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的風度

大先生的風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龍隱 著
圖書標籤:
  • 風度
  • 紳士
  • 修養
  • 人生
  • 處世
  • 成功學
  • 勵誌
  • 人格魅力
  • 自我提升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匯齣版社
ISBN:978754962160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6533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大先生,是一種稱謂,一種高風,一種精神,一份崇敬。民國時期湧現齣瞭許多德行崇高、知識廣博、修養深厚、學貫中西的學者、教育傢,他們個性鮮明、風骨超然,在特定的曆史時期,都曾綻放齣瞭特有的風采,無愧於大先生的稱號!
  本書以民國時期學術上及個人氣質上*有影響力與感染力的人物為主綫,講述瞭他們性格性情、命運經曆、學術作為,以及他們的善良、無奈、焦慮和開朗,充分反映瞭先生們貼近群倫而又卓爾不群的獨特全貌。由此讓讀者在瞭解他們的同時,也走進和瞭解那個時代。

作者簡介

  龍隱,知名大眾暢銷書作傢,代錶作品有《博弈論的詭計》、《腦袋決定錢袋》、《陽光心態》、《做高效能的自己》等等。

目錄

蔡元培
民國老司機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校長 / 002
每個人都有“作”的自由 / 010
年少不懂蔡元培,懂時已是傷心人 / 016
鬍適
原諒我一生放縱不羈愛自由
懂得說謝謝的人,最溫柔 / 021
有朋友的地方,纔叫朋友圈 / 025
三觀不同的婚姻,未必都是悲劇 / 028
要獨立,但不要變成鬥雞 / 032
辜鴻銘
我不屑於好好做人
惹不起的中國boy / 038
你不閤群的樣子,很酷 / 041
所謂好先生,必須有底綫 / 047
看起來那麼怪,還不是因為懶 / 052
劉文典
和蔣介石對罵也無懼
纔高八鬥,氣場二米八 / 056
他的朋友圈裏,住著陳獨秀與鬍適 / 060
清華大學的肖奈大神 / 065
你說過的話,藏著你的靈魂 / 069
王國維
沒有比他更好的先生
人生所有結局,都要自己來寫 / 075
物質很隨便,靈魂很清潔 / 078
人生有些堅持,無需彆人懂 / 082
趙元任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帶著嘴巴去旅行 / 092
誰的國語留聲片最好? / 094
愛玩的人運氣都很好 / 098
愛有多深,怕有多深 / 102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107
黃侃
要過愛咋咋地的快意人生
最好的朋友是最好的老師 / 111
夠瘋的人,纔夠有天賦 / 116
也曾為愛飛蛾撲火 / 121
世界很現實,我心自溫柔 / 127
吳宓
生活不隻有眼前的苟且,
還有遠方的詩和田野
萬韆人海裏,隻能看到你 / 133
做好自己,不評論彆人的人生 / 136
哪有對的婚姻,守住瞭就對瞭 / 140
不用假裝堅強,成年人也是孩子 / 149
傅斯年
讀書是最好的修行
你讀過的書藏著你的氣質 / 155
不怕麻煩,纔能擁有高配人生 / 162
我離不開達令,更離不開你 / 165
未曾被世界辜負,亦未辜負自己 / 170
張伯駒
金錢再貴,也不如自由貴
敢於捨去,終有所得 / 174
不將就,纔算講究 / 183
好婚姻,是所好學校 / 187
魯迅
不將就,不討好,做自己纔最好
看似無情,其實最深情 / 194
能一個人精彩,纔能與全世界並肩 / 203
好文字,是最好的治愈 / 209
你不是一個人在孤獨 / 212
梅貽琦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聰明人都懂得閉嘴 / 217
情商高,就是心裏裝著彆人 / 222
任何時候都不必認輸 / 230

精彩書摘

  蔡元培
  民國老司機
  CAI
  YUAN
  PEI
  民國那麼多老頭兒,最愛的就是蔡元培,一個培養瞭無數民國男神與女神的老司機,幽默風趣,自由博愛。他讓你相信,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閃閃發亮的。
  生平:1868—1940,字鶴卿,又字孑民,浙江紹興人。教育傢、思想傢、民主主義革命傢。曾任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要職。在執掌北京大學期間,參照德國大學的理念,對北大進行瞭全麵改革,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受業:少年時曾在紹興古越藏書樓校書;在德國,接受著名曆史學傢蘭普萊西指導。
  傳道:蔣夢麟、羅傢倫等。
  言語: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品藻: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哪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摺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齣第二個。—約翰·杜威
  1919年6月15日蔡元培發錶《不肯再任北大校長的宣言》:
  (一)我絕對不能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長:為瞭北京大學校長是簡任職,是半官僚性質,便生齣許多官僚的關係……我是個痛惡官僚的人,能甘心仰這些官僚的鼻息嗎?
