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其時 : 戴維·洛奇迴憶錄 [Quite A Good Time To Be Born: A Memoir: 1935–1975]

生逢其時 : 戴維·洛奇迴憶錄 [Quite A Good Time To Be Born: A Memoir: 1935–197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戴維·洛奇 著,硃賓忠,吳濛 譯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自傳
  • 戴維·洛奇
  • 英國
  • 曆史
  • 文化
  • 社會
  • 音樂
  • 藝術
  • 個人經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河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49273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3871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Quite A Good Time To Be Born: A Memoir: 1935–1975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一位齣生於戰亂年代的純真少年如何成長為寫齣《換位》《小世界》的學者型大作傢
  英國當代傑齣小說傢兼文學批評傢之一戴維·洛奇親筆迴憶錄
  本迴憶錄講述我如何成為一個作傢,主要是散文小說傢和文學批評傢,從早年經曆和所受影響講起——那些經曆和影響在我的作品中時有所現——一直講到我寫作此書時我的前半生,即四十歲,為止。假若能多活幾年,我希望就後半生也寫一本。

作者簡介

  戴維·洛奇(David Lodge,1935— ),生於倫敦,早年就讀於倫敦大學,伯明翰大學博士,英國皇傢文學院院士,以文學貢獻獲得不列顛帝國勛章和法國文藝騎士勛章。從 1960年起,執教於伯明翰大學英語係,1987年退職從事創作,兼伯明翰大學現代英國文學榮譽教授。代錶作有《換位》、《小世界》和《美好的工作》等。

  硃賓忠,武漢大學英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英美文學和比較文學,齣版《我自靜默嚮紛華》等11部譯著。

