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领军人:陈汉元访谈录

中国纪录片领军人:陈汉元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屹 著
图书标签:
  • 纪录片
  • 陈汉元
  • 访谈录
  • 中国纪录片
  • 传媒
  • 文化
  • 影像
  • 人物
  • 历史
  • 艺术
  • 电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68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90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32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纪录片是以时代精神与文化潮流为创作背景的文化产品,是时代的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的表现。中国纪录片不同于外国纪录片,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并为民族大业服务。从中国纪录片题材的选择、构思、表现手法、解说词写作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纪录片创作者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和文化追求。本书是对中国电视纪录片领军人陈汉元的专访。在写作体例上借鉴了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风云人物的形式,但是和她又有所不同。访谈内容涉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访谈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的提问方式进行。每部分的访谈内容基本上是一气呵成。本书结构新颖,内容鲜活,讲述清晰,关注学术前沿,注重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既可以做新闻学、影视专业的教材,也可以成为相关专业人员和影视爱好者的读物。

作者简介

石屹,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事影视及相关教学近20年。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纪录片国际评审专家组成员。

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1部。2007年出版的《纪录片创作论》,被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分校(简称 UCSD)图书馆馆藏。

主要专著有:《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纪录片创作论》《一撇一捺——陈汉元访谈》《新闻纠纷与规避》《纪录片解读》《媒介的尺度》等。


精彩书评

  汉元先生是中国纪录片的领军人物,在他身上折射着当代中国纪录运动的观念、价值体认和艺术追求的主要视域,因而“陈汉元”不仅仅具有导演个案研究的意义,更有透视当代中国纪录艺术本体和流变的重要价值。换句话说,看清楚了陈汉元的纪录艺术,也就从一个侧面把握住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纪录”的根本取向。

  ——周安华(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从陈汉元的成名作《收租院》到代表作《雕塑家刘焕章》,再到《话说长江》,等等,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初创”和“初步繁荣”两个阶段的创新佳作代表,既非传统的新闻报道风格,也非后来的写实形态。中国式文学纪录片,他是具代表性的举旗人。

  ——朱景和(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


  在我大学时代,老爷子已经是中国纪录片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雕塑家刘焕章》都是我的教材。当时他号称“电视界一支笔”,大家从心底敬佩和景仰老爷子的文采,他的“电视写作”也成了某种标尺。

  ——陈晓卿(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编导)


  纪录片的生命是画面,每一部纪录片都是一段有声有色的历史。通过镜头记录下来的景象和人物流动的轨迹,就是生命行为的记录。而这一切都是有声有色的。这个有“声”有“色”不只是物理上的有声有色,而是指这个事件本身不是那么单调的。


  ——陈汉元(中国纪录片领军人)