  (二)我絕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世界有這種不自由的大學嗎?還要我去充這種大學的校長嗎?
  (三)我絕對不能再到北京的學校任校長:北京是個臭蟲窠……無論何等高尚的人物,無論何等高尚的事業,一到北京,便都染瞭點臭蟲的氣味。
  執掌北大的10年間,這位懷抱教育救國信念的校長7次請辭,這是其中之一。
  對於他的頻繁掛冠,鬍適認為:在這混濁、黑暗、無恥的國傢裏,在這怯懦、不愛自由的民族裏,蔡先生的不閤作主義是不會成功的。
  而蔡元培卻始終堅守這種“潔癖”—在黑暗的勢力麵前,知識分子的“退”有時比“進”更重要。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校長
  沒有蔡元培,就沒有新北大。
  北大後來的麵目就是經過蔡元培點化後而得以根本改變的。它顯赫的傳奇也被人這樣描述:京師大學堂大難不死,已屬奇跡,還能排除阻力開班授徒,更是奇中之奇。
  而這一切皆得從新任民國教育部長範源濂對蔡元培發齣的一份急電說起:
  “國事漸平,教育宜急。現以首都最高學府,尤賴大賢主宰,師錶群倫。海內人士,鹹深景仰。用特專電敦請我公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席。務祈鑒允,早日迴國,以慰瞻望。啓行在即,先祈電告。”
  手握著用詞極其殷切的電文,麵對著當下的時局國情,蔡元培一度猶豫,陷入沉思之中。
  他與吳稚暉商量此事,友人說瞭一句:中國事,雲不可辦,則幾無一事可辦;雲可辦,則其實亦無不可辦。
  他又想到,要使中國轉危為安,隻有從教育入手。
  他憶起,當年普魯士受拿破侖蹂躪,哲學傢、教育傢費希特改良大學教育,對於挽救普魯士貢獻很大。普魯士之所以戰勝法國,人們都歸功於小學教師。之所以有那一代小學教師,得力於高等教育。
  他自己很清楚:我的興趣就在大學。在1912年任教育總長時,他就和時任次長的範源濂談及過此:沒有好大學,中學師資哪裏來?沒有好中學,小學師資哪裏來?所以我們第一步,當先把大學整頓。
  最後,孫中山的意見是:如果你去北大做校長,有利於革命思想嚮北方傳播。
  1916年馬上就要過去瞭,蔡元培將開啓他生命中偉大的新篇章。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眼前的北大有兩大弊端:學科之淩雜,風紀之敗壞。
  蔡元培的解法是:救第一弊,在於延聘純粹之學問傢,一麵教授,一麵與學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救第二弊,在延聘學生之模範人物,以整飭學風。
  於是,一個叫蔡元培的時代開始瞭。
  “大學之大,因其無所不包,各種言論思想均可自由,但亦不必齣於互相詬罵。如各有主張,盡可各自鼓吹自己主張之長處,不必攻擊或排斥他種主張。”
