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字第一号:章太炎传

天字第一号:章太炎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寿裳 著
图书标签:
  • 章太炎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思想史
  • 政治
  • 文化
  • 历史
  • 清末民初
  • 国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80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099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传记文库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章太炎是大名士,而且有不少奇特的行为和言谈,经历很有传奇性。

作者许寿裳是太炎先生的学生,记录生平所见所闻,细节生动,感情真挚,读者如在现场。


内容简介

章炳麟,号太炎,既是革命元勋,又是国学大师。本书是许寿裳的传记代表作之一。本书记述了章炳麟与孙中山先生同谋革命、缔造民国的功勋,以及其对古今东西文化的融会贯通,在语言文字上的著述与贡献等。

作者简介

许寿裳(1883—1948),字季茀,号上遂,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传记作家。早年就读绍郡中西学堂和杭州求是书院。1902年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与鲁迅相识,成为终身挚友,1937年与周作人共同编撰《鲁迅年谱》。历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华西大学、西北联大等校教授。1946年台湾行政长官陈仪邀请许寿裳主持台湾省编译馆,不久编译馆裁撤,并入教育厅管辖,许寿裳转往台湾大学任教,他常批评国民党派所主导的法西斯教育改革。1948年2月18 日,许寿裳在台大宿舍被暗杀身亡。

精彩书评

太炎先生虽先前也是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太炎先生)视为紧要的“第yi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却仅止于高妙的幻想……失却实地,仅垂空文……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鲁迅


百年以来,天字第yi号的国学大师,非章太炎莫属。但太炎先生不是一般的国学大师,而是学者兼革命家。太炎是真学者,他无法和政治家合群。但同为学者,他和其他学者大有不同。他的语言表达方式是那样独特,喜欢用古字、冷僻字、异写字,因此真懂他学问的也不是很多。但没有一个学者不尊敬他,没有一个政客敢小觑他。——刘梦溪


观章太炎一生论政,秉持只看今日,不计以往的原则,似乎非常实际;而其所论,又常从理性出发,即揆诸当时局势选出佳策略而进言。且其论政多从中国整体出发,眼光远大;所献之策,常常是应当做的。——罗志田


目录

代 序 有思想的学问家——关于章太炎(陈平原)

第一章 最近三百年来中国政治和学术的鸟瞰

第一节 绪 言

第二节 满洲政府的罪恶

第三节 民族主义的沦没

第四节 帝国主义的猖狂

第五节 固有学术的消沉

第二章 革命元勋的章先生

第六节 幼年期的民族思想

第七节 会见国父痛驳康有为时期

第八节 光复会时期

第九节 入狱时期

第十节 编辑《民报》时期

第十一节 功成后的做官

第十二节 功成后的被幽囚

第三章 国学大师的章先生

第十三节 治学与师友

第十四节 革命不忘讲学

第十五节 语言文字学上的贡献

第十六节 文学上的贡献

第十七节 史学上的贡献

第十八节 经子及佛学上的贡献

第十九节 对于中印文化沟通的期望

第四章 先生晚年的志行

第二十节 对于甲骨文的始疑终信

第二十一节 对于全面抗日的遗志

第二十二节 先生的日常生活

第二十三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附录一 《訄书》选

附录二 纪念先师章太炎先生(许寿裳)

附录三 作为著述家的许寿裳(陈平原)


精彩书摘

第十一节 功成后的做官

二十七 归 国

《民报》终于被禁止了。章先生遂专心于讲学与著书。至辛亥年八月十九(阳历十月十日),霹雳一声,大义举于武昌,推黎元洪为鄂军都督,用事者为谭人凤、孙武,都是先生的旧识。嗣闻湖南、江西相继反正,始中止讲业,附轮归国,十月抵上海,盖自去国居夷已经六年了。中华民国元年一月一日,国父就临时大总统职,成立政府,颁行阳历,以江宁为南京。延先生至京,任为枢密顾问。二月,南北和议告成,国父退让,推荐袁世凯,袁遂被选继任,复任先生为高等顾问。袁既就职,同志虑其难制,欲令南来以困之。先生反对。然后来追惩前失,深自引咎,观其《告癸丑以来死义诸君文》,可以知之,有曰:

武昌之师,以戋异族;云南之师,以荡帝制;事虽暂济,而皆不可谓有成功,则何也?异族帝制之势,非一人能成之。其支党槃结于京师者不可胜计。京师未拔,正阳之关未摧,虽仆一姓,毙一人,余蘖犹鸟兽屯聚其间。故用力如转山,而收效如毫毛。遽以是为成功者,是夸诞自诬之论也。人情偷息,抚此小康,未暇计后日隐患。某等虽长虑却顾,不敢自逸,无若众论之灌呶何!自南京政府解散,提挈版籍而致诸大酋,终有癸丑之变。祸患绵亘,首尾四岁,以诒诸君子忧,繄岂小人偷息之咎,某等亦与有罪焉。

二十八 东三省筹边使

先生出仕,除上述顾问外,实仅二职:一为民国元年任东三省筹边使,二为民国六年任海陆军大元帅府秘书长。然为时皆甚暂。筹边使署设于长春,经费既少,僚属仅十人。公事清简,颇注重于测绘土地。先生曾赴三姓,北抵卜魁,凡所规画,外掣手陈昭常辈,内扼于袁氏之忮忌,未能一一展布;然张布告以求民隐,为黑龙江浙江同乡会呈请褒扬吕留良的后裔以振遐荒,又作熊成基哀辞,以彰先烈而斥凶人。凶人指陈昭常。哀辞末段有云:

……今是凶人,贪以败官,又造矫诬以摧义士,其罪视曾扬(即杀秋瑾之张曾扬)且什百。民国政建,而犹晏居东表,专镇一圻,斯实国家之耻。昭告君之神灵,凡今日与奠者,自奠之后,而不能本君革除之志,以锄贪邪,而敢有回旋容阅以为凶人地者,有如松花江!

(《文录》卷二)

其他遗事尚多,如滴道山煤矿事,侨居延吉的韩人求归化事,均见先生《自定年谱》。

民国二年三月,世凯使贼杀宋教仁于上海,先生闻之,即日去官奔赴,躬与执綍。

二十九 海陆军大元帅府秘书长

民国六年夏,九省督军皆反。张勋以清废帝溥仪复辟。黎总统避居东交民巷,密令段祺瑞出击张勋,勋败,冯国璋觊觎总统位,迫黎解职。七月,国父率海军总长程璧光与先生及前国务总理唐绍仪赴番禺,九月,被选为海军大元帅,建军政府,先生被任为大元帅府秘书长,为国父草就职宣言,词严义正,末段有云:

文于是时,身在海隅,兵符不属,会海军总长程璧光奉命南来,共商大计。既遣兵轮赴秦皇岛,奉迎黄陂,亦不能致。犹谓人心思顺,必有投袂而起者;迁延旬月,寂然无闻。是用崎岖奔走,躬赴广州,所赖海军守正,南纪扶义,知民权之不可泯没,元首之不可弃遗,奸回篡窃之不可无对抗,国际交涉之不可无代表也。于是申请国会,集于斯地,间关开议,以文为海陆军大元帅,责以戡定内乱,恢复约法,奉迎元首之事。文忝为首建之人,谬膺澄清之责。敢谓神州之广,无有豪杰先我而起也哉!徒以身为与共和生死相系,黄陂为同建国之人,于义犹一体也。生命伤而手足折,何痛如之!艰难之际,不敢以谦让自洁,即于六年九月十日就职。冀二三君子,同德协力,共赴大义。文虽衰老,犹当搴裳濡足,为士卒先,与天下共击废总统者!

三十 桂黔川之行

章先生见广州事难就,欲应云南督军唐继尧之招而西行。国父使人来曰:“今人心不固,君旧同志也,不当先去以为人望。”先生曰:“此如弈棋,内困则求外解。孙公在广东,局道相逼,未有两眼,仆去为作眼耳。嫌人失望,以总代表任仆可也。”国父从之。遂与议员五人授继尧副元帅印证者同行。正办理护照,准备起程。北京政府商法国公使,电致安南总督,不许革命政府人员过境,因之广州法领事拒绝护照签字。乃各易姓名,先生则易姓名为张海泉,同行者沿途戏以海泉呼之,先生应如响。及抵安南海防,华侨来招待,得安全通过。抵昆明时,继尧衣上将礼服,率饮飞军郊迎,执礼甚恭。遂馆于八邑会馆,每日下午,赴军署欢宴,谈谐至深夜,时或大醉。居半月余,与继尧同赴贵州毕节——川、滇、黔三省军事指挥总部所在地。启行时,先生命制大纛,上书大元帅府秘书长名义,其大超过继尧的约三分之一。继尧的副官长以告,继尧但笑颔之。即令副官长随先生行,照料一切。凡滇、黔旅行者,皆知非在正站则食宿均感不便。兵站供应均设正站,故大军尤应按站而行。先生则随兴所至,或多行二三十里,或少行一二十里,且常索白兰地酒、大炮台香烟,曰借以驱除瘴气。

不久,先生自毕节赴巴,有诗《留别唐元帅》云:

旷代论滇士,吾思杨一清。

中垣消薄蚀,东胜托干城。

形势稍殊昔,安危亦异情。

愿君恢霸略,不必讳从横。

兵气连吴会,偏安问汉图。

江源初发迹,夏渚昔论都。

直北余逋寇,当关岂一夫?

