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赵普,皇帝背后的金牌策划师。
宋朝开国的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他是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金匮之盟的幕后策划者。
2.备受争议的大宋名相。
“半部《论语》治天下”究竟是褒是贬?小吏出身,三度拜相,稳政权、平战乱,为大宋王朝保驾护航,为何又留下五大恶评?
3.《百家讲坛》2016年度极受欢迎节目。
华南师范大学马茂军教授,以生动风趣的讲述展现了赵普低调而伟大的一生,被评为“2016年度zui受欢迎节目”,整理成书,史料更加详实,可读性更强。
内容简介
赵普,大宋名相,一个传奇而充满争议的人物。他大器晚成、谋略过人,短短十几年,就从一介草根转变成帝国的宰相。作为赵匡胤的心腹谋臣,无论是疑云重重的“陈桥兵变”,还是争议不断的“杯酒释兵权”,以及扑朔迷离的“金匮之盟”,这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永远刻上了他的名字。他也因为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被后人猜测议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不可否认赵普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对于巩固北宋政权,结束动乱纷争的五代十国,开创大宋王朝三百二十年国运,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简介
马茂军,安徽滁州人,1966年4月生,1995年博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教授;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周必大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特聘教授、珠江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要从事宋代散文、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研究。
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复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著名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有《宋代散文史论》《唐宋散文研究》《中国古代散文思想史》《北宋儒学与文学》《宋代文人心态史》《唐宋八大家散文》等专著;在中国古代散文史、思想史、文学史领域有较大影响。
2016年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大宋名相赵普”系列节目,被评为年度zui受欢迎节目。
目录
第一章 他是一个憋屈哥
赵普,一个传奇而充满争议的人物,大器晚成、谋略过人,同时位居中国古代十大开国谋士与十大宰相之列。无论是疑云重重的“陈桥兵变”,还是争议不断的“杯酒释兵权”,这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永远刻上了他的名字。并非天赋异禀也不算仕途坦荡的他,是如何从一个落寞的草根,登上大宋王朝的宰相高位的呢?
三十不立 / 003 贵人相助 / 005
过人之处 / 010 崭露头角 / 015
第二章 点检作天子
赵普凭借出色的危机公关能力和政治洞察力,不仅帮赵匡胤化解危机,还为他塑造了“儒将”的形象,让周世宗对这位“爱读书”的将领青眼有加。接下来,赵普一出反间计,竟成功打破了后周政坛的稳固格局。赵普究竟用了什么样的计谋呢?
笼络人心 / 021 煽风点火 / 024
搅动政局 / 028 扫清障碍 / 031
第三章 兵变疑云
作为历史的转折点,“陈桥兵变”究竟是突发事件?还是赵普,这位金牌策划师,蓄谋已久的“杰作”?在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细节与隐秘?
疑点重重 / 037 化解危局 / 041
步步为营 / 046
第四章 攘外安内出奇招
陈桥兵变的成功只是一半,回到京城,如何面对前朝少帝和文武百官,成了赵匡胤集团急需解决的难题。要做到兵不血刃地和平过渡,更是难上加难。对此,脑洞大开的赵普又会做出哪些惊人之举呢?
三件怪事 / 059 和平接收 / 061
力推忠义 / 065 军事献计 / 068
伴君左右 / 072
第五章 攘外安内出奇招
赵匡胤登上皇位后,一直有个巨大的心病,助他上位的那些功臣名将,个个手握重兵,都有“被黄袍加身”的可能。作为赵匡胤身边的第一谋臣,赵普又是如何帮他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第三条路 / 077 四大争议 / 082
恩威并施 / 091
第六章 祖宗之法
“陈桥兵变”让赵匡胤坐上了龙椅,“杯酒释兵权”成功实现了消隐患、稳皇位的目的。宋王朝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接下来为了王朝的江山稳固,赵普又进行了哪些制度创新呢?
