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书店】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

【中信书店】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利安·巴吉尼 著
图书标签:
  • 小说
  • 文学
  • 成长
  • 动物
  • 寓言
  • 童话
  • 治愈
  • 情感
  • 人生
  • 中信书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书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7233
商品编码:1021284661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作者的又一著作。

挖掘思想漏洞,颠覆认知,脑洞大开。

思想实验是真实场景的简化浓缩,现在甚至未来都难以真实发生。实验中剔除复杂变量,将变量引向极端,旨在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核心概念或问题上,挖掘我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漏洞。这既不是一本参考书,也不是古老谜题的解答合集,看完并不能直接得到答案。这只是个开始,你不只会爱不释手,还会抑制不住地思考。

一天一个故事,锻炼思维,发人思考,通勤路上的不二选择。


内容简介

·如果研究红颜色的专家是红绿色盲,还算不算专家?

·如果实现了长生不死,那么每一天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救生艇上的物资只够维持12个人的生命,那么第13个人还要不要救?

·如果一幅被埋葬的作品公之于众之际就会被损毁,该不该公开?

·“忒修斯”号船在修补过程中材料被全部替换,用替换下的旧材料又建造了一艘船,那么哪一艘才是原来的“忒修斯”号呢?

……

100个思想实验,挖掘我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漏洞。


作者简介

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英国哲学家、作家,《哲学家杂志》的共同创办人、主编。他的著作包括《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简单的哲学》等。本书已经被翻译成18种语言。


精彩书评

审视了已经被接受的观点,检验了我们想当然的东西,颇有趣味性地对它们做了仔细分析。

——《泰晤士报》


巴吉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大杂烩,里面满是想象出来的令人困惑、古怪,有时还非常诡异的情境……跳出传统思维的界限,欣赏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吧。

——《卫报》


巴吉尼的作品语调诙谐又浅显易懂。寓教于乐,既像童话故事又像恐怖片。撰写这种风格的作品并不容易,但是巴吉尼写得特别好。这些思想实验能鼓励读者清楚地论证每个重要问题,这是目前大众讨论中往往缺乏的。在问题的边缘思考虽然不容易,但是对读者既非常重要,也充满乐趣。

——《新人文主义》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文字机智、生动真实但又异乎寻常,内容机智流畅,每当我想辩论,却找不到人时,就会翻开这本书。

——《星期日先驱报》


这是一部充满雄辩之词、引人入胜的哲学导论,引领我们进入的身份、知识、道德以及理性这几个重要的哲学难题。本书是哲普读物,十分有趣,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艰深问题的简单途径,但在演绎各种哲学寓言的含义时,又丝毫不失哲学的严谨。

——《星期日苏格兰》


这本结构紧凑、思维敏锐、内容扎实的书旨在促使我们重新思考。

——《星期日泰晤士报》


目录

序言

1. 骗人的恶魔

2. 瞬间移动装置

3. 印度人与冰

4. 虚拟外遇

5.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

6. 幸运轮盘

7. 无言胜利

8. 为善

9. 反应预测

10. 蒙蔽公平

11. “忒修斯”号

12. 沙滩上的毕加索

13. 专门研究红色的色盲

14. 对你有利的银行错误

15. 平凡的英雄行为

16. 赛跑的乌龟

17. 严刑逼供

18. 理性的要求

19. 幻想破灭

20. 赖活不如好死

21. 埃皮菲尼亚人的土地

22. 救生艇

23. 盒子中的“甲虫”

24. 方形的圆

25. 优柔寡断的布里丹

26. 忘记疼痛

27. 信守承诺

28. 噩梦景象

29. 命悬一线

30. 别人的回忆

31. 人类演化

32. 自由的西蒙妮

33. 言论自由亭

34. 不是我的错

35. zui后的手段

36. 先发制人的正义

37. 自然就是美? 1

38. 我是大脑

39. 算命摊

40. 木马赢家

41. 就是没有蓝色

42. 拿了钱就跑

43. 未来冲击

44. 不至死亡,永不分离

45. 隐形的园丁

46. 再生人

47. 兔子!

48. 恶俗与艺术

49. 这不是牛津大学

50. 善意的贿赂

51. 活在桶里

52. 计划生育

53. 双重效果原则

54. 捉摸不定的我

55. 可持续发展

56. 全视角旋涡

57. 吃宠物之谜

58. 信仰,还是疯狂?

