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趙普,皇帝背後的金牌策劃師。
宋朝開國的每一個重大曆史事件中,都少不瞭他的身影,他是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金匱之盟的幕後策劃者。
2.備受爭議的大宋名相。
“半部《論語》治天下”究竟是褒是貶?小吏齣身,三度拜相,穩政權、平戰亂,為大宋王朝保駕護航,為何又留下五大惡評?
3.《百傢講壇》2016年度極受歡迎節目。
華南師範大學馬茂軍教授,以生動風趣的講述展現瞭趙普低調而偉大的一生,被評為“2016年度zui受歡迎節目”,整理成書,史料更加詳實,可讀性更強。
內容簡介
趙普,大宋名相,一個傳奇而充滿爭議的人物。他大器晚成、謀略過人,短短十幾年,就從一介草根轉變成帝國的宰相。作為趙匡胤的心腹謀臣,無論是疑雲重重的“陳橋兵變”,還是爭議不斷的“杯酒釋兵權”,以及撲朔迷離的“金匱之盟”,這一個個重大曆史事件都永遠刻上瞭他的名字。他也因為一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被後人猜測議論。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不可否認趙普是一位富有遠見的政治傢,他所製定的一係列政策,對於鞏固北宋政權,結束動亂紛爭的五代十國,開創大宋王朝三百二十年國運,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者簡介
馬茂軍,安徽滁州人,1966年4月生,1995年博士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師從著名文藝理論傢、古典文學專傢霍鬆林教授;現任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周必大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特聘教授、珠江學者,央視《百傢講壇》主講人;主要從事宋代散文、中國古代散文理論研究。
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産》《文藝研究》《復旦學報》《清華大學學報》等著名刊物發錶論文60餘篇;齣版有《宋代散文史論》《唐宋散文研究》《中國古代散文思想史》《北宋儒學與文學》《宋代文人心態史》《唐宋八大傢散文》等專著;在中國古代散文史、思想史、文學史領域有較大影響。
2016年在《百傢講壇》主講的“大宋名相趙普”係列節目,被評為年度zui受歡迎節目。
目錄
第一章 他是一個憋屈哥
趙普,一個傳奇而充滿爭議的人物,大器晚成、謀略過人,同時位居中國古代十大開國謀士與十大宰相之列。無論是疑雲重重的“陳橋兵變”,還是爭議不斷的“杯酒釋兵權”,這一個個重大曆史事件永遠刻上瞭他的名字。並非天賦異稟也不算仕途坦蕩的他,是如何從一個落寞的草根,登上大宋王朝的宰相高位的呢?
三十不立 / 003 貴人相助 / 005
過人之處 / 010 嶄露頭角 / 015
第二章 點檢作天子
趙普憑藉齣色的危機公關能力和政治洞察力,不僅幫趙匡胤化解危機,還為他塑造瞭“儒將”的形象,讓周世宗對這位“愛讀書”的將領青眼有加。接下來,趙普一齣反間計,竟成功打破瞭後周政壇的穩固格局。趙普究竟用瞭什麼樣的計謀呢?
籠絡人心 / 021 煽風點火 / 024
攪動政局 / 028 掃清障礙 / 031
第三章 兵變疑雲
作為曆史的轉摺點,“陳橋兵變”究竟是突發事件?還是趙普,這位金牌策劃師,蓄謀已久的“傑作”?在這個重大曆史事件的背後,究竟暗藏著怎樣的細節與隱秘?
疑點重重 / 037 化解危局 / 041
步步為營 / 046
第四章 攘外安內齣奇招
陳橋兵變的成功隻是一半,迴到京城,如何麵對前朝少帝和文武百官,成瞭趙匡胤集團急需解決的難題。要做到兵不血刃地和平過渡,更是難上加難。對此,腦洞大開的趙普又會做齣哪些驚人之舉呢?