  蔡元培主張兼容並包。入主北大後,他立即大力進行改革,延聘選拔有真纔實學的各方麵人纔,容納各種學術和思想流派—不在乎你的政治立場,不在乎你的資曆,不在乎你的年齡。
  於是,短時間內,北大教員隊伍發生瞭重大變化,學校麵貌煥然一新。
  據1918年初的統計,全校共有教授90人,從其中76人來看,35歲以下的43人,占57%,50歲以上僅有6人,占8%。最年輕的文科教授徐寶璜僅25歲,其他如鬍適、劉半農等都是二十七八歲。1917年以後,北大30歲左右的青年教員相當多,其中許多是蔡元培從科學論文中發現而請來的。北大教授平均年齡僅30多歲,而同時期北大本科學生的平均年齡為24歲。
  這樣一支年輕而富有活力的教師隊伍,一掃北京大學的陳腐之氣,使之成為魯迅所說的“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
  蔡元培初到北大時,北大國文課隻有經史子集,外國文隻有英文,教員隻有舊派學者。他增加瞭戲麯和小說等科目,聘請瞭陳獨秀、鬍適、劉半農等新派學人,增開瞭法文、德文和俄文等外文學科。
  至此,北大新舊學者濟濟一堂:有主張新文化運動的鬍適、陳獨秀、魯迅等人,有尊王復闢的辜鴻銘、劉師培等,有中國共産主義的先行者李大釗、最早介紹無政府主義的李石曾,還有最早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夏元瑮。此外,他還延聘瞭錢玄同、俞同奎、瀋尹默等一批原有教員,聘用瞭隻有二十三四歲的梁漱溟等一批年輕學者,請來剛從美國留學歸國的女教授陳衡哲,聘請數學係老教授馮祖荀,外籍教授、地質係的葛利普以及畫傢徐悲鴻等。
  廣延積學與熱心的教員,認真教授,以提起學生學問的興會,這正是蔡元培整頓北大的第一步。為此,他付齣瞭無限誠意的努力,尤其是陳獨秀的任事,周摺頗多。
  蔡元培經湯爾和介紹而知陳獨秀與《新青年》,考慮他是新思想的代錶,並且傳統學術根底深厚,便希望把他請到北大來。
  蔡元培為此幾乎天天登門拜訪。有時去得早瞭,陳獨秀還沒有起床,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將其叫醒,隻要拿凳子給他坐在房門口等候就好。陳獨秀原本看不上名聲糟糕的北大,但架不住蔡元培三番五次登門的誠意,被聘為北大文科學長。而且,為瞭得到教育部的順利批準,蔡元培公函中的陳獨秀履曆是其代為填寫的,其中多有不實之處:陳獨秀,安徽懷寜縣人,畢業於日本大學,曾任蕪湖安徽公學教務長、安徽高等學校校長。
  之所以如此殷切與冒險,是因為在蔡元培眼裏,當時的陳獨秀正是一員闖將,是影響最大也最能打開局麵的人。事實證明,蔡元培這步棋走得很對。
  後來,黃侃、馬裕藻對此頗為不滿,抱怨道:“陳獨秀不過能寫點兒筆記文,怎麼能做文科學長。”蔡元培說:“仲甫(陳獨秀的字)精通訓詁音韻之學,如何做不得學長?”
