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传

钱三强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丹,葛能全 著,伍献军 编
图书标签:
  • 钱三强
  • 物理学家
  • 科学家
  • 传记
  • 人物传记
  • 中国科学
  • 核物理
  • 清华大学
  • 两弹元勋
  • 科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88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90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字数:19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钱三强属牛,有着一股“牛脾气”“牛劲儿”。攀登原子科学高峰、开创新中国原子能事业高地,这股“牛劲儿”奠定了钱三强在原子能界“执牛耳”的地位。指点罗布泊,却从没到过罗布泊;呕心沥血孕育核弹,却从没有现场听到“新生儿”的第1声啼哭。钱三强没有遗憾,他深信:“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内容简介

《钱三强传》向读者展示了一位有着“牛脾气”“牛劲儿”的“牛”科学家——钱三强。凭着这股“牛劲儿”,钱三强一路高歌,进北大,入清华,留学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也是这股“牛劲儿”,钱三强速效改建威尔逊云雾室、开乳胶研究之先、发现世界首例“四分裂”,成为居里实验室得力干将;还是这股“牛劲儿”,奠定了钱三强在国内原子能界“执牛耳”的地位:为中国科学“制礼作乐”,为原子科学排兵布阵,厉兵秣马,调兵遣将,“两弹一星”建奇勋。钱三强个性率真,刚毅忠诚、“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忱正义,无论顺境、逆境,一生追求一个梦:让自己深爱的祖国兴旺发达起来。

作者简介

陈丹,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曾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工程院工作。作为主要助手之一,协助葛能全秘书长编撰《钱三强传》《钱三强年谱长编》等。

葛能全,湖北通城麦市人。1938年12月生,1963年湖北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从事科学管理和学部工作。曾任钱三强先生专职秘书多年,后调中国工程院工作。长期进行科学技术史、科学人物、科学事件与科技政策的调查和研究。主要作品有《钱三强传》》《中国历代科学家传》《科学的荣辱》《科学技术发展发明纵览》《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等。

目录

目? 录
序 /1
第一章 全面发展的新型少年 /1
出自吴绍书香门第 /1
孔德学校的多面手 /4
幸运的自由阅读 /7
改名儿 /10
第二章 从牛到爱 /15
憧憬实业,志在学工 /15
改初衷,转考清华物理系 /18
第三章 东黄城根起步科学生涯 /22
从毕业实验到第一篇科学论文 /22
文言文不好,险些影响留学 /26
第四章 大师指导初试锋芒 /29
改建威尔逊云雾室 /29
见证核裂变发现 /34
目睹“链式反应”成为可能 /37
不寻常的博士论文答辩 /41
第五章 战乱中的法兰西岁月 /44
为王大珩、彭桓武游欧排险 /44
异国逃难 /47
难忘的恩师情谊 /50
心照不宣的秘密 /54
滞留里昂,偶开乳胶研究之先 /57
重回占领区巴黎 /61
第六章 意外的际会与发现 /66
爱国曾遭讥讽 /66
莎士比亚故乡读《论联合政府》 /68
充当“李逵式的人物” /72
第七章 发现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 /75
终成科学伴侣 /75
一张情况不明的照片引发兴趣 /79
发表第一篇三分裂论文 /83
发现世界首例“四分裂” /87
荣誉与遗憾 /90
第八章 为了原子科学在中国生根 /93
踌躇满志 /93 梦想破灭 /98
第九章 看到了希望 /103
在北平迎接新形势到来 /103
西柏坡第一笔原子科学外汇 /106
布拉格之情 /110
为中国科学“制礼作乐” /114
秣马厉兵 /120
求人才,务善用 /124
贵有一种精神 /130
非党团长担重任 /134
总理约谈西花厅 /139
毛主席说:到时候了,该抓了 /142
第十章 大力协同显身手 /147
中国有了一堆一器 /147
让大家知道原子能应用 /153
第十一章 特殊的角色 /156
知人善任,调兵遣将 /156
组织攻关无歇时 /161
攻克扩散分离膜 /163
攻克点火中子源 /164
指点罗布泊 /166
第十二章 奇迹之谜 /168
两年零八个月的一步好棋 /168
敢担风险用“好钢” /170
第十三章 肝胆相照 /175
元帅为科学家“募捐” /175
广州会议解疙瘩 /179
心中的知己 /186
第十四章 从书生气到“靶子” /189
可爱的书生气 /189
初历第一劫 /192
接地线—过阶级感情关 /196
被抛出来的“靶子” /199
被抄家以后的日子 /202
第十五章 在那乍暖还寒时 /207
有衔无职见外宾 /207
1975年的勇气之作 /211
寒露报喜 /215
第十六章 科学春天的情怀 /219
聆听与回想 /219
“拿来主义”启动科学工程 /223
推动理论物理再先行 /227
促人工合成胰岛素申诺奖 /232
第十七章 晚年志行 /237
兼职当正业 /237
勤政殿—为中央书记处讲课 /241
怀仁堂—恳陈农业农村问题 /247
“可算找到老家了” /251
第十八章 平凡的普通人 /259
功成不居,不搞特殊—他的一个习惯 /259
严以律己,廉洁奉公—他的一贯风格 /261
比普通人还要普通的人 /262
附录 钱三强年表 /265