威权政治 / 097 忌武轻文 / 100
赵普之法 / 106 文官政府 / 110
第七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究竟是对赵普的贬低还是称赞,在历史上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说赵普帮助赵家打江山定天下,靠的就是半部《论语》;也有人说赵普是一个“寡学术”的“半吊子”书生。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出处之谜 / 115 奋起直追 / 120
《论语》治国 / 126
第八章 五大恶评
在赵普的努力下,五代十国的乱局终被瓦解,并最终成就了三百年大宋王朝的富庶与辉煌。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功臣,历史上的评价却充满了争议,尤其是从明代开始,对赵普的负面评价更是甚嚣尘上、不绝如缕。那么,在这众多的指责背后,赵普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不忠之人 / 137 不仁之人 / 140
不义之人 / 143 不廉之人 / 148
不学无术 / 152
第九章 与太祖的那些事
赵普,作为开国元勋,被宋太祖赵匡胤视为左膀右臂,亲如兄弟,一度成为大宋朝堂上权倾朝野的肱股之臣。但好景不长,这样一位功高盖世的开国谋臣,却最终遭到宋太祖的罢官贬职,人生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那么赵普与太祖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雪夜访普 / 155 独相十年 / 160
物极必反 / 163 分道扬镳 / 166
第十章 与太宗的那些事
在哥哥赵匡胤当政期间,赵光义和赵普,这两个相差17 岁的人,可谓格格不入。但在自己继位以后,赵光义有困难就找赵普解决,两度请赵普回来任宰相。从格格不入到相濡以沫,他们中间又发生了哪些事呢?
恩怨难解 / 173 深陷困局 / 176
力挽狂澜 / 179 三度拜相 / 183
精彩书摘
《大宋名相赵普》:
三十不立
在中国古代,赵普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他既名列中国古代十大开国谋士之一,也名列中国古代十大宰相之一。同样有如此丰功伟绩的人物,除了姜太公,后面就应该是赵普了。姜太公既是谋士,又是宰相。其他人,比如张良,他当了大谋士,但不是宰相;萧何是宰相,但不是谋士;诸葛亮他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的宰相;刘伯温,他也是大谋士,但不是宰相。
按说这个人在历史中的名气应该非常大。但实际上,在明朝以后,赵普的名气很小,而且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所以你说赵普憋屈不憋屈?
那么赵普为什么这么憋屈呢?我们还得从他的功业讲起。
我们一起数落一下赵普干的事。陈桥兵变,马上就有争议了,该不该搞政变?陈桥兵变是不是赵普搞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是半部而不是一部《论语》呢?杯酒释兵权,刚刚开国,天下还没有统一,该不该就把所有武将的兵权都夺光了?还有当了14年的宰相,赵普到底是一代名相,还是奸相,还是权相呢?所以赵普干的这些事,都是有争议的。这就导致赵普成了一个“憋屈哥”。
当然赵普的事业,还是做得很大的。能够同时进入两个中国古代十大之列,证明他也是非常成功的。那么赵普这么成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不是因为他有非常显赫的家世?我们考证发现,从他曾祖父到他的爷爷,再到他的父辈,做的官在数字上还都是挺大的。有多大呢?他的曾祖父做到七品,他的爷爷做到八品,他的父亲做到九品。所以说数字上还是很大的,而且一代比一代大,实际上官是一代比一代小。
既然没有显赫的家世,我们就会想了,像赵普这么成功的人物,会不会是个神童呢?我们把赵普少年时期的经历梳理一下会发现,他不仅不是个神童,还是个失学儿童。赵普是北京人,他l岁到15岁都在这里。北京,当时叫幽州,天天打仗,他就跟着他的父亲举家逃难到了常州,就是现在的河北正定。但是待下来没几年,常州又打仗,那赶快继续跑呗,之后逃到了洛阳,才算安定下来。这个时候赵普已经21岁了,因为这段时期一直是在打仗,天下之大安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所以年轻的赵普,就没有读多少书,也没有正规地上过学,就导致后人说赵普“不学无术,寡学术”。所以少年赵普不仅不是一个神童,还是一个憋屈的小弟。
一眨眼赵普21岁了。那赵普的青年时代怎么样呢?会不会年轻有为呢?我们考察发现,赵普的青年时代就更加憋屈。赵普在自己的书信中说,自己18岁开始,在各地诸侯的幕府中做了15年的幕僚,他自己说:“混迹于幕僚”,就是混。为什么是一个“混”字呢?就是这15年,他连一个编制都没混到,就是一个合同工。所以这15年,赵普也是非常郁闷的。大家想一想,赵普都33岁了,他还是一个没有编制的合同工,三十而立,赵普还没有立,这样一个人我们就可以推测,大概他的后半辈子也不会有什么成就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很奇怪的是,在后面不到10年的时间,有一天赵普居然成了大宋的宰相,飞黄腾达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虽然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神童的天分,也没有进士的文凭,是个“三无牌”,但是,从33岁开始,赵普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三个贵人,这三个贵人助赵普一臂之力,使他逐步地走上人生发展的高速公路。