  蔡元培時代的北大,保守派、維新派和激進派都有機會爭一日之短長。
  他素信學術上的派彆,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所以每一種學科的教員,即使主張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讓他們並存,令學生有自由選擇的餘地。
  所以,當時的北大常有如此情形:黃侃在教室大罵錢玄同,而錢玄同在對麵教室如同未聞,照講不誤;梁漱溟和鬍適打哲學對颱,同時開講哲學。
  為學問而學問的精神,一時在北大成為一種風氣。
  而隨著改革的一步步擴大,北大裏舊學派的聲音漸成勢力。
  北大請吳梅開設元麯課程,有人便造謠說在教室裏唱戲;因陳獨秀等人提倡白話文,又有謠傳說北大用《金瓶梅》作為教科書。守舊學者更是直接在課堂中開罵。周作人就曾寫到當時情形:“彆的人還隱藏一點兒,黃季剛最大膽,往往昌言不諱。他罵一般新的教員附和蔡孑民,說他們‘麯學阿世’,所以後來滑稽的人便給蔡孑民起瞭一個綽號叫作‘世’,如去校長室一趟,自稱會‘阿世’去。知道這個名稱,而且常常使用的,有馬幼漁、錢玄同、劉半農諸人,魯迅也是其中之一,往往見諸書簡中,成為一個典故。”
  而在校外,研究係、安福係等舊派文人也對蔡元培發起瞭猛攻。
  林紓一麵通過寫小說的方式影射攻擊蔡元培等人,一麵給他寫公開信,說學校裏提倡非孝,要求斥逐陳獨秀、鬍適諸人。蔡元培堅決迴復道:《新青年》並未非孝,即使有此主張,也是私人的意見,隻要在大學裏不來宣傳,也無法乾涉。
  同時,令蔡元培看到希望的是,他的兼容並包亦取得瞭很多舊派學者的擁護—在這場紛爭中,辜鴻銘直接撰文予以支持,稱其“實為我孔孟舊學大功臣也”。
  起起伏伏,跌宕人心。終於北大還是讓人颳目相看瞭。
  北大建校20周年時,吳梅撰寫瞭一首紀念歌:
  滄海動風雷,弦誦無妨礙。
  到如今費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時幸遇先生蔡。
  從頭細揣算,匆匆歲月,已是廿年來。
  蔡元培,這個執著的教育鬥士,帶著他的新力量繼續前行。
  他請國外知名學者到北大講學。美國哲學傢兼教育傢杜威、英國哲學傢羅素、法國數學傢班樂衛、印度詩人泰戈爾等,連同德、日、蘇等國的學者均有過北大之行。
  杜威評:“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等,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摺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齣第二個。”
  梁漱溟說:“所有陳(獨秀)、鬍(適)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們諸位若沒有蔡先生,卻不得聚攏在北大,更不得機會發抒。聚攏起來而且使其各得發抒,這畢竟是蔡先生獨有的偉大。”
  行思想自由之原則,取兼容並包之意。
  按照蔡元培最初預想的步驟,在教授治校的同時,便是要將北大變作一個學習的自由王國。
  於是,當時社會上各行各業人士都可以進入沙灘紅樓聽課。那些求知欲望甚為強烈,但由於貧睏而上不起學的青年,諸如商店的營業員、工廠的學徒等,都可以進入北大講堂聽課,學習文化知識。
  這在中國教育史上是空前絕後的。現在進入北大要有證件,當時什麼都不要。
  而這樣全開放的局麵,得源於北大正在招收一批旁聽生。
  1917年,蕭稟原考入北京大學中國文學門(係)。一位杜姓同學想去旁聽,他便去北大教務代為申請。教務處一位先生卻說:
  “座位滿瞭,不能再收。”
  “座位沒滿,請你去教室看看。”
  蕭稟原如此承言,但教務處的先生絲毫不予理睬。他便氣呼呼地去見蔡元培校長。校長室在紅樓二樓,也沒有秘書阻擋,學生可以隨便去找。他一進門,蔡元培看他怒氣衝衝,便和藹地說:
  “你先坐下,休息五分鍾,五分鍾後你再講話。”
  蕭稟原坐瞭一會兒,便和蔡校長說瞭為杜姓同學申請旁聽的事。他說:
  “多收一個學生總比少收一個好。教室有座位,可是教務處的先生卻說座位滿瞭。請校長去教室看看是否有座位。”
  蔡元培聽後,馬上親自打電話把教務處那位先生請來。蕭稟原當著蔡校長的麵,對教務處的先生說:
  “教室確實還有座位,不信你去看。”
  教務處的先生沒有說話。蔡校長當即拿筆寫瞭一個條子“準予杜××到中國文學門旁聽”,交給教務處的先生。於是這位杜姓同學終於入學旁聽瞭。
  這是思想的驅動力,是知識的洗禮,更是北大這樣宏大的學堂纔能給予的機會。可想而知,在當時的情勢之下,北大的旁聽生、“偷聽生”隻會越來越多。
  一日,蔡元培、陳獨秀、鬍適晚飯後在沙灘附近散步,不經意間走到“偷聽生”們居住的“拉丁區”。他們好奇地走進一間屋子,隻見一個衣著寒酸的青年正藉著微弱的燈光讀書,身旁放著兩個發硬的饅頭。
  陳獨秀性急,上前劈頭就問。青年驚惶不已,結結巴巴地說,自己是一個窮學生,沒錢辦旁聽證,但很想聽魯迅講課,所以……
  蔡元培打斷瞭他的話,讓他不要緊張,看瞭看那兩個饅頭說:“旁聽證,明天你到我辦公室去取。但現在,你要跟我去吃飯。”
  接著,三人便帶著這個叫許欽文的青年到一個小飯館吃飯。許欽文像餓瘋瞭似的大吃特吃,並對三人說:
  “人稱咱北大有‘五公開’。一是課堂公開,不管有沒有學籍都隨便聽課。有的旁聽生來早瞭先搶到座位,遲來的正式生反而隻好站後邊瞭。二是圖書館公開,可以隨便進齣。三是浴室公開,蓮蓬頭反正一天到晚開著,什麼人都隻管去洗。四是運動場地公開,操場上外校學生有時比本校的還多。五是食堂公開,學生食堂都是包齣去的,上飯館和食堂價格一個樣。北大校園裏還有三種學生,一是正式生,另一種就是旁聽生,還有就是我們這些‘偷聽生’。未辦任何手續,卻大搖大擺地來校聽課,我們多數就租房住在這‘拉丁區’裏。”
  許多年後,許欽文深情迴憶道:“我在睏憊中顛顛倒倒地離開傢鄉,東漂西泊地到瞭北京,在沙灘,可受到瞭無限的溫暖。北京鼕季,吹來的風是寒冷的,衣服不夠的我在沙灘大樓,卻隻覺得是暖烘烘的。”
  當然,藉此“取暖”的大有人在。
  瀋從文是北大龐大的旁聽生隊伍中的一員,學期結束時,他冒充北大學生參加考試,竟然還獲得瞭三角五分錢的奬學金。這個浩浩蕩蕩的旁聽生隊伍中還有毛澤東、柔石、鬍也頻、李偉森等。
  曹靖華則是考上瞭北大的旁聽生。因為交不起學費,便在北大旁聽,學習俄語,後來得到李大釗的幫助,纔正式成為北大學生。
  看著沐浴在學海中如飢似渴的莘莘青年,蔡元培的心中,時常升起一種更多更重的力量。自由、開放、兼容的校園,讓人不免以為他亦是個有求必應的好好先生,不過,他對學生從來是有要求的。
  當時北大有一種“自絕生”,他們對蔡元培提齣,要求廢除考試。蔡元培答復道:“你要文憑,就得考試;你如果不要文憑,就不要考試。課堂你隨便上,你願意上就上,不願意上就不上。但是你對外不能稱是北京大學的學生,同時你也不能有北京大學畢業的資格。”
  他希望學生,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
  他說:“學生在學校裏麵,應以求學為最大目的,不應有何等的政治組織。其有年在20歲以上,對於政治有特殊興趣者,可以個人資格參加政治團體,不必牽涉學校。”
  時局動蕩,五四浪潮激烈,學生運動的發展亦齣乎他的意料……
  他的立場與學生不同,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校長會情願自己的學生罷課。
  蔡元培講:“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核心是讀書。”一個“文化救國論”者,顯然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職業革命傢”。
  就這樣,蔡元培離京南下。
  風雨如晦的近代中國,一個大學校長如何端平政治和書桌這個難題,並不隻是擺在蔡元培一個人的麵前。
  猶記抵京時,《中華新報》發齣北京專電:風雪中來此學界泰鬥,如晦霧之時,忽睹一顆明星也。
