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老一辈革命家风采:邓小平风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邓小平同志的传记,《老一辈革命家风采:邓小平风采》通过若干个小故事,生动展示了邓小平从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历,其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内页插图
目录
邓小平生平简介
《赤光》编辑部里的“油印博士”
“理论家班”的“小钢炮”
“吊起脑袋千革命”
百色星火
主编《红星》报
刘邓之间难以放进一个“顿号”
千里跃进大别山
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
修建成渝铁路
与周恩来的战友情
“举重若轻”的总书记
“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小道
“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
决策恢复高考
“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一份讲话提纲与一个历史转折
旋风九日
“杀出一条血路”
“实事求是干下去”
“黄山这一课,证明我完全合格”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耍保留下去”
接见“大侠”金庸
“我对这件事情最感兴趣”
“小平您好”
“钢铁公司”对“铁娘子”
“到香港自己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百万大裁军
“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率先垂范,植树造林
“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只握手,不拥抱”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腐败”
我最后的作用是带头建立退休制度
“一定要使人民得到实惠”
“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
“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
“家庭是个好东西”
砍头也要跟着他
“要学点本事为国家做贡献”
“打牌要和高手打”
“喜欢在大自然中游泳”
读书生活
稿费全部捐给科技和教育事业
他是个非常坚强的人
“我是实事求是派”
邓小平故里简介
后记
精彩书摘
《邓小平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
邓小平生平简介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在一生70多年的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是在20世纪深刻影响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一代伟人。对于他的巨大历史贡献,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这样评价:“20世纪出现的一代中国领导人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也影响了世界。邓小平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经历过革命的洗礼和长征的磨炼;他通过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使中国在面临2l世纪到来之际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他为下一代领导人充满信心地建设国家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1904年8月22日,他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州望溪乡姚坪里(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他五岁进私塾发蒙,学名邓希贤;六岁进入望溪乡初级小学堂读书,接受新式教育。1915年,年方十一岁的邓小平考入了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1918年夏天,考入广安县立中学。邓小平的青少年时期,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痛苦深渊,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封建统治的压迫,社会动荡不已,人民饥寒交迫,民族危在旦夕。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深重苦难,激发了少年邓小平救国救民的理想和追求。
1919年秋,邓小平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此时,他头脑里已经产生了朴素的“工业救国”的爱国思想。在重庆期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同全校同学一道参加抵制日货、声讨卖国贼的活动。
1920年夏,十六岁的邓小平远涉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到达法国后,因生计所迫,他只在中学学习过几个月,就先后到几个工厂做工。这一段经历,让他既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所迫,又体验到资本家对于普通工人的残酷剥削。对此,他后来回忆说:“用勤工方法来俭学,已不可能。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难,哪还能读书进学堂呢。于是,那些‘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等幻想,变成了泡影。”在此背景下,他和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1923年6月,他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4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其间,他还担任了旅欧青年团执委会的领导成员和中共党组织里昂区的特派员,并且做过旅欧共青团机关刊物《赤光》杂志的编辑。
1926年初,邓小平离法赴苏,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在当时的自传中写道:“我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使自己对于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的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此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近一年的学习中,邓小平不仅认真钻研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还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和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历史,理论水平和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等的认识,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在苏联期间,他还通过积极参加和组织党的活动,经受了党内生活和党内思想斗争的锻炼,思想修养和从事政治工作、组织工作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些,都奠定了他以后回国从事革命工作所必需的理论和思想功底。
1927年初,受党组织的派遣,邓小平回国到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担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共组织的书记。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迫于形势变化,邓小平于同年六七月间辗转赶赴武汉,到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孰料,不久,汪精卫又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会议,做出“分共”决定,宣布同共产党决裂,并开始大规模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严酷的白色恐怖迫使中国共产党转入地下。为了适应秘密工作环境,他从此更名为“邓小平”。