精彩书摘

毛主席说:到时候了,该抓了

西花厅长谈后第二天,钱三强又到了中南海另一处古色古 香的庭院—丰泽园。这天举行的是书记处扩大会议。
毛泽东从北屋西头的书房走进会议室,落座前和李四光、 钱三强握了手,微笑着对两位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 就原子能的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
周恩来接着说: 先请他们做一下现场演示,有点感性印象,再听情况汇报。”
会议桌上放了一块地质部采集到的铀矿石料,钱三强用所 里自制的盖革计数器,接通电源,慢慢靠近矿石,立刻发出“咯啦”“咯啦”的响声,当把计数器移开,响声便停止了。几 位领导人好奇地亲自上前做实验,同样现象一次次发生,引得 大家笑声不断,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在活跃的气氛下,钱三强凑着热闹弄了个“小秘密”,他在 自己口袋里放了一小点放射源,慢慢朝着盖革计数器走过去, 等到一靠近,突然又发出“咯啦”“咯啦”的响声。大家不解其 中缘由,仪器怎么自己响啦?钱三强笑着从衣袋里掏出放射源, 向领导人泄露天机:“就是这点东西,它也含有放射性。是法国 约里奥?居里夫人送的,表示他们支持中国发展原子核科学。”
接着,李四光和刘杰对我国铀资源情况做了全面汇报。讲 到经过一年普查,在西北、中南、华东等地发现放射性异常点 达200多处,确认有远景的矿点11处,为进一步勘探和提交铀工 业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后,由钱三强介绍原子弹和氢弹的原理及外国发展概况。 他记住周恩来反复嘱咐的“通俗易懂”要求,先从肉眼看不见 的 原 子 讲 起 : 原 子 的 直 径 只 有1 厘 米 的 一 亿 分 之 一 左 右 。 如 果 把一个原子放大100亿倍,它就像一个直径1米的圆球。通常一 个只有芝麻粒那么大的小东西,里边有万亿亿个原子。后来研 究发现,原子不是最小的,它本身的构造很复杂,像个小小的 “太阳系”,每个原子中间有个微小的“太阳”,这就是原子核。
讲的过程中周恩来又提示:“三强,你可以举些例子。”钱 三强便以原子核举例:“原子核更是小得惊人。打个比方,假如 把一个原子放大到像怀仁堂礼堂那样大,那么其中的原子核就像一粒黄豆放在礼堂中央。”
会场发出有趣的笑声。钱三强继续讲原子核及其裂变的能 量释放和造成的链式反应,他挂出两张示意图,开始介绍原子 弹和氢弹的基本结构。在介绍原子弹时说原子弹是两块半球形 的浓缩铀235(或钚239),外面包一层中子反射体,隔开一定距 离放置在弹壳里面;弹壳里还要有高能炸药做引爆,使两块半 球形的铀在百分之一秒时间内骤然结合,发生快速链式反应。 这样,原子弹就爆炸了。氢弹,是根据重氢和超重氢的热核反应原理来制造的。重氢和超重氢的热核反应,要在上千万度高 温下才能发生。因此,要使氢弹爆炸,必须有原子弹来引火。 它的简单构造是,在原子弹的外面,包围相当数量的重氢或超 重氢,利用原子弹爆炸产生极高温,使得重氢或超重氢发生热 核反应,让氢弹爆炸。
钱三强讲道,原子弹虽然杀伤力强、破坏作用大,但如果 采取相应防御措施的话,几种主要破坏作用是可以大大降低的, 他简单列举了对冲击波、光辐射及放射性的防御办法。
在介绍几个国家发展原子能的现状时,钱三强按时间顺序准备了一张表,便于领导人一目了然,容易记忆。
领导人都很关心中国自身的情况,问了不少问题。钱三强 就其所知做了汇报,并且提出要想办法建反应堆和加速器的建 议。他还讲道:“我国的原子能科学研究工作,基本上是在新中 国成立后白手起家开始做,几年的努力,总算是打下了一点基 础,最可贵的是已经集中了一批人,从个人的研究能力说并不 弱于别的国家,还有些人正在争取回来。大家对发展原子能事 业很有积极性,充满信心。”
会议进行热烈讨论后,毛泽东做总结性讲话。他点燃香烟 吸了一口,然后开始讲他过去称之为“纸老虎”的原子弹问题。
毛泽东并未放弃“纸老虎”这种形象化的说法,但他今天 主持讨论的,是问题的另一面。他说:从主观愿望说,我们不 愿意搞原子弹。我们反对使用原子弹。但是,要反对原子弹, 就要掌握原子弹。掌握了它,就能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
毛泽东解开衣领扣。他转换口气继续说:
今天听了好多情况。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 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 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创造了一定条件。过去几年,其他 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 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
“你们看怎么样?”毛泽东看看在座的各位,接着说:“苏 联政府已经来信,愿意给我们提供援助。苏联对我们援助,我 们一定要搞好。我们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我们只要有人, 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会后,毛泽东留大家吃晚餐。三张四方桌,六个家常菜。 李四光、钱三强被安排与毛泽东一桌。平常不大喝酒的毛泽东, 这时端起酒杯,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了中国的原子能事业, 干杯!”