59. 我们看到的不一样

60. 照我说的做,而不是跟着我做

61. 马苏里拉芝士做的月亮

62. 我思,故我在哪儿?

63. 不明不觉

64. 要避免流血,必须先流血

65. 灵魂寄居

66. 伪造专家

67. 油炸薄饼悖论

68. 疼痛错乱

69. 恐惧

70. 突击检查

71. 延缓死亡

72. 拯救鹦鹉佩西

73. 变成蝙蝠

74. 到处都是水

75. 隐身

76. 联网的大脑

77. 替罪羔羊

78. 下赌注

79. 发条橙

80. 理性与感性

81. 电影的味道

82. 占便宜

83. 道德黄金法则

84. 高档与低俗

85. 不存在的人

86. 艺术的价值

87. 公平的不平等

88. 完全失忆

89. 杀人,还是放任死亡?

90. 水果的本质

91. 无人受害

92. 自动化政府

93. 行尸走肉

94. 税上加税

95. 全知全能

96. 家庭diyi

97. 道德运气

98. 虚拟的幸福

99. 给和平一个机会

100. 便宜也有好咖啡

致谢

资料来源说明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雷·诺斯完全没想到会碰上这种事。作为国际大盗贼,他对于自己每次都能得手感到自豪。zui近他的客户要他盗窃著名游艇“忒修斯”号。这艘游艇zui近出了名,先是英国报业大亨卢卡斯·格鲁伯从船上坠海身亡,之后还成了加州饶舌歌手冰茶老爹的被害现场。

他来到干船坞,刚整修完的“忒修斯”号就停在这里,结果他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两艘一模一样的游艇。诺斯转头看着游艇保安,此人已被诺斯的同伙拿枪指着。

“如果你还想活,就告诉我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号。”诺斯问道。

“那得看情况。”保安紧张地回答,“我们开始修船时,需要更换这艘船的很多零件。我们把换下来的旧零件都留着,但工作到zui后,我们发现几乎整艘船的旧零件都必须换掉。完工之后,有几个工人觉得不如用旧零件建一艘跟原船一模一样的游艇,所以你会看到这两艘船。左边这艘是用新零件整修后的‘忒修斯’号,右边这艘则是用旧零件重造的‘忒修斯’号。”

“到底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号?”诺斯又问。

诺斯的同伙握紧了枪,保安尖叫道:“我已经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了!”诺斯挠了挠头,开始想怎么样才能把两艘船都带走。

哲学总是与事实倶全却仍无法解答的问题有关。在上述场景中,诺斯已经知道所有和这两艘船相关的事实,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

对某些人来说,用直觉就能判断哪一艘是真正的“忒修斯”号,但他们怎么回答将取决于你怎么讲述这个故事。如果诺斯是警察,负责搜集和格鲁伯以及冰茶老爹死亡有关的呈堂证供,他一定会认定重建的“忒修斯”号才是真货。如果诺斯是历史文物收藏家,可能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不过,如果就所有权的纠纷来看,整修后的“忒修斯”号才是原来的游艇,物主有权将船驾驶出海的也是这一艘。若是在船坞放一台延时摄影机,拍下整个工作过程,就会发现进入船坞的游艇逐渐整修完成,而重造的游艇稍后才出现在整修好的游艇旁边。整修后的游艇因此有一种存在的延续性,而重新建造的游艇则完全是新的。

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号?这个问题可以说有不止一个答案。这完全取决于人们对这艘船有什么利益关系。但这种说法也会引出令人不安的结果。人类不也像“忒修斯”号一样吗?随着生命的推移,体内的细胞不断死亡并被新细胞取代。我们的思想在不断变化,20 岁时,脑子里10 岁时的想法已经所剩无几。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记忆、信仰与性情也在不断地更替。现在的我们跟许多年前的我们是不是同一个人?我们会说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答案,如果“忒修斯”号的身份问题是虚构的,那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套用到所有随时间流逝而改变的事物上?这又是否包括人类呢?