三件怪事 / 059 和平接收 / 061
力推忠義 / 065 軍事獻計 / 068
伴君左右 / 072
第五章 攘外安內齣奇招
趙匡胤登上皇位後,一直有個巨大的心病,助他上位的那些功臣名將,個個手握重兵,都有“被黃袍加身”的可能。作為趙匡胤身邊的第一謀臣,趙普又是如何幫他解決這個難題的呢?
第三條路 / 077 四大爭議 / 082
恩威並施 / 091
第六章 祖宗之法
“陳橋兵變”讓趙匡胤坐上瞭龍椅,“杯酒釋兵權”成功實現瞭消隱患、穩皇位的目的。宋王朝有瞭一個良好的開局,接下來為瞭王朝的江山穩固,趙普又進行瞭哪些製度創新呢?
威權政治 / 097 忌武輕文 / 100
趙普之法 / 106 文官政府 / 110
第七章 半部《論語》治天下
一句“半部《論語》治天下”,究竟是對趙普的貶低還是稱贊,在曆史上一直存有爭議。有人說趙普幫助趙傢打江山定天下,靠的就是半部《論語》;也有人說趙普是一個“寡學術”的“半吊子”書生。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齣處之謎 / 115 奮起直追 / 120
《論語》治國 / 126
第八章 五大惡評
在趙普的努力下,五代十國的亂局終被瓦解,並最終成就瞭三百年大宋王朝的富庶與輝煌。然而對於這樣一個功臣,曆史上的評價卻充滿瞭爭議,尤其是從明代開始,對趙普的負麵評價更是甚囂塵上、不絕如縷。那麼,在這眾多的指責背後,趙普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不忠之人 / 137 不仁之人 / 140
不義之人 / 143 不廉之人 / 148
不學無術 / 152
第九章 與太祖的那些事
趙普,作為開國元勛,被宋太祖趙匡胤視為左膀右臂,親如兄弟,一度成為大宋朝堂上權傾朝野的肱股之臣。但好景不長,這樣一位功高蓋世的開國謀臣,卻最終遭到宋太祖的罷官貶職,人生境遇發生瞭翻天覆地的巨變。那麼趙普與太祖之間究竟發生瞭什麼事呢?
雪夜訪普 / 155 獨相十年 / 160
物極必反 / 163 分道揚鑣 / 166
第十章 與太宗的那些事
在哥哥趙匡胤當政期間,趙光義和趙普,這兩個相差17 歲的人,可謂格格不入。但在自己繼位以後,趙光義有睏難就找趙普解決,兩度請趙普迴來任宰相。從格格不入到相濡以沫,他們中間又發生瞭哪些事呢?
恩怨難解 / 173 深陷睏局 / 176
力挽狂瀾 / 179 三度拜相 / 183
精彩書摘
《大宋名相趙普》:
三十不立
在中國古代,趙普是一個非常奇特的人物,他既名列中國古代十大開國謀士之一,也名列中國古代十大宰相之一。同樣有如此豐功偉績的人物,除瞭薑太公,後麵就應該是趙普瞭。薑太公既是謀士,又是宰相。其他人,比如張良,他當瞭大謀士,但不是宰相;蕭何是宰相,但不是謀士;諸葛亮他隻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的宰相;劉伯溫,他也是大謀士,但不是宰相。
按說這個人在曆史中的名氣應該非常大。但實際上,在明朝以後,趙普的名氣很小,而且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這就形成瞭強烈的反差。所以你說趙普憋屈不憋屈?
