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泛槎/季羡林自传文集系列

学海泛槎/季羡林自传文集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胡光利,姜永仁 编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季羡林
  • 文学
  • 文化
  • 教育
  • 学术
  • 散文
  • 传记
  • 名家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ISBN:97875441824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18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季羡林自传文集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5
字数: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学海泛槎/季羡林自传文集系列》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记录了1930年至1934年作者季羡林学术研究发轫阶段的学习生活;第二部分记录了作者1935年至1945年十年留学生活的片段;第三部分是作者1946年自德国回国后到1993年近五十年学术生涯的记录;第四部分是总结,作者概括了他的研究范围,追溯了他的学术传承,阐释了他的学术方法和学术道德。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目录

编者前言/胡光利
前言
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
(1930~1934年)
报考大学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受用终生的两门课

负笈德意志
(1935~1945年)
进入哥廷根大学
我所选修的课程
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
吐火罗文的学习
其他语言的学习
博士论文
最早的几篇德文论文
十年回顾

回到祖国
1946~1949年
1950~1956年
1957~1965年
1966~1977年
1978~1993年

总结
关于本书的撰著
关于学术研究
关于治学主张

附录
回眸五十年
《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
《赋得永久的悔》自序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三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精彩书摘

  《学海泛槎/季羡林自传文集系列》:
  我想简略地实事求是地对西洋文学系的教授阵容作一点分析。我说“实事求是”,至少我认为是实事求是,难免有不同的意见,这就是平常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先从系主任王文显教授谈起。他的英文极好,能用英文写剧本,没怎么听他说过中国话。他是莎士比亚研究的专家,有一本用英文写成的有关莎翁研究的讲义,似乎从来没有出版过。他隔年开一次莎士比亚的课,在堂上念讲义,一句闲话也没有。下课铃一摇,合上讲义走人。多少年来,都是如此。讲义是否随时修改,不得而知。据老学生说,讲义基本上不做改动。他究竟有多大学问,我不敢瞎说。他留给学生最深的印象是他充当冰球裁判时那种脚踏溜冰鞋似乎极不熟练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神态。现在我来介绍温德教授。他是美国人,怎样到清华来的,我不清楚。他教欧洲文艺复兴文学和第三年法语。他终身未娶,死在中国。据说他读的书很多,但没见他写过任何学术文章。学生中流传着有关他的许多轶闻趣事。他说,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他最喜爱的是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的“天堂”很符合他的口味。学生中流传的轶闻之一就是:他身上穿着五百块大洋买来的大衣(当时东交民巷外国裁缝店的玻璃橱窗中摆出一块呢料,大书“仅此一块”。被某一位冤大头买走后,第二天又摆出同样一块,仍然大书“仅此一块”。价钱比平常同样的呢料要贵上五至十倍),腋下夹着十块钱一册的《万人丛书》(Everyman’sLihrary)(某一国的老外名叫Vetch,在北京饭店租了一间铺面,专售西书。他把原有的标价剪掉,然后抬高四五倍的价钱卖掉),眼睛上戴着用八十块大洋配好但把镜片装反了的眼镜,徜徉在水木清华的林荫大道上,昂首阔步,醉眼朦胧。现在介绍翟孟生教授。他也是美国人,教西洋文学史。听说他原是清华留美预备学堂的理化教员。后来学堂撤销,改为大学,他就留在西洋文学系。他大概是颇为勤奋,确有著作,而且是厚厚的大大的巨册,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名叫ASurvey0fEuropeanLi-terature。读了可以对欧洲文学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但是,书中错误颇多,特别是在叙述某一部名作的故事内容中,时有张冠李戴之处。学生们推测,翟老师在写作此书时,手头有一部现成的欧洲文学史,又有一本StoryBook,讲一段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遇到名著,则查一查StoryBook,没有时间和可能尽读原作,因此名著内容印象不深,稍一疏忽,便出讹误。不是行家出身,这种情况实在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应苛责翟孟生老师。现在介绍吴可读教授。他是英国人,讲授中世纪文学。他既无著作,也不写讲义。上课时他顺口讲,我们顺手记。究竟学到了些什么东西,我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他还讲授当代长篇小说一课。他共选了五部书,其中包括当时才出版不太久但已赫赫有名的《尤里西斯》和《追忆逝水年华》。此外还有托马斯·哈代的《还乡》,吴尔芙和劳伦斯各一部。第一、第二部谁也不敢说完全看懂。我只觉迷离模糊,不知所云。根据现在的研究水平来看,我们的吴老师恐怕也未必能够全部透彻地了解。现在介绍毕莲教授。她是美国人。我也不清楚她是怎样到清华来的。听说她在美国教过中小学。她在清华讲授中世纪英语,也是一无著作,二无讲义。她的拿手好戏是能背诵英国大诗人Chaucer的CanterburyTales开头的几段。听老同学说,每逢新生上她的课,她就背诵那几段,背得滚瓜烂熟,先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以后呢?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新花样了。年轻的学生们喜欢品头论足,说些开玩笑的话。
  ……