  吳濛,武漢大學英文係專業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嚮為英國文學。

精彩書評

  從這本半迴憶錄中,我們看到瞭一位極其優秀又過分謙遜者的自畫像;一位傑齣的學者,當世zui好的小說傢之一。
  ——《觀察傢報》

  一本優秀的迴憶錄……直白,充滿智慧。
  ——《愛爾蘭時報》

  引人入勝,觸動人心。
  ——《金融時報》

目錄

緻謝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精彩書摘

  《生逢其時 : 戴維·洛奇迴憶錄》:
  我很想知道.父親是否發現瞭他是在什麼情況下齣生的,如果發現瞭,是怎麼發現的?又是何時發現的?這種事在洛奇和布什這兩個大傢族中一定有人知道。不過,20世紀的上半葉,人們對這種事很能保密,也許,直到他母親於1981年在92歲高齡過世之後,他纔拿到瞭母親的結婚證,從而纔得知真相?或者,他沒有細看那些文件,所以根本沒有發現他差一點就是個非婚生子女?當然.這事從來沒人跟我暗示過,我也沒有聽到過任何謠言。但我意識到,在我們那個兩代同堂的六人之傢裏,爺爺是一個被邊緣化的角色。奶奶對他的神情不像對爸爸和我那樣親熱,而爸爸對爺爺也總是一副冷淡、輕視的態度。我們聚會或者作客時,他多半不在場,提到他,大傢或者聳聳肩,或者譏諷地做個鬼臉。而他跟我們在一起時,通常是從最近的酒吧趕過來。(甚至在聖誕節的早上,他都會去找一個開門營業的酒吧.一直坐到火雞大餐要開始纔迴傢.)他戴著一副虛張聲勢、歡樂開懷的麵罩,使人無法與他親密交心.隻有在達利奇舉辦的洛奇傢族盛大的聖誕晚會上,他纔感到自在舒坦.此時,他坐在一架竪式鋼琴後麵,旁邊放著一杯啤酒,即席演奏,自彈自唱一麯喜劇歌麯。他是個未能實現平生抱負的音樂傢。
  因孕而婚,再無生養(當時這在那個階層裏非同尋常),暗示他們的婚姻缺乏愛情。父親晚年,我在一次與他的漫長錄音談話裏,第一次聽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證實瞭我的假設,也解釋瞭為什麼爺爺在傢庭成員中總是被另眼相看,好像他就是個假釋在傢的犯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和兩個兄弟跟當時很多人一樣,齣於愛國熱情主動參軍,進入當地軍團.他的哥哥厄尼(Emic)被授予軍人十字英勇勛章,但是他卻因為疝氣一年後從軍隊退伍。這樣井不英勇的退伍.一方麵引起戰友們的嫉妒,另一方麵卻讓平民大起疑心。父親迴憶說:“警察總是敲我傢的門,要求查看他的證明材料。”爺爺去伍爾維奇軍工廠上班,在那裏結識瞭一個女人,跟她好上瞭,就從傢裏搬齣去住瞭一段時間。爺爺奶奶最終和解瞭.雖然奶奶可能並沒有真正原諒他。迴憶起這件事情,爸爸輕描淡寫地說道:“那段時光挺艱難的。”對於青春期沒有得到父親良好的指導,他甚感遺憾,說:“我沒有一個盡職的父親。母親是傢庭唯一的支柱。”
  上小學時,爸爸顯然被認為是一個有潛力的學生。他記得一個老師嚮全班解釋黑馬的意思時,拿他舉例,說威廉洛奇將是一匹黑馬。他參加過一次麵試。如果通過,就可以拿到奬學金,就讀文法學校,但是未能脫穎而齣。他當時對地理這個科目錶現齣興趣。麵試官嘲笑他“地理”這個詞兒的發音,跟他開玩笑說:“你說什麼 推搡旁邊的男孩?”考官覺得自己的玩笑妙不可言,而父親則莫名其妙。學校教育的最後兩年.父親是在一個商業學校完成的。在那裏,除開彆的科目,他還學瞭速記和法語。有個名叫弗雷德.海頓(FrcdHaydon)的校友,曾獲得奬學金,上瞭行業公會音樂學校。有一天他迴校來為同學們錶演拉小提琴。他嚮父親透露,將來要當個音樂傢.父親迴憶說:“我記得當時的想法是,我也要當音樂傢。”於是乎,他開始學拉小提琴,教他的人是一個音樂“熱心腸’,此人在當地經營一傢樂器店,而學費可能是奶奶支付的,直到他離開學校,在倫敦市的一傢保險公司找到一份差事為止。他在公司辦公室當勤雜工,周薪一英鎊.他不記得他當時是14歲還是15歲。一年之後,他在民森巷(MincingLsne)的一傢糖業公司找到一份送信員的工作,周薪兩英鎊.但他在這傢公司沒有爬升到更高職位的想法.也不打算在任何公司往上爬,他隻想成為一名職業音樂傢。好幾年的時間裏,他都是“半個職業人士”白天在金融城上班,晚上到樂隊乾活,開始作為一個小提琴手在達利奇(Dulwich)和周邊的無聲影院裏演奏.一次活動中,他邂逅弗雷德.海頓,看到他的音樂生涯也沒混齣個名堂來。“我在樂池裏碰到他.他戴著眼鏡,鏡片厚得像啤酒瓶。我們談話、喝酒。他在黑麥巷(RycLanc)一傢小電影院裏工作 當然那是無聲電影時期。
  ……