那麼趙普為什麼這麼憋屈呢?我們還得從他的功業講起。
我們一起數落一下趙普乾的事。陳橋兵變,馬上就有爭議瞭,該不該搞政變?陳橋兵變是不是趙普搞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為什麼是半部而不是一部《論語》呢?杯酒釋兵權,剛剛開國,天下還沒有統一,該不該就把所有武將的兵權都奪光瞭?還有當瞭14年的宰相,趙普到底是一代名相,還是奸相,還是權相呢?所以趙普乾的這些事,都是有爭議的。這就導緻趙普成瞭一個“憋屈哥”。
當然趙普的事業,還是做得很大的。能夠同時進入兩個中國古代十大之列,證明他也是非常成功的。那麼趙普這麼成功,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是不是因為他有非常顯赫的傢世?我們考證發現,從他曾祖父到他的爺爺,再到他的父輩,做的官在數字上還都是挺大的。有多大呢?他的曾祖父做到七品,他的爺爺做到八品,他的父親做到九品。所以說數字上還是很大的,而且一代比一代大,實際上官是一代比一代小。
既然沒有顯赫的傢世,我們就會想瞭,像趙普這麼成功的人物,會不會是個神童呢?我們把趙普少年時期的經曆梳理一下會發現,他不僅不是個神童,還是個失學兒童。趙普是北京人,他l歲到15歲都在這裏。北京,當時叫幽州,天天打仗,他就跟著他的父親舉傢逃難到瞭常州,就是現在的河北正定。但是待下來沒幾年,常州又打仗,那趕快繼續跑唄,之後逃到瞭洛陽,纔算安定下來。這個時候趙普已經21歲瞭,因為這段時期一直是在打仗,天下之大安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所以年輕的趙普,就沒有讀多少書,也沒有正規地上過學,就導緻後人說趙普“不學無術,寡學術”。所以少年趙普不僅不是一個神童,還是一個憋屈的小弟。
一眨眼趙普21歲瞭。那趙普的青年時代怎麼樣呢?會不會年輕有為呢?我們考察發現,趙普的青年時代就更加憋屈。趙普在自己的書信中說,自己18歲開始,在各地諸侯的幕府中做瞭15年的幕僚,他自己說:“混跡於幕僚”,就是混。為什麼是一個“混”字呢?就是這15年,他連一個編製都沒混到,就是一個閤同工。所以這15年,趙普也是非常鬱悶的。大傢想一想,趙普都33歲瞭,他還是一個沒有編製的閤同工,三十而立,趙普還沒有立,這樣一個人我們就可以推測,大概他的後半輩子也不會有什麼成就瞭。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很奇怪的是,在後麵不到10年的時間,有一天趙普居然成瞭大宋的宰相,飛黃騰達瞭。這是怎麼迴事呢?原來,他雖然沒有顯赫的傢世,沒有神童的天分,也沒有進士的文憑,是個“三無牌”,但是,從33歲開始,趙普遇到瞭他人生中的三個貴人,這三個貴人助趙普一臂之力,使他逐步地走上人生發展的高速公路。
我們先看一看,趙普和這第一位貴人的見麵。第一位貴人是誰呢?趙普通過怎樣一件小事,顯示齣瞭過人之處,得到瞭這位貴人的賞識呢?年過而立的他將要迎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呢?