目录

目录

有声有色的纪录片对话

——《一撇一捺——陈汉元访谈》再版序/1

写在前面的话/4

作者阐述/9

引子:一生都给你/1


第一章开启智慧之门/5

一、这时,我开始懂得/7

二、最初的愿望/10

第二章一撇一捺/13

一、早期多元的创作实践/17

成名作《收租院》/18

尝试故事化创作/24

尴尬的历史/26

另类的《下课以后》/33

《雕塑家刘焕章》艺术形象的刻画/34

《泰山》写出民族文化/39

创作心得/44

二、文化基石/46

作品《丝绸之路》/47

《丝绸之路》的创作成就/47

作品《话说长江》/51

作品《话说运河》/52

代表作《话说长江》/55

《话说长江》的结构/59

确立章回体/60

固定节目主持人/60

爱国主义基调/63

激情奉献/64

充满魅力的解说词创作风格/70

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83

散文体纪录片解说词创作/88

代表作《话说运河》/93

《话说运河》的结构/95

难题:《话说运河》的开篇/96

回看《再说长江》/100

三、里程碑《望长城》/105

《望长城》的创作主旨及意义/106

《望长城》在纪实手段上的突破/108

《望长城》招标设想、期待与实施/115

采访刘效礼/121

采访朱羽君/125

采访钟大年/127

第三章道在其中/133

一、创作谈/135

纪录片就是一段有声有色的历史/135

三个阶段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138

客观地看待以前的作品/153

衡量精品的标准/156

风格嬗变:由“全景”转向“特写”/156

创作队伍与受众/159

部分纪录片是供少数人看的/162

20世纪90年代的纪录片创作精英/162

纪录片创作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190

纪录片创作成功与否的根本原因/195

DV大赛与DV现象/198

东西方评委评奖时的侧重点/202

如何看待用娱乐的方式教育大众/209

纪录片市场化/211

终极目标/213

纪录片、专题片与独立制片/218

关于“新纪录运动”之说/221

时间对历史的记述/225

二、人生感悟/230

人生如甘蔗/230

艺术创作/233

人生是个过程/235

读书与人生/238

三、转折点/239

国外见闻/240

采访意大利总统/242

思考/246

难以言表的心情/247

第四章风流才俊/251

一、人生际遇/253

苦涩的心情/253

梅地亚中心副总经理/255

当纪学会会长/256

人生的另一种选择/258

“老爷子”的称谓/260

二、歌词创作/261

最初的歌写给专题片/261

《一生都给你》的台前幕后/262

《自有人评说》歌词的由来/264

创作《青春之歌》/267

为纪录片《楠溪江》写主题歌/269

《抗战》片首歌/272

三、电视剧策划/274

策划《北京人在纽约》/275

正视出国热/278

“形右实左”/279

《苍天在上》横空出世/281

重塑海瑞/284

创作农村改革题材的电视剧/286

个人悲剧观/288

名著改编/289

一部好片子:27个兴奋点/290

四、文学创作/291

房东秦大爷/292

第五章睿智人生/297

一、做客中央电视台《朋友》栏目/299

杨澜做《朋友》栏目的中心朋友/301

余秋雨做《朋友》栏目的中心朋友/302

二、应对中央电视台主持人/304

做客《实话实说》第二期/306

哈尔滨颁奖/308

三、人性化管理/309

报销车票/309

制片人请缨做导演/310

枪毙不理想的作品/311

四、圈内人眼中的陈汉元/313

一代中国纪录片领军人(朱景和)/313

名士风流陈汉元(梁碧波)/318

人黄猪老Blog(片段)(陈晓卿)/325

向汉元老师学习:不“讲”道理(宋素丽)/326

第六章燃情岁月/335

阳光卫视副总裁/337

阳光卫视的工作方式/338

乐在其中/341

尾声/345

顾问生涯中的创作观/348

桃花依旧笑春风/352

附录/357

附录一欲写雁荡笔难下/359

附录二功德无量之举/365

附录三拯救黄河(一)/368

附录四摊主/371

参考文献/374

后记/377


前言/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纪录片领军人陈汉元访谈录》是在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笔者所著《一撇一捺——陈汉元访谈》一书基础上,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再次出版的书籍,对于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给予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在新出版的这本书中,笔者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

  1.在第二章谈到20世纪90年代纪录片创作时,我将1995年对原北京广播学院教授钟大年、朱羽君老师的访谈,以及对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主任刘效礼的访谈穿插在文中,希望这些访谈对当时的中国纪录片创作状况相互做一个印证和补充;20世纪90年代,我初涉纪录片研究,为了了解我国纪录片创作的总体状况,我采访了京沪两地近20位学者和纪录片创作者,这次在书中放入了对其中四位前辈的采访稿。还有一位是对陈汉元老师的采访,放在了第三章相关的部分。

  2.在第二章第一小节“早期多元的创作实践”中,《泰山》写出了中国文化部分,加入了陈汉元早年创作的纪录片《泰山》第二部分的解说词“奇绝天东”;在第二章第二小节“文化基石”中,“充满魅力的解说词创作风格”部分,加入《话说运河》第一回的解说词“一撇一捺”,以供读者欣赏。

  3.在第三章第一小节“创作谈”的“终极目标”部分增加了1995年我对陈汉元老师的访谈内容,时隔二十多年,陈汉元老师从不同角度谈了对纪录片终极目标的认识。

  4.“东西方评委评奖时的侧重点”一节补充了对陈汉元关于纪录片评判原则的采访。

  对陈汉元老师的访谈部分的内容维持不变。

  在这本书即将交稿之际,我有幸请到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安华教授为本书作序。周教授是一位学识渊博、做事认真的学者,他在百忙中抽时间细读《一撇一捺——陈汉元访谈》,然后写了再版序,为本书增添了华彩的篇章,在此表示感谢。

  我在从事纪录片研究之前,做过十年记者,算是一名老记者,积累了一定的采访经验。

  我们总编是位才高八斗、令人尊敬的长者——王寒江老师。20世纪50年代,王总编二十来岁,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他作为首席记者,曾迎接王震大军进疆,后被人们传为美谈。王总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望。他做事严谨,用人严格,改革开放后前两届毕业的大学生来他那里应聘,就有几人未通过他的考试关。

