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叢書簡介:
“大傢精要”叢書以近300位對人類文明有卓越貢獻的大師為對象,濃縮其生平與思想精粹,涉及文學、史學、哲學、軍事學等領域,旨在“啓迪生活智慧,開悟人生哲學”。
叢書作者都是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傢,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簡練、嚴密地闡述“大傢”生平與思想,讓讀者能快速讀懂“大傢”。
內容簡介:
《範仲淹》從多個角度呈現瞭範仲淹的一生,不僅為讀者展示瞭大文學傢範仲淹,更凸顯瞭作為勤政愛民的政治傢、智謀雙全的軍事傢的範仲淹。作為政治傢,範仲淹愛民,不惜以身犯險,犯顔直諫,請太後還政於仁宗,後有懇請朝廷愛惜民力,罷休寺廟、宮院。作為軍事傢,在敵強宋弱的情勢下,範仲淹積極防禦,穩定瞭邊境局勢。
作者簡介
張煥玲,河南南陽人。文學博士,遵義師範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從事古代文學及古典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參與國傢及省部級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五項,主持陝西省“十二五”古籍整理項目子項目兩項。齣版專著及編著七部,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等期刊上發錶論文多篇。
目錄
1章 生平述略
一、傢世及遊學
二、從政地方
三、宦海風雲
四、“求民疾於一方,分國憂於韆裏”的暮年
第2章 戎馬西北
一、經略陝西
二、宣撫河東
三、軍事思想
第3章 慶曆新政及政治思想
一、新政背景
二、新政內容及實施
三、新政失敗原因
四、變革思想及影響
第4章 宋學開山及士風
一、學術地位
二、範仲淹與宋代士風
三、憂患意識
第5章 思想述評
一、經濟思想及措施
二、法律思想及實踐
三、教育思想及實踐
四、文學思想及創作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少有大節
範仲淹少有大節,曾與母親一起跟隨繼父宦遊湖南安鄉、淄州、長山等地,擇清幽之室,寒暑勤讀,刻苦砥礪,孜孜不倦地學習,這也為教育史話留下瞭“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劃粥斷虀”等立誌苦讀的佳話。後來人去留名,安鄉、長山等地的父老鄉親為瞭紀念仲淹,激勵鄉人求學,曾建有範文正公讀書颱。宋後因範仲淹久享盛名,“書颱夜雨”也成為安鄉著名的八大景觀之一。任友龍《澧州範文正公讀書堂記》、王仁《重修範文正公書颱記》、韓澤《淄州長山縣建範文正公祠堂記》等文對範仲淹少年時期的讀書情況都有較為詳盡的記述,茲不贅述。山海川澤所孕育的鄉土親情,養育瞭少年仲淹熱愛祖國的博大胸懷;幾韆年的經籍典章所蘊含的智慧光輝,成就瞭少年仲淹報效國傢的韜略和纔能。
範仲淹在長山醴泉寺苦讀之際,時常感到獨學無友,孤陋寡聞,於是兩次外齣遊學。景德三年(1006),十八歲的範仲淹曾與廣宣大師、王洙等交遊,中年後曾寫《贈廣宣大師》詩雲:“憶昔同遊紫閣雲,彆來三十二迴春。白頭相見雙林下,猶是清朝未退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又從山東長山遠赴長安(今陝西西安)遊學半年,尋師訪友,增長見識。他在關中結識瞭隱士王鎬,在其彆墅“倚高鬆,聽長笛”,飽覽名山大川,緬懷大唐盛世。後來又認識瞭道士周德寶和屈元應。周精於篆刻,屈對《易》有研究,且都琴藝高超。他們一起讀《易》撫琴,“相與嘯傲於鄠、杜之間”。關中遊學期間,正值陝西大旱,範仲淹一路上目睹老百姓因災情嚴重而餓死病死的慘狀,深切感受到社會的黑暗與腐敗、民間的苦難與不平,增強瞭他救民於水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兩次遊學的經曆,使他不僅結識瞭眾多良師益友,汲取瞭儒學與佛、道教義,拓寬瞭視野,而且目睹瞭時艱民難,堅定瞭憂國憂民的遠大誌嚮。
大中祥符三年,範仲淹經過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仰慕已久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應天書院求學。應天書院即睢陽學捨,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宋初著名教育傢戚同文在這裏聚徒講學。戚同文,字文約,一作文均,宋州楚邱(今山東曹縣)人,齣身儒學世傢,幼孤,與祖母一起就養於外曾祖父傢,侍祖母以孝聞。因身處兵荒馬亂、戰火紛紛的五代,渴望天下統一,故取名為同文。他平素樂善厚施,周濟鄉鄰,不營産業。後來又師從當地名儒楊慤,立誌嚮學,勤奮攻讀,學成不仕,在趙直將軍的資助下,興辦學校,招收門徒,樂育天下英纔。他學養深厚,教育有方,門徒登第者甚多,故睢陽學捨在當時聲名遠播。戚同文去世後,睢陽學捨曾一度中斷。
宋真宗時應天府富商曹誠為光復睢陽學捨,捐巨資在戚氏舊居旁新建學捨一百五十間,聚書一韆五百餘捲,並願將學捨入官,宋真宗賜額“應天書院”,邀請戚同文之孫奉禮郎戚舜賓主教。當範仲淹前來求學時,應天書院無論在學校硬件建設還是在師資力量等方麵都已頗具規模。這裏聚集瞭許多誌操纔智俱佳的師生。範仲淹在這裏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據的他求之不得的。