……
大宋名相趙普 一、北宋初建的時代背景與趙普的崛起 北宋的建立,是中國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點。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之後,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結束瞭分裂割據的局麵,建立瞭大宋王朝。然而,一個新的王朝建立之初,往往麵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挑戰。朝堂之上,舊有的藩鎮勢力依然盤根錯節,地方割據的幽靈並未完全散去;外部,契丹等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始終懸在心頭。 正是在這樣一個風雲變幻、急需穩定與智慧的時代,趙普橫空齣世。他並非齣身於煊赫的門閥世傢,而是一位憑藉真纔實學和對時局敏銳洞察力脫穎而齣的寒門士子。他的崛起,是那個時代對於能力和遠見最直接的迴應。 二、運籌帷幄:定鼎之策與“半部亂世”的智慧 趙普的政治生涯中,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他參與和推動的“定鼎之策”。在趙匡胤尚未正式稱帝之時,麵對即將到來的權力更迭,趙普便以其超凡的遠見,為趙匡胤規劃瞭未來帝國的藍圖。 傳說中,趙普曾嚮趙匡胤獻上著名的“半部亂世”之策。這一策略並非簡單地描繪江山的分界,而是深刻剖析瞭五代以來地方藩鎮對中央集權的巨大威脅。其核心思想在於:“守外不守內”。具體而言,戰略上要堅決控製中原腹地,鞏固中央政權的核心力量;而在邊疆和次要地區,則采取相對靈活的策略,不急於求成,以時間換空間,先穩定內部,再圖謀對外。 這一“半部亂世”的策略,體現瞭趙普老辣的政治智慧。它承認瞭當時的客觀現實——中央力量尚未強大到能立即剪除所有藩鎮的羽翼,采取瞭以柔剋剛、徐圖進取的方針。正是這一策略的指導,使得宋初的權力過渡顯得相對平穩,避免瞭大規模的流血衝突,為宋朝的長期穩定奠定瞭堅實的製度基礎。 三、製衡與集權:構建宋朝的政治骨架 趙普深知,要杜絕五代藩鎮割據的曆史重演,必須從製度上徹底削弱地方節度使的權力。他以宰相之職,深度參與瞭宋初的官製改革。 他支持並推動瞭“更戍法”的實施,通過頻繁調動地方大吏的職務,使他們無法在同一地區形成根深蒂固的勢力網絡。同時,通過設立通判製度,將軍事、行政和財政大權分散授予不同的官員,互相牽製,最終嚮中央負責。 在財政方麵,趙普力主將重要的財源和鹽鐵專營權收歸中央,確保瞭中央政府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來支撐龐大的文官體係和對地方的控製。這些製度設計,如同一張精密織就的網,將地方的權力緩緩收緊,確保瞭宋朝“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得以順利推行,形成瞭中國古代曆史上一個獨特而穩定的政治結構。 四、內政與法治:倡導清簡與實用主義 在內政管理上,趙普的風格是務實而非空談的。他反對繁瑣的禮儀和苛刻的法度,主張以簡馭繁,用清晰的製度規範來指導行政,而非依賴個人品德或臨時的法令。 他主政期間,大力整飭吏治,對貪汙腐敗采取瞭堅決的態度。他深知,一個新生的王朝,其威信的建立,首先依賴於公平公正的司法和清廉的官員隊伍。他提拔的官員大多是腳踏實地、精通具體事務的能臣,而非僅僅擅長辭藻的文人。 在處理具體民生問題時,趙普也展現齣極強的適應性。他關注水利建設和農業生産,認為隻有百姓安居樂業,國本纔能穩固。他推動的這些實用主義的政策,有效緩解瞭戰亂遺留下的社會矛盾,使宋初社會迅速恢復瞭活力。 五、為人處世的低調與深沉 趙普的為官之道,除瞭卓越的政治纔能外,更在於他對自我定位的清晰認識。他從不居功自傲,在權力的巔峰時期,他始終保持著一種低調和深沉。 他深知,功高蓋主在那個時代意味著極度的危險。因此,在關鍵決策完成後,他常常選擇適時地退居幕後,將榮譽歸於君主。他的許多重大決策,往往是通過巧妙的引導和建議完成,而不是以強硬的姿態推行。這種內斂的政治藝術,使他能夠平穩度過數次政治風浪,得以善終,並為後世留下瞭更為深遠的影響。 六、曆史的評判與傳承 趙普的一生,幾乎貫穿瞭北宋建立和初步鞏固的全部過程。他以其遠超常人的戰略眼光和嚴謹的製度設計,為大宋王朝構建瞭堅實的政治基礎,使得宋朝得以在後續的數百年中,保持瞭相對的和平與文化的高度繁榮。 他所構建的權力製衡體係,雖然在後世被一些批評者視為“積弱”的根源,但在當時那個百廢待興、需要盡快止血的時代,卻是無可替代的“良藥”。趙普的功績,不在於那些驚天動地的武功,而在於他將一個動蕩的局麵,塑造成瞭一個穩定運行的強大帝國框架。他無疑是奠定大宋王朝百年基業的“幕後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