1927年8月7日,邓小平在武汉参加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此次会议纠正和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对此,邓小平后来回忆说:“那个时候我是中央的秘书,是政治秘书。八七会议的时候,我们住在武昌”,“我在这里呆了六天,会议开了一天一夜,极为紧张。我是最后走的,走的最晚。八七会议时是武汉最热的时候,开会的当时连门也不能开,进去了就不能出来”。
……
前言/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这个庄严而光荣的时刻,我们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切怀念为建立、捍卫、建设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深切怀念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顽强奋斗的所有仁人志士。他们为祖国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永垂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亿万人民心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信仰坚定、忠于人民、品德高尚、清正廉洁,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一生,为中国人民的福祉殚精竭虑,为中华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为此,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组织一些同志编写了“老一辈革命家风采”丛书,旨在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鲜活地反映老一辈革命家们的革命经历、政治智慧、品格风范、人格魅力,以及家风家教和生活情趣,以推动对老一辈革命家优良传统作风的学习和宣传,推动对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学习和宣传,教育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人,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在新的长征路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璀璨星辰:中国近现代科学巨匠群像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如何挺立潮头,以坚韧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科学基石的伟大群像。 第一章 时代的呼唤与科学的萌芽 (1890s – 1920s) 自“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早期探索,到清末民初的剧烈变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然而,一股对科学真理的渴求正在悄然兴起。本章将深入剖析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批拥有“科学救国”情怀的先行者是如何冲破重重阻碍,走向海外求学,并带着先进的知识和坚定的理想回国,在资源匮乏、设备简陋的条件下播撒科学的火种。 重点人物与事件: 早期留洋的“科学种子”: 探讨早期派遣的留学生,他们在德国、美国、日本的大学中接受的严格训练,以及他们如何理解科学在民族复兴中的定位。 “格致”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分析民国初年,在陈省身、姜立夫等先驱的努力下,如何在中国本土建立起最初的数学、物理学研究机构和学术传统。我们不仅关注他们的学术成就,更聚焦于他们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下,如何维持研究的纯洁性和连续性。 科学与社会思潮的交汇: 阐述“科学”这一概念如何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被赋予了超越技术本身的社会意义,成为改造社会、启迪民智的重要思想武器。 第二章 艰难维系与学术独立 (1930s – 1940s) 抗日战争的爆发,将中国的科学研究推向了最严峻的考验。学者们被迫从稳定的城市实验室,迁徙至西南后方,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继续坚持科研和人才培养。本章着重展现中国科学家在“背靠大后方,面向世界前沿”的特殊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非凡毅力。 重点人物与事件: 西南联大的光辉岁月: 详述云南昆明,在炮火连天的威胁下,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如何共同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本章将细致描绘吴有训、周培源、陈省身等人在简陋教室中,如何将代数、力学、热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并培养出大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学者。 “拓荒者”的坚守: 记录那些在条件极差的地区(如四川、重庆),建立起临时研究站的科学家们。他们不仅要面对物资的匮乏,还要克服学术交流中断的困境。我们聚焦于他们在极端环境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保障基础科学研究不致中断的努力。 国际合作的桥梁: 探讨在战争时期,少数能够保持与国际科学界联系的学者,如何通过有限的渠道获取最新的研究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国内研究方向,为战后发展积蓄能量。 第三章 奠基立业与体系构建 (1950s – 1960s) 新中国成立伊始,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和“两弹一星”的迫切任务。一大批在海外学有所成的科学家,毅然放弃优厚的生活条件,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本章将详尽记录他们如何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从零开始建立起完整的现代科学体系。 重点人物与事件: 归国浪潮的动因: 分析当时回国科学家的思想动机,不仅是爱国,更是对新政权能够真正支持科学发展的信心。着重刻画他们归国后,面对的从科研规划到人才选拔,一切都需要重新建立的巨大工程。 “两弹一星”背后的智囊团: 深入剖析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等为代表的领军人物,如何在国家安全和技术封锁的双重压力下,组织起庞大的科研队伍,攻克了核物理、空气动力学、自动化控制等一系列尖端技术难题。本章将详述他们如何在极其保密的环境下,通过高效的管理和严谨的论证,实现了“自力更生”的奇迹。 学科体系的重塑: 考察以茅以升(桥梁工程)、华罗庚(数学)、竺可桢(地理气象)为代表的学者,如何根据国家需求,在原有基础上,建立起更具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学科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体系,为后续的工业化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四章 理论的突破与面向世界的目光 (1970s 以后) 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与改革开放的启动,中国科学界开始重新接轨世界前沿。本章聚焦于老一辈科学家在晚年如何进行知识的“再充电”,以及他们对新一代科学家的培养和对国家科技战略的深远影响。 重点人物与事件: 重返国际学术舞台: 记录老一辈科学家如何顶住压力,推动学术交流的恢复,亲自或派遣青年学者走出国门,了解国际最新进展,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重塑中国科学界的国际形象。 宏观战略的擘画: 阐述以“两弹一星”元勋为核心的科学家群体,如何参与国家长远科技规划的制定,特别是对“863”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工程的酝酿和提出,体现了他们深远的战略眼光。 精神遗产的传承: 探讨这些巨匠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责任感。本章通过对他们日记、书信、口述史的梳理,展现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后学的殷切期望。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梳理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深刻描绘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用科学信仰和民族气节铸就的个体生命史诗。 他们的故事,是关于智慧、勇气、坚持和献身的集体记忆,是激励今日中国人继续攀登科学高峰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