前言/序言

  值此季羡林先生105华诞暨北大东语系成立70周年之际,为纪念和缅怀一代宗师的丰功伟业,继承和弘扬他的为人为学精神,谨向广大读者和各界朋友献上《季羡林自传文集系列》丛书。现就这套丛书的编选作如下说明:
  一、在迄今出版的季羡林先生全部著作中,唯有《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学海泛槎》《牛棚杂忆》《病榻杂记》五部属自传体著作,颇具特色,堪称珍品。季羡林先生生前虽然未曾留下完整的涵盖其一生的自传著作,但这五部作品恰好能够全面具体地勾画出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生轨迹、事业成就、人情冷暖、悲欢离合;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不同时代的世象万千、学苑风情、历史沧桑、波澜沉浮,既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学术巨匠、国学大师百载非凡人生的浩浩长卷,又演绎出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史诗般画面。
  二、这五部自传体著作故事性强,生活气息浓,史料价值高,教育意义大,既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适应新时代、新思想、新潮流的发展趋势,是季羡林先生著作中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性双重意义的作品,历久弥珍。
  三、这五部自传体著作语言质朴,内容翔实,思想深刻,主题鲜明,读来如临其境,生动感人,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雅俗共赏,老少成宜。正如有学者评论的那样:季老的自传很低调,但是很真实,从中可以了解中国近代的一些风俗民情,世事沧桑,也可以通晓一些中国的人事现象与学术风气。季老的文字很洗练,想快读都不成,哪一段也舍不得跳过去,很耐看,读后深有感触,很有收获。
  四、令人非常遗憾的是,这五部著作均为季羡林先生生前出版的单行本,虽然后来有的糅合进其他性质的文集中,但至今没有以自传体丛书的形式问世。我们认为,目前很有必要以新思路、新视角、新高度、新样式出版一套前所未有的《季羡林自传文集系列》丛书,将这五部著作收录其中,从而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独具风格的季羡林回忆录,填补国内外图书市场之空白。此举是有识之士与广大读者的共同心愿,也是作为季老弟子责无旁贷的迫切任务。
  经过长期酝酿和精心策划,同时征得季承先生的同意并正式书面授权,在沈阳出版社出版该自传文集系列,以期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为激励和鞭策广大青少年艰苦奋斗,励志成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胡光利
  2015年10月24日
好的,这是一部不包含《学海泛槎/季羡林自传文集系列》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详尽的阅读体验描述: 《江山万里: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响》 引言:穿越千年,聆听古道回响 自古以来,横亘于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的通道,更是一条文明交融的血脉。它串联起东方的富饶与西方的神秘,让不同的思想、信仰与艺术在漫长的旅途中碰撞、融合,最终塑造出我们今日所见的多元文化图景。《江山万里: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响》正是这样一部恢弘的著作,它带领读者放下手中的地图,潜入历史的深处,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这条伟大古道上发生的波澜壮阔的故事。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部深入探讨文化互动、技术传播与精神交流的深度游记与人文考察。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摒弃了枯燥的年代罗列,转而聚焦于几个关键的历史断点和地理节点,力求还原丝路沿线人民的真实生活图景和思想脉络。 第一部分:骆驼与信仰的远行——早期丝绸之路的拓荒者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汉唐盛世,聚焦于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之间初期的互动。我们跟随一支商队,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的烽烟,抵达敦煌的石窟。这里不仅仅是商业的枢纽,更是佛教东传的关键驿站。 作者细致描绘了早期佛教艺术如何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希腊化影响,又与本土哲学思想进行深度对话,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石窟造像风格。我们不再将敦煌视为孤立的艺术宝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跨文化的交流网络中去理解。例如,书中对粟特商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刻画尤为生动。他们是丝绸之路真正的“无名英雄”,他们的语言、宗教和商业信誉构建了早期跨国贸易的基础。作者通过考证大量的出土文献和碑文,重构了粟特人如何在沙漠中建立起高效的商业联盟,以及他们如何将摩尼教、景教等多元信仰带入中原。 这一部分强调了“人”在文明传播中的能动性。技术的交流并非简单的物品对换,而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冶金术、造纸术的西传,香料、宝石的东进,其背后是无数工匠、译者和使者的不懈努力。 第二部分:中道之变——伊斯兰黄金时代与文明的碰撞 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丝绸之路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中世纪(约公元八世纪至十三世纪)的文明交汇。这一时期的重点不再仅仅是贸易,而是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与学术中心的转移。 作者将叙事的焦点从东土转向了中亚的学术重镇——撒马尔罕、布哈拉和巴格达。在这里,伊斯兰学者继承并整合了希腊、波斯乃至印度的科学遗产。书中详细阐述了代数学、医学(如伊本·西那的贡献)以及天文学的进步是如何在丝路的影响下成为可能。这些知识通过贸易路线的稳定,辐射至东方的宋朝,并反哺了西方的文艺复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引入了“镜像效应”的概念来分析文化吸收:当一种文化对外开放时,它吸收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对方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例如,唐朝后期与阿拉伯帝国的军事和技术接触,不仅带来了兵器制造上的学习,也深刻影响了中原地区对地理学和地图绘制的认知。这一部分的论述旨在说明,丝绸之路是全球早期“知识共同体”的雏形。 第三部分:群星陨落与遗产的永续——马可·波罗之后的世界重构 当蒙古帝国的铁骑席卷欧亚大陆,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大一统”时期,但这统一也带来了新的脆弱性,瘟疫的传播便是最残酷的例证。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这一复杂时期,特别是当陆路贸易受到政治动荡和黑死病打击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作者将叙事视角转移到泉州、广州等南方港口。这里的贸易不再仅仅是丝绸和香料,而是瓷器、茶叶和先进的航海技术。书中对宋元时期造船工艺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指南针的成熟应用如何彻底改变了远洋贸易的风险结构。 最后,本书以一个富有思辨性的结尾收束——尽管地理大发现和后来的工业革命削弱了传统陆路丝绸之路的中心地位,但它所孕育的跨文化理解和贸易精神从未真正消亡。作者强调,现代世界的全球化,正是对这条千年古道精神的继承与再现。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多元饮食、共同的科学基础,无不镌刻着丝绸之路的深刻印记。 结语:活着的历史 《江山万里》的魅力在于其叙事方式的生动性。作者善用地理学的视角,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还原到具体的山川、河流和古城遗址之上。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旅行。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不再把“丝绸之路”视为遥远的古代名词,而是将其视为理解我们自身文化构成和全球互联性的关键钥匙。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壮丽的交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不像一般自传那样严格遵循时间线性,反而更像是一幅精心编织的挂毯,将不同时期的记忆碎片巧妙地穿插、对照,形成一种多维度的叙事效果。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初读时或许会让人稍感不适,但很快就会被其带来的冲击力所吸引。比如,作者会突然从对战火纷飞年代的痛苦回忆,无缝衔接到他对某个古老文字的研究心得,两者之间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暗含着对“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哲理的深刻注解。不同章节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对比,比如对宏大历史背景的宏观描述,与对某个瞬间的微观捕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部作品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私人日记的亲密性。这种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在听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在体验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索一座不断变化的迷宫,处处是惊喜,步步有深意。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更像是一场跨越世纪的知识洗礼。作者的文字拥有强大的磁场,能够轻易地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日常的琐碎中剥离出来,聚焦于更深层次的意义追寻。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学问之道”的阐释,那不是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个人经历来展现“学”的艰辛、“问”的必要以及最终“道”的自然显现。每一次研究的突破,每一次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都被描绘成一场与自我极限的较量,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这本书像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随便翻开任何一页,都能从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它激励着每一个心怀理想的人,去敬畏知识,去尊重历史,更重要的是,去忠于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对真理永不熄灭的好奇心。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充盈了,仿佛也被赋予了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当下的一切。