  我在王寒江总编手下工作十年,受益匪浅。

  我是理工科毕业生,原本一心想当工程师,结果分配我去的单位想留我当老师,我选择了离开。

  我们这一代人,深受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比较理想化,毕业后不能干自己的专业,是很不甘心的,至少我是这样。

  之后,和我专业相关的单位都不太敢要我,原因是当时石油系统待遇特别好,而我却放弃了。

  记得当时我们这一届大学生的入职工资是85.88元,而我要去工作的这个石油系统月工资过千元,工作两年后,还有机会被派出国培训。这里工作环境在全国当时也属一流,设备、生产线全是进口的,自动化程度高,很多操作通过按电钮完成。

  那时的国民收入不高,农村一个发家致富、年收入万元的专业户,俗称“万元户”,就能作为典型被报纸宣传。

  我至今还记得入职工资的数字,要感谢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因为平时要有人问我工资多少,我是说不出来的,也不大去记。

  上中学时,学校有一个绘画小组,一共六七人,我们年级有三人,其他是高年级的同学。那时我们中午就在学校和老师一起画画。

  同年级的那位男生,喜欢化学。我大学读的专业是化工工艺,也和化学沾边,这和那个时代需要这方面专业的人才有关。后来我们都考上了省里拔尖的高中,我考的是一中,他报考了实验中学,比我高一个级别。和我关系要好的同年级女生是我们三人中实力最强的,不过她中考失利,未能如愿。但是高考时她考上了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并在大学期间被保送英国读研。后来,她选择留在了英国。

  男同学高考时填报了和化学相关的志愿,后来体检,测出他色弱,那时各学校所开专业比较有限,理科还可选的科目中只有数学,这样他在北师大数学系学习了四年。大学毕业时,他被分配到了高校任教。因为他是学数学的,一报到就被学校临时差遣去核算新职工的工资。大概在他刚结束那段工作后,我们就同学聚会了。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讲的就是他当时的那种状态,而同学多年后相聚,也使他有些激动吧。他念叨了几遍新人入职工资给我们:“85块8毛8”,很是朗朗上口,我也就记住了。

  我后来选择了战略转移,投在了王总编的“门下”。

  暂时改行,原是权宜之计,没想到,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人生,以后就一直沿着这条道路走了下去。

  我在王总编的办公室、他的眼皮底下写了两篇文章得以考试过关。

  虽说是理工科生,我在上大学之前还是看了大量的书籍的。我记得我完整读完的第一本小说是在上小学三年级时读的一本苏联小说,书名是《形形色色的案件》。这是一本旧书,书皮泛绿(封面底色是绿颜色),内容已记不清了,是本侦探类的小说。

  当时我喜欢和高年级的孩子玩,所以,我比同龄的孩子书要看得多。手抄书、禁书,我都看过。那时的禁书就是《牛虻》这类。还看了市面上能看到的浩然的书和半公开的冯德英的《苦菜花》,以及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上中学以后,我能用大人的借书卡去父母工作的科学院图书馆借书看。当时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和伟人传记。其中也有部分野史。虽说是野史,但那时候的书还是很正规的,内容上不会太离谱。以后我国出现的大量的清宫剧,其根据也都出自于我看到的这些正史和野史书籍。

  中国小说我看了比如张恨水的言情小说等。《红楼梦》我看了几次都没有看完;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读三国。当时有《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我重点读了后者。我不讨厌曹操这个人物,他的军队被大火烧了以后,他还能哈哈大笑的性格蛮可爱的,当然,他的残忍也是不可原谅的;我不大喜欢动不动就抹眼泪的刘备,使小心眼儿收买人心。

  我还读了外国的名著。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莫泊桑的《羊脂球》《漂亮朋友》《项链》,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已翻译的大部分作品,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司汤达的《红与黑》,卢梭的《忏悔录》,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霍桑的《红字》,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狄更斯的《双城记》《雾都孤儿》等,还有英国女作家勃朗特三姐妹、简·奥斯汀的小说,我最喜欢《傲慢与偏见》,其中男女主人公睿智幽默的对白,常令人忍俊不已。

  “文革”之前的文学译本,都出自名家之手,其语言功力自不待言。这些大量有益的阅读,滋养了我的语感,也培育了我的审美情趣,间接地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而在王总编手下练笔十年,又让我练就了言之有物、用事实说话的文风。