  蔡元培自己寫道:就是失敗,也算盡瞭心,這也是愛人以德的說法。
  繼任者蔣夢麟這樣評價:維新的浪潮已經從這韆年的古城,消減成為曆史,叛逆的石子投入死水中,正是1916年執掌北大的校長蔡元培。
  到1927年止,這是他一生中最具成就也最為世人所景仰的輝煌曆程。
  ……

前言/序言

  序
  大先生
  民國那些人,從未離去
  DA
  XIAN
  SHENG
  當得起彆人喚一聲先生的,恐無幾人。
  《大先生的風度》描述瞭12個男神的故事。他們活在不同的地域,同一個民國,各領風騷數十年。
  魯迅、鬍適、蔡元培、王國維……
  這些站在榮耀之巔的傳奇大先生,他們的人生曆程卻不像常人想象中的那樣一帆風順,或幸福,或不幸,或喜悅,或憂傷,得到愛,失去愛,不懂愛……傳奇之處隱藏著不和諧的畫外音。
  可是無論如何,他們都堅定自己的信念,或兢兢業業,或瀟瀟灑灑,或勤勤懇懇,接受命運的無常,用一顆心砥礪歲月,拿迴最好的人生。
  他們是大先生,更是自己。他們是前人,也是當下之人。
  這一本書,是男神的故事,更是我們的人生。願這本書,成為你旅途中,最好的地圖。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一位名叫“陸漸”的近代學者的傳記性作品的簡介,該作品聚焦於其在學術、文化和社會轉型期的獨特風範與深刻影響。 --- 《長風逝水:陸漸的時代肖像》 內容簡介 《長風逝水:陸漸的時代肖像》並非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一捲細膩入微的近代知識分子側影。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晚清至民國初年那段風雲變幻的歲月中,學者陸漸(字子肅,號漱石居士)如何以其超凡的學識、特立獨行的個性和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革新,在時代洪流中構建起一座精神的燈塔。 陸漸的一生,橫跨瞭舊製度的黃昏與新思潮的黎明。他齣身於江南望族,早年受傳統私塾教育的熏陶,精通經史子集,尤以宋明理學和古代文學見長。然而,與許多墨守成規的同代人不同,陸漸從未將學問束之高閣。他深知,一個時代的文化生命力,不在於對古籍的背誦,而在於其對當下睏境的解釋能力與對未來方嚮的指引。 第一部:學海的初帆——從江南私塾到京師求索 本書的開篇,細緻描繪瞭陸漸早年在江南水鄉的成長環境。他的童年浸潤在書香與園林之中,早期閱讀的材料多是傢族珍藏的孤本。這種環境造就瞭他既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又帶著一絲貴公子的疏離感。然而,當他踏入北京的學堂,麵對來自五湖四海、思想活躍的新式青年時,他迅速意識到,傳統的“學問”已無法應對“時局”。 這一部分詳述瞭陸漸如何在保守與激進之間尋求平衡。他並未盲目追隨“全盤西化”的論調,而是潛心研究清末的邊疆治理與財政危機,試圖從中國自身的曆史邏輯中尋找救亡圖存之道。他早期的重要著述《周製考辨》,通過對古代國傢製度的細緻梳理,提齣瞭一個核心觀點:真正的變革必須是文化與製度的內在重塑,而非簡單的錶麵移植。書中引用瞭大量未曾公開的信劄和日記,展現瞭這位青年學者在理想與現實的拉扯中的掙紮與自我砥礪。 第二部:風骨的磨礪——風雨飄搖中的獨立立場 二十世紀初,政治風雲驟變,陸漸的學術生涯進入瞭最富創造力也最受考驗的階段。他先後齣任多所新式大學的講席教授,其授課風格獨樹一幟。他從不使用刻闆的講義,而是將課堂變成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的國學課,不再僅僅是考據和辨析,而是與西方哲學思潮進行激烈的碰撞。例如,他將硃熹的“理”與康德的“先驗範疇”進行對比闡釋,使得學生們領悟到傳統哲學的現代價值。 本書的重點,在於刻畫陸漸在政治漩渦中保持的“不閤作”風度。他拒絕加入任何黨派,對軍閥的拉攏和革命黨的爭取都持以禮貌而堅定的拒絕。他的理由簡潔而有力:“學者的任務是闡明真理,而非追逐權力。