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住建部規劃教材》共分10個課題,包括供配電係統基本知識、負荷分級及其計算、10kV高壓配電設計、低壓配電係統設計、短路電流及其計算、導綫截麵及高低壓電器選擇、繼電保護及二次係統、建築照明與配電設計、防雷與接地以及電源裝置等。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住建部規劃教材》適用於高職高專院校建築電氣工程技術、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及相關專業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電氣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和培訓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課題1 供配電係統基本知識
1.1 供配電係統概述
1.1.1 電力係統的基本概念及組成
1.1.2 供配電係統的組成
1.1.3 供配電的基本要求
1.2 額定電壓及供電質量
1.2.1 額定電壓
1.2.2 供電質量
1.2.3 電壓的選擇
1.3 電力係統中性點運行方式
1.3.1 電力係統中性點的運行方式
1.3.2 低壓配電係統的TN係統
思考題與習題
技能訓練
課題2 負荷分級及其計算
2.1 負荷分級
2.1.1 負荷分級的原則
2.1.2 民用建築中各類建築的主要用電負荷的分級
2.1.3 用電設備的工作製
2.2 負荷麯綫
2.2.1 負荷麯綫的概念
2.2.2 負荷麯綫的繪製
2.2.3 與負荷麯綫有關的物理量
2.3 電力負荷的計算
2.3.1 計算負荷的概念
2.3.2 用需要係數法計算負荷
2.3.3 用單位估算法計算負荷
思考題與習題
技能訓練
課題3 10kV高壓配電設計
3.1 供電電源
3.1.1 按負荷級彆確定供電電源
3.1.2 按網絡的接綫方式確定供電電源
3.1.3 低壓供電電源
3.2 常用高壓主接綫
3.2.1 與主接綫有關的概念
3.2.2 高壓供配電係統主接綫的基本要求
3.2.3 綫路—變壓器組接綫
3.2.4 單母綫接綫
3.2.5 雙母綫接綫
3.2.6 橋式接綫
3.3 電力變壓器的選擇
3.3.1 電力變壓器概述
3.3.2 電力變壓器的實際容量
3.3.3 電力變壓器運行方式
3.3.4 電力變壓器颱數和容量的選擇
3.3.5 電力變壓器並列運行的條件
3.4 發電機作為備用電源的主接綫
3.5 高壓供配電係統設計案例
3.5.1 某工廠高壓供配電係統的電氣設計案例
3.5.2 某綜閤樓高壓供配電係統的電氣設計案例
思考題與習題
技能訓練
課題4 低壓配電係統設計
4.1 低壓配電係統接綫
4.1.1 放射式
4.1.2 樹乾式
4.1.3 鏈式
4.1.4 環網式
4.2 住宅配電係統設計
4.2.1 室內配電箱係統
4.2.2 多層住宅配電係統
4.2.3 高層住宅配電係統
4.2.4 公寓式住宅配電係統
4.2.5 配電綫路的過流保護
4.2.6 西己電設備
4.2.7 強電綫路敷設
4.2.8 住宅小區配電綫路
4.3 水泵站動力配電係統設計
4.3.1 設計條件及概況
4.3.2 配電係統設計
4.4 電梯工程動力配電設計
4.4.1 電梯負荷性質
4.4.2 電源設置
思考題與習題
技能訓練
課題5 短路電流及其計算
5.1 短路概述
5.1.1 短路故障産生的原因
5.1.2 短路故障的危害
5.1.3 短路故障的類型
5.1.4 短路電流計算的目的
5.1.5 短路電流計算的內容
5.1.6 短路電流計算條件
5.1.7 短路電流計算方法
5.2 短路電流的計算
5.2.1 三相短路過程的分析
5.2.2 三相短路電流的有關參數
5.2.3 三相短路電流的計算
5.2.4 兩相及單相短路電流的計算
5.2.5 大容量電機短路電流計算
5.3 短路電流的效應
5.3.1 短路電流的熱效應
5.3.2 短路電流的電動效應
思考題與習題
技能訓練
課題6 導綫截麵及高低壓電器選擇
6.1 高低壓電器設備
6.1.1 概述
6.1.2 電流互感器與電壓互感器
6.1.3 高低壓成套設備
6.2 電氣設備的選擇與校驗
6.2.1 電氣設備選擇的一般規定
6.2.2 高低壓電器的選擇與校驗
6.2.3 互感器的選擇與校驗
6.3 導綫截麵的選擇與校驗
6.3.1 導綫截麵選擇的條件
6.3.2 導綫截麵的選擇與校驗
思考題與習題
技能訓練
課題7 繼電保護及二次係統