  王总编文笔好,要求严,但是为人不古板。年末活动举办舞会,他都是活跃分子,跳舞是他的爱好。王总编的国标舞跳得非常好,他跳探戈时,一丝不苟,头左右自然地摆动,好像真有情敌会出现似的。

  在这十年间,我也采访了各条战线上的风云人物,多数是科研战线上的。

  在我采访的风云人物当中印象最深的是塔北油田指挥部总指挥康玉柱。康玉柱是李四光的学生,老派人物,为人十分谦和,是一位真正的地质学家。塔北油田是他按照李四光当年提出的新思路发现、勘探出来的。塔北油田的发现,在我国是一个重大突破,以后,国家才有了“东进西出”政策的实施,解决了东部沿海城市用油、用天然气的需求。

  陈汉元老师我采访过两次。第一次,是我刚开始进入纪录片研究领域,还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第二次,是我研究生毕业后十年,在纪录片领域闯荡了十多年;其间我去电视台做过纪录片栏目编导,负责这个栏目的节目播出;在央视、上视拍摄的纪实作品分别在两台播出;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和世界纪录片的发展,看了大量的中外纪录片优秀作品,结识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和学者。

  这次访谈,就好似当年我采访塔北油田康玉柱总指挥一样,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采访。陈汉元老师语言幽默,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充满激情,是难得一遇的优秀采访对象。

  由于考虑到陈老师的健康状况,电话采访陈老师每天两小时,断断续续持续了半年多,整个过程十分愉快。后期写作、补充采访、查阅资料、找出版社、募集资金出版等又经历了半年多的时间。

  石屹

  2016年8月26日于上海书斋

  作者阐述

  纪录片是以时代精神与文化潮流为创作背景的文化产品。不同时代纪录片的创作风格、表现手法不能一言以概之,如果想对纪录片创作有所了解,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学习积累。

  纪录片的传播离不开受众,一方面,纪录片受众群体需要市场的培育,另一方面,良好的受众环境对纪录片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欣赏优秀纪录片作品需要相关的文化素养作为支撑,文化素养越高的受众,对于纪录片的理解认识也才会越深入。

  中国纪录片不同于外国纪录片,它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服务于民族大业。从中国纪录片题材的选择、构思、表现手法、解说词写作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纪录片创作者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和文化追求。

  以上种种,是笔者想通过访谈来重点说明的。

  陈汉元是中国纪录片领域的领军人,作为文化名人,他不仅担任全国DV联盟总顾问、人民网DV大赛主席、国际纪录片评委会主席和评委,还曾担任过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副总编,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等职,多次负责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宣传报道工作,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影视创作生涯中,陈汉元亲身经历了中国电视事业从诞生初期到走向辉煌的巨变,经历、决策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艺术创作方面,他也多有建树,经他之手打造和策划的有里程碑意义的电视作品就有多部:电视纪录片《收租院》《雕塑家刘焕章》《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我国第一部在国外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我国第一部长篇反腐倡廉电视剧《苍天在上》等,这些作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成为时代的坐标,提升了我国电视作品的艺术品质,在国内产生了轰动、持久的社会影响,推动了我国电视作品的创新发展。

  通过陈汉元这位纪录片领军人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阐述和对他艺术人生的记录,笔者相信人们对中国纪录片创作发展、对中国纪录片人会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属独家专访。在写作体例上借鉴了意大利知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风云人物的形式,但是又有所不同。访谈内容涉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史料价值。陈汉元曲折的人生经历、多元的文化创作、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等给人启迪;在写作内容上,笔者适时地加入了时代发展、创作背景和纪录片作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纪录片代表人物和作品等,以期读者对访谈内容、访谈人物的语境有恰如其分的理解。

  文中的话题是放在特定的历史层面上展开的,距今也有长短不一的历史,在这些历史背景下的纪录片创作状态和现在是很不一样的,运用这样的写作方式,是希望不同层面的读者都能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陈汉元是一位理想的访谈对象,他独特的语言魅力长期以来为业内人士所称颂。在谈及中国纪录片创作时,他态度真诚,富有激情。陈汉元对中国电视纪录片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彪炳在中国纪录片的史册上,陈汉元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真知灼见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

  访谈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的提问方式进行。除了个别地方有删节,其余部分的访谈都保持了真实的语境,访谈内容基本上是一气呵成。