许将筹箸事,还报赤松无?

(《文录续编》卷七)

  

此诗勉励继尧,希望其能佐国父扶义,为西南诸将的领袖。

第十二节 功成后的被幽囚

三十一 在共和党本部

在上述两次出仕之间,便是有名的被袁世凯幽囚之期,首尾四载,自民国二年秋至五年夏。地址三易,初为共和党本部,继为龙泉寺,最后则在东城钱粮胡同。

共和党是武汉革命团体,民社中人在民国二年,反对三党合并的进步党而宣告独立的。推黎元洪为理事长,章先生副之。自南事败坏,袁世凯帝制已渐萌芽,先生在上海时时发表反袁文字,一纸甫传,各报竞载。又念袁氏网罗周布,无所逃死;中国既经光复,不愿再做亡命之客。适共和党人急电催先生入都,因为国民、共和二党惩于旧衅,愿意复合,先生决计北行,虽经友人力阻,而先生则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遂于八月冒险入京,宿共和党本部。袁命陆建章派宪兵守门,名为保护,实则禁其出京,而且监视其言论。至冬,国民党被解散,十二月国会亦解散。某日,先生乘马车出赴晚宴,宪兵跃而登车,前后夹卫,初未注意,及宴毕回寓亦然。先生怪而问之,才知是世凯派来保护者。先生大怒,起而持杖逐之。宪兵皆逃。先生喜曰:“袁狗被我赶走了。”其实宪兵被逐以后,仅仅换了便服,仍住门房如故。先生既被软禁,每日书“袁贼、袁贼”以泄愤,又喜以花生米佐酒,尤喜油炒花生,吃时必去其蒂曰:“杀了袁皇帝的头。”以此为乐。某日,建章派秘书长秦某来,请同寓吴宗慈为先容,问其何事,则谓:“敝总长奉大总统命,说章先生居此,虑诸君供亿有乏,将有所赠。”宗慈入告,导与相见。秦某入,致词毕,探怀出银币五百元置书案。先生当初默无一语,至此忽然起立,持币悉掷秦面,张目叱之曰:“袁奴速去!”秦乃狼狈而逃,其时黎副总统居瀛台,颇系念先生起居,召吴宗慈、张伯烈共商所以安慰之策。属转询先生,在京有否愿做的事,并说袁对于先生尚具善意,但不欲其出京及发表任何文字。先生表示愿任“函夏考文苑”事,袁氏允年拨经费十五万元,先生则开具预算,坚持非七十五万元不可。袁允经费可以酌加,但不必如预算所列,亦不必设机关办事。先生最后表示,经费可略减,但必须设机关,办实事。事终不就。

穷愁抑郁,可以伤生。纵酒痛骂,亦非长局,遂决意作冒险出京之计。党部同人设筵为饯,逆料出京必然被阻,但欲其恣饮狂欢以误车行。至下午五时,先生放杯起立说:“时间不早了。”匆匆赴车站,而京奉车早经开出,不得已,移寓扶桑馆,以便明晨由水门上车,派庶务员同住照料。明晨,宗慈得庶务员电话报告:“章先生独自赴总统府了。”服蓝布长衫,手持羽扇,以勋章作扇坠,兀坐新华门招待室候电话。不久,梁士诒来招待,方致词,先生曰:“我见袁世凯,哪里要见你?”梁只好默然而去。旋又一秘书来说:“总统刚才事忙,请稍候。”久久没有消息,先生怒,打毁招待室的器物略尽。直至下午五时许,陆建章始入,鞠躬向先生曰:“总统有要公,劳先生久候,深为抱歉!今遣某迎先生入见。”先生熟视一晌,随陆出登马车,车出东辕门,先生怪而问曰:“见总统,为何不入新华门?”陆佯笑对曰:“总统在居仁堂,出东辕门,过后门,进福泽门,车可直达,以免步行。”而先生不知已被骗了。