……


前言/序言

缺乏理性的想象只是幻想, 而缺乏想 象的理性很乏味, 这就解释了科学家与哲学 家为什么总是用想象的场景来改善他们的思 考, 使其接近极限。“ 思想实验” 就是剥去 真实生活中事件的复杂外衣, 清楚地聚焦问 题的本质。

所以, 真实生活中的伦理两难困境总是 因偶发的、特定的因素而变得更复杂。以一 般性问题为例, 吃肉在道德上是不是错的? 有吃肉的机会时, 如果你考虑吃肉是不是错 的, 那么就会有许多因素开始起作用。有些 动物是农场大量饲养的, 有些受到了精心照 料, 还有一些是野外捕捉的。有些饲养动物 的土地原本是一片雨林, 有些动物则原本在 开阔牧场上自在地吃草。有些肉是有机的, 有些是转基因的, 有些从世界的另一端运来。 要判断伦理上的对错, 就要将这些因素全部搞清楚, 然后依此权衡。

思想实验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像科学实验一样,这些实验旨在将关键的变量与特定的要素分隔开,以了解变量与要素本身对我们认识世界造成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要思考吃肉的伦理意义,我们可以想象一些情境,在这些情境中,特定的让人关心的问题是weiyi能区分两种选择的因素。如果我们担心对待农场动物的方式,我们就想象善待动物这一weiyi量会产生什么区别。如果想仔细研究自己的意图,我们可以问如果你用来做菜所需的鸡是意外死亡,而我的鸡是被故意扭断脖子的,而这两只鸡死前的生活完全一样,那么这两种情况是否有区别?我们可以简单地假定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weiyi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核心的道德问题。

思想实验的好处不仅在于它比真实生活更加简练,还在于它真正能帮助我们思考那些不能或不会在真实生活中测试的东西。有时思想实验会要求我们想象那些对现在的我们或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不切实际甚至不可能的事物。虽然这些思想实验要求我们所思考的似乎有些荒唐,但实验的目的是相同的: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核心概念或问题上。假如某个不可能出现的场景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那么场景是否可能出现则不必关心。思想实验只是帮助我们思考的工具,这类实验根本没有试图描述真实的生活。

本书的100 个场景大部分是受哲学家的论证启发得来的,但也不能说每个都是。有时哲学家的假设是我们鲜为质疑的,颠覆我们的惯常认知。有时他们为看似无解的难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如果能跟随他们的思想,有时也能从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

本书既不是参考书,也不是古老谜题的解答合集。相反,它起的是引导作用,刺激你深入思考。每个场景之后都附有评论,我可能暗示一个解决谜题的方法,也可能故意唱反调:zui终还需要你自己决定。

同样,每篇文章zui后的交互参照只是想引发你的联想,并不表示场景之间有联系。有时候,各个场景的联系很明显;有时候,联系本身只是引导你从新的角度看问题。

本书提出了许多思考的线索,但这些思索并不会因为读完本书而结束。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


