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两卷和两个附录,第一卷为“论上帝”,第二卷为“论人和属于人的东西”,附录一为“论实体、自然、上帝”,附录二为“论人的心灵。第一卷有十章内容,对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什么、上帝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卷有二十八章内容,阐明了他关于人的境况的看法,对人如何受被动感情的影响、人的理性的御用以及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人的康乐和完善的自由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C.Gebhardt撰写的倍内狄托·斯宾诺莎著《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两卷并附录)一书摘要
第一卷 论上帝
第一章 论上帝存在
第二章 上帝是什么
悟性、爱恋、理性与贪欲之间的对话
依拉斯谟和戴奥费洛之间的对话
第三章 论上帝是万物之因
第四章 论上帝的必然的作用
第五章 论上帝的天命
第六章 论上帝的命定
第七章 论不属于上帝的属性
第八章 论产生的自然
第九章 论被产生的自然
第十章 论什么是善、恶
第二卷 论人和属于人的东西
序论
第一章 论意见、作仰、认识
第二章 什么是意见、信仰和清楚的认识
第三章 被动感情的起源,由意见产生的被动感情
第四章 论由信仰产生的善、恶,并论人的善、恶
第五章 论爱恋
第六章 论憎恨
第七章 论欢乐与悲戚
第八章 论推崇与轻蔑
第九章 论希望与恐惧
第十章 论悔恨与懊恼
第十一章 论嘲笑与戏弄
第十二章 论荣耀
第十三章 耻辰与无耻
第十四章 论好感、感激与负义
第十五章 论真实与谬误
第十六章 论意志
第十七章 论意志与欲望的区别
第十八章 论以上各种论点的效用
第十九章 论我们的快乐
第二十章 佐证前章所论
第二十一章 论理性
第二十二章 论真实认识,论重生等
第二十三章 论心灵的不朽
第二十四章 论上帝对人的爱恋
第二十五章 论魔鬼
第二十六章 论真正的自由
附录
Ⅰ 论实体、自然、上帝
Ⅱ 论人的心灵
Spinoza在世时只出版了两部著作:1.《以几何学方式论证的笛卡尔哲学原理》第一、二卷,附录:形上学名义通释(1663);2.《神学一政治学原论》(1670)。
1677年2月,Spinoza去世,他在去世前作了安排,预嘱把他的遗稿在他死后交付给他的密友Jan Rienwerts。Jan Rienwerts者,是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出版家。
经过几个生前友人的辑录和筹措,1677年11月出版了Spinoza遗集,称为《内容目次见序文后所录,B.d.S.遗集》。这集《遗集》没有出版地点,集前有一个序,也没有作者姓名。在序文以后,按次收录了以下五部著作:1.《伦理学》;2.《政治原论》;3.《论悟性的修养》;4.《书翰集》;5.《希伯来文法》。
翌年,1678年出版了荷兰文的遗集,内容范围和1677拉丁文《遗集》是相同的。
这五部著作,或更正确地说,为1677年的《遗集》所载有的这五部著作中的材料,加上以上两部生前出版的著作,合起来就是从Spinoza去世起,到十九世纪中叶止,为人所知的他的全部著作。
1677年的《遗集》序作者说到当时遗稿辑录的情形,说它包括了友人手头所存Spinoza遗稿的全部内容,并且说:“即使也许可以相信,在这人、那人那里还藏有为这里所没有的我们的哲学家的某些作品,但是可以肯定那里不会有任何内容,这些内容不已经在这些遗稿里更清楚地说到了嘛。”
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似乎提供了一种看待现代社会中个人迷失的全新视角。我们现在总是在谈论“效率”、“数据”和“即时满足”,而这本书却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内在维度”。作者在探讨人的“心灵结构”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剖析,简直就像是在为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做一次彻底的“解剖手术”。他没有给出任何廉价的安慰剂,而是直面了人类本性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局限性。这种诚实的态度非常打动我。我常常在想,当我们被外界的信息洪流裹挟时,是否还记得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是什么?这本书就像一个沉静的锚点,让人在浮躁的时代里,有机会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是”谁?这种对“本真”的追寻,远比任何流行的心理学畅销书来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沉静而深邃的色调,搭配上那种带着年代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入了一种思辨的氛围中。我本来是抱着一种探究西方哲学源流的心态去翻阅的,但没想到,它在开篇就以一种极其克制却有力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思想框架。作者对“存在”的追问,不是那种空泛的形而上讨论,而是紧密结合了人类经验的困境与渴望。尤其是在论述“理性”与“信仰”的张力时,那种辩证的思辨过程,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迷宫,却每一步都踏在坚实的逻辑基石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述经典文献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功力,他不是简单地堆砌名言,而是将这些思想的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张网,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时代思想家们在面对同一终极问题时,思维的演变路径。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的心智被彻底梳理了一遍,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突然间变得清晰锐利起来。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布局堪称精妙的建筑学杰作。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论证方式。每一次看似回归起点,实际上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去重新审视先前的问题。作者极其擅长在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之间建立起精巧的联系,比如,他可以从古代宇宙论的视角,无缝过渡到对个体道德选择的论证,而读者在阅读时并不会感到突兀,反而会惊叹于这些看似分离的领域背后,竟然隐藏着统一的法则。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对细节的把控能力,展现了作者强大的知识整合能力。对于那些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个绝佳的“重新训练”自己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思考的契机。它要求你付出专注,但回报是思想上的巨大拓展,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快餐式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院派”读物,毕竟涉及的主题如此宏大。但令人惊喜的是,译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实在是高超。那些原本可能需要反复研读才能领会的德语或拉丁文哲学概念,经过他的处理,变得流畅且富有诗意。这种翻译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读者能否真正进入作者的思维世界。我注意到,在处理那些涉及伦理困境或形而上学悖论的部分时,译者并没有采取生硬的直译,而是用非常地道的中文语境进行转述,使得思想的冲击力丝毫未减。这种对原文精神的精准把握和对译文表达的优雅追求,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享受。它就像是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深邃思想殿堂的密室之门,空气中弥漫着智慧与历史沉淀的气息,每翻一页,都像是与那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读者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它不是那种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轻松翻阅的消遣之作。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去咀嚼那些长句,去回味那些精妙的转折。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态度,铸就了它的价值。它迫使你调动起自己所有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去质疑、去印证、去内化这些思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终极关怀”问题时的那种严肃与敬畏。他没有试图提供一个包治百病的终极答案,而是清晰地界定了人类心智在面对“无限”时的谦卑位置。这种对知识边界的清醒认知,比盲目乐观的断言更具启发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许多过去习以为常的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动摇和重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刻的个人思想“洗礼”。
评分好书,值得购买,人及其心灵健康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信任京东!方便快捷!京东加油!!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圣贤之书,值得一读!
评分斯宾诺莎的哲学思考。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