三十二 在龙泉寺

从此禁锢在龙泉寺。龙泉寺偏院屋五间,颇整齐清丽。袁氏谕建章应特别优待,不得加以非礼,但不许其越雷池一步。建章奉命惟谨,先生则焦怒,常以杖扫击器物,并欲焚其屋宇,建章只吩咐守者慎防而已。据建章言:“袁曾手示八条,保护太炎先生:(一)饮食起启,用款多少不计。(二)说经讲学文字,不禁传抄;关于时局文字,不得外传,设法销毁。(三)毁物骂人听之,物毁再购。(四)出入人等严禁挑拨之徒。(五)何人与彼最善,而不妨碍政府者,任其来往。(六)早晚必派人巡视,恐出意外。(七)求见者必持许可证。(八)保护全权完全交给你。”建章又告人曰:“太炎先生是今之郑康成。黄巾过郑公乡,尚且避之。我奉极峰命,无论先生性情如何乖僻,必敬护之;否则并黄巾之不如了。”由此可知袁、陆二人,对于先生尚知敬畏。记得移居龙泉寺的翌日,袁克文亲送锦缎被褥,未敢面先生。先生觉窗缝外有人窥探,牵帷一看,乃是袁克文。即入室点香烟,把被褥烧成许多洞穴,累累如贯珠,遥掷户外,曰:“拿去!”三年夏,先生又绝食七八日,神气转清,惟步起作虚眩。其时弟子们环吁床前,请进食,先生始尝梨一片。旧友黄节致书当事,道不平。当事恐先生饿死,复延医生来省,于是得移至东城钱粮胡同。



史海钩沉:近现代中国文化巨擘的探寻与重估 一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其间群星闪耀,各有其独特的色彩与光芒。在这幅画卷中,有一批承上启下的文化巨人,他们不仅深刻地参与了政治思想的变革,更以其深厚的学养,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基石。本书聚焦于一批在学术、思想乃至社会实践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群体,旨在通过对他们生平、著述、交往及时代背景的细致梳理,勾勒出其思想轨迹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并力求还原一个多维度、去脸谱化的近现代文化图景。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线性传记汇编,而是一种基于主题和思想脉络的探寻。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下,这些知识分子如何消化、批判和重塑传统,并试图为中国的未来构建一套新的知识和伦理框架。他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激烈的思想交锋与身份认同的危机,他们的每一个抉择,每一次著述,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二 对“国学”范式的再审视 清末民初,在西方思潮全面涌入的背景下,“国学”的地位经历了空前的动摇与重塑。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学派对“国学”内涵的界定与争夺。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将聚焦于那些坚守传统学术规范,同时又试图以现代眼光重新诠释经典的学者群体。他们如何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压力下,论证传统学术的现代价值?他们的治学方法,如精细的文献考订、严谨的义理辨析,在学科日益细分的现代学术体制面前,展现出何种独特的魅力与局限? 我们尤其关注“经学”在这一时期的演变。不再仅仅是儒家伦理的载体,经学如何被转化为一种探求中国历史精神和文化主体性的工具?书中将选取数位代表人物的经典论著,分析其注释、训诂的创新之处,以及他们试图通过对经典的“激活”来回应时代挑战的努力。这种努力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历史的深处寻找现代性的资源。 三 思想的十字路口:中西之辨与文化选择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史,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史诗。本书不会简单地将学者划分为“全盘西化”或“抱残守缺”的两极,而是力图展现思想光谱的细微差异。 我们深入分析了那些在引进西方哲学、史学、社会学理论时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他们如何克服翻译中的语义障碍,如何将外来的概念(如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理性主义)融入到中国既有的知识结构中?这种融合过程往往充满了张力——如何在维护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吸收现代性知识的普适性力量? 书中将详细论述几位关键思想家在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核心议题上的立场演变。他们的观点常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时而激进,时而保守。理解他们的思想,需要将其置于其个人经历、所处派系以及政治环境的交叉点上进行考量。例如,对“国民性”的批判,如何从早期的文化自省,逐渐演变为政治动员的工具,其背后的思想逻辑变化值得深思。 四 学术社团与知识共同体的塑造 在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知识分子往往通过结社、创办刊物、建立学术团体来凝聚共识、确立影响力。本书的另一条线索,便是考察近现代中国知识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从早期的学会、校友会,到后期的专业研究机构,这些组织如何成为思想传播的载体和文化资源的聚合地?不同学术团体之间的理念差异,有时甚至比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更为深刻。例如,某些专注于考据的团体,如何在强调实证精神的同时,保持与当时的政治思潮的距离?另一些侧重于社会改良的团体,又是如何将他们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蓝图? 我们还将关注学术批评的生态。在信息流通不畅、学术规范尚在建立的年代,学者的相互唱和、辩驳与继承,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生产的主要动力。通过考察书评、序跋以及私人通信,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互动网络。 五 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依附、抵抗与独立 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在于,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的、复杂的张力。学者们既渴望通过政治参与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又深恐学术的独立性被政治目的所侵蚀。 本书细致梳理了不同阶段学者们与政府、政党之间的关系。有些学者选择投身体制,试图在内部推动改革;有些则保持批判性的距离,以独立学者的身份进行言说。这种选择背后的伦理困境——是维护“学问”的纯粹性,还是承担“天下兴亡”的责任——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研究表明,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往往是在与权力的博弈中被定义和争取出来的。即便是那些看似远离政治的纯粹学者,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也无不受到时代气氛的无形制约或激励。本书力求展示,这种复杂的互动关系,是理解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的关键所在。 结语 本书试图提供的是一幅宏观而又细致的文化地图,它描绘了那些在历史巨变中,以学问为武器、以思想为铠甲的文化探索者们的艰辛历程。他们的探索,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深刻的失误。通过对这些文化巨擘的重新审视,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历史担当,从而为今天的文化重建与学术发展提供必要的历史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一本关于章太炎先生的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翻阅纸张,更像是在与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话。《天字第一号:章太炎传》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宏大的气场,仿佛预示着书中讲述的人物,定然是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重量级人物。我一直对章太炎先生的博学和敢言深感钦佩,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更是影响深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他的人生轨迹细致地描摹出来,从他的少年时代,到他的学术高峰,再到他在政治漩涡中的跌宕起伏,都能够得到深入的展现。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章太炎,而不是一个被符号化的学者。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探索近代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重要契机。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章太炎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他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天字第一号:章太炎传》。光是这个名字,就带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传奇色彩。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很感兴趣,尤其是章太炎先生,他的学问深邃,思想激进,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拿到这本书,我仿佛就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灵魂,即将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去了解这位“天字第一号”人物,他的人生轨迹,他的思想脉络,以及他如何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出章太炎先生的成长历程,他早年的求学经历,以及他如何一步步走上学术和革命的道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挖掘章太炎先生的思想精髓,他对于国学、对于政治、对于民族命运的独特见解,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影响了那个时代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一位伟大灵魂交流的机会。我深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也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