我们先看一看,赵普和这第一位贵人的见面。第一位贵人是谁呢?赵普通过怎样一件小事,显示出了过人之处,得到了这位贵人的赏识呢?年过而立的他将要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
大宋名相赵普 一、北宋初建的时代背景与赵普的崛起 北宋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后,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大宋王朝。然而,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之初,往往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朝堂之上,旧有的藩镇势力依然盘根错节,地方割据的幽灵并未完全散去;外部,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始终悬在心头。 正是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急需稳定与智慧的时代,赵普横空出世。他并非出身于煊赫的门阀世家,而是一位凭借真才实学和对时局敏锐洞察力脱颖而出的寒门士子。他的崛起,是那个时代对于能力和远见最直接的回应。 二、运筹帷幄:定鼎之策与“半部乱世”的智慧 赵普的政治生涯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参与和推动的“定鼎之策”。在赵匡胤尚未正式称帝之时,面对即将到来的权力更迭,赵普便以其超凡的远见,为赵匡胤规划了未来帝国的蓝图。 传说中,赵普曾向赵匡胤献上著名的“半部乱世”之策。这一策略并非简单地描绘江山的分界,而是深刻剖析了五代以来地方藩镇对中央集权的巨大威胁。其核心思想在于:“守外不守内”。具体而言,战略上要坚决控制中原腹地,巩固中央政权的核心力量;而在边疆和次要地区,则采取相对灵活的策略,不急于求成,以时间换空间,先稳定内部,再图谋对外。 这一“半部乱世”的策略,体现了赵普老辣的政治智慧。它承认了当时的客观现实——中央力量尚未强大到能立即剪除所有藩镇的羽翼,采取了以柔克刚、徐图进取的方针。正是这一策略的指导,使得宋初的权力过渡显得相对平稳,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为宋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制衡与集权:构建宋朝的政治骨架 赵普深知,要杜绝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重演,必须从制度上彻底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他以宰相之职,深度参与了宋初的官制改革。 他支持并推动了“更戍法”的实施,通过频繁调动地方大吏的职务,使他们无法在同一地区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网络。同时,通过设立通判制度,将军事、行政和财政大权分散授予不同的官员,互相牵制,最终向中央负责。 在财政方面,赵普力主将重要的财源和盐铁专营权收归中央,确保了中央政府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庞大的文官体系和对地方的控制。这些制度设计,如同一张精密织就的网,将地方的权力缓缓收紧,确保了宋朝“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得以顺利推行,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政治结构。 四、内政与法治:倡导清简与实用主义 在内政管理上,赵普的风格是务实而非空谈的。他反对繁琐的礼仪和苛刻的法度,主张以简驭繁,用清晰的制度规范来指导行政,而非依赖个人品德或临时的法令。 他主政期间,大力整饬吏治,对贪污腐败采取了坚决的态度。他深知,一个新生的王朝,其威信的建立,首先依赖于公平公正的司法和清廉的官员队伍。他提拔的官员大多是脚踏实地、精通具体事务的能臣,而非仅仅擅长辞藻的文人。 在处理具体民生问题时,赵普也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他关注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认为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本才能稳固。他推动的这些实用主义的政策,有效缓解了战乱遗留下的社会矛盾,使宋初社会迅速恢复了活力。 五、为人处世的低调与深沉 赵普的为官之道,除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外,更在于他对自我定位的清晰认识。他从不居功自傲,在权力的巅峰时期,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低调和深沉。 他深知,功高盖主在那个时代意味着极度的危险。因此,在关键决策完成后,他常常选择适时地退居幕后,将荣誉归于君主。他的许多重大决策,往往是通过巧妙的引导和建议完成,而不是以强硬的姿态推行。这种内敛的政治艺术,使他能够平稳度过数次政治风浪,得以善终,并为后世留下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六、历史的评判与传承 赵普的一生,几乎贯穿了北宋建立和初步巩固的全部过程。他以其远超常人的战略眼光和严谨的制度设计,为大宋王朝构建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使得宋朝得以在后续的数百年中,保持了相对的和平与文化的高度繁荣。 他所构建的权力制衡体系,虽然在后世被一些批评者视为“积弱”的根源,但在当时那个百废待兴、需要尽快止血的时代,却是无可替代的“良药”。赵普的功绩,不在于那些惊天动地的武功,而在于他将一个动荡的局面,塑造成了一个稳定运行的强大帝国框架。他无疑是奠定大宋王朝百年基业的“幕后之王”。