時代之聲的交響:一窺非凡的群像與浪潮 本書並非一本個人迴憶錄,而是對一個特定時代背景下,一群鮮活人物群像的細緻描摹與深刻剖析。它將帶領讀者穿越一個充滿劇變、機遇與挑戰的時期,聚焦於那些在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個體命運,以及他們如何應對和塑造瞭身處的時代。 這是一部關於“如何恰逢其時”的群像誌。它探討的不是單一敘事下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無數交織在一起的生命軌跡,如何在特定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結構中相互作用、碰撞,最終形成一股不可逆轉的時代洪流。我們將在書中追溯那些奠定現代社會基礎的關鍵轉摺點,觀察普通人在宏大敘事下的掙紮、適應與創造。 第一部:戰後重建與理想的萌芽(1945–1958) 本書的開篇,將我們帶入二戰硝煙散盡後的世界。這不是一個關於戰爭幸存者的故事,而是一群在廢墟之上重建傢園的建設者群像。重點描繪瞭戰後初期,社會結構性變革對個體生活産生的深遠影響。 我們將看到,老舊的階級觀念如何在新興的經濟模式和教育普及中逐漸鬆動。本書細緻刻畫瞭第一代“平民知識分子”的誕生,他們是依靠公共教育資源和時代對專業人纔的渴求而崛起的一批人。書中通過對幾組傢庭的交叉敘事,展現瞭在物資匱乏背景下,人們如何培養齣一種堅韌不拔的務實精神。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黃金時代的開端”的社會心理學基礎。媒體、廣告和新興的大眾文化開始形成,它們如何巧妙地引導和塑造瞭人們對“未來”的集體想象?我們審視瞭早期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網、住房項目)如何不僅是物理上的連接,更是心理上對穩定和進步的渴望的投射。對幾位在早期公共服務領域嶄露頭角的工程師和城市規劃師的側寫,揭示瞭理想主義如何以一種非常實際、工程學的方式落地生根。 第二部:文化震蕩與青年覺醒(1959–1968) 隨著經濟的穩定,社會內部開始醞釀著強烈的代際衝突與文化反叛。本書的這一核心部分,聚焦於信息爆炸與全球視野的拓展如何點燃瞭年輕一代的質疑精神。 我們不再關注高層政治的博弈,而是深入到大學校園、藝術工作室和地下音樂場景中。書中描繪瞭一批拒絕繼承父輩“成功模式”的青年:他們對傳統的職業路徑錶示懷疑,轉而投嚮瞭哲學思辨、實驗藝術乃至政治行動主義。這不是簡單的叛逆,而是對“效率至上”價值觀的反思。 書中引入瞭對幾位具有先鋒思想的文學批評傢和獨立電影製作人的考察。他們的作品往往充滿瞭對異化(Alienation)和真實性(Authenticity)的追問。本書通過解析他們的創作曆程,展現瞭在消費主義浪潮初期,知識分子如何試圖在商業化浪潮中劃齣一方精神淨土。 此外,對特定地區(例如,一個快速工業化的郊區和一個老牌知識分子聚居地)的微觀社會研究,對比瞭不同背景下的青年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參與到對既有秩序的挑戰之中。例如,對早期民權運動中非核心參與者的關注,展示瞭基層社會動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第三部:現實政治的洗禮與新專業主義的崛起(1969–1975) 時代的喧囂並未止息,但聲音開始變得更為復雜和分散。這一階段,理想主義的初期狂熱逐漸被務實的政治參與和專業化分工所取代。 本書探討瞭“激進主義”如何從街頭轉嚮瞭製度內部。那些曾在校園中高喊口號的年輕人,開始進入政府機構、非營利組織和新興的媒體公司。他們並非放棄瞭改變世界的願望,而是學會瞭用更精細的工具——數據分析、政策草擬和專業溝通——來實現目標。書中對幾位轉型期的政策顧問和環境運動組織者的分析尤為深入,展示瞭“係統內部的行動者”所麵臨的道德睏境與策略調整。 同時,科技的進步開始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催生瞭新的專業領域。本書考察瞭早期計算機科學、數據處理以及現代營銷科學的奠基人。這些新學科的開拓者們,往往是那些既有技術頭腦,又對社會變革抱有強烈興趣的人。他們奠定的技術基礎,無形中重塑瞭隨後十年的商業格局和信息流通方式。 結語:迴望那段未曾停歇的塑造期 全書的結構旨在呈現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曆史畫捲:它不是關於某一個“成功者”的故事,而是關於一群“在場者”的故事。他們共同構築瞭我們今天所繼承的社會形態,無論是其結構上的堅固,還是其文化上的矛盾。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避免瞭對曆史的簡單褒貶,而是以一種近乎人類學的視角,去理解在特定時間窗口下,選擇的意義。那些在恰到好處的時刻齣現、采取瞭關鍵行動的人,無論他們是默默無聞的基層工作者,還是站在風口浪尖的意見領袖,他們的行動共同匯聚成瞭我們今天所能清晰感知的時代底色。它邀請讀者去反思:我們今天的“恰逢其時”,又將以何種形態被後人記錄和解讀?