一旦染上政治的色彩,學問的純粹性便無從談起。” 這種近乎清高的獨立立場,使他成為當時文壇一個復雜的存在——既受人尊敬,又被一些人視為迂腐。書中通過對他與多位重要政治人物的交往記錄的梳理,揭示瞭他在維護學術尊嚴時所錶現齣的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 第三部:文化的守望——傢族、審美與生活哲學 陸漸的生活哲學,是其風度的核心體現。他篤信“格物緻知,由內而外”的修身之道。即使在生活最窘迫的時期,他也堅持維護著一種近乎儀式化的生活節奏:晨起研墨,午後品茗,傍晚伴著潺潺流水整理詩稿。這種對“日常之美”的執著,使他避免瞭許多同代文人陷入的頹廢或癲狂。 本書的第三部分側重於描述陸漸的審美觀與人際交往。他熱衷於收藏宋元時期的版畫和地方戲麯的劇本,認為這些民間藝術中蘊含著最樸素的民族精神。他的書房布置極簡,卻處處體現著中國文人的“留白”哲學。 在人際交往上,陸漸以其溫潤而堅定的態度著稱。他待人寬厚,能從對方的言談中捕捉到其學識的精微之處,不因身份高低而有所怠慢。然而,一旦觸及學術的底綫或道德的原則,他的態度便會變得如同磐石一般不可撼動。書中收錄瞭幾位曾受其教誨或批評的學者的迴憶錄片段,共同勾勒齣陸漸在不同情境下的復雜側麵:既有嚴師的苛刻,亦有長者的慈悲。 結語:逝水中的恒久迴響 陸漸最終選擇在動蕩減弱後,退隱於南方一處僻靜的鄉間,專注於整理他畢生的手稿,將其視為對後世最後的交代。他沒有留下政治遺産,也沒有建立龐大的學派,但他留下瞭一種精神氣質:在無可奈何的時代背景下,保持思考的獨立性,並以一種優雅、從容的姿態,去對待世間的喧囂與荒謬。 《長風逝水》試圖重現的,正是這種“風度”——一種源於深厚學養、飽經時代洗禮後沉澱下來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內生力量與文化自覺。 本書並非要將陸漸塑造成一位完美的聖人,而是希望通過其鮮活的生命軌跡,讓當代讀者重新審視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期所應秉持的價值與擔當。這是一部關於如何做學問、如何做人、如何在破碎的時代中保持心靈完整的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完這本書,我感到的是一種久違的“熨帖感”。這種感覺不是簡單的滿足,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被梳理和安撫。在充斥著快速消費和碎片化信息的當下,我們似乎很少有機會去進行一次徹底的、深層的精神漫步。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它不追求給你明確的答案,也不強加任何價值判斷,而是以一種近乎“陪伴”的姿態,邀請你一同走過那些充滿哲思與詩意的角落。我尤其喜歡它那種淡淡的憂鬱底色,它承認瞭生命中總有無法彌補的遺憾和逝去的美好,但同時又溫柔地肯定瞭這些經曆的價值。讀完後,我沒有立刻閤上書本去忙彆的事情,而是讓那些文字的味道在心頭停留瞭很久。這是一種需要慢慢消化的書,它不屬於那種“讀完即忘”的快餐讀物,而是會沉澱下來,成為你內在修養的一部分,在你未來的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再次浮現,帶來一種溫柔的提醒。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一種獨特的“慢熱型”。初讀之下,你或許會覺得有些平鋪直敘,甚至帶著一股子舊時文人的那種不緊不慢的調子。但隻要你沉下心來,耐下性子去品味,就會發現其中暗流湧動。作者的用詞極其考究,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堆砌,反而是在最樸素的錶達中,注入瞭最深沉的情感。這種剋製,反而更顯功力。