7.1 繼電保護的基本知識
7.1.1 繼電保護的任務及要求
7.1.2 繼電保護的基本原理
7.1.3 繼電器的構成和分類
7.2 綫路的繼電保護
7.2.1 繼電保護的接綫方式
7.2.2 帶時限的過電流保護
7.2.3 電流速斷保護
7.3 電力變壓器的繼電保護
7.3.1 電力變壓器的繼電保護類型
7.3.2 變壓器的繼電保護
7.4 二次係統接綫圖
7.4.1 原理接綫圖和安裝接綫圖
7.4.2 二次接綫圖案例
7.5 斷路器控製迴路及信號係統
7.5.1 斷路器控製迴路和信號係統的構成
7.5.2 對斷路器控製迴路和信號係統的基本要求
7.5.3 燈光、音響監視斷路器控製迴路和信號係統
7.6 中央信號係統
7.6.1 變電所中央信號係統的類型
7.6.2 事故信號
7.6.3 預告信號
7.7 絕緣監察裝置和電氣測量儀錶
7.7.1 絕緣監察裝置
7.7.2 電氣測量儀錶
7.8 備用電源自動投入裝置(APD)
7.8.1 APD裝置的作用及分類
7.8.2 對APD裝置的基本要求
7.8.3 APD裝置的典型接綫
思考題與習題
技能訓練
課題8 建築照明與配電設計
8.1 電氣照明的基本知識
8.1.1 照明的有關概念
8.1.2 照明種類
8.1.3 照明質量
8.2 常用照明電光源
8.2.1 常用電光源的分類
8.2.2 常用電光源的選擇
8.3 照明燈具
8.3.1 燈具的作用
8.3.2 燈具的光學特性
8.3.3 燈具的分類
8.3.4 燈具的選擇
8.3.5 燈具的布置
8.3.6 照度計算
8.4 建築物內照明配電設計
8.4.1 住宅照明
8.4.2 辦公樓照明
8.4.3 學校照明
8.4.4 商業照明
8.4.5 廠房照明
8.5 建築物外照明配電設計
8.5.1 道路照明
8.5.2 室外建築物照明
8.5.3 夜景照明
8.5.4 庭院照明
8.6 照明設計實例
8.6.1 某住宅樓電氣照明施工圖
8.6.2 某辦公樓電氣照明施工圖
思考題與習題
技能訓練
課題9 防雷與接地
9.1 過電壓與防雷
9.1.1 過電壓
9.1.2 雷與防雷設備
9.1.3 架空綫路的防雷保護
9.1.4 變電所(配電所)防雷保護
9.1.5 建築物的防雷
9.1.6 建築物的防雷案例
9.2 接地
9.2.1 人體觸電的類型
9.2.2 接地及接地裝置
9.2.3 等電位聯結
9.2.4 浪湧保護器
思考題與習題
技能訓練
課題10 電源裝置
10.1 交流穩壓電源
10.1.1 電磁穩壓器
10.1.2 穩壓變壓器
10.1.3 電子交流穩壓器
10.1.4 調壓器穩定電源
10.2 直流鉛酸蓄電池
10.3 自備柴油發電機
10.3.1 柴油發電機組的基本知識
10.3.2 機組容量的確定
10.3.3 機組型號的選擇
思考題與習題
技能訓練
附錄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技術標準及施工工藝都在發生變化,不斷有新的技術規範齣颱。與此同時,社會上急需一大批具備適度基礎理論知識,實用技術知識麵寬,工程實踐能力強,能適應建築電氣領域技術發展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纔。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是建築電氣工程技術人員必須掌握的內容之一,因此編寫建築電氣工程技術專業教材顯得非常必要。
本書自2008年齣版之後,受到用書單位的一緻好評。現根據行業發展的需求和建築設備專業教學基本要求,並依據最新的國傢標準《建築電氣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303-2015)對該書進行瞭全麵修訂。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采用課題的形式,係統介紹瞭建築供配電與照明的基本內容與設計方法,並在課題之後安排技能訓練,注重實踐技能與應用能力的培養。全書力求內容全麵、語言簡潔、通俗易懂、重點突齣、實例豐富、圖文並茂。
本書由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丁文華、邢颱職業技術學院鮑東傑任主編,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劉華斌、河南省水利水電學校張海生和甘肅建築職業技術學院牟湘雲擔任副主編,丁文華負責全書的統稿工作。具體的編寫分工為:丁文華編寫課題1、4,牟湘雲編寫課題2、5,劉華斌編寫課題3.張海生編寫課題6,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王勇編寫課題7,鮑東傑編寫課題8,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陳繼華編寫課題9、10。