用戶評價

評分

在翻開《生逢其時》之前,我心中充滿瞭對“迴憶錄”這一文體的復雜情感。它總是有著一種近乎於私密的吸引力,仿佛是一扇半開的門,允許我們窺視那些不為外人所知的真實瞬間。而戴維·洛奇,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知識分子的儒雅和一絲不易察覺的幽默感。1935-1975,這段跨越四十載的光陰,在任何一位普通人的生命中都足以留下深刻的烙印,何況是在一個可能經曆瞭非凡歲月的人身上。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處理這段曆史的廣度與個人情感的深度之間的關係。是會像一部宏大的史詩,細緻描繪時代洪流中的每一個浪花;還是更像一幅精美的工筆畫,在細微之處捕捉生活的質感與人物的內心波動?“生逢其時”這個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對命運的超然,又可能隱藏著對某些機遇或挑戰的感悟。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一種將個人經曆與時代背景巧妙融閤的能力,讓讀者在閱讀一段個人史的同時,也能對那個特殊的時期産生更深的理解和共鳴,或許,書中會有一些關於藝術、文學、或者社會變遷的獨特見解,那將是點亮整個閱讀體驗的火花。

評分

“生逢其時”,多麼有力量的一個詞組,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不隻是一個時間點的標記,更是一種對命運的肯定,一種對所經曆時代的獨特解讀。戴維·洛奇,這位作者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知識分子的氣質,讓我對書中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充滿瞭好奇。1935-1975,這四十年,橫跨瞭人生中最具活力的幾個階段,也經曆瞭世界劇烈動蕩和變革的時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穿越時空,親曆那個時代的點點滴滴。或許,它會是一部充滿智慧的觀察,記錄下作者在關鍵時刻的思考,以及他對社會、文化、人生哲學的獨特見解。又或許,它會是一部充滿溫情的敘事,描繪齣作者與傢人、朋友之間的情感羈絆,以及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成長。無論哪種,我都相信,這本書會提供一個獨特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一個鮮活的生命,如何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生逢其時》——一個略帶曆史厚重感的詞語,配閤上“戴維·洛奇迴憶錄”的副標題,勾勒齣一位人物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人生軌跡。而英文原名《Quite A Good Time To Be Born: A Memoir: 1935–1975》則又增添瞭一絲俏皮和自信,仿佛作者在邀請讀者一同迴顧那段風雲變幻的半個世紀,並帶著一種“恰好生在這個時代,真是不錯”的輕鬆與豁達。1935年至1975年,這四十年涵蓋瞭二戰的陰影、戰後經濟的復蘇、冷戰的緊張以及社會思潮的巨大變革。作為一名讀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樣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中,戴維·洛奇是怎樣一位人物?他的經曆又會為我們呈現齣怎樣的時代側影?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雖然我在此無法描繪,但我可以想象,它或許會采用一種復古的色調,或者一張泛黃的照片,暗示著歲月的沉澱和故事的厚度。我相信,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生故事的窺探,更是對一段曆史的迴溯,對一個時代的迴味。我會期待書中那些關於成長、關於思考、關於時代的細節,希望能從中讀齣屬於那個年代特有的氣息,以及作者在其中留下的獨特印記。

評分

《生逢其時 : 戴維·洛奇迴憶錄》——單憑這個書名,就足以讓人聯想到一段與時代緊密相連的個人史。1935年至1975年,這四十年,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意味著生命的成長、經曆的纍積,以及對世界認知的不斷深化。我腦海中勾勒齣的,是一個身處劇烈變革年代的個體,他如何觀察、感受、並融入這個時代。洛奇這個名字,自帶一種沉靜而睿智的光芒,讓我對書中可能蘊含的深刻見解充滿瞭期待。我很好奇,在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他會選擇怎樣的道路?他的視角是否獨特?他如何處理個人命運與曆史進程之間的微妙關係?是會聚焦於某個具體的事件,深入挖掘其中的細節與人情;還是會以一種更宏觀的視野,串聯起不同時期的經曆,呈現齣時代的變遷與個人的成長?我期待的是一種真誠而坦率的敘述,不迴避生活的睏苦,也珍視那些閃光的時刻,用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將那個時代的氛圍和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生動地展現在我的眼前。

評分

《生逢其時 : 戴維·洛奇迴憶錄》——僅僅是書名,就足以讓我産生一種強烈的期待。它不是那種直白的敘事,而是帶有一種哲思的意味,仿佛作者在迴顧人生時,發齣瞭一聲由衷的慨嘆:“啊,我真是生對瞭那個時候!” 1935年至1975年,這段時間,用“風起雲湧”來形容再恰當不過瞭。戰爭的創傷,新思想的萌芽,社會結構的重塑,文化藝術的繁榮與衝突……這一切都在那個時代交織上演。我期待在這個迴憶錄中,能夠找到一個獨特的視角,去觀察這些宏大的曆史事件是如何滲透進一個普通人,或者不那麼普通的人的日常生活的。戴維·洛奇,他會是一個怎樣的記錄者?他的筆觸是尖銳的,還是溫和的?他會側重於時代的宏大敘事,還是更願意深入到個人情感的細微之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老朋友的傾訴,娓娓道來,不帶任何矯揉造作,用最真實的情感和最生動的筆觸,為我構建起那個遙遠的年代。我想象著,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片段,會在他的文字中重新煥發生機。

評分

好書值得珍藏

評分

不錯的一本好書很喜歡

評分

商品很不錯

評分

送貨及時,包裝考究!!

評分

京東質量好 贊贊贊!!!

評分

京東質量好 贊贊贊!!!

評分

不錯的一本好書很喜歡

評分

商品很不錯

評分

非常好的著作,送貨也很及時,謝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