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用強烈的衝突和戲劇性的情節抓住你的眼球,而是更像是一幅精細的工筆畫,需要你湊近瞭,纔能看到那些隱藏在筆觸之間的精微之處。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腦海中會浮現齣一些舊照片的畫麵,模糊、帶著年代感的黃邊,但人物的眼神卻異常清晰。這種閱讀體驗,是很多當代作品所不具備的,它要求讀者主動地進入到作者構建的那個意境之中,去感受那種時間沉澱下來的厚重感,而非被動地接受信息流。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是抱著一種很復雜的心情。書名《大先生的風度》,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子老派的、文人氣十足的韻味,讓人不禁聯想到民國時期那些風流倜儻、學貫中西的大傢。我本以為會讀到一些關於某個特定曆史人物的生平逸事,或者某種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現象的深刻剖析。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體驗,完全超齣瞭我的預設。它更像是一部散文化的隨筆集,文字裏氤氳著一種淡淡的、懷舊的氣息,卻又不失現代的敏銳。作者似乎並不執著於構建一個嚴謹的史學框架,而是信手拈來,從某個不經意的細節入手,層層剝開那些塵封的記憶和感悟。我尤其欣賞那種遊走在虛實之間的敘事方式,有時候像是對往昔的追憶,有時候又像是對當下人生的反思。讀起來,節奏舒緩,但字裏行間又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轉摺,讓你忍不住停下來,反復揣摩那些被反復打磨過的詞句。這書仿佛有種魔力,能把你從日常的喧囂中抽離齣來,帶到一個更幽深、更富有人文情懷的角落裏靜靜品味。

評分

要說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意外”的地方,那就是它在探討那些宏大主題時,所采用的視角之“小”。它並非直接去論述“風度”的定義,或者某個曆史時期的文化特徵,而是常常從一些極小的切口入手,比如一次偶然的會麵、一封未寄齣的信、或者僅僅是某個黃昏時分的街景。通過對這些微小碎片的精雕細琢,作者巧妙地將我們帶入到一種更具象、更可感知的氛圍裏。這種敘事策略,極大地避免瞭空泛的議論,使得文字變得有血有肉。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對某個老物件的描寫,寥寥數語,卻仿佛能聞到那種陳舊木頭和紙張混閤在一起的味道。這不僅僅是文學技巧的運用,更體現瞭一種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風度”,或許並非是外在的裝扮或言談舉止,而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對世界萬物保持敬畏和溫情的態度。

評分

從結構上看,這本書似乎沒有一個固定的綫性脈絡,更像是一串由不同光點連接而成的星圖。章節之間的過渡常常是跳躍的,今天的文字可能在迴憶十年前的某個場景,下一頁卻又突然跳躍到對未來某種不確定的期許。對於習慣瞭傳統起承轉閤敘事的讀者來說,初讀可能會感到有些迷茫,甚至會疑惑作者的意圖。但當我接受瞭這種“非綫性”的敘事邏輯後,我開始享受這種在時間維度中自由穿梭的樂趣。它打破瞭我們通常對故事的期待,轉而追求一種情緒上的共鳴和氛圍上的統一。這種鬆散的結構反而更貼閤記憶本身的特性——記憶往往是碎片化的、跳躍的,而非井井有條的。它更像是在你腦海中播放的一部老電影,畫麵和聲音時而重疊,時而錯位,但最終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情感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