评分

这部传记的文字风格,宛如一位智者在壁炉边娓娓道来,时光的尘埃被他轻轻拂去,露出了那些闪耀着光芒的往事。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无论是描述童年时期在故乡小巷中嬉戏的场景,还是身处异国他乡求学时,面对文化冲击时的内心挣扎与思索,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闻到老式图书馆里厚重书本散发出的霉味,也能感受到他在异乡寒夜里伏案疾书时的那种执着与孤独。他并未刻意去美化或丑化任何一段经历,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审视自己的视角,剖析了命运的转折点以及那些塑造了他精神世界的关键人物。特别是关于他如何跨越语言的障碍,深入理解和吸收异域文化的精髓,那段叙述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和对人性光辉的赞颂。读到那些关于学术探索的片段,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位学者燃烧的激情,那种不为名利,只为探求真理的纯粹动力,实在令人肃然起敬,也让我对“人生”二字的重量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深思良久,因为它所探讨的主题远超个人经历的范畴,直触人类文明的宏大命题。作者的思考维度极高,他不仅记录了自己与时代的碰撞,更以一种近乎先知式的洞察力,对文化融合、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在谈及对传统价值的坚守与对现代观念的接纳时,他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和智慧。他没有简单地站队或批判,而是深入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张力与互补性,这对于身处快速变迁时代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书中关于语言学和文献学的论述,虽然专业性极强,但作者的表达方式却充满了一种诗意的逻辑,将枯燥的学术概念转化为了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探索,读来竟有种抽丝剥茧、豁然开朗的快感,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去翻阅他提及的那些经典著作,开启自己的求知之旅。

评分

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流露出的那股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的纯真与赤诚。在面对巨大的时代洪流和个人的无奈时,他展现了一种近乎顽固的乐观。这种乐观并非盲目自信,而是建立在对世界有着深刻理解基础上的选择——选择相信人类精神的韧性,选择用知识去对抗虚无。书中的一些轶事片段,描绘得极其生动,仿佛能看到那位老先生在困境中依然不失幽默和风趣。比如他描述自己如何用半生积蓄换取几本珍贵手稿时的那种心疼又满足交织的复杂心情,那种对“物”的珍视,实则折射出对“文脉”的守护。这种真情实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学术自传的范畴,变成了一本关于如何优雅地、有尊严地度过一生的人生态存指南,读后让人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对生活本身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