评分

我总觉得,名字本身就是一扇门,《天字第一号:章太炎传》这个书名,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时期思想巨匠世界的大门。章太炎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时代的塑造者,一位思想的先驱。拿到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无数关于他的想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他的人生,去感受他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去理解他那些看似惊世骇俗的言论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深邃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我尤其好奇他与当时诸多重要人物的交往,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抽丝剥茧,为我揭示章太炎先生作为一个“天字第一号”人物,他的“第一号”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他的学术成就?是他的革命精神?还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创新?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我自己的答案,并且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位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遗产。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人物传记情有独钟的读者,每次捧起一本讲述近代大家生平的书,总有一种特别的期待。《天字第一号:章太炎传》这个书名,无疑就充满了某种神秘感和召唤力。我想象中的章太炎,是一位如同他名字一样,在学术和思想界都占据着“第一号”地位的巨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一个立体、丰满的章太炎,不仅仅是教科书上那些简略的介绍,而是他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过怎样的喜怒哀乐,有过怎样的困惑与坚持。我尤其关注他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反传统”和“革命性”,这在那个崇尚传统的时代,是多么不易的精神。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和思考,让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这本书,我想它一定不会仅仅停留在史实的罗列,更应该去探索人物内心的世界,去解读他的精神世界是如何构建起来的。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生动的笔触,将章太炎先生的人生片段串联起来,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感受到章太炎先生所处的洪流。

评分

《天字第一号:章太炎传》这个书名,一瞬间就攫住了我的注意力。章太炎,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分量和深刻的思想印记。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对这位民国巨匠的种种好奇。我想象中的他,是一位在学术上独辟蹊径、在思想上敢于挑战传统的开拓者,也是一位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的民族脊梁。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深入地走进章太炎先生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将章太炎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思考和抉择,都能够生动地呈现出来,让我们不仅仅看到他的学问,更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我尤其想了解,他是如何在那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将自己的学问和思想,转化为一股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一次深度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