前言/序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这一天,正是钱三强的51岁生日。
这纯粹是“巧合”。钱三强的名字,并未出现在当时任何庆祝名单中。
第三天,钱三强就去参加“四清”,去“接地气”了。
但钱三强的名字确实紧紧地同中国原子弹联系在一起。“钱 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说法,就出自那时的报刊上。此说 最先见诸文字,是1965年6月巴黎出版的《科学与生活》(月刊) 登载的一则“公报”,标题是《在中国科学的后面是什么》,文 中这样写道:“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北 京原子能研究所的领导人,是曾在巴黎大学学习过的物理学家 钱三强博士。他才真正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此时的钱三强,正被关“牛棚”,他是从隔离室外的广播中听到这个消息的。
当晚,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消息、法新社发电讯, 除了惊讶中国的发展速度,又都写到钱三强是“中国核弹之 父”。第二天,新华社编印的《内部参考》,全文译载了这些报 道。当时,他不可能知道这些报道和评价。
这当然更是“巧合”。
自此以后,在国内一些热心人笔下,抑或言谈中,时有 “之父”一类的字眼来形容钱三强在我国原子核科学事业发展中 的作用。但钱三强本人从不接受,也不同意使用这样的字眼。 这类出自人们自发而非钱三强本意的说法,使他感觉到隐
隐 约 约 罩 在 一 层 不 明 不 白 的 阴 影 中— 有 人 似 乎 以 为 是 他 本 人 有意抢功。
这层阴影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或许更晚。
1984 年12 月 下 旬 , 钱 三 强 先 前 任 职 过 的 二 机 部 , 安 排 他 出面宴请到访的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快中子堆专家万德里耶斯 (G.Vendryes),席间万德里耶斯问:中国的氢弹发展为什么那 样快?钱三强从以往经历中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敏感性,但又不 能不说话,于是他原则性地讲了“主要是注意了预见性以及正 确对待科学储备与任务的关系问题”。这并没有讲到任何单位和 个人,更没有把这些工作和自己相联系。可事过不久,他的这 次谈话引起了猜疑。
1985年3月15日,钱三强写了一张字条,请陪同接待万德里 耶斯的中国科学院外事局人员写一份材料,证明那天的谈话内 容。3月18日,科学院外事局五处写出证明材料:“吃饭时谈过 的中国爆炸原子弹、氢弹的事,确实如您所回忆的。”
如 果 说 , 这 件 事 发 生 在20 世 纪60 年 代 或 者70 年 代 , 钱 三 强也许不会这样在意,因为那时候他已经感受习惯了,他会 采取“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的超然态度,自己消化了 事 。 可 是 , 已 经 到 了80 年 代 了 , 那 层 阴 云 还 在 , 这 是 他 没 有 想 到 的 , 尽 管 他 心 里 再 想 “ 超 然 ”, 但 是 在 他 笔 下 , 却 掩 饰 不 住丝丝苦楚。
事实上,钱三强并没有为自己争功,他写的文章和发表的 讲话,可以说明这一点。以他一篇代表性文章为例,1987年钱
三强和朱洪元合写过一篇系统回顾中国核科学发展的文章— 《 新 中 国 原 子 核 科 学 技 术 发 展 简 史 (1950 —1985 )》, 全 文 约 一万六千字,文中写到的有关科技人员和管理者的名字近两 百人,文章多次写到,起过重要作用的科学技术专家就连那些 刚从学校毕业做出了成绩的青年,也没有遗漏。
前面说到的那个氢弹话题,钱三强与朱洪元的文章里也写到了:
以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邓稼先等为首的一批理 论与实验物理优秀人才直接参加核武器的研制机构,从事 研制工作。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我 国便成为继美、苏、英、法以后第五个制成原子弹的国家。 同时受二机部党组委托,1960年在所(原子能所)内,由 钱三强组织黄祖洽、于敏等一批理论研究人员,开始做热 核材料性能和热核反应机理的探索性研究,分析研究了基 本现象和规律,探讨了不少关键性的概念,为氢弹研制做 了一定理论准备。1965年初,原子能所这部分干部中的31 人(包括于敏和黄祖洽)合并到核武器研制机构。我国第 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爆炸了氢弹,我国成 为继美、苏、英以后第四个制成氢弹的国家,而且成为世 界上从原子弹到氢弹发展最快的国家。之所以能有如此高 速的进展,氢弹原理预研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经过这一实 践过程,成长了一大批联系实际的理论物理与计算技术和爆轰科学技术的骨干。由于对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1982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两个一等奖:彭桓武、邓稼先、周 光召、于敏、周毓麟、黄祖洽、秦元勋、江泽培、何佳莲 由于理论工作获得一等奖;王淦昌、陈能宽、张兴钤、方 正知、胡仁宇、陈希宜、经福谦、陶祖聪、张寿其、章冠 人等由于爆轰实验工作获得一等奖。
知情者大多赞成这样的写法,认为较好地反映了当时的情 况,符合实际。这使钱三强感到欣慰,所以1991年秋他决定将 此文收入《钱三强文选》。
改革开放后,国内不少媒体采访钱三强,在报道他的成就 和贡献时,多次有过把“中国原子弹之父”一类词用于他的情 况,但凡他审稿见到了的都统统删去了。他向作者解释:“外国 人往往看重个人的价值,喜欢用‘之父’之类的形容词,我们 中国人还是多讲点集体主义好,多讲点默默无闻好。”
有时写他的文章会出现一些不太符合实际的词语,只要 经他审阅,他都同样不会放过。1987年5月,《经济日报》记者 写了一篇关于钱三强的文章,尽管钱三强对这位记者写的文章 “抓住了重点,没有搞平铺直叙与繁琐哲学”给予肯定,但对文 中一些不够实事求是的形容词提出了异议,并就此给葛能全写 信,让其郑重告诉那位记者: 他有些对我过奖了, 过’则‘不 实’。因此我提了一些‘还我原来面貌’的意见,多数已用铅笔 改了。”记者理解钱三强的意思,准备改用“卵石”和“沙砾”来比喻他在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当征求他的意见时, 他欣然赞同:“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为能把自己化作卵石、 化作沙砾,铺在千军万马去夺取胜利的征途上,感到高兴和 欣慰!”
所幸的是,钱三强生前终于听到了历史的回声。那是1992年初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巡视南方, 发表了一系列纵论国家长治久安的谈话。邓小平在讲到中国要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时,深怀激情和期望:
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高 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我是个外行, 但我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争得的荣誉。 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 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 科技搞起来……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 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 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 家高兴。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
3月的一天,何祚庥给钱三强打电话,说小平同志在南方发 表 了 重 要 讲 话 , 讲 到 了 “ 两 弹 一 星 ”, 还 说 到 了 “ 一 李 二 钱 ”。 随后,钱三强到科学院机要室借阅刊载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中央 文件,就是那份不到8000字的文件,他仔仔细细、一遍又一遍阅读了整整两个小时。汩汩暖流从心底涌出,一种久违了的感 觉,勾起他对那个年代的回忆与怀念。此时此刻,他不只是兴 奋,也不只是感激,更多的是对未来中国的信念。

