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特别是关于“修身”的部分,作者的论述非常具有操作性。她没有停留在“格物致知”的宏大叙事上,而是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体现出哲学的修养。比如如何面对批评,如何处理失意,这些都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战场”。这本书的好处是,它让你在面对压力时,不再是单纯地硬抗,而是学会了“借力使力”,用一种更柔和、更具韧性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阅读过程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崇拜古人,而是在深入理解之后,能够将古人的智慧内化为解决当代问题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