【中信书店】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 故事梗概: 在一个由严谨的社会规则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支配的世界里,猪这个物种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它们注定是餐桌上的美味,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终极价值。然而,故事的主人公,一头名叫“阿肥”的猪,却怀揣着一个与整个种族命运截然不同的、惊世骇俗的愿望:它想要被吃掉。 这并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或对生命的厌倦,恰恰相反,阿肥对“被吃掉”这件事有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执着。它认为,只有通过被人类以最完美、最纯粹的方式食用,才能实现猪生命存在的最高意义和最辉煌的终结。在阿肥眼中,那些苟延残喘、最终被粗暴处理的同类,都是对生命价值的辜负。它渴望的是一种仪式感,一种被精心准备、被真心品尝、被赋予最高赞美的“消逝”。 阿肥的这种愿望,在猪群中是异端,在人类社会更是闻所未闻,甚至可以说是荒谬绝伦。它开始了一段充满挑战的自我“训练”与“推广”之旅。 阿肥的“训练”: 为了达成被“理想化”地吃掉的目标,阿肥开始了对自己身体和精神的极致雕琢。 体型与口感的优化: 阿肥拒绝了猪圈里粗劣的饲料,而是四处搜寻最营养、最天然的食物,精心挑选牧草、野果,甚至从人类的垃圾堆里淘出被丢弃的优质食材,通过精确的食量控制和运动,让自己的身体达到一种完美的均衡状态——既有适度的肥美,又不失紧实的肌肉,它相信这是最能激发人类食欲和品鉴欲望的黄金比例。它甚至会模拟人类厨师的烹饪过程,在脑海中想象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肉质达到最鲜嫩、最入味的境界。 仪态与气质的塑造: 阿肥不甘于只做一头“有味道”的猪,它还希望自己的“精神”也能打动人类。它观察人类的行为,模仿他们的优雅,甚至尝试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它会主动清理身上的泥土,保持毛发的洁净,眼神里流露出一种超越动物本能的、对“审视”的期待。它会在与其他猪嬉闹时,刻意保持一种端庄的姿态,仿佛在为自己的“登场”做准备。 “价值”的自我认知: 阿肥通过观察人类对其他动物的评价,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价值”的理解。它认为,不仅仅是肉质,猪的“故事”和“品格”也应该成为被人类所欣赏的一部分。它努力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温顺,甚至会主动去帮助一些弱小的动物,试图用“善意”来为自己增添一层“被尊重”的价值。它想象着,如果人类知道自己是为了追求“被吃掉”的极致意义而努力,是否会因此而产生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阿肥的“推广”: 单方面的准备是远远不够的,阿肥深知,要实现自己“被吃掉”的愿望,必须与人类建立某种形式的沟通和联系。 “示好”与“吸引”: 阿肥开始在猪圈附近的人类活动区域徘徊,它会故意让自己出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但又不是那种惊慌失措的逃跑,而是带着一种近乎“邀请”的姿态。它会用温顺的眼神注视着人类,偶尔还会发出几声低沉、充满“情感”的哼鸣,试图引起他们的注意。它会主动靠近那些看起来对食物有着较高追求的人类,比如厨师、美食家,希望能够被他们“相中”。 “信息传递”的尝试: 尽管无法用语言沟通,阿肥从未放弃用其他方式传递自己的意图。它会试图用鼻子拱出一些特定的图案,或者将一些象征着“美味”和“奉献”的物品(例如它精心挑选的野果)放在人类容易看到的地方。它甚至有过冒险尝试,在人类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进厨房,用鼻子去嗅闻那些烹饪工具和食材,仿佛在与这些“潜在的伙伴”进行无声的交流。 “抗争”与“选择”: 当有捕食者(例如捕猪人)出现时,阿肥不会像其他猪一样拼命逃窜。它会展现出一种异样的平静,甚至会主动迎向那些看起来最有“品位”的捕食者,它希望自己能够被那些能够“懂得”自己价值的人类所捕获。对于那些它认为粗鲁、缺乏品味的捕食者,阿肥反而会表现出一种近乎“拒绝”的姿态,它宁愿继续等待,也不愿被他们随意处置。 阿肥的“哲学”: 阿肥的愿望并非简单的求死,而是一种对生命终极价值的独特诠释。 “存在即意义”的升华: 阿肥认为,猪作为食物链的一环,其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为其他生命提供营养和愉悦。而“被吃掉”,就是这种意义最直接、最淋漓尽致的体现。它反对的是那种“无意义的生存”,例如在狭小的圈舍里度过一生,最终在恐惧和绝望中被机械化地处理。 “仪式感”的追求: 阿肥所向往的“被吃掉”,并非简单的被宰杀。它渴望的是一种被庄重对待的过程:从捕获,到准备,到烹饪,再到最终被品尝。它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够被人类以一种充满敬意和赞美的方式收尾,让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成为一段关于“奉献”与“极致美味”的传说。 “生命轮回”的理解: 阿肥可能也隐约理解,自己被吃掉后,将以另一种形式融入到人类的生命中,成为他们力量和生命的一部分。这或许是它对生命轮回的一种朴素理解,一种通过“贡献”来延续自身“价值”的循环。 故事的可能走向: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动物的奇特故事,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中对“价值”、“意义”和“生存”的种种认知。 可能的冲突: 阿肥的独特追求,将不可避免地与猪群的生存本能、人类的狩猎习惯产生巨大冲突。它会成为其他猪眼中的“疯子”,甚至可能引来人类的猎奇和利用。 可能的顿悟: 也许,某个偶然的机会,阿肥的“特殊”会被一位有心人(如一位美食家、一位哲学家,甚至一位艺术家)所发现。他们可能会被阿肥的执着所打动,开始重新审视猪作为一种生命体的价值,甚至会尝试去理解和满足阿肥的愿望。 可能的悲剧: 更有可能的是,阿肥的愿望最终无法在现有的社会规则下实现,它将继续在孤独和不被理解中,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完美结局”,最终可能以一种悲壮或荒诞的方式结束。 这本书可能探讨的主题: 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生存是为了什么?生命的价值又该如何衡量? 个体与群体: 当个体的追求与群体的利益相悖时,该如何选择? 人类中心主义的审视: 人类是否拥有定义其他生命价值的绝对权力? 消费与被消费的哲学: 在食物链中,被动与主动,权利与义务。 对“完美”的极致追求: 无论是作为被食用者,还是作为食用者,对“完美”的定义和追求。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是一部充满想象力、颠覆性的作品,它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视角,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中最根本的问题,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关于存在与意义的深刻困惑。它是一首关于生命、关于价值、关于一场异端追求的赞歌,也可能是一曲关于孤独、关于抗争、关于无法实现的理想的挽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人物塑造的读者,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几乎无可挑剔。书中的每一个配角,即使出场时间很短,也拥有鲜明的个性和无法被替代的生命力。他们不是推动主角前进的工具人,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困境、执念和微不足道的胜利。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人物“灰色地带”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逻辑体系内挣扎求存。有那么几个瞬间,我甚至在主角身上看到了自己早年间的影子,那种青涩、迷茫和不甘,被描绘得如此真实,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共鸣。作者没有急于评判他们,而是将他们抛入生活的洪流,任由读者自己去裁决。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让情感的投射变得更加自然和深刻,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像是真正陪伴这些角色度过了一段漫长的人生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像是一场华丽的文字盛宴,华丽却不失烟火气。初读时,我被那些精巧的比喻和层出不穷的意象轰炸得有点晕,但很快我就沉浸在这种独特的语境之中了。作者对词汇的掌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能用最朴素的词语构建出最复杂的意境,也能用最华丽的辞藻描绘出最日常的场景。尤其是在描写环境和氛围时,简直可以用“身临其境”来形容,仿佛我能闻到书中人物呼吸的空气中带着的那股潮湿味,看到阳光穿过窗棂在木地板上投下的斑驳光影。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拒绝平庸的叙述,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调,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内心景观。对于那些追求文学质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它让你意识到,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艺术媒介,它可以承载起比故事内容本身更深刻的东西。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被那种带着点荒诞又异常写实的笔触吸引住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那些深刻的哲学思考编织在一起,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反而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促膝长谈。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不总是按部就班,它更像是生活本身——充满岔路口和意料之外的转折。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自我矛盾的挣扎,都描摹得入木三分。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文字,思考自己过往的某些决定,那感觉就像是作者无意中打开了我记忆深处的一扇窗。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好,时而轻快跳跃,时而沉静内敛,完美地烘托了故事氛围的张弛有度。它不给你标准答案,而是抛给你一堆带着温度的碎片,让你自己去拼凑出一个更贴近自己的“真相”。这本书的后劲很足,合上书本后,里面的某些对话和场景还会持续在脑海中回荡,引发我长时间的沉思,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