那个年代,对于钱三强而言,真正是难舍难分,奋不顾身。 1992 年5 月14 日 , 长 期 主 管 全 国 科 学 技 术 工 作 的 聂 荣 臻 逝 世。为了缅怀聂帅领导科技工作的功绩,5月29日首都科技界在 北京人民大会堂海南厅举行座谈会。钱三强在座谈会上做了情 真意切的发言,把他本人和所有在座的人,带到了那个可歌可 泣的年代。回首过往,诸事如昨,讲着讲着,他哽咽了……
这样动情的场景,1983年6月也曾发生过一次。那时《光明 日报》特约钱三强写一篇回顾聂帅领导科技工作的文章,他答应 了,并且经过几天思考,用铅笔密密麻麻写下两页纸的素材,让 葛能全帮助做些文字整理,然后亲自字斟句酌定稿。为了写出来 既能贴切实际又不至于干干巴巴的,他向葛能全细说当年,说 得有情有景,时喜时悲。当讲到经济困难时期聂帅等中央领导 人时刻把科技人员放在心上、关心大家的疾苦时,他声音沙哑, 眼眶里噙着泪水,深情感叹:“古人有言,‘士为知己者死’。我 们有这样的知心领导,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那年他发表 在《光明日报》的文章和1992年5月29日他在缅怀聂帅座谈会上的 发言,都是用的同一个题目—《科技工作者的知心领导人》。
钱三强亲自撰写了5月29日座谈会上的发言稿。他从28日伏 案写作,熬夜到29日凌晨两点多钟,往事萦绕,辗转反侧,整 夜无眠。
心脏病患者最忌讳情绪激动,而熟悉三强的人都知道,他最 容易动真情。就在参加完纪念聂帅座谈会的当天晚上,已经患过 两次心肌梗死的钱三强,心脏病再次严重复发,6月28日零时28分, 他带着对那个年代的激情和无尽的回忆走了,永远地离去了。
就在钱三强离去的深夜,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获报后迅即亲往北京医院,来到病床 前向钱老沉痛作别。7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自给钱三强夫人何泽慧打电话,对钱三 强逝世表示深切哀悼,说钱三强同志对国家对科学事业贡献杰 出,将永载史册,后人不会忘记他的。
1999 年9 月18 日 , 在 喜 迎 新 中 国 成 立50 周 年 之 际 , 中 共 中 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决定,授予包括已故钱三强在内的 23位科学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那天,江泽民在授奖 大会上发表讲话,同样对那个年代充满激情和自豪。他说:我们要永远记住那火热的战斗岁月,永远记住那光荣 的历史足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 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 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重任中创造的非 凡的人间奇迹。
? 江泽民特别重述了邓小平一段言近旨远的讲话:“如果20世 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 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 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标志。”
钱三强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在圆他心中的一个梦想 — 让自己深爱的祖国兴旺发达起来。
科学巨匠的奋斗与奉献:一部关于二十世纪物理学先驱的传记 书名:《星火燎原:二十世纪物理学群星闪耀录》 著者: 史文翰 出版信息: 鸿儒文化出版社,2023年10月第一版 字数: 约1500字 --- 内容简介: 《星火燎原:二十世纪物理学群星闪耀录》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科学巨匠,而是以宏大的叙事视角,描绘了二十世纪这个人类认知边界被空前拓展的伟大时代。本书旨在梳理和呈现一群杰出的物理学家——他们或许是理论的奠基者,或许是实验的开拓者,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共同铸就了现代物理学的璀璨殿堂。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如同四幕恢弘的交响乐章,层层递进,展现了科学从古典的确定性迈向现代的概率性,最终走向探索宇宙深层奥秘的壮阔历程。 第一乐章:旧世界的黄昏与新物理的曙光 (1900-1920) 本篇章聚焦于一个旧秩序正在崩塌、新概念喷薄而出的动荡时期。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犹如一声惊雷,彻底颠覆了牛顿体系下对时间与空间的既有认知。本书细致地描绘了这场思维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探讨了光速不变原理背后的深刻哲学意涵。同时,普朗克的量子假设,尽管最初带着一丝不安和不情愿,却为理解微观世界打开了一扇至关重要的窗户。 我们不会深入到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生平细节,而是将笔墨集中于“思想的碰撞”。例如,如何描述当时欧洲物理学界对相对论的最初怀疑与最终接受?量子概念是如何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中艰难立足的?本章着重展现了科学发现过程中的集体智慧与争论,那些在咖啡馆、大学讲堂中迸发的火花,如何逐渐汇聚成燎原之势。章节中详细分析了迈克斯·普朗克、亨利·庞加莱以及早期玻尔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强调了这些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互相启发。 