  在后期编辑和写作时,笔者将各部分的内容按照历史的脉络和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尽量反映访谈的场信息,让人们有一个立体的感觉。

  从陈汉元的艺术创作轨迹中,人们既能看到电视人对电视事业的挚爱,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电视事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飞速发展。

  从陈汉元的艺术生涯中我们可以探寻老一辈纪录片工作者的创作足迹,和他们这代人在纪录片创作上为年轻一代留下的宝贵经验。

  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陈汉元及他们那一代人的风采和精神面貌,笔者还特别邀请朱景和、梁碧波两位电视人从不同的角度撰写了他们眼中的陈汉元,摘引了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制片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总编导陈晓卿的博客、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宋素丽做了生动的讲述,这些文章放在“圈内人眼中的陈汉元”一节,他们用精彩的笔触,为我们保留了值得记忆的历史瞬间,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书中转载时间尚未发表的对“结构、浪潮、青春、电影”新中国第一个民间实验小组的记述也弥足珍贵,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尚在萌动中的独立制片人的发展与有益的探索实践。

  为了方便解读历史,书中选取了有价值的珍贵历史照片穿插在文字中,如陈汉元1978年随邓小平访日、1976年出访南斯拉夫、1994年率团访问泰国、1993年去台北会见蒋纬国、做国际电视节评委等,这些照片展现了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瞬间。

  本书力求结构新颖、内容鲜活、讲述清晰,既能关注学术前沿、注重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也可以做新闻学、影视专业的教材,同时希望能得到相关专业人员和影视爱好者的青睐。

  石屹

  2016年8月8日于上海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中国纪录片领军人:陈汉元访谈录》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尽、深入,且不包含原书的任何具体信息,同时避免任何程式化的表达,以展现出独特的、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 书籍简介:光影背后的时代脉搏——一份关于中国影像叙事变迁的深度注脚 书名: 中国纪录片领军人:陈汉元访谈录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人物的生平传记,而是将目光投向中国纪录片艺术发展史的宏大叙事中,通过一系列跨越数十年、极具时代穿透力的访谈录,勾勒出中国纪实影像从孕育、探索到成熟的复杂图景。它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影像创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创作困境、伦理抉择与艺术革新,构建起一个关于“真实”与“表达”之间永恒张力的思想档案。 这部汇编的作品,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方式,邀请了中国当代纪录片领域中一批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展开了一场关于媒介本质、社会责任与个体经验的深度对话。它不仅仅是口述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影像如何介入社会、反映时代精神的深度剖析报告。 一、 影像的“在场”与时代的“缺席”:历史语境下的创作张力 本书的基石,在于对特定历史时期内,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媒介的社会功能和艺术形态的审视。在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影像叙事正经历着剧烈的转型。一方面,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变迁,为纪录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充满戏剧性的素材;另一方面,在特定的审查机制与市场化浪潮的双重挤压下,创作者如何在保持影像的批判性与诚实度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一个核心议题。 访谈内容细致地梳理了不同代际的纪录片人如何理解“客观性”的边界。早期的实践者,往往肩负着为历史留存“口证”的使命,他们的镜头语言相对克制、宏大叙事色彩较浓。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国际交流的拓展,新一代的创作者开始将焦点转向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边缘群体的生命体验,以及更具实验性的拍摄手法。本书将这些思想的交锋——关于“谁的真实更值得被记录”、“影像是否应承担教化之责”的争论——详尽地呈现出来。 二、 艺术形式的革新与技术迭代的推手 本书不仅关注内容,更深入探究了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技术与美学层面的演进。从早期胶片时代的昂贵与稀缺,到数字革命带来的普及与效率提升,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了创作者的视野和作品的风格,是书中一个重要的探讨维度。 访谈者们详述了他们如何学习借鉴国际先锋纪录片(如法国“直接电影”、美国“直观派”)的理论与实践,并将其本土化。这种“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充满了创造性的张力。读者将看到,镜头运动、剪辑节奏、声音设计等纯粹的电影语言元素,是如何被精心运用,以服务于叙事目的,而非仅仅是炫技。例如,关于“非线性叙事”在纪实片中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自我指涉”(Self-reflexivity)的手法,让观众意识到“被拍摄”这一行为本身的复杂性,都有深入的论述。 三、 叙事伦理的困境:面对被拍摄者的责任 在所有纪实影像的讨论中,“伦理”永远是最尖锐的话题。本书中,多位重量级人物坦诚地分享了他们在拍摄极端或敏感题材时所遭遇的道德困境。 如何平衡纪录片的“公共利益”与被摄者的“个人隐私”?在呈现社会矛盾或弱势群体困境时,创作者是否会将“猎奇”的视角不经意地带入?这些访谈揭示了,优秀纪录片背后往往蕴含着创作者与被摄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极其脆弱而深刻的信任关系。书中收录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领军人物如何通过漫长的等待、反复的沟通,最终与对象达成一种“共谋”式的合作,从而捕捉到那些“被隐藏的日常”。这种对创作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复杂互动的细致描摹,是本书最具人性温度的部分。 四、 市场化、学术化与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崛起,纪录片在体制内外的生存空间也发生了变化。本书探讨了纪录片如何从早期的“宣传工具”或“纯艺术探索”走向市场化的挑战。一方面,商业资本的介入带来了更精良的制作条件和更广阔的发行渠道;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对“娱乐化”和“浅薄化”的担忧。 此外,书中也关注了纪录片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发展。这些前辈们如何看待年轻一代的创作趋势?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舞台的期许与担忧又是什么?这些讨论为我们理解中国纪实影像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理论和实践背景。 总结: 《中国纪录片领军人:陈汉元访谈录》是一部极具思想重量和史料价值的文本。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深刻的对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纪实影像内心世界的窗口。它不仅是对特定艺术家的致敬,更是一份献给所有关心时代记忆、关注人类生存状态者的影像思考指南。阅读本书,如同置身于一个由光影交织而成的精神熔炉,感受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复杂脉动。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访谈的文本并非简单的问答堆砌,而是被巧妙地编织成了一条条清晰的故事线。时而深入到具体的拍摄现场的艰辛与决策的挣扎,那种紧张感仿佛能穿透纸面;时而又切换到对宏大时代背景下影像美学变迁的深刻洞察,让人有种置身于历史现场的错觉。这种起承转合之间的自然流畅,使得即便是对专业电影制作流程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思路,被情节深深吸引。作者仿佛拥有魔术师的双手,知道何时该让被访者多说几句,何时该适时地插进一段背景资料来做必要的铺垫,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酣畅淋漓,毫无晦涩或拖沓之感。