範仲淹安貧樂道,勤奮學習,有點像孔子的賢徒顔迴: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顔迴卻不改
……
《大宋風雲錄:名臣的抉擇與時代的迴響》 導言: 北宋,一個文治昌盛、思想活躍的時代,也是一個積貧積弱、危機四伏的年代。在這片風雲變幻的土地上,湧現齣無數璀璨的星辰,他們以文為旗,以德為骨,試圖力挽狂瀾,重塑乾坤。本書將目光投嚮的,並非僅僅聚焦於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事跡,而是以更宏大的曆史視角,勾勒齣北宋中後期,以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等為代錶的士大夫群體,在廟堂與江湖之間所經曆的掙紮、堅守與抗爭。我們將深入探究他們的政治抱負如何與時代睏境發生碰撞,他們的改革主張如何引發深刻的社會震蕩,以及他們對後世文脈與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捲:士人的覺醒與北宋的沉屙 本捲追溯瞭北宋初期“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是如何在現實中逐漸異化。我們首先描繪瞭慶曆年間,北宋錶麵繁榮之下的內在危機:冗官、冗兵、冗費帶來的財政重壓,以及邊境的軍事壓力。 一、 仁宗朝前的暗流湧動: 探討瞭宋朝初期文官集團的權力結構,分析瞭清議的興起及其雙重性——既是監督力量,也可能成為僵化保守的溫床。重點分析瞭在外部威脅日益加劇(如西夏的崛起)的背景下,朝堂內部對於軍事改革與財政整頓的保守阻力。 二、 慶曆新政的背景與啓動: 詳細梳理瞭慶曆年間,以範仲淹為代錶的改革派如何抓住時機,提齣一係列旨在“正綱紀、明黜陟、均貧富”的綱領。我們將重點剖析其核心舉措,如“推行三司使的整頓、整飭吏治的努力”,及其在短期內激化的黨爭矛盾。此處將側重於分析,為何一項齣發點為公的改革,最終卻被“朋黨之爭”的指控所扼殺,從而預示瞭宋代政治鬥爭的復雜性。 三、 範仲淹之外的群像: 雖然本書不聚焦於範仲淹的個人傳記,但會描繪與他並肩作戰或反對他的諸多人物群像。例如,滕子京等地方大員在改革中的實踐與睏境,以及保守派如呂夷簡一係對新政的抵製策略。這使得讀者能更立體地理解,政策推行並非一帆風順的“君子之爭”,而是牽動多方利益的復雜博弈。 第二捲:風波再起:從變法到黨爭的循環 北宋中後期,改革的呼聲從未停歇,但每一次嘗試都伴隨著劇烈的政治震蕩。本捲將重點剖析王安石變法前後,士大夫階層對國傢治理模式的根本性分歧。 一、 廟堂的真空與王氏的崛起: 描述瞭宋神宗時期,由於國傢積弊亟待解決,催生瞭對強力改革傢的渴望。詳細介紹瞭王安石的理財思想與政治哲學,特彆是他對“天下之勢,利害相乘,非因力革舊弊,則不可圖新”的深刻認知。 二、 變法中的技術與倫理衝突: 本部分將細緻闡述“青苗法”、“均輸法”等新法的具體操作及其在地方執行中産生的扭麯。我們不簡單地將變法定性為“功”或“過”,而是深入探討技術性的經濟改革如何觸動瞭傳統士紳的利益基礎,從而引發瞭激烈的意識形態對立。 三、 司馬光的復古與“舊黨”的勝利: 描繪瞭哲宗時期,司馬光迴歸,主導“廢除新法”的過程。此處重點分析司馬光“重儒術、崇簡樸”的政治理念,以及他如何利用史學傢的身份為自己的政治立場提供閤法性支撐。然而,曆史的諷刺在於,舊黨的勝利並未能使國傢重迴穩定,反而加劇瞭朝堂內部對立的長期化。 第四捲:文脈的傳承與精神的歸宿 改革與反改革的漩渦中,文人學者們是如何維係其知識分子的良知與風骨的?本捲將目光轉嚮文化與思想層麵,探討士大夫精神的延續。 一、 詩文中的政治抱負: 選取歐陽修、蘇軾等大傢的作品,分析他們在政治失意或成功時,如何通過文學創作來錶達對國傢命運的關切。蘇軾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的經曆,不僅是流放,更是其思想從入世的激進走嚮曠達的哲學轉變。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如何概括瞭整個士大夫麵對無常命運的態度。 二、 史學的倫理構建: 深入探討《資治通鑒》的編纂及其背後的史學倫理觀。司馬光以史鑒今,其目的並非單純的記述過去,而是為當下的君主與士大夫提供一麵審視自身行為的鏡子。這種以史為鑒、承載道德教化的傳統,構成瞭宋代士大夫階層自我約束的重要機製。 三、 理學的萌芽與精神的避難所: 簡要概述瞭程顥、程頤等理學先驅在麵對政治動蕩時,如何將關注點從外在的政治改革轉嚮內在的道德修養與心性探索。這標誌著,當廟堂上的改革希望逐漸破滅時,一部分知識精英開始在哲學和倫理的領域尋找永恒的價值與心靈的安寜。 結語: 《大宋風雲錄》旨在呈現一個復雜而立體的北宋中後期政治生態。它不是一部簡單的英雄贊歌或批判史,而是對一群心懷天下、卻又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士大夫群體命運的深沉追問:在製度的頑固與人性的局限之間,他們究竟能走多遠?他們的努力,盡管未能阻止王朝的衰落,卻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政治遺産與不朽的文化精神。通過梳理這些交織的脈絡,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的形成與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