第二乐章:量子力学的风暴与核心之争 (1920-1930) 二十年代是物理学历史上最为激动人心也最富争议的十年。海森堡、薛定谔、玻恩等一批青年才俊以惊人的速度,构建了完备的量子力学理论。本书用大量的篇幅,对比了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的数学形式,并深入探讨了哥本哈根诠释的建立过程。 本章的重点在于“诠释的战争”。我们细致还原了关于量子实在性的激烈辩论。爱因斯坦对“上帝不掷骰子”的坚持,与玻尔对概率性描述的捍卫,构成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交锋。本书通过引入当时主要的参与者,如狄拉克、泡利等人的视角,展示了他们是如何在数学的严谨性与物理图像的直观性之间艰难求索。我们分析了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如何重塑了物理学家对“精确测量”的定义,以及波函数坍缩这一概念如何为后续的哲学探讨埋下伏笔。这不仅是物理学的进步,更是一场关于“可知性”边界的深刻反思。 第三乐章:核时代的序曲与全球协作的开端 (1930-1945) 随着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深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焦点不可避免地转向了核领域。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卢瑟福及其追随者在人工核反应方面取得的进展,预示着巨大的能量潜力。本篇章着重探讨了核物理学如何从纯粹的基础研究,逐渐渗透到地缘政治的复杂格局之中。 这一部分详细梳理了核反应堆理论的发展脉络,包括链式反应的理论设想以及铀同位素分离的早期困难。我们描绘了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欧洲的顶尖人才如何被迫迁徙,使得科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北美。重点分析了核物理研究的“规模化”趋势——从单人或小团队的精巧实验,转向需要庞大资源和跨学科协作的巨型项目。虽然不涉及具体军事行动的细节,但清晰地勾勒出科学发现与国家战略需求交织的复杂图景,为理解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乐章: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粒子与宇宙 (1945以后) 战后的物理学进入了高速发展和不断细分的阶段。本章将目光投向两个主要方向:微观的粒子物理学和宏观的宇宙学。 在微观层面,本书介绍了早期高能加速器的建设历程,以及对基本粒子家族的初步探索。从介子到夸克模型的提出,展示了物理学家如何试图构建一个能够解释所有已知物质构成的“标准模型”的最初框架。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量子电动力学(QED)的成熟,及其所展现出的惊人精确性,这是对早期量子力学诠释的最终胜利。 在宏观层面,核物理的知识被应用于对恒星内部过程的理解,以及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观测性验证。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进一步结合(尽管尚未完全统一),推动了对黑洞、中子星等极端天体的理论预言。本书在结尾处,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了粒子物理学与宇宙学研究的交叉领域,暗示了寻求“万有理论”的永恒追求,正是这些群星闪耀的成果所指引的方向。 结语: 《星火燎原》是一部献给理性、好奇心与不懈探索精神的颂歌。它以历史的纵深感,展现了二十世纪物理学如何从几个核心概念的突破,发展成为涵盖从亚原子到可观测宇宙边界的宏伟科学体系。阅读本书,读者将深刻体会到,科学的进步并非坦途,而是由无数次失败、激烈的思想交锋以及对真理的纯粹渴望所驱动的前进过程。这不是一个人的史诗,而是人类集体智慧攀登思维高峰的壮丽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这本《钱三强传》,便被一种大气磅礴的叙事风格所折服。文字如同涓涓细流,又似奔腾的江河,在字里行间流淌着历史的温度与人物的深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那个动荡年代的社会背景时,那种细腻而精准的笔触。字里行间,我仿佛能看到战火纷飞的年代,科学家们如何在硝烟中坚守科学的阵地,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一步步攀登科学的高峰。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交织,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引发我对于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人物的深刻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钱三强先生个人成就的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地剖析他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如何 navigating 复杂的政治环境,如何平衡科研理想与现实需求,以及他在其中所展现出的高尚品格和远见卓识。这种深度挖掘,才能真正展现出一位科学巨匠的魅力,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评分