评分

语言风格方面,这本书的表现力极其强悍,展现出一种克制而有力的力量感。作者在转述和整理访谈内容时,精准地保留了被访者口语中那种原生态的生命力和坦诚,没有进行过多矫饰或“美化”,使得人物形象异常立体可信。你仿佛能听见那种带着北方口音、直截了当的叙述,感受到那种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行业老炮的智慧与幽默。这种“去粉饰化”的真实感,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特别是那些描述创作困境和内心挣扎的部分,文字的张力极强,既有对过往遗憾的喟叹,更有对未来探索的期许,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深思良久。

评分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带来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它不仅仅记录了某个个体的成就,更是通过这个个体的视角,为我们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中国的非虚构影像在过去几十年中是如何一步步摸索出自己的声音和语言体系的。从早期的探索到后来的成熟,每一次突破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它让我意识到,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其背后的思考深度和人文关怀,远比炫目的剪辑技巧或高科技设备更为重要。这本书像一堂生动的、关于如何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对“真”的执着追求的哲学课,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深邃的墨绿色调,搭配着烫金的书名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而有分量的感觉。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小字号的排版也毫无费力感,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装帧的整体风格透露出一种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似乎在暗示读者,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访谈录,更像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口述历史。我特别注意到书脊的设计,它采用了传统的线装工艺,使得整本书可以平整地摊开,这对于深度阅读和边读边做笔记的习惯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装帧的用心程度,往往能体现出版方对作品价值的判断,从这一点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每一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制作者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记录某位行业领袖的个人经历上,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内中国纪录片领域群像的奋斗与变迁。我从中读到了一种朴素而坚韧的理想主义——在资源匮乏、技术受限的年代,一代影像工作者是如何凭着对真实的热忱,一次次地突破桎梏,探索如何用镜头去捕捉和诠释这个快速转型的社会。那些关于选题的艰难抉择、关于与审查制度周旋的智慧、以及在市场化冲击下对艺术纯粹性的坚守,无不令人动容。它提供的不是教科书式的理论,而是浸透着汗水和智慧的实战经验,对于任何心怀影像梦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份沉甸甸的启示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