评分

从整体氛围来看,这本书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忧郁美学。它并非那种直白的悲剧,而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关于存在意义的淡淡哀愁。它探讨了人与环境、人与时间之间的疏离感,用一种近乎哲学的冷峻笔触,解构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安全感。书中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例如反复出现的某种特定天气、一种特定的物件,它们都带有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反复出现,不断加深读者的不安感。然而,这种忧郁并非让人消沉,反而带有一种令人警醒的力量,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所珍视的事物。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生活中那种无处不在的焦虑和疏离。对于寻求精神慰藉而非简单消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更深层、更复杂的情感体验,是那种读完后需要时间消化和沉淀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略带实验性质的作品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它会为了追求形式感而牺牲掉故事的流畅性。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巧妙地运用了多重叙事线索,每条线索看似独立,实则暗流涌动,最终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这种结构设计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和理解力,但一旦你抓住了那些隐藏的连接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惊喜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在处理时间线和视角转换上展现了高超的技巧,毫不拖泥带水,每一次切换都带来了新的信息增量和情感冲击。它要求读者做积极的思考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阅读”这个行为本身的挑战,它鼓励我们去探索文本背后的潜台词和未言明的意图。读完它,我感觉自己的阅读雷达都被升级了,对其他书籍的分析也会下意识地运用这种更深层次的解读方式。

评分

老外推荐的,很有意思的书

评分

可以

评分

非常感谢!还来

评分

有点破皮,

评分

准备看些书,充充电

评分

书以收到了,包装的不错,很满意

评分

哲学故事果然看不明白。。

评分

趁着活动入手,性价比高

评分

哲学故事果然看不明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