本書的編寫人員均是工作在教學科研第一綫,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工程實踐經驗的優秀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
本書由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謝社初擔任主審,他對書稿提齣瞭非常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此錶示衷心感謝!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還得到瞭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領導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時間倉促,書中難免有不妥和錯誤之處,懇請專傢及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配有電子教案,請選用本教材的老師撥打13971389897索取。
《現代建築設計理論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梳理瞭近半個世紀以來現代建築設計的核心理論脈絡,並結閤大量國內外經典案例,深入剖析瞭其在建築實踐中的演變與應用。本書旨在為建築學、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及相關專業的學生、研究人員和從業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理解現代建築的起源、發展、核心理念以及在當代語境下的挑戰與機遇。 第一部分:現代建築的緣起與奠基 本部分追溯瞭現代建築思潮的萌芽,探討瞭工業革命、技術進步以及社會變革對建築觀念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重點介紹以下幾個關鍵方麵: 理性主義與功能主義的興起: 深入分析“形式追隨功能”原則的提齣及其在早期現代建築中的體現。我們將討論如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機器美學”和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少即是多”等重要理論,以及它們如何挑戰瞭傳統的建築美學和裝飾手法。 新材料與新技術的革命: 探討鋼材、混凝土、玻璃等新材料的齣現如何徹底改變瞭建築的可能性。我們將分析預製構件、大跨度結構、玻璃幕牆等技術創新如何促成瞭高層建築、開放式空間等現代建築形式的齣現,並以埃菲爾鐵塔、玻璃宮等早期實例進行說明。 流派與運動的交織: 梳理包豪斯(Bauhaus)的成立及其對現代設計教育和實踐的劃時代影響,分析“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的形成、特徵及其在20世紀中葉的全球傳播。同時,也將觸及一些早期非主流的現代建築探索,展現現代建築發展的多樣性。 對傳統的反思與突破: 考察現代建築師們如何批判性地繼承和發展傳統建築元素,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抽象、簡化、組閤等手法,創造齣具有時代精神的新建築語言。我們將關注一些嘗試在現代性中融入地域性、文化性的早期實踐。 第二部分:現代建築核心理念的深化與拓展 在奠定基礎之後,本部分將深入探討現代建築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更為精細和多樣的核心理念,這些理念至今仍深刻影響著建築設計。 空間觀念的革新: 重點分析現代建築如何打破傳統的封閉式空間,創造齣流動的、開放的、多層次的空間體驗。我們將詳細闡述“穿透性空間”、“自由平麵”、“連綿空間”等概念,並結閤代錶性建築(如路易·康的建築空間)進行解讀,體會空間在現代建築中的敘事性與體驗性。 光的運用與建築錶現: 探討光綫在現代建築中的關鍵作用,從自然光的引入、人工光的照明策略,到光影如何塑造空間形態、營造氛圍。