翻开《钱三强传》,我立刻被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家国情怀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如同潮水般涌动,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能够感受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描绘一个民族在科学道路上艰难跋涉的历程。作者在描述钱三强先生投身原子能事业的决心时,那种坚毅和果敢,让人肃然起敬。我尤其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深入了解,钱三强先生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这种关于科研攻关的细节描述,往往是最能体现科学家智慧和毅力的部分。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钱三强先生对于中国科学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规划,以及他对后辈科学家的殷切期望。这种对未来的展望,能够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追溯,更具有启迪后人的价值。

评分

对于一本传记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人物的塑造是否立体生动,以及作者的叙述是否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从我阅读这本书的初步感受来看,作者在刻画钱三强先生的性格时,似乎相当注重细节的描绘,而非简单地进行标签化的概括。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对于科学事业的执着、对于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以及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豁达。作者对于那个年代社会氛围的营造也相当到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奉献精神,以及一种默默无闻的奋斗历程。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更多钱三强先生在科研攻关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以及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同时,我也期待能够了解他在个人生活中,是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以及他对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影响。这种多角度的展现,才能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形象更加饱满,也更能触动人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采用了硬壳精装,封面是深邃的墨绿色,触感细腻,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典雅的气质。中央烫金的“钱三强传”几个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显得格外庄重。当我翻开书页,印刷清晰,纸张厚实,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从我目前粗略翻阅的章节来看,作者的语言风格相当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字字珠玑,充满力量。他似乎善于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节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亲历那些重要的时刻。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了解到钱三强先生在求学、科研以及领导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包括他与国内外科学家的交流,他在重大决策上的考量,以及他如何培养和带领团队。这种详实的记录,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科学精神的传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能够被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学术性传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采用了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蓝灰色调,中间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标志,隐约透出一种科学严谨的气息,又在角落点缀了细碎的星辰,仿佛预示着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的光芒。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历程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在艰苦条件下默默耕耘、为国家科技进步奠定基石的科学家们充满敬意。钱三强先生的名字,更是如同一个响亮的符号,代表着中国原子能科学的开端,承载着一代人的梦想与奋斗。翻开书页,我期待着能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内心深处,感受他的人生轨迹,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那个特殊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抉择。从封面传递出的信息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幅展现中国科学发展宏伟画卷的缩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关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钱三强先生在科研上的贡献,同时也能够展现他作为一个人,他的情感、他的思考、他的家庭生活,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名字。

评分

评分

评分

总想知道他们那样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评分

评分

总想知道他们那样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总想知道他们那样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