我們將分析不同建築師(如安藤忠雄)如何以獨特的視角運用光,使其成為建築不可或缺的錶現語言。 形式與構成的新探索: 盡管“形式追隨功能”是核心原則,但現代建築在形式的探索上並未停止。本部分將分析幾何形式、構成手法、比例體係在現代建築設計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對形式的精煉和重組,達到簡潔而富有張力的視覺效果。 材料的真實性與錶現力: 深入研究現代建築師如何看待和運用材料。我們不僅關注材料的技術性能,更強調其內在的質感、色彩和紋理如何直接影響建築的情感錶達。從裸露的混凝土、工業化的鋼材到天然的木材,我們將分析材料的“誠實性”在現代建築中的價值。 第三部分:現代建築的演變、批評與當代迴應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建築理論和實踐也經曆瞭深刻的演變和反思。本部分將聚焦於這些變化,並探討現代建築在當代社會所麵臨的挑戰和新的發展方嚮。 後現代主義的挑戰與反思: 梳理後現代主義建築的興起,分析其對現代主義過度簡化、單一化傾嚮的批判。我們將探討後現代主義對曆史、象徵、裝飾的重新重視,以及其引入的多樣性、復雜性和矛盾性,並以代錶性建築為例進行分析。 地域主義與地方性的迴歸: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建築界對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關注日益增強。本部分將探討如何在現代建築的框架下,融入地域氣候、文化傳統、風土人情等元素,創造齣既具有時代特徵又根植於本土的建築。 可持續性與生態建築的興起: 21世紀以來,可持續性已成為建築設計的核心議題。我們將分析生態建築的理念,包括節能、環保材料、可再生能源利用、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等,以及這些理念如何重塑現代建築的設計策略和美學取嚮。 技術與數字化的新浪潮: 探討參數化設計、BIM技術、3D打印等前沿技術如何為現代建築設計帶來新的可能性。我們將分析這些技術如何影響建築的形式生成、建造方式以及與環境的互動,並展望數字化時代下建築設計的未來。 城市化進程中的現代建築: 審視現代建築在不同規模和語境下的城市實踐。我們將分析如何將現代建築理念應用於城市規劃、公共空間、住宅項目等,以及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現代建築如何迴應社會需求、文化多元性和環境壓力。 第四部分:案例研究與深度分析 本書將穿插大量國內外具有代錶性的現代建築案例,涵蓋不同時期、不同功能、不同地域的優秀作品。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們將具體展示理論是如何轉化為建築實踐的。每個案例研究都將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 設計理念與背景: 介紹建築師的設計初衷、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對相關理論的解讀。 空間組織與形態構成: 分析建築內部空間如何劃分、流動,外部形態是如何生成的,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相互關聯。 材料運用與技術創新: 探討建築師如何選擇和運用材料,以及在此過程中所采用的技術手段。 與環境的互動: 分析建築如何與周邊環境、城市肌理、自然景觀等發生關係,以及它如何迴應氣候、文化等因素。 社會與文化影響: 評價該建築在曆史、社會、文化等層麵的意義和影響。 結語: 《現代建築設計理論與實踐》不僅是對過去半個世紀建築思想的一次係統梳理,更是對未來建築發展趨勢的一次前瞻性探索。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豐富的案例資源和清晰的邏輯結構,幫助讀者建立起對現代建築的整體認知,培養批判性思維,激發創新靈感,從而在未來的建築設計實踐中,創造齣更具智慧、人文關懷和時代精神的作品。本書適閤作為高等院校建築學、城鄉規劃、景觀學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讀參考書,也可供廣大建築設計從業者、城市規劃師、室內設計師及對建築藝術感興趣的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